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林
上梅林历史悠久,1170年的南宋时期,黄峭山的第十六代黄仲孙在上梅林建村,当地原籍村民均为黄姓。
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之一
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林立的握手楼中,有一个存在至少300年的古建筑。尽管只是占地119平方米的平房,却是深圳目前唯一的一座龙母宫:上梅林龙母宫。
从上梅林村牌坊步行50米,是一座名为“梅庄黄公祠”的建筑,龙母宫就藏在黄公祠的背后,进出村子的必经路口。龙母宫的门牌是“祠堂村2号”,
现实很喧闹,历史却沉静。上梅林村出现在800多年前的南宋,黄峭山第16代嫡孙黄仲孙在上梅林建村。至今依然保存着上梅林龙母宫、梅庄黄公祠、碉楼、风水塘等文物古迹。
传扬梅林老历史
与深圳很多地方一样,梅林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保持着浓重的现代化气息,背后也蕴藏了800余年的人文沉淀。
提到梅林的原住民,不得不说起上梅林村的黄姓宗亲。公元1170年,南宋时期,黄峭山的第十六代嫡孙黄仲孙在上梅林建村,据史料记载,他们可能是深圳最早的移民。走进上梅林村,黄氏宗亲文化墙以一幅幅铜塑浮雕展示了深圳原居民移民史。文化墙上有逐鹿孝母、扼虎救父等孝敬典故,也有耕田耘海,男耕女织的画面。在东江抗日的烽火岁月,上梅林村黄公祠曾是东江抗日政权的税站,多位村民加入党组织担任护税员。
时光荏苒,上梅林社区和新兴社区仍保留着原有的农村文化习俗和地方方言,每年都会举行具有地方性宗教特色的宗教祭祀和祠堂周年庆典活动。相传已久的上梅林村的凉帽、围裙带编织技艺,于2007年2月列入深圳市第一批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了上梅林,最特色的饮食就是其制作的民间糕点小吃和传统手工技艺打米饼。
据记载,“梅林”之由来,是因当年这里山多林密,长了很多杨梅树,故而得名。如今,仍有不少市民认为梅林是因梅花多才取名“梅林”。直到如今,梅林人对于“梅”这个字一直有着深刻的眷恋,直到现在梅林片区许多新开的道路大多用“梅”字来命名,如梅彩路、梅秀路、梅村路、梅丽路、梅韵路、梅华路,当然还有最正宗的梅林路。
清乾隆五十四年的《重修族谱序》曾评价当时的梅林乡“山川灵淑之气,钟奇毓秀,蔚为巨族,故历代以来,巨室大家甲于他姓,儒流闻望,济济翔翔,其仁孝之意,著于古而流于今;礼让之风,作于前而兴于后,洵非他族所能及者。”可见梅林山水和梅林人的出众别致。
1979年以前,梅林是边远落后的农村,村民以粮食种植为主。改革开放后,梅林“外引内联”,开始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和多种经营。1992年,梅林城市化渐见雏形,现在的梅华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条河,整个梅林地区90年代才通路灯。
80年代,上梅、下梅辖区共有近30家企业,他们大多是“三来一补”企业
80年代初,基本上每家都是建2层楼,到了90年代初,4、6层已经很普遍,2000年以后,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不少村民采取引资修建然后收租还贷的方式,建起了10层以上的楼房。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村民的钱都投入了房子的建设,直到近几年才收回成本。长期以来,大多数的村民形成了以收租为主来维持生活的生活模式。
以前在梅林水田占了多半,如今梅林一村前身也是一片大水田。北达龙华民治,西至上沙,南至黄岗新洲,东至上梅,当时村里管辖面积还挺大。近年来,为了支持政府征地建设,目前的全村管辖面积不到30年前的三分之一。
小贴士
美食推荐:
梅林食街:烧烤美食一条街
梅林四村食街走起!口水鸡,虾粥,芥蓝,烤羊腰,烤生蚝,烤茄子和湿炒牛河。胖子鸡煲、半岛美食(多年经营湛江烧蚝湛江海鲜,口碑甚好)、潮汕风味、万州烤鱼等,各种风味,保证各种夜宵爽。
(地址:梅林四村食街,营业时间:晚上6点到凌晨三四点,人均消费50元)
景点推荐:
龙母宫、梅庄黄公祠、梅林公园(古荔枝林)、梅林水库(绿道)、梅林一村、三圣宫、郑公祠。
购物指南:
梅林地区购物街并不分明,无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但有以农产品批发为主的福田农批市场、新世界购物广场以及正在建设的大型商务综合体——卓越城将成为梅林未来“中心区”。
从上梅林牌坊往里走约100米就可看见龙母宫。这是深圳唯一的龙母宫,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现存建筑外观为清代风格,而内部仍保持着明代风格。如今,村里人也会给龙母买生日蛋糕来庆祝。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来膜拜。
同样始建于明代的梅庄黄公祠与龙母宫并列而立,设有六七张麻将台,村民们闲暇时就会来打麻将、玩纸牌。黄公祠牌坊横批是“继往开来”四个大字,牌坊两旁都是服装店、烧卤店等小店,不时有住在城中村的男人女人踏双拖鞋、穿着睡衣,出来买东西,尘世的烟火味十足。
在上梅林历史当中,还有一段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曾发动一场著名的“大营救”,就是把被困在香港的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经深圳转移到内地,而梅林就是他们转移的必经之路。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东江纵队的宝三区联乡办事处就设在梅林祠堂村的祠堂里。
1981年,上梅林村利用旧糖厂改建厂房,引进港商办起第一家来料加工厂。1990年,上梅林村办起了32家企业。城市化改革后,上梅林村原来的几十家工厂逐步搬离或停办。上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村民们利用补偿的土地资源,开发了房地产及租赁业。上梅林村位于福田区北部,有巨大承接市场需求的廉租房的城市功能。这种情况给上梅林村民的私房出租带来巨大商机。
。
龙母,一直以来,被珠江沿岸的人们看成是慈爱、善良和力量的化身,在上梅林村的村屋之间,隐藏着一间建于明代的龙母宫,它是深圳唯一的龙母宫,也是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之一,至今仍受到村民们的膜拜。
走进上梅林村牌坊,就可以看见梅庄黄公祠,龙母宫就在黄公祠旁边。龙母宫占地1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在清乾隆年间由村里人集资进行首次重修,改革开放后再次重修。如今的龙母宫建筑为清代风格,而内部布局仍保持着明代风格。进入龙母宫,先是一道屏风式的门,绕进层里可看到屋顶正上方的牌匾上写着“龙光普照”四个字,神龛上供奉着三尊像,中间供奉的是慈眉善目的龙母,左边是龙母的大嫂,右边是龙太子。
屋里的古迹仅剩承重的10根雕花石柱子、沧桑的石阶以及一块建于乾隆年间、记载着龙母宫来历和重修时捐款人名的石碑。
。在明代时,相传村里人见到了龙母娘娘现身,于是就在村口建了一座龙母宫。每年五月初八村里人都会去给龙母娘娘过生日,用轿子抬着她巡视村子,希望每年给村里人带来好运气。如今,村里人也会给龙母买生日蛋糕来庆祝。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来膜拜。
龙母原名温凤娇,是百越族女首领,传说她在西江的河边捡到一个巨卵回家,孵出了五条小龙,小龙长大后与龙母一起整治水患造福于民。龙母作为民间信仰的女神,和闽粤沿海一带所信奉的妈祖异曲同工。崇拜和信仰龙母已成为一种民俗,影响遍布珠江流域、港澳地区。
龙母宫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间,这使得它的建筑有着清代的外观,明代的内部结构和布局。龙母宫是一个三间二进中亭阁的建筑,面阔7.42米,进深16米,主体为砖木结构。四周墙体用青砖砌筑,室内拾梁式木结构梁架。主要的承重柱子(10根)和部分额枋用花岗岩制成。从高处往下看,可以看到龙母宫的屋面为辘筒灰瓦,博古屋脊。正脊上有灰塑的动植物图案。
龙母宫供奉的是龙母、龙母的嫂子和龙母的太子。龙母作为民间信仰的女神,和闽粤沿海一带所信奉的妈祖异曲同工。龙母原名温凤娇,是百越族女首领。关于龙母的传说颇具戏剧性:有一次龙母娘娘在家附近井里(又有传说她是在西江的河边捡到龙蛋)打水,打到第三桶的时候,发现有个龙蛋,她想放到裤口袋里又觉得不妥,怕会弄破,于是把龙蛋放到嘴里,不小心就咽了下去。几个月后,肚子慢慢地鼓了起来,父母就觉得奇怪,你一个女孩子家没结婚怎么就肚子大了呢?她只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母,父母就把她安置到一个小山洞里,陪同她的还有她的嫂子。后来龙母生出来一条龙,就是太子。太子长大后就带着龙母娘娘到处周游,与龙母一起造福于民,整治水患,帮助船夫渡过险滩,庇护百姓。
已延续了300多年的香火。花岗岩柱子顶端已被香熏黑 ,能说明龙母宫的年岁的,是10根花岗岩柱子和进门处右墙上镶嵌的一块碑。碑上记载,龙母宫于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重修。
即使是坚硬如花岗岩,10根承重的柱子也有了300年岁月的侵蚀痕迹。底座不再圆润,顶端被香熏黑。农历春节,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以及龙母娘娘的诞辰日(农历五月初八)是龙母宫人气最旺的时候。300年的香火不断,让精明的生意人看到了商机。距离龙母宫10米的地方,一间小店做起了卖香烛的生意。
据村口所立的石碑:龙母崇拜是古越族和南下汉族移民之间民族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龙母宫的近邻黄公祠则是日寇侵略深圳的见证和革命旧址。黄公祠始建于明代,于现代重修。黄公祠占地426平方米,日寇入侵时曾驻扎于此。1945年,黄公祠为宝三区联乡办事处。2001年,龙母宫及其相邻的梅庄黄公祠一起,被福田区人民政府设为深圳市福田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对龙母宫的评价是,龙母宫对于研究深圳地区的民族史、移民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梅林深处:你不知道的曾经
在改革开放前,这里是纯粹的农村。利用天然的灌溉资源,村民们在山下平地上种植两季水稻(春种和夏种),在山坡上种植荔枝、龙眼、番石榴、香蕉、茶叶。过着农业为主,畜牧、林果为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直到改革开放前,村庄的北面,都还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山上树木茂密,山藤缠绕,到处是野花野果。村民大部分都使用山泉水煮茶做饭,山间溪流终年不停,水流较大处,洗衣涤物非常方便。
改革开放后,由于地处原特区内区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上梅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3年,梅林街道办事处成立,上、下梅林在其范围内。这一年,上梅林村开始创办工业。引进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这一年,上步区设立,下辖梅林街道办事处。在此期间,大大小小新建厂房不断出现,越来越多说着外省口音的务工人员涌入梅林片区工作、生活。
上步区的谐音为“上不去”,在极为重视经济发展的年代,这个名字不吉利,恰好上步区有个福田街道,便改名为福田区。
1992年,深圳农民的命运因一纸红头文件彻底改变。当年,深圳出台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提出将特区内的土地国有化,农民不再拥有土地,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村民变股民。同年10月,上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村民农村户籍全部转为城市居民户籍。股份公司成立后,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和租赁服务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原住民们有了年底“分红”,日子逐渐由拮据变得宽裕。
随着梅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赛格三星、华强三洋、成丰电子、福田农批、万科公司等大企业先后进驻梅林,在原来的农田上,诞生了多丽工业区、越华工业区、富国工业区、深华科技园等多个园区。
1995年时,随着福田中心区建设规划实施,梅林片区毗邻中心区的地理优势显现,房地产业和商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到2003年,这里有了包括梅林一村、梅山苑等住宅小区78个,并形成以家乐福梅林店为中心的下梅林商业区,以天虹商场为中心的上梅林商业区,以及梅华路商业街。
自此,上、下梅林由落后的农村,彻底发展成商业、服务业发达的新城区。目前,这个片区的居住人群近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超过10万,而原住民(拥有股份)的总数还不到3000人。
汪永成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教授
尽管上梅林村的历史没有南头古城、大鹏所城那样闻名,但也有800多年,这不单是上梅林村的历史,也是深圳历史的一部分,应该好好保存并传承下去。可以说,深圳包括上梅林村对村里的文物古迹保护很不错,而且上梅林村编著了上梅林村志,用文字记录保存历史,这种形式很好。
在经济浪潮冲击下,城中村的旧貌可以不存在,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城中村都作了记录历史的工作。当城中村新一代年轻人都不记得历史,当这些城中村的历史慢慢消失被人遗忘时,这是在深圳历史长河中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阳光照射下,楼与楼之间出现了“一线天”的景观
自1998年梅林一村竣工,梅林便成了深圳人向往的“五星级的家”,
大面积的红色洋楼整齐划一,园林式的绿化,智能化的安保,以及早早接到家门口的网线……
1999年的金秋十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参观梅林一村也由衷地感叹:
你们才是住在中国最美的村子里!
曾经,这里杨梅树成林,得名梅林。
一度,梅林荔枝成产业,远销海外。
今日,梅林路、梅彩路、梅村路、梅华路、梅秀路、梅丽路、梅韵路等纵横交错,
梅林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等住宅小区开辟福田CBD的世外桃源。
不管你是上班族、吃货、亲自然派,都能在这觅得快意生活。
地名历史
梅林
顾名思义,梅林因“梅”而得名,非凌寒独自开于墙角的梅花,而是酸酸甜甜红果挂满树杈的杨梅。梅林原属丘陵地带,山多林密多杨梅树,因盛产杨梅得名“梅林”。
最早在梅林定居的原住民是郑氏。郑氏辗转迁徙于黄田(现深圳机场一带)、上步,在明朝的弘治正德年间,搬迁至梅林。另有一种说法,郑氏家族为郑成功的后裔,元末明初为躲避中原战火,由河南荥阳迁居到福建莆田,明末时期福建莆田一个支系又迁到下梅林一带定居。
随郑氏先人来到深圳的,还有从福建莆田带来的20多棵荔枝树苗,除了杨梅,梅林又多了一项特长——盛产荔枝,一度香港人点名要买“梅林荔枝”。荔林由最初的20多棵发展到了5000棵,最高产量曾达到53万斤,与西丽、南头的荔枝齐名,远销海外。如今走在梅林,已难觅杨梅树踪影,偶遇荔枝树倒不难。
梅林分为上梅林和下梅林。上梅林村据说建于800多年前的南宋,由黄峭山第16代嫡孙黄仲孙创建。如今从上梅林村牌坊步行约50米,你会看到“梅庄黄公祠”,背后是超过300年历史的古建筑“上梅林龙母宫”,这些都是上梅林的重要古迹。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东江纵队的宝三区联乡办事处就设在上梅林祠堂村的祠堂里。
地名印象
世俗梅林很便利
脱俗梅林甚清幽
梅林是深圳享名已久的主流生活圈,临近繁华的福田CBD,交通便利,背靠山水,时刻亲近自然,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这个宜居片区的“带头大哥”非梅林一村莫属,被誉为“亚洲第一村”。套用一句某地产商的经典广告语,自1998年竣工,它便成了深圳人向往的“五星级的家”,大面积的红色洋楼整齐划一,园林式的绿化,智能化的安保,以及早早接到家门口的网线……1999年的金秋十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参观梅林一村也由衷地感叹:你们才是住在中国最美的村子里!如今放眼梅林,不乏舒适的现代化小区,梅山苑、金梅花园、颐林雅院、汇龙花园等“小家碧玉”毫不逊色。
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基本需求的采购除了可以到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勤俭持家的梅林主妇更愿意到梅林一村旁边的福田农批市场,便宜、新鲜。白天的福田农批总是人气爆棚,不仅附近小区的居民会来采购,连南山区桃源村、龙辉花园等小区的居民都会拉着小车,不辞辛苦坐201路公交车来办货,一买就是一星期的食材。
有一次,晚上1点多上完夜班回家驱车路过,才知凌晨的福田农批灯火通明,喧闹依旧,不过主体换成了批发商、采购商。
懒惰的“吃货”或许未见过福田农批真身,但肯定流连过梅林的大小食肆。梅林四村的平价食街,教堂周边的众多食肆,粤菜、湘菜、川菜等各地名菜散落在梅林大街小巷,梅林的居家吃货不开火就能享用到快炒、火锅、烧烤、砂锅粥等各种烹饪方式的佳肴。
梅林有热闹、世俗的一面,也有宁静、脱俗的一面。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梅林居民,在梅林水库、塘朗山公园、梅林公园中能觅得一片养眼的绿,堪称深圳中心区后花园。想艺术范儿一点可在雅昌艺术馆欣赏到很多艺术收藏精品。基督教信众可在纯白色的基督教深圳堂聆听圣音。
地名记忆
梅林一村
原是一片芦苇地
窗户正对面是一条食街,也是他的“私家食堂”之一,闲来无事他还会坐在窗边看楼下食街穿梭的人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来食街卖唱的艺人,他们的歌声让梅林的食街多了分文艺范儿。张泽峰在大学时也曾有过歌星梦,组过乐团,到深圳的一些酒吧驻唱,那是一段潇洒的往事。不过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继续在音乐道路上漂泊,而是选择了回归现实,找了份稳定的工作。
历史沿革:
因杨梅得名,以荔枝闻名
梅林原属丘陵地带,山多林密,长有很多杨梅树,并盛产杨梅,所以得名“梅林”。梅林四面环山,东有笔架山,西有龙顶山,南有莲花山,北有大脑壳山,有上梅林、下梅林等七个自然村。
梅林最早的原住民,是来自上步村的郑氏。宋代的中叶,上步的郑氏家族迁徙到黄田,就是现在的深圳机场一带;后来,郑氏后人又从黄田迁到上步;到了明朝的洪治正德年间,再次搬迁至梅林。还有一种说法,郑氏家族为郑成功的后裔。元末明初,郑成功后裔为避中原战火,由河南荥阳迁居到福建莆田。明末时期,福建莆田一个支系又迁到如今的下梅林一带定居。
梅林分为上梅林和下梅林。上梅林村据称出现在800多年前的南宋,黄峭山第16代嫡孙黄仲孙在上梅林建村。这里至今依然保存着上梅林龙母宫、梅庄黄公祠、碉楼、风水塘等文物古迹。
在上梅林历史当中,还有一段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曾发动一场著名的“大营救”,就是把被困在香港的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经深圳转移到内地,而梅林就是他们转移的必经之路。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东江纵队的宝三区联乡办事处就设在梅林祠堂村的祠堂里。
在梅林,你或许看不到杨梅树,但能看到很多荔枝树。300多年前,郑氏先人从福建莆田带回20多棵荔枝树苗,经过一番轮种,荔林由最初的20多棵发展到5000棵,最高产量曾达到53万斤,曾与西丽、南头的荔枝齐名,远销海外。那个时候,香港人点名要买“梅林荔枝”。
直到现在,“梅”字还主宰着梅林片区的道路命名,比如:梅彩路、梅村路、梅华路、梅秀路、梅丽路、梅韵路……当然,更少不了梅林路。
发展轨迹:
种田改种房,农民变房东
创办特区之前,下梅林不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年年所谓的“整治边防”把生产都荒废了,一直是个穷山村。跟其他自然村一样,下梅林也有不少劳动力偷渡去了香港。创办特区后,下梅林大队被认为是深圳市最穷的的大队。这是因为,当时特区与香港之间拉了一道铁丝网,从蛇口直到罗湖桥头。按照当时规定,过了铁丝网就等于越境,但由于历史问题,不少村民的田却在铁丝网那头,比如皇岗一带村民因此可以持过境耕作证越网耕作。这样一来,很多人走私港货,就相对富裕一点”。而离铁丝网远的自然村就相对贫穷,下梅林在梅林水库,在当时的特区来说,就好比是“内陆”,没有过境发财的机会。
试办特区后,一些逃港的村民看到了未来,回到老家,大搞来料加工厂。只要是可以拿来卖的商品,通通销往香港。下梅林村在致富道路上渐渐追赶上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将下梅林村1.4万多亩土地全部征用,下梅林人彻底“洗脚上田”。随着福田农批市场、梅林一村、家乐福的进驻,下梅林商圈经济被带动起来,村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包租婆”和“包租公”生活。
上梅林村的发展轨迹与此相似。1981年,上梅林村利用旧糖厂改建厂房,引进港商办起第一家来料加工厂。1990年,上梅林村办起了32家企业。城市化改革后,上梅林村原来的几十家工厂逐步搬离或停办。上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村民们利用补偿的土地资源,开发了房地产及租赁业。由于上梅林村位于福田区北部,有巨大承接市场需求的廉租房的城市功能,因而给村民的私房出租带来巨大商机。
今日风貌:
“亚洲第一村”的丰足生活
1999年的金秋十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参观完第一届高交会之后来到梅林一村。他对着居民由衷地感叹:你们才是住在中国最美的村子里!
作为深圳市乃至全国样板式大型福利房、微利房住宅区,梅林一村自从开建便是以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建设、高水平物业管理的“三高”标准来要求的。而建成之后的梅林一村也凭借智能化、园林型和标志性被誉为“亚洲第一村”。
梅林一村的进驻,是梅林的面貌与城市地位开始改善的标志性事件。2001年,以梅林一村为中心的梅林社区已拥有30万居民,居民希望身边能有一座市政公园,很快得到了政府的积极回应。2002年12月23日,梅林生态公园正式开工建设,公园总用地面积达到118公顷。2004年,梅林公园一期工程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从此结束了梅林片区没有公园的历史。
而福田农批市场、家乐福、天虹的进入,让梅林的商业生态变得丰富起来。梅林的餐饮业因为居民人数剧增变得更加兴旺。在梅林,随处可见餐馆,任何风味都可以找到,但这里没有拉客现象,氛围更加融洽。因为来吃饭的基本都是街坊邻居和熟客,做的都是回头客生意,拉客没用,保证品质和特色才长久管用。
说起来,梅林似乎是一个只崇尚物质享乐的地方,其实,它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梅林的东面有肃穆的烈士陵园,西面却有一座明亮雄伟、造型新颖的教堂;在生态公园可以找到志趣相同的山友;在雅昌艺术馆,可以欣赏到很多艺术收藏精品……
总之,在梅林,吃住游行乐,无一不缺,而且生活成本低,生活丰足,这也是居住在梅林的深圳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
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之一
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林立的握手楼中,有一个存在至少300年的古建筑。尽管只是占地119平方米的平房,却是深圳目前唯一的一座龙母宫:上梅林龙母宫。
从上梅林村牌坊步行50米,是一座名为“梅庄黄公祠”的建筑,龙母宫就藏在黄公祠的背后,进出村子的必经路口。龙母宫的门牌是“祠堂村2号”,
现实很喧闹,历史却沉静。上梅林村出现在800多年前的南宋,黄峭山第16代嫡孙黄仲孙在上梅林建村。至今依然保存着上梅林龙母宫、梅庄黄公祠、碉楼、风水塘等文物古迹。
传扬梅林老历史
与深圳很多地方一样,梅林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保持着浓重的现代化气息,背后也蕴藏了800余年的人文沉淀。
提到梅林的原住民,不得不说起上梅林村的黄姓宗亲。公元1170年,南宋时期,黄峭山的第十六代嫡孙黄仲孙在上梅林建村,据史料记载,他们可能是深圳最早的移民。走进上梅林村,黄氏宗亲文化墙以一幅幅铜塑浮雕展示了深圳原居民移民史。文化墙上有逐鹿孝母、扼虎救父等孝敬典故,也有耕田耘海,男耕女织的画面。在东江抗日的烽火岁月,上梅林村黄公祠曾是东江抗日政权的税站,多位村民加入党组织担任护税员。
时光荏苒,上梅林社区和新兴社区仍保留着原有的农村文化习俗和地方方言,每年都会举行具有地方性宗教特色的宗教祭祀和祠堂周年庆典活动。相传已久的上梅林村的凉帽、围裙带编织技艺,于2007年2月列入深圳市第一批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了上梅林,最特色的饮食就是其制作的民间糕点小吃和传统手工技艺打米饼。
据记载,“梅林”之由来,是因当年这里山多林密,长了很多杨梅树,故而得名。如今,仍有不少市民认为梅林是因梅花多才取名“梅林”。直到如今,梅林人对于“梅”这个字一直有着深刻的眷恋,直到现在梅林片区许多新开的道路大多用“梅”字来命名,如梅彩路、梅秀路、梅村路、梅丽路、梅韵路、梅华路,当然还有最正宗的梅林路。
清乾隆五十四年的《重修族谱序》曾评价当时的梅林乡“山川灵淑之气,钟奇毓秀,蔚为巨族,故历代以来,巨室大家甲于他姓,儒流闻望,济济翔翔,其仁孝之意,著于古而流于今;礼让之风,作于前而兴于后,洵非他族所能及者。”可见梅林山水和梅林人的出众别致。
1979年以前,梅林是边远落后的农村,村民以粮食种植为主。改革开放后,梅林“外引内联”,开始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和多种经营。1992年,梅林城市化渐见雏形,现在的梅华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条河,整个梅林地区90年代才通路灯。
80年代,上梅、下梅辖区共有近30家企业,他们大多是“三来一补”企业
80年代初,基本上每家都是建2层楼,到了90年代初,4、6层已经很普遍,2000年以后,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不少村民采取引资修建然后收租还贷的方式,建起了10层以上的楼房。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村民的钱都投入了房子的建设,直到近几年才收回成本。长期以来,大多数的村民形成了以收租为主来维持生活的生活模式。
以前在梅林水田占了多半,如今梅林一村前身也是一片大水田。北达龙华民治,西至上沙,南至黄岗新洲,东至上梅,当时村里管辖面积还挺大。近年来,为了支持政府征地建设,目前的全村管辖面积不到30年前的三分之一。
小贴士
美食推荐:
梅林食街:烧烤美食一条街
梅林四村食街走起!口水鸡,虾粥,芥蓝,烤羊腰,烤生蚝,烤茄子和湿炒牛河。胖子鸡煲、半岛美食(多年经营湛江烧蚝湛江海鲜,口碑甚好)、潮汕风味、万州烤鱼等,各种风味,保证各种夜宵爽。
(地址:梅林四村食街,营业时间:晚上6点到凌晨三四点,人均消费50元)
景点推荐:
龙母宫、梅庄黄公祠、梅林公园(古荔枝林)、梅林水库(绿道)、梅林一村、三圣宫、郑公祠。
购物指南:
梅林地区购物街并不分明,无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但有以农产品批发为主的福田农批市场、新世界购物广场以及正在建设的大型商务综合体——卓越城将成为梅林未来“中心区”。
从上梅林牌坊往里走约100米就可看见龙母宫。这是深圳唯一的龙母宫,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现存建筑外观为清代风格,而内部仍保持着明代风格。如今,村里人也会给龙母买生日蛋糕来庆祝。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来膜拜。
同样始建于明代的梅庄黄公祠与龙母宫并列而立,设有六七张麻将台,村民们闲暇时就会来打麻将、玩纸牌。黄公祠牌坊横批是“继往开来”四个大字,牌坊两旁都是服装店、烧卤店等小店,不时有住在城中村的男人女人踏双拖鞋、穿着睡衣,出来买东西,尘世的烟火味十足。
在上梅林历史当中,还有一段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曾发动一场著名的“大营救”,就是把被困在香港的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经深圳转移到内地,而梅林就是他们转移的必经之路。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东江纵队的宝三区联乡办事处就设在梅林祠堂村的祠堂里。
1981年,上梅林村利用旧糖厂改建厂房,引进港商办起第一家来料加工厂。1990年,上梅林村办起了32家企业。城市化改革后,上梅林村原来的几十家工厂逐步搬离或停办。上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村民们利用补偿的土地资源,开发了房地产及租赁业。上梅林村位于福田区北部,有巨大承接市场需求的廉租房的城市功能。这种情况给上梅林村民的私房出租带来巨大商机。
。
龙母,一直以来,被珠江沿岸的人们看成是慈爱、善良和力量的化身,在上梅林村的村屋之间,隐藏着一间建于明代的龙母宫,它是深圳唯一的龙母宫,也是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之一,至今仍受到村民们的膜拜。
![]() |
走进上梅林村牌坊,就可以看见梅庄黄公祠,龙母宫就在黄公祠旁边。龙母宫占地1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在清乾隆年间由村里人集资进行首次重修,改革开放后再次重修。如今的龙母宫建筑为清代风格,而内部布局仍保持着明代风格。进入龙母宫,先是一道屏风式的门,绕进层里可看到屋顶正上方的牌匾上写着“龙光普照”四个字,神龛上供奉着三尊像,中间供奉的是慈眉善目的龙母,左边是龙母的大嫂,右边是龙太子。
屋里的古迹仅剩承重的10根雕花石柱子、沧桑的石阶以及一块建于乾隆年间、记载着龙母宫来历和重修时捐款人名的石碑。
。在明代时,相传村里人见到了龙母娘娘现身,于是就在村口建了一座龙母宫。每年五月初八村里人都会去给龙母娘娘过生日,用轿子抬着她巡视村子,希望每年给村里人带来好运气。如今,村里人也会给龙母买生日蛋糕来庆祝。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来膜拜。
龙母原名温凤娇,是百越族女首领,传说她在西江的河边捡到一个巨卵回家,孵出了五条小龙,小龙长大后与龙母一起整治水患造福于民。龙母作为民间信仰的女神,和闽粤沿海一带所信奉的妈祖异曲同工。崇拜和信仰龙母已成为一种民俗,影响遍布珠江流域、港澳地区。
龙母宫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间,这使得它的建筑有着清代的外观,明代的内部结构和布局。龙母宫是一个三间二进中亭阁的建筑,面阔7.42米,进深16米,主体为砖木结构。四周墙体用青砖砌筑,室内拾梁式木结构梁架。主要的承重柱子(10根)和部分额枋用花岗岩制成。从高处往下看,可以看到龙母宫的屋面为辘筒灰瓦,博古屋脊。正脊上有灰塑的动植物图案。
龙母宫供奉的是龙母、龙母的嫂子和龙母的太子。龙母作为民间信仰的女神,和闽粤沿海一带所信奉的妈祖异曲同工。龙母原名温凤娇,是百越族女首领。关于龙母的传说颇具戏剧性:有一次龙母娘娘在家附近井里(又有传说她是在西江的河边捡到龙蛋)打水,打到第三桶的时候,发现有个龙蛋,她想放到裤口袋里又觉得不妥,怕会弄破,于是把龙蛋放到嘴里,不小心就咽了下去。几个月后,肚子慢慢地鼓了起来,父母就觉得奇怪,你一个女孩子家没结婚怎么就肚子大了呢?她只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母,父母就把她安置到一个小山洞里,陪同她的还有她的嫂子。后来龙母生出来一条龙,就是太子。太子长大后就带着龙母娘娘到处周游,与龙母一起造福于民,整治水患,帮助船夫渡过险滩,庇护百姓。
已延续了300多年的香火。花岗岩柱子顶端已被香熏黑 ,能说明龙母宫的年岁的,是10根花岗岩柱子和进门处右墙上镶嵌的一块碑。碑上记载,龙母宫于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重修。
即使是坚硬如花岗岩,10根承重的柱子也有了300年岁月的侵蚀痕迹。底座不再圆润,顶端被香熏黑。农历春节,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以及龙母娘娘的诞辰日(农历五月初八)是龙母宫人气最旺的时候。300年的香火不断,让精明的生意人看到了商机。距离龙母宫10米的地方,一间小店做起了卖香烛的生意。
据村口所立的石碑:龙母崇拜是古越族和南下汉族移民之间民族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龙母宫的近邻黄公祠则是日寇侵略深圳的见证和革命旧址。黄公祠始建于明代,于现代重修。黄公祠占地426平方米,日寇入侵时曾驻扎于此。1945年,黄公祠为宝三区联乡办事处。2001年,龙母宫及其相邻的梅庄黄公祠一起,被福田区人民政府设为深圳市福田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对龙母宫的评价是,龙母宫对于研究深圳地区的民族史、移民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梅林深处:你不知道的曾经
在改革开放前,这里是纯粹的农村。利用天然的灌溉资源,村民们在山下平地上种植两季水稻(春种和夏种),在山坡上种植荔枝、龙眼、番石榴、香蕉、茶叶。过着农业为主,畜牧、林果为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直到改革开放前,村庄的北面,都还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山上树木茂密,山藤缠绕,到处是野花野果。村民大部分都使用山泉水煮茶做饭,山间溪流终年不停,水流较大处,洗衣涤物非常方便。
改革开放后,由于地处原特区内区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上梅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3年,梅林街道办事处成立,上、下梅林在其范围内。这一年,上梅林村开始创办工业。引进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这一年,上步区设立,下辖梅林街道办事处。在此期间,大大小小新建厂房不断出现,越来越多说着外省口音的务工人员涌入梅林片区工作、生活。
上步区的谐音为“上不去”,在极为重视经济发展的年代,这个名字不吉利,恰好上步区有个福田街道,便改名为福田区。
1992年,深圳农民的命运因一纸红头文件彻底改变。当年,深圳出台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提出将特区内的土地国有化,农民不再拥有土地,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村民变股民。同年10月,上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村民农村户籍全部转为城市居民户籍。股份公司成立后,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和租赁服务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原住民们有了年底“分红”,日子逐渐由拮据变得宽裕。
随着梅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赛格三星、华强三洋、成丰电子、福田农批、万科公司等大企业先后进驻梅林,在原来的农田上,诞生了多丽工业区、越华工业区、富国工业区、深华科技园等多个园区。
1995年时,随着福田中心区建设规划实施,梅林片区毗邻中心区的地理优势显现,房地产业和商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到2003年,这里有了包括梅林一村、梅山苑等住宅小区78个,并形成以家乐福梅林店为中心的下梅林商业区,以天虹商场为中心的上梅林商业区,以及梅华路商业街。
自此,上、下梅林由落后的农村,彻底发展成商业、服务业发达的新城区。目前,这个片区的居住人群近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超过10万,而原住民(拥有股份)的总数还不到3000人。
汪永成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教授
尽管上梅林村的历史没有南头古城、大鹏所城那样闻名,但也有800多年,这不单是上梅林村的历史,也是深圳历史的一部分,应该好好保存并传承下去。可以说,深圳包括上梅林村对村里的文物古迹保护很不错,而且上梅林村编著了上梅林村志,用文字记录保存历史,这种形式很好。
在经济浪潮冲击下,城中村的旧貌可以不存在,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城中村都作了记录历史的工作。当城中村新一代年轻人都不记得历史,当这些城中村的历史慢慢消失被人遗忘时,这是在深圳历史长河中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阳光照射下,楼与楼之间出现了“一线天”的景观
自1998年梅林一村竣工,梅林便成了深圳人向往的“五星级的家”,
大面积的红色洋楼整齐划一,园林式的绿化,智能化的安保,以及早早接到家门口的网线……
1999年的金秋十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参观梅林一村也由衷地感叹:
你们才是住在中国最美的村子里!
曾经,这里杨梅树成林,得名梅林。
一度,梅林荔枝成产业,远销海外。
今日,梅林路、梅彩路、梅村路、梅华路、梅秀路、梅丽路、梅韵路等纵横交错,
梅林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等住宅小区开辟福田CBD的世外桃源。
不管你是上班族、吃货、亲自然派,都能在这觅得快意生活。
地名历史
梅林
顾名思义,梅林因“梅”而得名,非凌寒独自开于墙角的梅花,而是酸酸甜甜红果挂满树杈的杨梅。梅林原属丘陵地带,山多林密多杨梅树,因盛产杨梅得名“梅林”。
最早在梅林定居的原住民是郑氏。郑氏辗转迁徙于黄田(现深圳机场一带)、上步,在明朝的弘治正德年间,搬迁至梅林。另有一种说法,郑氏家族为郑成功的后裔,元末明初为躲避中原战火,由河南荥阳迁居到福建莆田,明末时期福建莆田一个支系又迁到下梅林一带定居。
随郑氏先人来到深圳的,还有从福建莆田带来的20多棵荔枝树苗,除了杨梅,梅林又多了一项特长——盛产荔枝,一度香港人点名要买“梅林荔枝”。荔林由最初的20多棵发展到了5000棵,最高产量曾达到53万斤,与西丽、南头的荔枝齐名,远销海外。如今走在梅林,已难觅杨梅树踪影,偶遇荔枝树倒不难。
梅林分为上梅林和下梅林。上梅林村据说建于800多年前的南宋,由黄峭山第16代嫡孙黄仲孙创建。如今从上梅林村牌坊步行约50米,你会看到“梅庄黄公祠”,背后是超过300年历史的古建筑“上梅林龙母宫”,这些都是上梅林的重要古迹。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东江纵队的宝三区联乡办事处就设在上梅林祠堂村的祠堂里。
地名印象
世俗梅林很便利
脱俗梅林甚清幽
梅林是深圳享名已久的主流生活圈,临近繁华的福田CBD,交通便利,背靠山水,时刻亲近自然,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这个宜居片区的“带头大哥”非梅林一村莫属,被誉为“亚洲第一村”。套用一句某地产商的经典广告语,自1998年竣工,它便成了深圳人向往的“五星级的家”,大面积的红色洋楼整齐划一,园林式的绿化,智能化的安保,以及早早接到家门口的网线……1999年的金秋十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参观梅林一村也由衷地感叹:你们才是住在中国最美的村子里!如今放眼梅林,不乏舒适的现代化小区,梅山苑、金梅花园、颐林雅院、汇龙花园等“小家碧玉”毫不逊色。
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基本需求的采购除了可以到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勤俭持家的梅林主妇更愿意到梅林一村旁边的福田农批市场,便宜、新鲜。白天的福田农批总是人气爆棚,不仅附近小区的居民会来采购,连南山区桃源村、龙辉花园等小区的居民都会拉着小车,不辞辛苦坐201路公交车来办货,一买就是一星期的食材。
有一次,晚上1点多上完夜班回家驱车路过,才知凌晨的福田农批灯火通明,喧闹依旧,不过主体换成了批发商、采购商。
懒惰的“吃货”或许未见过福田农批真身,但肯定流连过梅林的大小食肆。梅林四村的平价食街,教堂周边的众多食肆,粤菜、湘菜、川菜等各地名菜散落在梅林大街小巷,梅林的居家吃货不开火就能享用到快炒、火锅、烧烤、砂锅粥等各种烹饪方式的佳肴。
梅林有热闹、世俗的一面,也有宁静、脱俗的一面。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梅林居民,在梅林水库、塘朗山公园、梅林公园中能觅得一片养眼的绿,堪称深圳中心区后花园。想艺术范儿一点可在雅昌艺术馆欣赏到很多艺术收藏精品。基督教信众可在纯白色的基督教深圳堂聆听圣音。
地名记忆
梅林一村
原是一片芦苇地
窗户正对面是一条食街,也是他的“私家食堂”之一,闲来无事他还会坐在窗边看楼下食街穿梭的人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来食街卖唱的艺人,他们的歌声让梅林的食街多了分文艺范儿。张泽峰在大学时也曾有过歌星梦,组过乐团,到深圳的一些酒吧驻唱,那是一段潇洒的往事。不过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继续在音乐道路上漂泊,而是选择了回归现实,找了份稳定的工作。
历史沿革:
因杨梅得名,以荔枝闻名
梅林原属丘陵地带,山多林密,长有很多杨梅树,并盛产杨梅,所以得名“梅林”。梅林四面环山,东有笔架山,西有龙顶山,南有莲花山,北有大脑壳山,有上梅林、下梅林等七个自然村。
梅林最早的原住民,是来自上步村的郑氏。宋代的中叶,上步的郑氏家族迁徙到黄田,就是现在的深圳机场一带;后来,郑氏后人又从黄田迁到上步;到了明朝的洪治正德年间,再次搬迁至梅林。还有一种说法,郑氏家族为郑成功的后裔。元末明初,郑成功后裔为避中原战火,由河南荥阳迁居到福建莆田。明末时期,福建莆田一个支系又迁到如今的下梅林一带定居。
梅林分为上梅林和下梅林。上梅林村据称出现在800多年前的南宋,黄峭山第16代嫡孙黄仲孙在上梅林建村。这里至今依然保存着上梅林龙母宫、梅庄黄公祠、碉楼、风水塘等文物古迹。
在上梅林历史当中,还有一段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曾发动一场著名的“大营救”,就是把被困在香港的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经深圳转移到内地,而梅林就是他们转移的必经之路。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东江纵队的宝三区联乡办事处就设在梅林祠堂村的祠堂里。
在梅林,你或许看不到杨梅树,但能看到很多荔枝树。300多年前,郑氏先人从福建莆田带回20多棵荔枝树苗,经过一番轮种,荔林由最初的20多棵发展到5000棵,最高产量曾达到53万斤,曾与西丽、南头的荔枝齐名,远销海外。那个时候,香港人点名要买“梅林荔枝”。
直到现在,“梅”字还主宰着梅林片区的道路命名,比如:梅彩路、梅村路、梅华路、梅秀路、梅丽路、梅韵路……当然,更少不了梅林路。
发展轨迹:
种田改种房,农民变房东
创办特区之前,下梅林不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年年所谓的“整治边防”把生产都荒废了,一直是个穷山村。跟其他自然村一样,下梅林也有不少劳动力偷渡去了香港。创办特区后,下梅林大队被认为是深圳市最穷的的大队。这是因为,当时特区与香港之间拉了一道铁丝网,从蛇口直到罗湖桥头。按照当时规定,过了铁丝网就等于越境,但由于历史问题,不少村民的田却在铁丝网那头,比如皇岗一带村民因此可以持过境耕作证越网耕作。这样一来,很多人走私港货,就相对富裕一点”。而离铁丝网远的自然村就相对贫穷,下梅林在梅林水库,在当时的特区来说,就好比是“内陆”,没有过境发财的机会。
试办特区后,一些逃港的村民看到了未来,回到老家,大搞来料加工厂。只要是可以拿来卖的商品,通通销往香港。下梅林村在致富道路上渐渐追赶上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将下梅林村1.4万多亩土地全部征用,下梅林人彻底“洗脚上田”。随着福田农批市场、梅林一村、家乐福的进驻,下梅林商圈经济被带动起来,村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包租婆”和“包租公”生活。
上梅林村的发展轨迹与此相似。1981年,上梅林村利用旧糖厂改建厂房,引进港商办起第一家来料加工厂。1990年,上梅林村办起了32家企业。城市化改革后,上梅林村原来的几十家工厂逐步搬离或停办。上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村民们利用补偿的土地资源,开发了房地产及租赁业。由于上梅林村位于福田区北部,有巨大承接市场需求的廉租房的城市功能,因而给村民的私房出租带来巨大商机。
今日风貌:
“亚洲第一村”的丰足生活
1999年的金秋十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参观完第一届高交会之后来到梅林一村。他对着居民由衷地感叹:你们才是住在中国最美的村子里!
作为深圳市乃至全国样板式大型福利房、微利房住宅区,梅林一村自从开建便是以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建设、高水平物业管理的“三高”标准来要求的。而建成之后的梅林一村也凭借智能化、园林型和标志性被誉为“亚洲第一村”。
梅林一村的进驻,是梅林的面貌与城市地位开始改善的标志性事件。2001年,以梅林一村为中心的梅林社区已拥有30万居民,居民希望身边能有一座市政公园,很快得到了政府的积极回应。2002年12月23日,梅林生态公园正式开工建设,公园总用地面积达到118公顷。2004年,梅林公园一期工程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从此结束了梅林片区没有公园的历史。
而福田农批市场、家乐福、天虹的进入,让梅林的商业生态变得丰富起来。梅林的餐饮业因为居民人数剧增变得更加兴旺。在梅林,随处可见餐馆,任何风味都可以找到,但这里没有拉客现象,氛围更加融洽。因为来吃饭的基本都是街坊邻居和熟客,做的都是回头客生意,拉客没用,保证品质和特色才长久管用。
说起来,梅林似乎是一个只崇尚物质享乐的地方,其实,它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梅林的东面有肃穆的烈士陵园,西面却有一座明亮雄伟、造型新颖的教堂;在生态公园可以找到志趣相同的山友;在雅昌艺术馆,可以欣赏到很多艺术收藏精品……
总之,在梅林,吃住游行乐,无一不缺,而且生活成本低,生活丰足,这也是居住在梅林的深圳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