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之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豆瓣才把这本来默默无闻的小路给炒了起来,“去苏州 游平江路、住青旅、听昆曲”受到无数旅友和文青的拥护。9/7日向公司交了请假单,怀着好奇和探索之心冲动的乘上了开往苏州的旅程,构思着心中的平江路。
从苏州火车站到平江路最方便最省钱的可以乘坐游2和游5路,到苏州博物馆下车。其实不用地图,平江路的历史建筑和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就像数学中的纵轴与横轴,苏州博物馆在纵轴方向,平江路在横轴的方向。这次最为可惜的就是没进入到苏博(周一休馆),那可是贝聿铭的封山之作,即便不喜历史,看看建筑也是种别样的享受。
一路上有很多民间手艺小作坊的摊位,这里东巴文化,那边苏绣出售,好不热闹。一个小拐,算是到平江路上了,只不过与我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我想象中的这条幽静小路应该是热闹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午时分透过木雕纱窗远远飘来苏州炒菜的味道,河边一位妇女用肥皂搓洗着蓝印花布,路边一条草狗的狂吠引来了一群儿童的追逐,桥的护栏上两三了男人用松软的苏州话评论着国家大事...可惜这毕竟出自我的想象,路边除了游人只有少了可怜的本地人匆匆而过,闻不到袅袅的菜香味,只能隔着落地玻璃看着游客满心欢喜的品着洋酒,吃着西餐。也没有看到小孩,巷道静寂的就如平静的河水。
为了以后更好的开发这条街,靠河的人家都被动迁,只留下没来得及改建满目疮痍的砖砖瓦瓦和翻新变味的仿古建筑。向远处眺,一幢幢连片的公房也泄漏了这里的秘密。稀疏而狭小的个性小店和咖啡店无不效颦着小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本身又是多么的自恋和孤芳自赏,要不是评弹博物馆还坚持着1点到3点的评弹表演,要不是昆曲博物馆电脑中点放播出的“游园惊梦”我还真忘了这是苏州的古街,忘记了她2500年的传奇故事。
看来这里最终还是会变成一个文化创意园区,又是一个COPY的田字坊或者北京的798,我想象中的那种质朴以及最纯粹的黑砖白墙,依水而住依水而生,只是梦中的乌托邦。
从苏州火车站到平江路最方便最省钱的可以乘坐游2和游5路,到苏州博物馆下车。其实不用地图,平江路的历史建筑和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就像数学中的纵轴与横轴,苏州博物馆在纵轴方向,平江路在横轴的方向。这次最为可惜的就是没进入到苏博(周一休馆),那可是贝聿铭的封山之作,即便不喜历史,看看建筑也是种别样的享受。
一路上有很多民间手艺小作坊的摊位,这里东巴文化,那边苏绣出售,好不热闹。一个小拐,算是到平江路上了,只不过与我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我想象中的这条幽静小路应该是热闹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午时分透过木雕纱窗远远飘来苏州炒菜的味道,河边一位妇女用肥皂搓洗着蓝印花布,路边一条草狗的狂吠引来了一群儿童的追逐,桥的护栏上两三了男人用松软的苏州话评论着国家大事...可惜这毕竟出自我的想象,路边除了游人只有少了可怜的本地人匆匆而过,闻不到袅袅的菜香味,只能隔着落地玻璃看着游客满心欢喜的品着洋酒,吃着西餐。也没有看到小孩,巷道静寂的就如平静的河水。
为了以后更好的开发这条街,靠河的人家都被动迁,只留下没来得及改建满目疮痍的砖砖瓦瓦和翻新变味的仿古建筑。向远处眺,一幢幢连片的公房也泄漏了这里的秘密。稀疏而狭小的个性小店和咖啡店无不效颦着小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本身又是多么的自恋和孤芳自赏,要不是评弹博物馆还坚持着1点到3点的评弹表演,要不是昆曲博物馆电脑中点放播出的“游园惊梦”我还真忘了这是苏州的古街,忘记了她2500年的传奇故事。
看来这里最终还是会变成一个文化创意园区,又是一个COPY的田字坊或者北京的798,我想象中的那种质朴以及最纯粹的黑砖白墙,依水而住依水而生,只是梦中的乌托邦。
![]() |
-
翼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11 23: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