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六月
读俄国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长篇小说《活下去,并且要记住》,让我首先想到的是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同样是写战争的小说,但都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写战争中普通人的生活,写人在战争中的种种表现。小说的文笔很好,作家具有很强的叙述能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家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细腻感人。小说中有这样的对话:
“你们日子怎么过的?”
“盼你,”她说。
很短的对话,即写出了女主人公纳斯焦娜的坚强、良好的忍耐力和对丈夫的爱。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逃兵。因为忍受不了战场上的辛劳和孤寂,他一个人偷偷跑回了家乡。但他只能躲在人迹罕至的林中,怕被重新抓回军队。敏感的纳斯焦娜发现了他,给他偷偷带去了食品、温存和爱。一对战争时期的夫妻,只能在山上幽会。纳斯焦娜怀孕后,不久被邻居发现。但她为了保护自己躲在山上的丈夫,最后在众人的追捕中投河自尽。不知是否因为作家是男性的缘故,他笔下的纳斯焦娜特别美丽。小说中的一些插笔也很妙,比如:“凡是人,都有罪过,不然的话,他就不是人。”(第48页)“原来人对自己也都一无所知。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都害怕自己。”(第182页)“人们相信:一个悔过的人,比十个虔诚的人更受天国欢迎。人们还应该懂得:犯了这样沉重的罪孽的人往后绝不会再犯罪了。”(第192页)
胡发云的小说《如焉@sars.come》文笔很一般,叙述能力也算不上好。此小说的好处在于其批判性的思想锋芒,这在近年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作家让小说中的卫老师发表了不少评论:“不要太轻易相信大街上的景象,不要太轻易相信大众的情绪,中苏友好的时候,他们游行过;反对苏修了,他们也游行;文化大革命,他们更是天天游行;开九大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也一样游行……”(第61页)“恐惧,恐惧……一个民族,苦不怕,难不怕,饥不怕,寒不怕,如果人人心中都有某种莫名的恐惧,才是最可怕的。便是今天,吃好了,穿暖了,那心中的恐惧却远远没有消失掉。穷有穷的恐惧,富有富的恐惧,贱民有贱民的恐惧,权贵有权贵的恐惧,写文章的有写文章的恐惧,连读文章的,也有读文章的恐惧。”(第175页)毫无疑问,处于网络时代的中国人,依然生活在轻信与恐惧之中。
朋友送我一本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据说是一本畅销书,内容也很简单。因为暑假有时间,便翻读了一遍,其中只有这两段话有些意思:“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第40页)“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第119页)出身下层的青年人,多少都有些“于连”情结。读一下这样的话,有助于给自己消毒。
陈冠学的散文集《大地的事》,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散文之一。严格说来,我们平时读到的写农村的文章,多为乡土散文;而真正能归入田园散文的,则相对比较少。其中的区别是,写乡土散文的,多是离开乡土的城里人;而写出田园散文来的,则是那些出生农村,后又从城市回到田园生活的人。写《大地的事》的陈冠学,正是一个回归田园的人。因此说“他不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一个栖居在大地上的人”,千真万确。其散文中佳句甚多,这里随手抄录几则:
他写自我:“回想当年决心回归田园,只为在路边看到一朵小小的蓝色草花,如今想起来大概是鸭舌草的花吧!一朵小小的草花,猛然地使我觉醒过来自我遗失之已深,给我那么大的力量,挣脱羁系着我那么长久的机栝。一个人活着,若不能将自己当一包强烈的炸药,把世途的坎坷炸平,好让千千万万的人们有坦荡荡的道路行走,则套在人群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出卖自我、遗失自我的勾当。对于此时的我,人生只能有两种生活,要不是将自我炸成碎片,便是保有全部的完整自我;教我将自我零售,或委屈自我,降为世上的一件工具,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自我永远是主体啊!”(第80页)
他写日子:“不过,我自己却觉得每一个日子都很新鲜,永远有着尝不尽的味儿。这其中的关键是生活者的心活着,只要是心活着,日子就是怎样重复都是活日子;否则,若是心死了,日子便跟着死了。”(第115页)
他写艺术:“艺术创作应当指向不朽,逐时应景,转眼消亡,岂非徒劳?”(第118页)
他写读书:“读书是心灵世界的旅行,而且也是一种印证、一种交通,不读书,自我心灵既无法得到印证,又无法与别的心灵交通——无论那心灵是存在于二千五百年前也罢,存在于当世也罢,结果变成了自我心灵的幽闭,那是很可怕的。有时与人交谈也可多少得到读书的效果,毕竟效果甚微,因为那些人的心灵未必是打开的,而且既使打开来了,也未必值得一睹。只有伟大心灵的景观,才能给人光明开阔的境域,而这样的心灵只存在于伟大的著作之中。”
他写美好的事物:“真正美好的事物,看着、听着、闻着,要比实际的触着、吃着更合宜。天地间的精华,原是待心灵的细致感应来领略的,一旦采为实际的效用,就因为受到粗糙的对待而糟蹋了。”(第211页)
他写男女间的爱:“爱,男女之间真正的爱,跟世间任何种爱都迥异。真正的男女之爱,乃是对美的倾心,就像人们对自然美或艺术美的倾心一样。一般所谓男女之爱,实全出于生殖意志的颠鸾倒凤,他们可以爱得死去活来,但不论他们如何地爱,总没有半点美感,这种爱可名为丑陋的爱。这是严重的区别。真正的男女之爱是俊男子与美女子的爱,除了对美的倾心,没有其他,一旦有其他介入,爱就残破了。包藏着一颗邪恶或狠毒之心的人,不可能是俊美的人;美是整体的,不单是外表的。”(第221页)
文学批评方面的书,本月读了张闳的《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一书。以前读过他的《声音的诗学》,当时感觉有不少收获。作者主要从叙事这一角度研究先锋小说,总体感觉不错。在分析叶兆言的小说时,作者认为“在叙事上过于繁复的修辞和刻意追求微言大义、寓意幽深,在我看来,倒有悖于小说叙事的本义。所谓‘诗化’、‘寓言化’,未必是小说艺术发展的正途。”(第233页)这是很及时的提醒,尤其对有些作家而言。书中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做了辩护:“写作的高下不在于它的体裁,而在于它的艺术性。”(第323页)“创作是对生活世界的发现,批评是对文本世界的发现。”(第323页)
本月读完了杨天石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一书。杨先生长于叙述,对细节也很敏感。这部书可以延伸出不少话题,但这里姑且不论。在《蒋介石的早年思想——从向左到向右》一文中,杨先生指出:“蒋介石后来虽然反苏反共,但是,在他的统治术中,仍然有不少来自苏俄的东西。”(第17页)于此看来,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共两党,都从苏俄那里“受惠”不少。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的一个注释,蒋介石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五日的日记云:“共产主义实为一宗教,亦可谓之马克思教,以其含有世界性无国界者也。耶稣教亦不讲国界,完全以世界为主。盖凡称为宗教者必带有世界性,而且皆排挤他教与其他主义,而以唯我独尊者也。其目的则皆在救人,然而其性质则大有区别。马克思以物质为主,是形而下之哲学,并以恨人为其思想出发点。其所谓救人者,单以工人一阶级为主。其于后世之今日,则一般共党徒越趋越下,而以卑劣仇杀为其本分,是其单欲挟工人阶级利己主义,以物质诱人深入罪恶也。基督教以博爱救世为主义,今日共产党之唯一大敌,且其为精神感化世人自新,故今日反对共产党者当以联合基督教共同进行。”(第17页)由此看来,当时的蒋介石对共产主义有他自己的认识。而最末一句则表明:至少在当时,蒋介石是想将基督教作为自己的政治工具来“联合”的。有关共产主义的宗教性功能,雷蒙•阿隆说:“确实,越是因为神位空了,共产主义就越是吸引人。当知识分子不再觉得和共同体以及先辈的宗教相联后,他寻求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填补真个灵魂。”(第266页)
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半个世纪后翻译到中国,还要加印上“内部出版”四个字,似乎显得安全一些。书中对知识分子有这样的批评:“知识分子一词似乎是在俄国最早使用的,适值19世纪,那些已从大学毕业并接受了本质上源于西方的文化的人,组成了一个人数较少且独立于传统分类的团体。他们从贵族家庭出身的军校学生、小资产阶级甚至富农的子弟中吸纳新人;这些脱离了原有社会的人,通过已获得的知识和对现存秩序的态度感觉到彼此之间是一致的。科学精神和自由观念共同作用,使那些感觉孤立、敌视民族遗产的知识分子逐渐倾向于革命,除了暴力,好像就别无选择似的。”(第216页)而暴力、革命的确具有很强的诗性特征,作者认为:“对于在政治领域寻求消遣、信仰的对象或投机的题材的知识分子来说,改革使人厌倦,而革命却令人激动。前者庸常乏味,后者却诗意盎然,前者是政府官员的工作,而后者则是人民起来反抗剥削者的行动。革命会中止日常的秩序,并使人相信,最终一切都是可能的。”(第42—43页)暴力革命所具有的那种“恐怖的美感”,对多数青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很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即我们在引进西方学说后,一定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否则很容易陷入概念的泥潭之中。而对政治学来说,尤其应该如此,雷蒙•阿隆说:“把借自西方政治学的术语应用于非西方文明国家的内部冲突,往往会有风险。即便是,或更确切地说,尤其是当这些国家竭力倚仗西方的意识形态时,这种风险依然存在。在一种不同的框架中,各种意识形态很可能会具有与其最初的意义相悖的意义。”(第11页)雷蒙•阿隆还有一个说法,也很有意思:“人民民主制度下的文人和专家保留了愤怒的权利,但是这种愤怒只是针对他们无法客观认识和访问的资本主义世界。他们对自己周围的现实表示赞同,对其他的、遥远的现实,则表示反对,而自由欧洲的亲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则与之完全相反。”(第301页)尽管今天的社会状况稍有改观,但不少中国知识分子仍然生活在这种想象的愤怒中不能自拔。
董志强的《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是一本很有雄心的书,其导言“理论的危机与重建”写得很不错,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人都可以读一下。叶维廉的《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是一本讲演集,我对其中的部分观点持保留态度,并专门写了小文商榷。本月还读完了汪建辉的长篇小说《中国地图》和随笔集《有没有》,因为已经写了专门的分析文章,这里没有更多的话要说。
2009-9-5
“你们日子怎么过的?”
“盼你,”她说。
很短的对话,即写出了女主人公纳斯焦娜的坚强、良好的忍耐力和对丈夫的爱。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逃兵。因为忍受不了战场上的辛劳和孤寂,他一个人偷偷跑回了家乡。但他只能躲在人迹罕至的林中,怕被重新抓回军队。敏感的纳斯焦娜发现了他,给他偷偷带去了食品、温存和爱。一对战争时期的夫妻,只能在山上幽会。纳斯焦娜怀孕后,不久被邻居发现。但她为了保护自己躲在山上的丈夫,最后在众人的追捕中投河自尽。不知是否因为作家是男性的缘故,他笔下的纳斯焦娜特别美丽。小说中的一些插笔也很妙,比如:“凡是人,都有罪过,不然的话,他就不是人。”(第48页)“原来人对自己也都一无所知。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都害怕自己。”(第182页)“人们相信:一个悔过的人,比十个虔诚的人更受天国欢迎。人们还应该懂得:犯了这样沉重的罪孽的人往后绝不会再犯罪了。”(第192页)
胡发云的小说《如焉@sars.come》文笔很一般,叙述能力也算不上好。此小说的好处在于其批判性的思想锋芒,这在近年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作家让小说中的卫老师发表了不少评论:“不要太轻易相信大街上的景象,不要太轻易相信大众的情绪,中苏友好的时候,他们游行过;反对苏修了,他们也游行;文化大革命,他们更是天天游行;开九大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也一样游行……”(第61页)“恐惧,恐惧……一个民族,苦不怕,难不怕,饥不怕,寒不怕,如果人人心中都有某种莫名的恐惧,才是最可怕的。便是今天,吃好了,穿暖了,那心中的恐惧却远远没有消失掉。穷有穷的恐惧,富有富的恐惧,贱民有贱民的恐惧,权贵有权贵的恐惧,写文章的有写文章的恐惧,连读文章的,也有读文章的恐惧。”(第175页)毫无疑问,处于网络时代的中国人,依然生活在轻信与恐惧之中。
朋友送我一本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据说是一本畅销书,内容也很简单。因为暑假有时间,便翻读了一遍,其中只有这两段话有些意思:“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第40页)“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第119页)出身下层的青年人,多少都有些“于连”情结。读一下这样的话,有助于给自己消毒。
陈冠学的散文集《大地的事》,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散文之一。严格说来,我们平时读到的写农村的文章,多为乡土散文;而真正能归入田园散文的,则相对比较少。其中的区别是,写乡土散文的,多是离开乡土的城里人;而写出田园散文来的,则是那些出生农村,后又从城市回到田园生活的人。写《大地的事》的陈冠学,正是一个回归田园的人。因此说“他不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一个栖居在大地上的人”,千真万确。其散文中佳句甚多,这里随手抄录几则:
他写自我:“回想当年决心回归田园,只为在路边看到一朵小小的蓝色草花,如今想起来大概是鸭舌草的花吧!一朵小小的草花,猛然地使我觉醒过来自我遗失之已深,给我那么大的力量,挣脱羁系着我那么长久的机栝。一个人活着,若不能将自己当一包强烈的炸药,把世途的坎坷炸平,好让千千万万的人们有坦荡荡的道路行走,则套在人群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出卖自我、遗失自我的勾当。对于此时的我,人生只能有两种生活,要不是将自我炸成碎片,便是保有全部的完整自我;教我将自我零售,或委屈自我,降为世上的一件工具,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自我永远是主体啊!”(第80页)
他写日子:“不过,我自己却觉得每一个日子都很新鲜,永远有着尝不尽的味儿。这其中的关键是生活者的心活着,只要是心活着,日子就是怎样重复都是活日子;否则,若是心死了,日子便跟着死了。”(第115页)
他写艺术:“艺术创作应当指向不朽,逐时应景,转眼消亡,岂非徒劳?”(第118页)
他写读书:“读书是心灵世界的旅行,而且也是一种印证、一种交通,不读书,自我心灵既无法得到印证,又无法与别的心灵交通——无论那心灵是存在于二千五百年前也罢,存在于当世也罢,结果变成了自我心灵的幽闭,那是很可怕的。有时与人交谈也可多少得到读书的效果,毕竟效果甚微,因为那些人的心灵未必是打开的,而且既使打开来了,也未必值得一睹。只有伟大心灵的景观,才能给人光明开阔的境域,而这样的心灵只存在于伟大的著作之中。”
他写美好的事物:“真正美好的事物,看着、听着、闻着,要比实际的触着、吃着更合宜。天地间的精华,原是待心灵的细致感应来领略的,一旦采为实际的效用,就因为受到粗糙的对待而糟蹋了。”(第211页)
他写男女间的爱:“爱,男女之间真正的爱,跟世间任何种爱都迥异。真正的男女之爱,乃是对美的倾心,就像人们对自然美或艺术美的倾心一样。一般所谓男女之爱,实全出于生殖意志的颠鸾倒凤,他们可以爱得死去活来,但不论他们如何地爱,总没有半点美感,这种爱可名为丑陋的爱。这是严重的区别。真正的男女之爱是俊男子与美女子的爱,除了对美的倾心,没有其他,一旦有其他介入,爱就残破了。包藏着一颗邪恶或狠毒之心的人,不可能是俊美的人;美是整体的,不单是外表的。”(第221页)
文学批评方面的书,本月读了张闳的《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一书。以前读过他的《声音的诗学》,当时感觉有不少收获。作者主要从叙事这一角度研究先锋小说,总体感觉不错。在分析叶兆言的小说时,作者认为“在叙事上过于繁复的修辞和刻意追求微言大义、寓意幽深,在我看来,倒有悖于小说叙事的本义。所谓‘诗化’、‘寓言化’,未必是小说艺术发展的正途。”(第233页)这是很及时的提醒,尤其对有些作家而言。书中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做了辩护:“写作的高下不在于它的体裁,而在于它的艺术性。”(第323页)“创作是对生活世界的发现,批评是对文本世界的发现。”(第323页)
本月读完了杨天石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一书。杨先生长于叙述,对细节也很敏感。这部书可以延伸出不少话题,但这里姑且不论。在《蒋介石的早年思想——从向左到向右》一文中,杨先生指出:“蒋介石后来虽然反苏反共,但是,在他的统治术中,仍然有不少来自苏俄的东西。”(第17页)于此看来,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共两党,都从苏俄那里“受惠”不少。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的一个注释,蒋介石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五日的日记云:“共产主义实为一宗教,亦可谓之马克思教,以其含有世界性无国界者也。耶稣教亦不讲国界,完全以世界为主。盖凡称为宗教者必带有世界性,而且皆排挤他教与其他主义,而以唯我独尊者也。其目的则皆在救人,然而其性质则大有区别。马克思以物质为主,是形而下之哲学,并以恨人为其思想出发点。其所谓救人者,单以工人一阶级为主。其于后世之今日,则一般共党徒越趋越下,而以卑劣仇杀为其本分,是其单欲挟工人阶级利己主义,以物质诱人深入罪恶也。基督教以博爱救世为主义,今日共产党之唯一大敌,且其为精神感化世人自新,故今日反对共产党者当以联合基督教共同进行。”(第17页)由此看来,当时的蒋介石对共产主义有他自己的认识。而最末一句则表明:至少在当时,蒋介石是想将基督教作为自己的政治工具来“联合”的。有关共产主义的宗教性功能,雷蒙•阿隆说:“确实,越是因为神位空了,共产主义就越是吸引人。当知识分子不再觉得和共同体以及先辈的宗教相联后,他寻求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填补真个灵魂。”(第266页)
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半个世纪后翻译到中国,还要加印上“内部出版”四个字,似乎显得安全一些。书中对知识分子有这样的批评:“知识分子一词似乎是在俄国最早使用的,适值19世纪,那些已从大学毕业并接受了本质上源于西方的文化的人,组成了一个人数较少且独立于传统分类的团体。他们从贵族家庭出身的军校学生、小资产阶级甚至富农的子弟中吸纳新人;这些脱离了原有社会的人,通过已获得的知识和对现存秩序的态度感觉到彼此之间是一致的。科学精神和自由观念共同作用,使那些感觉孤立、敌视民族遗产的知识分子逐渐倾向于革命,除了暴力,好像就别无选择似的。”(第216页)而暴力、革命的确具有很强的诗性特征,作者认为:“对于在政治领域寻求消遣、信仰的对象或投机的题材的知识分子来说,改革使人厌倦,而革命却令人激动。前者庸常乏味,后者却诗意盎然,前者是政府官员的工作,而后者则是人民起来反抗剥削者的行动。革命会中止日常的秩序,并使人相信,最终一切都是可能的。”(第42—43页)暴力革命所具有的那种“恐怖的美感”,对多数青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很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即我们在引进西方学说后,一定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否则很容易陷入概念的泥潭之中。而对政治学来说,尤其应该如此,雷蒙•阿隆说:“把借自西方政治学的术语应用于非西方文明国家的内部冲突,往往会有风险。即便是,或更确切地说,尤其是当这些国家竭力倚仗西方的意识形态时,这种风险依然存在。在一种不同的框架中,各种意识形态很可能会具有与其最初的意义相悖的意义。”(第11页)雷蒙•阿隆还有一个说法,也很有意思:“人民民主制度下的文人和专家保留了愤怒的权利,但是这种愤怒只是针对他们无法客观认识和访问的资本主义世界。他们对自己周围的现实表示赞同,对其他的、遥远的现实,则表示反对,而自由欧洲的亲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则与之完全相反。”(第301页)尽管今天的社会状况稍有改观,但不少中国知识分子仍然生活在这种想象的愤怒中不能自拔。
董志强的《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是一本很有雄心的书,其导言“理论的危机与重建”写得很不错,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人都可以读一下。叶维廉的《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是一本讲演集,我对其中的部分观点持保留态度,并专门写了小文商榷。本月还读完了汪建辉的长篇小说《中国地图》和随笔集《有没有》,因为已经写了专门的分析文章,这里没有更多的话要说。
2009-9-5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