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谷瓷坊】大国瓷器——黑瓷
黑瓷也称天目瓷。是一项古老的汉族制瓷工艺。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成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黑瓷是东汉时期的创新产品,产地在南方。当时浙江的上虞、宁波窑即烧制黑瓷。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东汉中晚期也有黑瓷出土。东晋之后,北方才开始烧造黑瓷。
通过大量的考古认证,说明我国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黑瓷。在东汉中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对窑炉气氛的控制与釉层呈色关系认识的提高,黑瓷烧制成功。
各地生产黑瓷的窑,产量和品种各不相同。德清县二都乡黄角山窑以生产双耳深腹罐、缸等大中型黑釉瓷为主,胎质粗厚,多气孔,烧结程度不高。黑釉釉层丰厚,有裂纹,并有脱釉现象。
上虞帐子山是青黑瓷兼烧的瓷窑,黑瓷有碗、洗、双耳罐、泡菜坛、钟、壶等,其中以生产壶、罐等容器为主,器型与青瓷相同。黑瓷的胎质不及同窑所产的青瓷那样细腻,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黑瓷又有粗细之分。碗、洗、钟、壶等饮食器和酒器胎质较细,呈灰白或浅灰色,缸、坛等器型较大的容器,胎内含沙粒与石英,呈灰白或深灰色,色泽较深,并有较多的气孔。器物表面施一层透明发亮的黑釉,上釉普遍不到底,近底无釉处胎呈紫色。釉层厚薄不均,常有一条条的蜡泪痕和在器物的低凹部位集聚厚釉,薄釉处釉色较淡,呈绿褐或黄褐,厚釉处呈色较深,作黑褐色或黑色,有的黑釉瓷,釉层丰厚,精光显露,黑如乌金,非常美观。东汉时黑瓷的制造技术已有相当的水平。
德清窑黑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黑瓷
黑瓷承汉代更加成熟。东晋浙江德清烧造黑瓷驰名,胎色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含量高达8%。器型多种多样,出现新型茶具“茶盏”盏托配套,免汤止溢。另有盒、壶、罐等,都配有器盖,盖口密合,适用清洁而美观。
北方黑瓷也有发展。在山东高塘东魏兴和三年房悦墓、河北景县东魏天平四年高雅墓、河南磁县东陈村东魏武定五年尧赵氏胡仁墓以及平山北齐天统二年崔昂墓等墓葬中,发现有黑瓷。多数胎质粗糙,呈土黄、砖红或灰色,釉以黑褐色、酱色为主。器型有罐、瓶、壶、碗、灯等,其中喇叭口、长颈、椭圆腹瓶,龙头柄、盘口四系壶等,同时期的青瓷形状相同;只有尧赵氏胡仁墓出土的几件瓶器型独特,具有较强的地方特性。
黑瓷凤首壶
隋唐、两宋时期黑瓷
隋代时间短,瓷器制造业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显著成就,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南北)启下(唐代)的过渡阶段的作用,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
在唐代陶瓷工艺取得许多成就方面,黑瓷的成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内容。
唐朝是中国陶瓷工艺全面发展的时期,黑瓷尤其是北方黑瓷取得很大成就。青瓷白瓷黑瓷三大瓷系应该同时成长。从唐墓出土瓷器情况看,黑瓷器物的种类、数量和艺术性方面不比青瓷和白瓷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唐墓黑瓷出土不少。唐代黑瓷的特点是胎体较厚,坚固耐用。造型粗犷雄放,在敦实中突出其阳刚之美。造型线条简练,而器物整体也很少装饰。黑釉凝厚,釉光温润含蓄,庄重典雅,体现大唐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青瓷、白瓷、彩瓷、三彩釉陶相比从另一个侧表现唐代陶瓷的艺术美。唐代生产黑瓷的窑址有河北的内丘和临城官,即著名的邢窑。邢窑黑瓷水平最高,有用白瓷的胎体施黑釉做出的黑瓷造型特点,胎体质地虽然没有邢窑白瓷白,也没有那么细,但相当致密,尤其造型的端庄,线条结构的硬挺方面。黑釉的凝厚深沉、莹润等方面独具特色。有的器物外面施黑釉、里面施白釉,很实用,艺术效果上里外壁都一样,可以说相得益彰。
黑色本来是一种不招人喜欢的颜色,经过制瓷匠师的加工之后,烧出了丰富多样的装饰,至宋代,黑瓷品种大量出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及江西吉州窑烧制的黑瓷最富特色。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是宋代著名的黑瓷产地。釉黑滋润,釉中铁的成分因分散不均,烧后呈现出不同的黑釉色斑纹,形成不同的装饰效果,而产生了不同的名目。黑釉中透出银白色和褐黄色的细丝称“兔毫”,黑釉中有斑点的称“鹧鸪斑”,黑釉上出现闪闪如银星的称“油滴”,颇为珍贵。产品多是碗、盏等茶具,大都是敞口,出土的碗底刻有“供御”、“进盏”二字,是送往宫中的贡品,这和宋徽宗赵佶提倡饮茶用建窑的记载相印证。建窑的黑茶具,不但国内流行一时,国外也极珍视。
吉州窑木叶盏 日本藏
吉州窑在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隋、五代和宋时称吉州得名,始于五代,兴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吉州窑的黑釉器,黑色而带红褐之变化,除“玳瑁盏”、“油滴盏”等名贵品种外,吉州窑的匠师们叉创造出“剪纸贴花”和“目叶贴花”等新技法,新颖别致。纹样有象征春天的梅花及牡丹、芍药、海棠、凤蝶和吉祥文字等。
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通过大量的考古认证,说明我国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黑瓷。在东汉中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对窑炉气氛的控制与釉层呈色关系认识的提高,黑瓷烧制成功。
各地生产黑瓷的窑,产量和品种各不相同。德清县二都乡黄角山窑以生产双耳深腹罐、缸等大中型黑釉瓷为主,胎质粗厚,多气孔,烧结程度不高。黑釉釉层丰厚,有裂纹,并有脱釉现象。
上虞帐子山是青黑瓷兼烧的瓷窑,黑瓷有碗、洗、双耳罐、泡菜坛、钟、壶等,其中以生产壶、罐等容器为主,器型与青瓷相同。黑瓷的胎质不及同窑所产的青瓷那样细腻,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黑瓷又有粗细之分。碗、洗、钟、壶等饮食器和酒器胎质较细,呈灰白或浅灰色,缸、坛等器型较大的容器,胎内含沙粒与石英,呈灰白或深灰色,色泽较深,并有较多的气孔。器物表面施一层透明发亮的黑釉,上釉普遍不到底,近底无釉处胎呈紫色。釉层厚薄不均,常有一条条的蜡泪痕和在器物的低凹部位集聚厚釉,薄釉处釉色较淡,呈绿褐或黄褐,厚釉处呈色较深,作黑褐色或黑色,有的黑釉瓷,釉层丰厚,精光显露,黑如乌金,非常美观。东汉时黑瓷的制造技术已有相当的水平。
德清窑黑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黑瓷
黑瓷承汉代更加成熟。东晋浙江德清烧造黑瓷驰名,胎色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含量高达8%。器型多种多样,出现新型茶具“茶盏”盏托配套,免汤止溢。另有盒、壶、罐等,都配有器盖,盖口密合,适用清洁而美观。
北方黑瓷也有发展。在山东高塘东魏兴和三年房悦墓、河北景县东魏天平四年高雅墓、河南磁县东陈村东魏武定五年尧赵氏胡仁墓以及平山北齐天统二年崔昂墓等墓葬中,发现有黑瓷。多数胎质粗糙,呈土黄、砖红或灰色,釉以黑褐色、酱色为主。器型有罐、瓶、壶、碗、灯等,其中喇叭口、长颈、椭圆腹瓶,龙头柄、盘口四系壶等,同时期的青瓷形状相同;只有尧赵氏胡仁墓出土的几件瓶器型独特,具有较强的地方特性。
黑瓷凤首壶
隋唐、两宋时期黑瓷
隋代时间短,瓷器制造业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显著成就,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南北)启下(唐代)的过渡阶段的作用,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
在唐代陶瓷工艺取得许多成就方面,黑瓷的成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内容。
唐朝是中国陶瓷工艺全面发展的时期,黑瓷尤其是北方黑瓷取得很大成就。青瓷白瓷黑瓷三大瓷系应该同时成长。从唐墓出土瓷器情况看,黑瓷器物的种类、数量和艺术性方面不比青瓷和白瓷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唐墓黑瓷出土不少。唐代黑瓷的特点是胎体较厚,坚固耐用。造型粗犷雄放,在敦实中突出其阳刚之美。造型线条简练,而器物整体也很少装饰。黑釉凝厚,釉光温润含蓄,庄重典雅,体现大唐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青瓷、白瓷、彩瓷、三彩釉陶相比从另一个侧表现唐代陶瓷的艺术美。唐代生产黑瓷的窑址有河北的内丘和临城官,即著名的邢窑。邢窑黑瓷水平最高,有用白瓷的胎体施黑釉做出的黑瓷造型特点,胎体质地虽然没有邢窑白瓷白,也没有那么细,但相当致密,尤其造型的端庄,线条结构的硬挺方面。黑釉的凝厚深沉、莹润等方面独具特色。有的器物外面施黑釉、里面施白釉,很实用,艺术效果上里外壁都一样,可以说相得益彰。
黑色本来是一种不招人喜欢的颜色,经过制瓷匠师的加工之后,烧出了丰富多样的装饰,至宋代,黑瓷品种大量出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及江西吉州窑烧制的黑瓷最富特色。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是宋代著名的黑瓷产地。釉黑滋润,釉中铁的成分因分散不均,烧后呈现出不同的黑釉色斑纹,形成不同的装饰效果,而产生了不同的名目。黑釉中透出银白色和褐黄色的细丝称“兔毫”,黑釉中有斑点的称“鹧鸪斑”,黑釉上出现闪闪如银星的称“油滴”,颇为珍贵。产品多是碗、盏等茶具,大都是敞口,出土的碗底刻有“供御”、“进盏”二字,是送往宫中的贡品,这和宋徽宗赵佶提倡饮茶用建窑的记载相印证。建窑的黑茶具,不但国内流行一时,国外也极珍视。
吉州窑木叶盏 日本藏
吉州窑在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隋、五代和宋时称吉州得名,始于五代,兴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吉州窑的黑釉器,黑色而带红褐之变化,除“玳瑁盏”、“油滴盏”等名贵品种外,吉州窑的匠师们叉创造出“剪纸贴花”和“目叶贴花”等新技法,新颖别致。纹样有象征春天的梅花及牡丹、芍药、海棠、凤蝶和吉祥文字等。
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
Ai小煊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0 23: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