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补之十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第十二)
今译: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政。孔子答道,国君像个国君,臣子像个臣子,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到吗?
评论:此论极为不妥,由景公之反应可以见之。一意维护现存秩序,受益者必将是上层统治阶层即既得利益者。失去了内部冲突张力的社会,也就失去了自我不断完善和改良的机会。进一步说,孔子的学说有时照顾上层的利益,如这段话。有时照顾下层的利益,如足食足兵那段话。在这一点上,孔子远远没有达到他所说的一以贯之的层次。当然我们理解孔子的出发点是尽力维护整个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导致他在这两者之间始终摇摆不定,最后落得一个不见用于当世的结果。
今译: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政。孔子答道,国君像个国君,臣子像个臣子,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到吗?
评论:此论极为不妥,由景公之反应可以见之。一意维护现存秩序,受益者必将是上层统治阶层即既得利益者。失去了内部冲突张力的社会,也就失去了自我不断完善和改良的机会。进一步说,孔子的学说有时照顾上层的利益,如这段话。有时照顾下层的利益,如足食足兵那段话。在这一点上,孔子远远没有达到他所说的一以贯之的层次。当然我们理解孔子的出发点是尽力维护整个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导致他在这两者之间始终摇摆不定,最后落得一个不见用于当世的结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