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不堪回首——献给谢冰莹先生
转自竹内好小组
冰莹按:本文作者在一个月以前就寄来了的,因为我返成都,匆忙中竟把这篇文章也带走了,直到回汉口来从箱子里找出,迟迟发表,(而且遗失了一页),真对不起作者!
竹内好先生是中国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文学的造诣很深,尤其热心研究中国文学,曾译有鲁迅的呐喊,熊佛西的赛金花等,自从被日本军阀压迫来中国当兵之后,他内心感到无限的痛苦,读了这篇文章,(他是用中文写的,我只稍为改动了几个字),可以明瞭他的思想和为人。他现在武昌车站担任翻译,以后还想请他多写点散文。
穿过了几条灰色的街巷,伫立在你寓居的门前,我还不知道自己将做些甚么事。仆欧走进里面去,不一会出来了一个女人,身材瘦小,穿着蓝色的布袍。起初我疑心这个女真人正是你否?我脑海里记住着的你,不像这么清瘦,从容,家庭教师般的中年妇人。往日活泼十足,富有青年女作家派头的你,怎么会变化到这样呢?我呆着脸没说一句,你早就伸出手,握着我的手,一面用日语话喊道:“是竹内先生吧?”亲密的声里却带有一点惊讶的腔调,这才把我的记忆唤回,岁月不欺人,我看出人家变化,论理不让于人家看出我变化的。我不免暗地怅望自己失去了一半的头发。无怪你认不出我,连我家里的人,恐怕也不容易预料我现在是怎样的情形吧。悲哉!人老而回忆犹新。隔了十一年满含辛酸的光阴,我们到底再会了,并且,好像昨天告别,今天又来谈天的朋友般平淡无奇地会面了。
那天你在搬家,我跟着你到新居去看,宽敞的房间,安静,简朴,当然使人满意。我坐下,客地重逢的喜悦,这时才涌上我的心头。你接连敬烟倒茶,但我几乎不知觉自己吃的是甚么烟,喝的是甚么茶。耳边倾听你讲话,我的心绪反而越来越混乱,总在现实和回忆的中间一来一往地摆动不停,我简直要窘,窘得说话都不自由了。只有一句简单不过的“我终于会到了她”,这个观念,拢住着我,支配着我,甚至淹没整个的我而去了。
我们谈到许多朋友,真是一言难尽,不堪回首!提起了武田泰淳这个名字来,势不可不回到长泉院,那是一个佛寺,也就是武田的住宅,处在东京西郊。那年你来游历日本,我们恰好在筹办中国文学研究会,大家聚会畅谈之机会,当然是够有的。而这个长泉院,地方特别幽美,等于是我们一个美满的俱乐部。
你还记得那里的风光吧?堂宇已塌,钟楼独存,人迹稀至,老松常绿,靠着山有一草房,简陋而宽敞,颇可清谈。我们天天聚在一起,倾出满肚里的热情来讨论着文学上种种的意见。当时幼稚的议论,回想起来真的可笑,但人都认真不过的,因为大家都还年青。
有一天,是晚秋是早春我可记不清,不过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天的日光相当地温和,外面吹来的微风,带有田野的香气,一阵阵地度过去。我们坐在大发议论后的倦怠里,懒得说话,各自描绘着不相关的空想。四围阗寂,除了松籁,只有一股小泉滴打的声音潺潺不息。大家默坐多时,忽然,武田破了这沉默,长啸一声说道:“嗳。这个风不是由湖南的原野上吹过来的?”意在安慰万里过海来的我们同志的旅心,大家了然,《从军日记》主角的女兵,她的老家在湖南。“好,我下次要写篇文章就拿这个《湖南风》来作题目吧!”你感慨无量地说。
回瞻旧事,令人伤心,后来你饱尝了日本警察的欺侮,匆匆离国,我们也步你的后尘同样殃遭,一时团乐,竟被日本特高警察的辣手劫掠个空空了!
然而,他们的辣手也无法抢去我们友情上无形的纪念的。不待许久,有一部命以《湖南的风》四个字的回想散文集,居然出版了,并且,我在你离去后的东京,把一本由上海寄来的六开厚册拿到手里••••••
“湖南的风?哎!”你叹了口气,接着泛出远远望着甚么似的神情。“你把它读过了么?说也奇怪,著者的我,倒仅仅有一本,并且连那孤本也被人家借出无踪了。”
寥寥几句,仿佛可以想见你的流离,摧残,悲凉--战事以后的全副生活。这不就是所有文化人士难免的共同的命运么?我心里感到无限的凄楚。
写到这里,我的笔忽然失了灵。起初动手时的兴趣,不知道为甚么,一扫而光,剩下来一种后悔似的情绪。这么一大批废话,纵有你叮嘱,只可自己去理会,不应该把他公开出来烦劳人家的。不济事的家伙,到了这个时候还要缠绵着写作成惯的老脾气么?得了,得了。我把我的似信似文不像样的稿子藏入抽屉里,看也不想再看了。
今年的天气特别好,浅蓝的天空里灿灿地降下来的阳光,不关时令,老不见一点衰颓。一天又一天,我偷看公事之余,去坐铁路旁边满晒秋日的草地上,看着火车运来运去的各色各样的旅人们,或者凝思自己做过来将来还要做下去的工作,有时候总不免怀念家乡--相隔二年,没通过封信将半载的老母亲。
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诚如鲁迅说“已经过去,正在过去,将要过去”的。逝者如斯乎?一切的事情,包括自己的回忆在内,让他如斯过去了,仿佛我才可以开开心。但我似乎忘却了自己曾想写而终写不完的稿子。忘却了好,天下事事,不如忘却的够痛快些,除了很少知己的友情。那知待人忠厚,念友甚贴的你,竟有亲自光临吩咐之举。撰文一事,尚可推委,知己之言,不可不听。于是乎我把凌乱的旧稿子理一理,要修改的都给修改,耽搁了不少的时间,一直到今天,才草草结束。文之不佳,自深知之,聊志友情之来由,藉作私人之纪念耳。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写毕。
《竹内好全集》(第十三卷)
冰莹按:本文作者在一个月以前就寄来了的,因为我返成都,匆忙中竟把这篇文章也带走了,直到回汉口来从箱子里找出,迟迟发表,(而且遗失了一页),真对不起作者!
竹内好先生是中国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文学的造诣很深,尤其热心研究中国文学,曾译有鲁迅的呐喊,熊佛西的赛金花等,自从被日本军阀压迫来中国当兵之后,他内心感到无限的痛苦,读了这篇文章,(他是用中文写的,我只稍为改动了几个字),可以明瞭他的思想和为人。他现在武昌车站担任翻译,以后还想请他多写点散文。
穿过了几条灰色的街巷,伫立在你寓居的门前,我还不知道自己将做些甚么事。仆欧走进里面去,不一会出来了一个女人,身材瘦小,穿着蓝色的布袍。起初我疑心这个女真人正是你否?我脑海里记住着的你,不像这么清瘦,从容,家庭教师般的中年妇人。往日活泼十足,富有青年女作家派头的你,怎么会变化到这样呢?我呆着脸没说一句,你早就伸出手,握着我的手,一面用日语话喊道:“是竹内先生吧?”亲密的声里却带有一点惊讶的腔调,这才把我的记忆唤回,岁月不欺人,我看出人家变化,论理不让于人家看出我变化的。我不免暗地怅望自己失去了一半的头发。无怪你认不出我,连我家里的人,恐怕也不容易预料我现在是怎样的情形吧。悲哉!人老而回忆犹新。隔了十一年满含辛酸的光阴,我们到底再会了,并且,好像昨天告别,今天又来谈天的朋友般平淡无奇地会面了。
那天你在搬家,我跟着你到新居去看,宽敞的房间,安静,简朴,当然使人满意。我坐下,客地重逢的喜悦,这时才涌上我的心头。你接连敬烟倒茶,但我几乎不知觉自己吃的是甚么烟,喝的是甚么茶。耳边倾听你讲话,我的心绪反而越来越混乱,总在现实和回忆的中间一来一往地摆动不停,我简直要窘,窘得说话都不自由了。只有一句简单不过的“我终于会到了她”,这个观念,拢住着我,支配着我,甚至淹没整个的我而去了。
我们谈到许多朋友,真是一言难尽,不堪回首!提起了武田泰淳这个名字来,势不可不回到长泉院,那是一个佛寺,也就是武田的住宅,处在东京西郊。那年你来游历日本,我们恰好在筹办中国文学研究会,大家聚会畅谈之机会,当然是够有的。而这个长泉院,地方特别幽美,等于是我们一个美满的俱乐部。
你还记得那里的风光吧?堂宇已塌,钟楼独存,人迹稀至,老松常绿,靠着山有一草房,简陋而宽敞,颇可清谈。我们天天聚在一起,倾出满肚里的热情来讨论着文学上种种的意见。当时幼稚的议论,回想起来真的可笑,但人都认真不过的,因为大家都还年青。
有一天,是晚秋是早春我可记不清,不过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天的日光相当地温和,外面吹来的微风,带有田野的香气,一阵阵地度过去。我们坐在大发议论后的倦怠里,懒得说话,各自描绘着不相关的空想。四围阗寂,除了松籁,只有一股小泉滴打的声音潺潺不息。大家默坐多时,忽然,武田破了这沉默,长啸一声说道:“嗳。这个风不是由湖南的原野上吹过来的?”意在安慰万里过海来的我们同志的旅心,大家了然,《从军日记》主角的女兵,她的老家在湖南。“好,我下次要写篇文章就拿这个《湖南风》来作题目吧!”你感慨无量地说。
回瞻旧事,令人伤心,后来你饱尝了日本警察的欺侮,匆匆离国,我们也步你的后尘同样殃遭,一时团乐,竟被日本特高警察的辣手劫掠个空空了!
然而,他们的辣手也无法抢去我们友情上无形的纪念的。不待许久,有一部命以《湖南的风》四个字的回想散文集,居然出版了,并且,我在你离去后的东京,把一本由上海寄来的六开厚册拿到手里••••••
“湖南的风?哎!”你叹了口气,接着泛出远远望着甚么似的神情。“你把它读过了么?说也奇怪,著者的我,倒仅仅有一本,并且连那孤本也被人家借出无踪了。”
寥寥几句,仿佛可以想见你的流离,摧残,悲凉--战事以后的全副生活。这不就是所有文化人士难免的共同的命运么?我心里感到无限的凄楚。
写到这里,我的笔忽然失了灵。起初动手时的兴趣,不知道为甚么,一扫而光,剩下来一种后悔似的情绪。这么一大批废话,纵有你叮嘱,只可自己去理会,不应该把他公开出来烦劳人家的。不济事的家伙,到了这个时候还要缠绵着写作成惯的老脾气么?得了,得了。我把我的似信似文不像样的稿子藏入抽屉里,看也不想再看了。
今年的天气特别好,浅蓝的天空里灿灿地降下来的阳光,不关时令,老不见一点衰颓。一天又一天,我偷看公事之余,去坐铁路旁边满晒秋日的草地上,看着火车运来运去的各色各样的旅人们,或者凝思自己做过来将来还要做下去的工作,有时候总不免怀念家乡--相隔二年,没通过封信将半载的老母亲。
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诚如鲁迅说“已经过去,正在过去,将要过去”的。逝者如斯乎?一切的事情,包括自己的回忆在内,让他如斯过去了,仿佛我才可以开开心。但我似乎忘却了自己曾想写而终写不完的稿子。忘却了好,天下事事,不如忘却的够痛快些,除了很少知己的友情。那知待人忠厚,念友甚贴的你,竟有亲自光临吩咐之举。撰文一事,尚可推委,知己之言,不可不听。于是乎我把凌乱的旧稿子理一理,要修改的都给修改,耽搁了不少的时间,一直到今天,才草草结束。文之不佳,自深知之,聊志友情之来由,藉作私人之纪念耳。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写毕。
《竹内好全集》(第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