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电影的“前景”悬疑法
![]() |
希区柯克在解释《贵妇失踪》中这个镜头构思时曾说,是为了避免过去那种“当事人反复拿起酒杯放到唇边又放下”俗套手法。故而将酒杯突出于前景之中,以便向观众传递某种强烈却又不失含蓄的提示——酒杯里的酒,是这场戏中的关键事物。它将会对男女主人公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而事实上,这种“前景”构图的理念,并不是仅仅适用于本片之特定情节。在希区柯克的很多其他电影中,它也有着相当出色的应用。
例如在《绳索》的晚宴结束后,希区柯克就突然插入一个长达两分钟的固定长镜去表现女管家收拾餐具的过程。很显然,由于观众已经事先知道临时作为餐桌的书箱内藏受害者的尸体,所以它便被导演作为“关键事物”置于前景之中;老太太在远景厨房和前景书箱之间反复的纵向移动,则起到了某种“延迟悬疑”的效果;同时,较之其他镜头明显低了许多的机位,以及有些“诡异”的构图——正在交谈的主人公斯图尔特只在画面中露出半个身子,所有这些都在为了强化“尸体很快就可能被发现”的戏剧效果而服务。
![]() |
![]() |
至于最佳案例,则出现在《惊魂记》中。虽然这段处心积虑的镜头运用,由于下面这组由水孔溶接而来的珍妮特李眼睛的特写镜头过于闻名遐迩而常常被很多人所忽视。
![]() |
女人被杀后,诺曼进入了房间。注意这时希区柯克让镜头非常怪异的位于床头柜之后(因为床头柜后面是墙!)。于是在画面的左下前景中就凸出了那摞报纸——里面包着钱!而诺曼则位于画面的右侧。
![]() |
接着,他环顾了一下屋内状况,转身开门离开。此时镜头重新取景,画面再次以报纸作为前景诺曼居右。等他再次拿着扫把和桶进入屋中,镜头依然处于床头柜后。然而,当诺曼清扫血迹用塑料袋裹走女人尸体放入汽车后备箱并再次回到屋中整理死者遗物时,镜头的位置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离开床头柜右移并抬高,于是我们再也看不到报纸和诺曼出现在同一画面中。直到诺曼整理女人的皮箱时,希区柯克才插入了一个放着报纸的床头柜的特写镜头。为什么会这样?
![]() |
![]() |
解读如下:
由于担心浴室凶案发生的过于突然而导致观众忘记了他精心设计的报纸裹钱的细节,所以希区柯克要在诺曼进屋后通过它与诺曼的并列制造一种视觉上的强化(这种强化必须要通过珍妮特李一开始选择了大隐隐于市的藏钱方法才能办到)。
此时女人已死,而诺曼马上替代她成为观众新的移情对象。于是这种视觉强化势必导致他们产生新的焦虑:如果诺曼最终忽视了那摞报纸的存在,那它很可能成为揭露其母杀人罪行的重要物证!而即便抛开这层移情式的焦虑,而仅仅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上,观众也会对“诺曼是否能发现钱”比较感兴趣——实在是因为钱这种东西本身的魅力实在过于巨大!
诺曼二次进屋后,由于前面的强化效果已经取得了成效,所以希区柯克此时让镜头位置变得相对低调了一些。这样作的好处就在于它使得观众的焦虑得以进一步持续:越是看不见,越想知道答案!
最终,诺曼一直“耗”到第三次进屋,才无意中看见了床头柜上的报纸。他疾步上前拿起后根本没有打开看就匆匆走出门外将其丢入的汽车后备箱。一场由“钱”而引发的紧张终于得到了释放。同时也掺杂的某种遗憾和失落:唉,那可是四万美元呀!就这么“泡汤”了。要是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