毕克:中国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转载)
本帖为“无上神品——《大闹天宫》”工程的一部分,具体请到总坛: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392891/
毕克(1931年7月21日-2001年3月23日),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中国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和译制导演。
毕克长期在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声音沉郁浑厚又不失变化,通过自己的声音塑造过上百个角色,其中以大侦探波洛和为日本演员高仓健配音为人所熟知。
早年配音生涯
毕克出生在济南,一直喜欢戏剧与电影。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即今天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当时只是配各种配角,毕克仍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一丝不苟,如《孤星血泪》中的铁匠,戏很少,却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大量阅读名著,理论书籍和广泛向其他演员学习,这一阶段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制作了民主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毕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让人感到声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细腻,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因此,他在六七十年代为很多爱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琼宫情史》中的西班牙使节,《鸳梦重温》中的失忆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个为了钱竟心甘情愿接受将军的情妇做自己新娘的年轻的将军秘书。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乐之声》中的配音冯屈普上校,对唱和台词之间的衔接处理的极为精当,影片公映之后风行全国,至今仍被视为译制片经典之一。
]创造配音经典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开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类型化为目标,从配感情细腻的爱情片男主角转变为配正直,坚毅,智慧的角色,如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中镇静勇敢的张伯伦医生和《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这一时期毕克完成了他对两个角色的经典配音:《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冬人。尼罗河上的惨案集中了当时所有的上译配音精英,被成为“译制片的盛宴”,毕克把波洛的慵懒、自负、智慧的性格气质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长达近三十分钟的近乎波洛独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毕克处理的扣人心弦,他历数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但他们都不是凶手,直到最后,他详尽地叙述了真正凶手的作案过程,终于使凶手无处逃遁。在严密推理中又透出一点幽默与调侃。
在《追捕》中将高仓健冷峻、刚毅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天台上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对决更是被人称道。毕克也曾为反面人物配过音,如《金环蚀》中的神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于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时曾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
另外,毕克还参与了很多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高利贷者的戏弄。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词脍炙人口。除了为角色配音,毕克还擅长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里均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的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
译制导演·晚年生活
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逐渐也从事译制导演工作,在不影响自己配音工作的同时,和著名配音员,译制导演苏秀合作翻译制作了《远山的呼唤》和《姿三四郎》等电影和电视剧,其中《远山的呼唤》获得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姿三四郎》轰动一时。他尽心帮助和辅导青年演员,善于启发演员,爱护演员的情绪,同时又十分的严谨,一丝不苟。著名配音员曹雷曾经回忆在配一个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声时,因为不用对口型,她酝酿好感情转过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毕克叫停,因为她哭的节奏和屏幕上演员肩膀的抖动频率不同。
1980年代末毕克患上了喉部疾病,这使得他不得不彻底离开了配音这个职业,他最后的作品是为电视剧《围城》配的旁白。高仓健曾希望他为自己的新片《铁道员》配音,毕克也曾试图接受,但严重的疾病让他不得不放弃。疾病恶化后,他已经说不出话,就给年轻演员做口型,做翻译,通过在纸上写字做指导。为了纪念他对配音事业的贡献,毕克逝世后,追悼会上没有演奏哀乐,而是用他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代替。
同事追忆
乔榛感慨万千地追忆起与毕克老师的无数次难忘的合作经历。乔榛清晰地记得与毕克的第一次合作:“那是70年代给《红菱艳》配音。他在话筒前的感觉与片中的角色惊人地相似,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尽管那个美术设计师并非主角,但他却认真地对角色进行反复琢磨。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创作态度,影响着每一个与之合作的演员。”
去年秋天,苏秀曾特地从杭州赶来上海到医院看望毕克,他人很消瘦,由于完全丧失了呼吸功能,只好切开气管,依靠呼吸机帮助维持生命。可是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对很多往事都记忆犹新。但过些时候再去看他时,他已经人都变了形,医生说他上次病危抢救过来以后,耳朵聋了、浑身都肿了,但他心里依然明白。苏秀在板上写“医生说你比前一阵好很多。”他苦笑着摇摇着,口型清晰地说“不可能。”
苏秀说,最近一段时间,电视台不停地播放了一些老的译制片。像《音乐之声》、《琼宫恨史》、《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都是由毕克担任主要配音演员的。苏秀还在想,下次去看他,不再问他“胃口好吗?”“睡得好吗?”而是跟他谈谈当年配音这些影片时的趣闻逸事,让他能得到一点短暂的欢乐。“但我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却已经走了。”
八大经典配音角色
1.《追捕》:毕克的配音使高仓健的偶像风采在中国观众面前得以充分展现。毕克的声音与高仓健的形象完美融合,成为我国译制片史上的典范。
2.《砂器》:毕克为男主人公警探京西革太郎配音,毕克的配音使京西这个角色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3.《远山的呼唤》:毕克的配音不仅体现出男主人公沉默坚毅、外冷内热的个性,而且以一种具有生活沧桑感的音质增强了高仓健这个银幕“深情男子汉”形象的心理深度。
4.《复仇》:毕克为摩尔多万的配音虽不如给田岛耕作(《远山的呼唤》男主人公)那样深沉,但却潇洒俊朗,蕴含着成熟的幽默。
5.《尼罗河上的惨案》:毕克为大侦探波洛的配音获得了极大成功,也展现了他“千人千声”、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艺术功力。
6.《车队》:毕克为男主人公“橡皮鸭子”配音,给人物增添了一种粗犷、嘲弄、滑稽的味道。
7.《鸳梦重温》:毕克的配音低沉、忧郁,体现了男主人公迷茫、彷徨、苦恼的心情。
8.《海狼》:毕克为派克饰演的男主人公巴格上校配音,稳重中不失洒脱,平易中不失威严。
部分经典台词
“我看你永远当不了侦探,先生,我们比利时人也会有一嘴漂亮的小胡子,我名叫波洛,赫克尔·波洛。”
“女士们,先生们,该收场了……”
“女人最大的心愿是让人爱她。”(《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不是我的!昨天我屋里还没有这个东西!……检察长,这是有人设的圈套,我什么也没干过,请相信我!”
“你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
“不仅陷害我,还想杀死我,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盯住我不放……如果是,为了断送我的前程来陷害我,就只有那件事……”
“哪还有个完哪”(《追捕》)
“敬爱的巴依老爷,您的福分大,只要瞧一瞧这里边,您就知道魔鬼是啥模样了”(动画片《阿凡提》阿凡提拿一面镜子给巴依老爷看)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因为它在转。为什么它在转?因为它是圆的。”(《国王与小鸟》)
“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围城》)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392891/
毕克(1931年7月21日-2001年3月23日),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中国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和译制导演。
毕克长期在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声音沉郁浑厚又不失变化,通过自己的声音塑造过上百个角色,其中以大侦探波洛和为日本演员高仓健配音为人所熟知。
早年配音生涯
毕克出生在济南,一直喜欢戏剧与电影。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即今天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当时只是配各种配角,毕克仍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一丝不苟,如《孤星血泪》中的铁匠,戏很少,却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大量阅读名著,理论书籍和广泛向其他演员学习,这一阶段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制作了民主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毕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让人感到声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细腻,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因此,他在六七十年代为很多爱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琼宫情史》中的西班牙使节,《鸳梦重温》中的失忆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个为了钱竟心甘情愿接受将军的情妇做自己新娘的年轻的将军秘书。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乐之声》中的配音冯屈普上校,对唱和台词之间的衔接处理的极为精当,影片公映之后风行全国,至今仍被视为译制片经典之一。
]创造配音经典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开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类型化为目标,从配感情细腻的爱情片男主角转变为配正直,坚毅,智慧的角色,如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中镇静勇敢的张伯伦医生和《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这一时期毕克完成了他对两个角色的经典配音:《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冬人。尼罗河上的惨案集中了当时所有的上译配音精英,被成为“译制片的盛宴”,毕克把波洛的慵懒、自负、智慧的性格气质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长达近三十分钟的近乎波洛独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毕克处理的扣人心弦,他历数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但他们都不是凶手,直到最后,他详尽地叙述了真正凶手的作案过程,终于使凶手无处逃遁。在严密推理中又透出一点幽默与调侃。
在《追捕》中将高仓健冷峻、刚毅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天台上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对决更是被人称道。毕克也曾为反面人物配过音,如《金环蚀》中的神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于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时曾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
![]() |
毕克与高仓健 |
另外,毕克还参与了很多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高利贷者的戏弄。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词脍炙人口。除了为角色配音,毕克还擅长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里均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的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
译制导演·晚年生活
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逐渐也从事译制导演工作,在不影响自己配音工作的同时,和著名配音员,译制导演苏秀合作翻译制作了《远山的呼唤》和《姿三四郎》等电影和电视剧,其中《远山的呼唤》获得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姿三四郎》轰动一时。他尽心帮助和辅导青年演员,善于启发演员,爱护演员的情绪,同时又十分的严谨,一丝不苟。著名配音员曹雷曾经回忆在配一个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声时,因为不用对口型,她酝酿好感情转过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毕克叫停,因为她哭的节奏和屏幕上演员肩膀的抖动频率不同。
1980年代末毕克患上了喉部疾病,这使得他不得不彻底离开了配音这个职业,他最后的作品是为电视剧《围城》配的旁白。高仓健曾希望他为自己的新片《铁道员》配音,毕克也曾试图接受,但严重的疾病让他不得不放弃。疾病恶化后,他已经说不出话,就给年轻演员做口型,做翻译,通过在纸上写字做指导。为了纪念他对配音事业的贡献,毕克逝世后,追悼会上没有演奏哀乐,而是用他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代替。
同事追忆
乔榛感慨万千地追忆起与毕克老师的无数次难忘的合作经历。乔榛清晰地记得与毕克的第一次合作:“那是70年代给《红菱艳》配音。他在话筒前的感觉与片中的角色惊人地相似,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尽管那个美术设计师并非主角,但他却认真地对角色进行反复琢磨。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创作态度,影响着每一个与之合作的演员。”
去年秋天,苏秀曾特地从杭州赶来上海到医院看望毕克,他人很消瘦,由于完全丧失了呼吸功能,只好切开气管,依靠呼吸机帮助维持生命。可是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对很多往事都记忆犹新。但过些时候再去看他时,他已经人都变了形,医生说他上次病危抢救过来以后,耳朵聋了、浑身都肿了,但他心里依然明白。苏秀在板上写“医生说你比前一阵好很多。”他苦笑着摇摇着,口型清晰地说“不可能。”
苏秀说,最近一段时间,电视台不停地播放了一些老的译制片。像《音乐之声》、《琼宫恨史》、《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都是由毕克担任主要配音演员的。苏秀还在想,下次去看他,不再问他“胃口好吗?”“睡得好吗?”而是跟他谈谈当年配音这些影片时的趣闻逸事,让他能得到一点短暂的欢乐。“但我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却已经走了。”
八大经典配音角色
1.《追捕》:毕克的配音使高仓健的偶像风采在中国观众面前得以充分展现。毕克的声音与高仓健的形象完美融合,成为我国译制片史上的典范。
2.《砂器》:毕克为男主人公警探京西革太郎配音,毕克的配音使京西这个角色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3.《远山的呼唤》:毕克的配音不仅体现出男主人公沉默坚毅、外冷内热的个性,而且以一种具有生活沧桑感的音质增强了高仓健这个银幕“深情男子汉”形象的心理深度。
4.《复仇》:毕克为摩尔多万的配音虽不如给田岛耕作(《远山的呼唤》男主人公)那样深沉,但却潇洒俊朗,蕴含着成熟的幽默。
5.《尼罗河上的惨案》:毕克为大侦探波洛的配音获得了极大成功,也展现了他“千人千声”、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艺术功力。
6.《车队》:毕克为男主人公“橡皮鸭子”配音,给人物增添了一种粗犷、嘲弄、滑稽的味道。
7.《鸳梦重温》:毕克的配音低沉、忧郁,体现了男主人公迷茫、彷徨、苦恼的心情。
8.《海狼》:毕克为派克饰演的男主人公巴格上校配音,稳重中不失洒脱,平易中不失威严。
部分经典台词
“我看你永远当不了侦探,先生,我们比利时人也会有一嘴漂亮的小胡子,我名叫波洛,赫克尔·波洛。”
“女士们,先生们,该收场了……”
“女人最大的心愿是让人爱她。”(《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不是我的!昨天我屋里还没有这个东西!……检察长,这是有人设的圈套,我什么也没干过,请相信我!”
“你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
“不仅陷害我,还想杀死我,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盯住我不放……如果是,为了断送我的前程来陷害我,就只有那件事……”
“哪还有个完哪”(《追捕》)
“敬爱的巴依老爷,您的福分大,只要瞧一瞧这里边,您就知道魔鬼是啥模样了”(动画片《阿凡提》阿凡提拿一面镜子给巴依老爷看)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因为它在转。为什么它在转?因为它是圆的。”(《国王与小鸟》)
“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围城》)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