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立春》影评
现在是二零一四年的十月份,距离《立春》这部电影上映已经过了有大概七年的样子,想来那是我十五岁的时候就上映了。对于那时候的我,知道关于这部影片最多的信息就是“蒋雯丽为拍摄《立春》扮丑狂增肥”之类,对于一个整天忙于繁重学业的高中生来说,也无太多闲暇顾及除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后来就像其他很多电影一样,就被我抛诸脑后了。直到上周在课堂上,老师放映了这部片子给大家看,我才猛然想起,“哦,原来就是它啊。”
大概来说,《立春》这部片子讲的就是九十年代初期,在小城市挣扎的一群普遍文艺或者说伪文艺又不尽相同的追梦青年们的故事。
本片绝对的主角——蒋雯丽饰演的“王彩玲”是一个外表丑陋却自持有歌唱才华而一心想唱到北京、唱到巴黎的小县城的声乐老师。她没有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仅靠听广播学来的几句意大利语就坚信自己的歌唱艺术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准,足以支撑她的梦想。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没有门路、没有长相、也没有足够高的艺术水平,光凭一个光鲜诱人的梦想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没错,王彩玲追求的其实并非艺术本身,而是成功,是希望通过艺术获得她渴望的良好的物质生活和虚荣心。
其实从片子里可以看出,她对身边的人不断强调自己快被调往北京,在北京又不断花钱疏通买北京户口。在小城里的她是趾高气昂瞧不起县城里的人,但对给她办户口的人又是十分顺从和卑微。其实她每一次去北京问办户口的事情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带那么多行李,连给她办户口的人都好几次劝她不要太着急。而回来碰到邻居小张老师告诉她有个男人来找过她的时候,王彩玲直接忽略了小张老师的说话内容,没等小张老师说完就立马说北京的工作快定了,那边的人还请她看了歌剧,等等,然后一脸高兴又高傲的表情回头进屋。其实王彩玲挺可怜的,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样子告诉她身边的人:“你们看,用不了多久,我就去北京了。我说的都是实话,我真的就快去北京了。”毕竟大家也不知道她口中被邀请看的歌剧的票都是为了省钱开场二十分钟之后从票贩子手里低价买来的。
虽然王彩玲看起来虚荣高傲又冷漠,但她的内心也有单纯和温柔的一面。当她遇到黄四宝,以为自己遇到真爱的时候;当她接受了贝贝的拜师请求并把自己办户口疏通用的钱拿来帮助贝贝比赛的时候。王彩玲都是付出了真心也尽全力帮助他们,只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也可以说,王彩玲是脆弱而自知的,或许在她的心里身处她知道自己所坚持的不过是一个彩色的泡沫,所以当她遇到黄四宝和贝贝的时候才愿意孤注一掷似的帮他们,就好像帮了他们就帮助了自己。只是显然生活不给她出路,两次都没有得到可观的回报。
另一方面,王彩玲是懦弱的,她既没有说出黄四宝出走真相的勇气,也没有教芭蕾的胡老师那样为艺术献身的觉悟。她不断的想挣脱现有的生活,却又不断的自我安慰。我想王彩玲其实就是大半部分人,向往成功和更好的生活,但同时又胆小的不敢与现实正面交锋,然后必要的时候用自我安慰将这个世界装饰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但其实我非常能理解王彩玲。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镇,几十年来生活单调而落魄,偏偏自己又有稍高于小镇上一般人的技能,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向往更高的世界,连在酒吧偶遇的服务生也追着她想让她带自己离开去北京,何况是王彩玲,实在是出于人类本能。只可惜王彩玲既不注重提高自身技能,而是满足于现有的水平沾沾自喜,所以她并非追求艺术的本身也无心追求,她渴望的是追名逐利。只是追逐名利的人千千万万,又怎么可能轮到你无样貌无背景无本事的“三无”大龄女青年王彩玲。
除开王彩玲不说,同样是搞“艺术”的黄四宝和贝贝也不是追求艺术本质的人,都是想通过艺术这个手段获得成功的人。不同的是黄四宝就像他好哥们儿周瑜说的那样“志大才疏”,尽做白日梦,干些坑蒙拐骗的勾当;而贝贝则选择用手段踩着王彩玲爬上了她期望的位置,获得成功。或许以他们这类人的标准来衡量,只有贝贝最终获得了最好的归宿。
哦对了,还有周瑜。个人认为他是本片里最接地气的人物。知道自己的自身条件,被王彩玲的歌声吸引之后勇敢追求,认为自己和王彩玲是一类人,希望王彩玲接受他,还中肯的像王彩玲提出过建议。他应该是这部电影里最实在的人了吧,知道自己没有多大天赋也就安于平凡。只可惜王彩玲并不领情,她看不起周瑜,也看不起他追求的生活方式。只是多年之后他俩在医院重聚那一幕多少还是令人唏嘘,最终王彩玲还是过上了当年她最瞧不起的生活,而且刚刚好。
每一部电影里一定会有一点正能量,就好像《立春》这部电影里面,芭蕾舞胡老师就是这个正能量,是所有人之中最接近艺术本身的人。在这部电影里我最爱这个角色,我很崇拜他,不仅是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芭蕾,他说自己“我是这个城市的丑闻”、“我不正常”、“我是很多人心坎里的一桩悬案”的时候已经表明他知道自己的立场,也知道自己所处位置的艰难,甚至都无法好好的带自己的母亲逛街,但仍然从没有放弃过对艺术本真的追求。遇到王彩玲的时候他本来以为遇到了知音,甚至中途萌生过向世俗妥协的想法——跟王彩玲假结婚——只是意料之中的被王彩玲拒绝了。他最后的一丝融入这个世界的希望就此破灭。当胡老师推着自行车独自走在大雪的夜里失声痛哭的时候,他哭的自己,也哭的这个容不下他的社会。那一幕看得我想陪他一起哭。
在胡老师把女学生单独叫出去的时候我就大概猜到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他并不是真的想做什么,只是需要一个通往艺术本身的辅助。事后在练舞室独舞的那段,从他每一个动作到每一个关节我都能够感受到他如释重负到几近癫狂的喜悦。并且那一场戏胡老师穿着全白,最洁净不染的颜色。这造型似乎也暗示了他的蜕变,从光明到黑暗,或者也是从黑暗到光明。无论如何,那一刻,胡老师重生了。
王彩玲到监狱里探望胡老师那一幕给我的触动非常之大,个人认为也是全篇最出彩的一幕。王彩玲一句台词都没有,只是在那里坐着,看胡老师说自己在里面过得很好。没有说一句话却让我接受到了所有的感情。当胡老师说道:“这布鞋跟舞鞋一样,还能踮脚尖呢”并一边踮起脚尖转圈的时候,我真的特别心疼,心疼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人偏偏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得到了最极端的下场。胡老师这个人物分明是这片子里的一丝希望,但最终导演掐灭了这丝希望,以悲剧结束,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胡老师这一事件对王彩玲的触动之大可想而知,我认为此处是本片的转折,因为从这个时候王彩玲才开始多多少少对自己的生活反思。
本片有两个王彩玲看天安门的背影,在电影的一头一尾。相同的场景相同的钟声相同的人,却尽是不同的感受。两次之间,王彩玲终于慢慢看清了生活的本质,领养了一个孩子,给予这个孩子母爱,像一个普通的母亲那样抚养这个孩子。也许片尾天安门的钟声是一个预示,敲响了王彩玲全新的生活——选择向现实妥协,回归平凡。
最后的最后,导演还是加入了王彩玲满含热泪在歌剧院登台演出的场景,唱出了内心对生活的感触。片尾的字幕“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导演也是在最后善良了一把,给了王彩玲一个美梦。就像电影名“立春”,乍暖还寒时,也是万物即将复苏之际。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大概来说,《立春》这部片子讲的就是九十年代初期,在小城市挣扎的一群普遍文艺或者说伪文艺又不尽相同的追梦青年们的故事。
本片绝对的主角——蒋雯丽饰演的“王彩玲”是一个外表丑陋却自持有歌唱才华而一心想唱到北京、唱到巴黎的小县城的声乐老师。她没有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仅靠听广播学来的几句意大利语就坚信自己的歌唱艺术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准,足以支撑她的梦想。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没有门路、没有长相、也没有足够高的艺术水平,光凭一个光鲜诱人的梦想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没错,王彩玲追求的其实并非艺术本身,而是成功,是希望通过艺术获得她渴望的良好的物质生活和虚荣心。
其实从片子里可以看出,她对身边的人不断强调自己快被调往北京,在北京又不断花钱疏通买北京户口。在小城里的她是趾高气昂瞧不起县城里的人,但对给她办户口的人又是十分顺从和卑微。其实她每一次去北京问办户口的事情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带那么多行李,连给她办户口的人都好几次劝她不要太着急。而回来碰到邻居小张老师告诉她有个男人来找过她的时候,王彩玲直接忽略了小张老师的说话内容,没等小张老师说完就立马说北京的工作快定了,那边的人还请她看了歌剧,等等,然后一脸高兴又高傲的表情回头进屋。其实王彩玲挺可怜的,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样子告诉她身边的人:“你们看,用不了多久,我就去北京了。我说的都是实话,我真的就快去北京了。”毕竟大家也不知道她口中被邀请看的歌剧的票都是为了省钱开场二十分钟之后从票贩子手里低价买来的。
虽然王彩玲看起来虚荣高傲又冷漠,但她的内心也有单纯和温柔的一面。当她遇到黄四宝,以为自己遇到真爱的时候;当她接受了贝贝的拜师请求并把自己办户口疏通用的钱拿来帮助贝贝比赛的时候。王彩玲都是付出了真心也尽全力帮助他们,只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也可以说,王彩玲是脆弱而自知的,或许在她的心里身处她知道自己所坚持的不过是一个彩色的泡沫,所以当她遇到黄四宝和贝贝的时候才愿意孤注一掷似的帮他们,就好像帮了他们就帮助了自己。只是显然生活不给她出路,两次都没有得到可观的回报。
另一方面,王彩玲是懦弱的,她既没有说出黄四宝出走真相的勇气,也没有教芭蕾的胡老师那样为艺术献身的觉悟。她不断的想挣脱现有的生活,却又不断的自我安慰。我想王彩玲其实就是大半部分人,向往成功和更好的生活,但同时又胆小的不敢与现实正面交锋,然后必要的时候用自我安慰将这个世界装饰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但其实我非常能理解王彩玲。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镇,几十年来生活单调而落魄,偏偏自己又有稍高于小镇上一般人的技能,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向往更高的世界,连在酒吧偶遇的服务生也追着她想让她带自己离开去北京,何况是王彩玲,实在是出于人类本能。只可惜王彩玲既不注重提高自身技能,而是满足于现有的水平沾沾自喜,所以她并非追求艺术的本身也无心追求,她渴望的是追名逐利。只是追逐名利的人千千万万,又怎么可能轮到你无样貌无背景无本事的“三无”大龄女青年王彩玲。
除开王彩玲不说,同样是搞“艺术”的黄四宝和贝贝也不是追求艺术本质的人,都是想通过艺术这个手段获得成功的人。不同的是黄四宝就像他好哥们儿周瑜说的那样“志大才疏”,尽做白日梦,干些坑蒙拐骗的勾当;而贝贝则选择用手段踩着王彩玲爬上了她期望的位置,获得成功。或许以他们这类人的标准来衡量,只有贝贝最终获得了最好的归宿。
哦对了,还有周瑜。个人认为他是本片里最接地气的人物。知道自己的自身条件,被王彩玲的歌声吸引之后勇敢追求,认为自己和王彩玲是一类人,希望王彩玲接受他,还中肯的像王彩玲提出过建议。他应该是这部电影里最实在的人了吧,知道自己没有多大天赋也就安于平凡。只可惜王彩玲并不领情,她看不起周瑜,也看不起他追求的生活方式。只是多年之后他俩在医院重聚那一幕多少还是令人唏嘘,最终王彩玲还是过上了当年她最瞧不起的生活,而且刚刚好。
每一部电影里一定会有一点正能量,就好像《立春》这部电影里面,芭蕾舞胡老师就是这个正能量,是所有人之中最接近艺术本身的人。在这部电影里我最爱这个角色,我很崇拜他,不仅是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芭蕾,他说自己“我是这个城市的丑闻”、“我不正常”、“我是很多人心坎里的一桩悬案”的时候已经表明他知道自己的立场,也知道自己所处位置的艰难,甚至都无法好好的带自己的母亲逛街,但仍然从没有放弃过对艺术本真的追求。遇到王彩玲的时候他本来以为遇到了知音,甚至中途萌生过向世俗妥协的想法——跟王彩玲假结婚——只是意料之中的被王彩玲拒绝了。他最后的一丝融入这个世界的希望就此破灭。当胡老师推着自行车独自走在大雪的夜里失声痛哭的时候,他哭的自己,也哭的这个容不下他的社会。那一幕看得我想陪他一起哭。
在胡老师把女学生单独叫出去的时候我就大概猜到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他并不是真的想做什么,只是需要一个通往艺术本身的辅助。事后在练舞室独舞的那段,从他每一个动作到每一个关节我都能够感受到他如释重负到几近癫狂的喜悦。并且那一场戏胡老师穿着全白,最洁净不染的颜色。这造型似乎也暗示了他的蜕变,从光明到黑暗,或者也是从黑暗到光明。无论如何,那一刻,胡老师重生了。
王彩玲到监狱里探望胡老师那一幕给我的触动非常之大,个人认为也是全篇最出彩的一幕。王彩玲一句台词都没有,只是在那里坐着,看胡老师说自己在里面过得很好。没有说一句话却让我接受到了所有的感情。当胡老师说道:“这布鞋跟舞鞋一样,还能踮脚尖呢”并一边踮起脚尖转圈的时候,我真的特别心疼,心疼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人偏偏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得到了最极端的下场。胡老师这个人物分明是这片子里的一丝希望,但最终导演掐灭了这丝希望,以悲剧结束,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胡老师这一事件对王彩玲的触动之大可想而知,我认为此处是本片的转折,因为从这个时候王彩玲才开始多多少少对自己的生活反思。
本片有两个王彩玲看天安门的背影,在电影的一头一尾。相同的场景相同的钟声相同的人,却尽是不同的感受。两次之间,王彩玲终于慢慢看清了生活的本质,领养了一个孩子,给予这个孩子母爱,像一个普通的母亲那样抚养这个孩子。也许片尾天安门的钟声是一个预示,敲响了王彩玲全新的生活——选择向现实妥协,回归平凡。
最后的最后,导演还是加入了王彩玲满含热泪在歌剧院登台演出的场景,唱出了内心对生活的感触。片尾的字幕“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导演也是在最后善良了一把,给了王彩玲一个美梦。就像电影名“立春”,乍暖还寒时,也是万物即将复苏之际。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