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的下午茶”暨《我的配音生涯》分享会
配音艺术家苏秀米寿出题 译制片还有存在价值吗?
20141101
目录
增订版序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
初版序 你们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1 往事趣谈
第一次领奖
为“四人帮”唱堂会
内参片正式开工
气死“日活”
别开生面的“政治学习”
演员组的体育比赛
录音棚中的“鬼打墙”
恍恍惚惚的一群人
第二次领奖
电视译制片专业座谈会
上视译制部创业伊始
《血的锁链》与“黄埔一期”
2 我的前辈,我的伙伴
陈叙一——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
我的考官卫禹平
故事片的前辈们
邱岳峰——我们配音演员的骄傲
姚念贻与张同凝
毕克——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胡庆汉、杨文元和我
“知识分子”富润生
戏说于鼎——“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梓——我们的当家花旦
尚华——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个角色
赵慎之——她说我“盗名窃誉”
传奇人物潘我源
刘广宁——观众心中的公主
六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
配音王子童自荣
我的忘年交施融
曹雷——人活一辈子,她活两辈子
七八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
注重学习的孙渝烽
沈晓谦——昙花一现的过客
大器晚成的林栋甫,少年成名的金霖
翻译和录音师——我的合作伙伴
狄菲菲——天生丽质难自弃
3 我的每一次“人生”——我扮演的角色
塑造角色最多的演员
我的每一次“人生”
我为褒曼配音
从艾司黛拉到哈维夏姆小姐
叛逆玛季德
野心家高须相子
约安娜,灵与肉的冲突
苏联的新浪潮影片
白云苍狗,倏忽万变
非同一般的人物关系
《红莓》为囚犯立传
台词,有千变万化的读法
4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导演札记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
我对译制片的几点看法
译制工作为什么那样使人着迷?
细节的真实
话筒前的心理学
酷暑、桃子、十七号片
关于《雾之旗》的回忆
李梓配男孩的风波
为《少林寺》和《少林小子》配音
两只可爱的小松鼠
轰动一时的《姿三四郎》
该怎样看待《砂器》的男主人公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以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幕后戏
全新样式的反法西斯影片
看了译制片才全懂了
人的高贵与尊严
震撼心灵的《苦海余生》
“远山”在呼唤什么?
一个婴儿的独白
令我倾心的《沙鸥》
作家电影《广岛之恋》
精致的《格洛丽亚》
5 余音袅袅
我们厂,我们的大学
闲话台词
译制片研讨会
我的仲夏夜之梦
重回话筒前
刘广宁“省亲”
老尚,你安心地走吧!
邱岳峰落葬
那些故事片演员
孤雁失群
洛阳城东桃李花
她们都来自名门
明朗的天
命运掌握在谁手中?
我家的“一片红”
七十五岁学电脑
馒头夹白糖
在陌生人之间
我奉献给你们的礼物
总会遇到“同志”
烛光晚餐
6 附录三篇
你好!苏秀老师/童自荣
二〇〇五版后记
苏秀作品年表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我的配音生涯》增订版序
2014-10-24 苏秀 中国配音网
二〇〇五年《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面世以来,转眼快十年了。
这十年来,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译制片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受排挤,受冷落,译制片的爱好者就越是热情。
那些粉丝平时隐藏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谁也无法分辨他们的存在。可在某些时刻,他们就会像淋过了春雨的秧苗,从土里钻了出来,绿油油一片,无边无际。
二〇〇八年,邱岳峰的墓自苏州迁回上海,我们原想,几个老同事、老朋友举行一个小小的落葬仪式。没想到,有些观众和媒体不请自来,第二天,还在报刊上发了消息。邱岳峰一九八〇年去世,快三十年了,观众对他配音的无论是小偷还是罗杰斯特,仍那么津津乐道。
二〇一一年,《我的配音生涯》有声版《余音袅袅》在上海影城做了场影迷交流会,四百本一抢而光,余下的三百本也在网上瞬间售罄。
今年初,李梓逝世。她退休离厂已二十多年,近几年又由于身体不好,绝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我原担心观众会忘了她。可她五日下午去世,六日一早媒体来向我邀稿的和采访的电话就铃声不断。因为从五十年代和她一起走过来的也只有我和赵慎之了。我接触的各报都连续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悼念她的文章。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隆重。而就在去年,我却听说,上海市区今后不放译制片了,只有二、三线的城市才放译制片,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还有一件更加不可思议的事。今年四月,北京几个译制片爱好者,策划了一台晚会。内容就是要我们几个至今仍健在的配音演员(平均年龄七十八岁),跟观众见见面,说说话,一块儿回忆一下过去的录音片断。在国家大剧院九百人的戏剧厅里,竟然卖了满座,票房超过预期。尽管内容有些拖沓,我们所受到的欢迎,掌声和欢呼声,我想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了。
最近,《文汇报》的记者来采访我,只有三十岁出头,还特别强调,随行的两位新媒体摄像都是九〇后,主要的,他们都是译制片的忠诚粉丝。他们意在告诉我: 老一代的粉丝,已经培养出了新的接班人。
我想,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一点——
老厂长陈叙一带领我们上译厂这个团队毕生所追求的"还原原片"的目标,是选对了的。
我们一生呕心沥血译制的作品,是人们所需要的。
尤其令我们欣慰的是,很多作品被你们珍藏在记忆中。
正如我的好友施融寄自纽约视频对观众所言:"有你们的存在,再加上中国电影市场对外的更加开放,译制片也许有朝一日,会再度辉煌。"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和我的碟《余音袅袅》能再版的原因所在吧。
苏秀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八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1101
![]() |
![]() |
![]() |
![]() |
![]() |
目录
增订版序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
初版序 你们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1 往事趣谈
第一次领奖
为“四人帮”唱堂会
内参片正式开工
气死“日活”
别开生面的“政治学习”
演员组的体育比赛
录音棚中的“鬼打墙”
恍恍惚惚的一群人
第二次领奖
电视译制片专业座谈会
上视译制部创业伊始
《血的锁链》与“黄埔一期”
2 我的前辈,我的伙伴
陈叙一——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
我的考官卫禹平
故事片的前辈们
邱岳峰——我们配音演员的骄傲
姚念贻与张同凝
毕克——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胡庆汉、杨文元和我
“知识分子”富润生
戏说于鼎——“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梓——我们的当家花旦
尚华——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个角色
赵慎之——她说我“盗名窃誉”
传奇人物潘我源
刘广宁——观众心中的公主
六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
配音王子童自荣
我的忘年交施融
曹雷——人活一辈子,她活两辈子
七八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
注重学习的孙渝烽
沈晓谦——昙花一现的过客
大器晚成的林栋甫,少年成名的金霖
翻译和录音师——我的合作伙伴
狄菲菲——天生丽质难自弃
3 我的每一次“人生”——我扮演的角色
塑造角色最多的演员
我的每一次“人生”
我为褒曼配音
从艾司黛拉到哈维夏姆小姐
叛逆玛季德
野心家高须相子
约安娜,灵与肉的冲突
苏联的新浪潮影片
白云苍狗,倏忽万变
非同一般的人物关系
《红莓》为囚犯立传
台词,有千变万化的读法
4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导演札记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
我对译制片的几点看法
译制工作为什么那样使人着迷?
细节的真实
话筒前的心理学
酷暑、桃子、十七号片
关于《雾之旗》的回忆
李梓配男孩的风波
为《少林寺》和《少林小子》配音
两只可爱的小松鼠
轰动一时的《姿三四郎》
该怎样看待《砂器》的男主人公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以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幕后戏
全新样式的反法西斯影片
看了译制片才全懂了
人的高贵与尊严
震撼心灵的《苦海余生》
“远山”在呼唤什么?
一个婴儿的独白
令我倾心的《沙鸥》
作家电影《广岛之恋》
精致的《格洛丽亚》
5 余音袅袅
我们厂,我们的大学
闲话台词
译制片研讨会
我的仲夏夜之梦
重回话筒前
刘广宁“省亲”
老尚,你安心地走吧!
邱岳峰落葬
那些故事片演员
孤雁失群
洛阳城东桃李花
她们都来自名门
明朗的天
命运掌握在谁手中?
我家的“一片红”
七十五岁学电脑
馒头夹白糖
在陌生人之间
我奉献给你们的礼物
总会遇到“同志”
烛光晚餐
6 附录三篇
你好!苏秀老师/童自荣
二〇〇五版后记
苏秀作品年表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我的配音生涯》增订版序
2014-10-24 苏秀 中国配音网
二〇〇五年《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面世以来,转眼快十年了。
这十年来,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译制片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受排挤,受冷落,译制片的爱好者就越是热情。
那些粉丝平时隐藏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谁也无法分辨他们的存在。可在某些时刻,他们就会像淋过了春雨的秧苗,从土里钻了出来,绿油油一片,无边无际。
二〇〇八年,邱岳峰的墓自苏州迁回上海,我们原想,几个老同事、老朋友举行一个小小的落葬仪式。没想到,有些观众和媒体不请自来,第二天,还在报刊上发了消息。邱岳峰一九八〇年去世,快三十年了,观众对他配音的无论是小偷还是罗杰斯特,仍那么津津乐道。
二〇一一年,《我的配音生涯》有声版《余音袅袅》在上海影城做了场影迷交流会,四百本一抢而光,余下的三百本也在网上瞬间售罄。
今年初,李梓逝世。她退休离厂已二十多年,近几年又由于身体不好,绝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我原担心观众会忘了她。可她五日下午去世,六日一早媒体来向我邀稿的和采访的电话就铃声不断。因为从五十年代和她一起走过来的也只有我和赵慎之了。我接触的各报都连续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悼念她的文章。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隆重。而就在去年,我却听说,上海市区今后不放译制片了,只有二、三线的城市才放译制片,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还有一件更加不可思议的事。今年四月,北京几个译制片爱好者,策划了一台晚会。内容就是要我们几个至今仍健在的配音演员(平均年龄七十八岁),跟观众见见面,说说话,一块儿回忆一下过去的录音片断。在国家大剧院九百人的戏剧厅里,竟然卖了满座,票房超过预期。尽管内容有些拖沓,我们所受到的欢迎,掌声和欢呼声,我想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了。
最近,《文汇报》的记者来采访我,只有三十岁出头,还特别强调,随行的两位新媒体摄像都是九〇后,主要的,他们都是译制片的忠诚粉丝。他们意在告诉我: 老一代的粉丝,已经培养出了新的接班人。
我想,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一点——
老厂长陈叙一带领我们上译厂这个团队毕生所追求的"还原原片"的目标,是选对了的。
我们一生呕心沥血译制的作品,是人们所需要的。
尤其令我们欣慰的是,很多作品被你们珍藏在记忆中。
正如我的好友施融寄自纽约视频对观众所言:"有你们的存在,再加上中国电影市场对外的更加开放,译制片也许有朝一日,会再度辉煌。"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和我的碟《余音袅袅》能再版的原因所在吧。
苏秀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