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日闲
昨天下午去拜访了江老师,他打开家门,我探进脑袋,惊叹道:“天啊,这么多书啊!”早就耳闻他藏书三万多册,家里俨然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我真是羡慕之至啊。
向他讨教了一些科技史的问题,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到中国交子和雕版印刷的发明在世界上是没有争议的,而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现在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前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丝绸、雕版印刷、中医药和十进制记数。他还说到了唐人生活的自信与底气,郑和宝船尺寸的考证,黑火药与黄火药的发明与区别,古代南征北伐(二次北伐胜利:朱元璋和南宋),赤道与黄道的天文仪器,古代的计时方法(钟鼓楼与刻漏),古代的数学——算盘(起于明清),宋朝和明朝的中医药发展,古代的炼金术(由贱金属到贵金属),唐代书法(杜牧的《张好好诗》和李白的《上阳台诗》)到现今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等。他讲到古人生活片段时,专门提到了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李的生活情趣绝不亚于当代人,极富创造性,而且道法自然。
由《闲情偶寄》,我想到了曾经读过林语堂翻译的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林语堂非常钟爱的一本书,他发愿译成了英文。他说:“芸(沈复之妻),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我亦摘录林译序中一句话:在他们之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李渔,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人称“东方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均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亦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他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早岁他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遂不复作此念。清军入关后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蓬衣垢食,不以为苦。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顺治八年(1651)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主戏班,专事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他也乐此不疲,经常携带妻妾出外打抽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之作,也使自己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康熙元年(1662),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这一切说明他是个具有商业头脑的文人。晚年他又举家迁回杭州,“买山而隐”,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时常向友人求助,终于在穷困中死去。
《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后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 演习部 》、《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9、10、11三个月,天气凉爽,是读书的好时节,已经买了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Moment in Peking an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那就慢慢读来吧。
写这篇日志的时候,听着惠特尼·休斯顿的新专辑《I look to you》。
向他讨教了一些科技史的问题,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到中国交子和雕版印刷的发明在世界上是没有争议的,而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现在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前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丝绸、雕版印刷、中医药和十进制记数。他还说到了唐人生活的自信与底气,郑和宝船尺寸的考证,黑火药与黄火药的发明与区别,古代南征北伐(二次北伐胜利:朱元璋和南宋),赤道与黄道的天文仪器,古代的计时方法(钟鼓楼与刻漏),古代的数学——算盘(起于明清),宋朝和明朝的中医药发展,古代的炼金术(由贱金属到贵金属),唐代书法(杜牧的《张好好诗》和李白的《上阳台诗》)到现今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等。他讲到古人生活片段时,专门提到了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李的生活情趣绝不亚于当代人,极富创造性,而且道法自然。
由《闲情偶寄》,我想到了曾经读过林语堂翻译的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林语堂非常钟爱的一本书,他发愿译成了英文。他说:“芸(沈复之妻),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我亦摘录林译序中一句话:在他们之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 |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李渔,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人称“东方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均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亦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他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早岁他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遂不复作此念。清军入关后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蓬衣垢食,不以为苦。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顺治八年(1651)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主戏班,专事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他也乐此不疲,经常携带妻妾出外打抽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之作,也使自己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康熙元年(1662),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这一切说明他是个具有商业头脑的文人。晚年他又举家迁回杭州,“买山而隐”,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时常向友人求助,终于在穷困中死去。
《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后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 演习部 》、《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 |
9、10、11三个月,天气凉爽,是读书的好时节,已经买了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Moment in Peking an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那就慢慢读来吧。
写这篇日志的时候,听着惠特尼·休斯顿的新专辑《I look to you》。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