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诠释与诠释不足
先描绘一个最日常化的街头偶遇。A男遇到熟识的B女,问道:「嗳,吃了么?」
此偶遇若发生在中国以外地区,B女大抵会如此寻思:「此君是否要请我吃饭?」此偶遇若发生在中国,B女十之八九不会这么寻思,而是认为这是一次之前有过数千万次类似经验的常规问候。
艾柯由三个角度切入诠释:作者意图、文本意图、诠释者意图。在上面的例子中,A男代表了作者意图,问话内容代表文本意图,B女的想法则是诠释者意图。
在中国的语境中,如果B女按照外国人的思路,将那句话理解为A男是不是想请自己吃饭,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即是,B女的诠释是否属于过度诠释?
但我们先不急着回答,而是再进一步提出:诠释的目的是否仅仅为了发现作者的本来意图?一个文本是否存在(唯一的)待诠释者去发现的原义?
把文本理论发扬光大的罗兰·巴尔特认为,文本相对作品而言,是一个非物质性的属于方法论的领域,文本不是一个所指,而是一个可以无限延宕、穿越、游戏下去的能指。这个意思是取的文本(text)这个词的本意(指「编织」的意思),文本即是一个被编织出来可以不断繁殖的想象性空间。巴尔特的文本理论把文本彻底从作者手中解放了出来,他甚至认为作者不是「书写者」,而是「被写者」,所以「作者已死」。
很多时候,所谓的过度诠释正是在巴尔特这种完全无视作者意图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在这里,还存在一个乔纳森·卡勒(Jonathan D. Culler)所提出的微妙问题,过度诠释与诠释不足其实仅存一线之差。我们所以为的过度诠释,或许不过是在前因后果推倒论证不严谨情况下造成的诠释不足。希区柯克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眼低手高的导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如日中天之时,希氏电影被各路诠释大师诠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西北偏北》中加里·格兰特在玉米地被飞机追捕的那个著名场景,被人诠释成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征服。这其实不是过度诠释,而是诠释不足!因为整个论证过程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显得说服力不足。而著名的希区柯克研究专家罗宾·伍德(Robin Wood)对于《惊魂记》的诠释,则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过度诠释的例子。伍德认为《惊魂记》之所以能与《麦克白》、《黑暗之心》这样的旷世杰作相提并论,是因为影片包含了某种不为普通观众所意识到的纳粹集中营大屠杀的主题与启示。这样的结论看似惊为天人,但伍德的论证过程实则极具说服力。他从视觉主题、心理认同机制、摄影机的移动方式、病态与非病态等各个角度来严密地作出论述。伍德的整个论证过程可以说是完全把希区柯克本人的作者意图抛到一边,因为希区柯克曾很明确地表示过拍摄本片的意图,「我抱着消遣的心情拍了这部电影。」对此,伍德的回答很是直接简单,「他并未完全了解自己拍的东西。」所以豆瓣网友前阵子常开的那句玩笑,「王家卫在豆瓣上理解自己的电影」,其实并非无稽之谈。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悲情城市》中梁朝伟饰演的文清一角,是个哑巴。就影片整体考量,哑巴被诠释成禁声、台湾专制时代的象征想来毫无问题。但是,导演侯孝贤在设置这个角色的意图时,完全没考量到这一点,他只是在梁朝伟没有办法说国语、闽南话的情况下才被迫让文清这个角色失声的。这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文本自我编织意义的例子。再如西方影评界很流行的把吴宇森电影中的兄弟情诠释成同性情欲的例子。《喋血双雄》里面李修贤为周润发取出子弹的那场戏,被认为是变相的同性性交。这是很典型的精神分析式诠释,深挖人类灵魂深处的潜意识。
因此,单从诠释的角度来说,过度诠释本身并不构成一个问题,这反而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打开文本的方式,前提是,诠释过程必须是一个自洽圆融的体系。有问题的其实是诠释不足。随便找到一个细节一场戏,似乎灵感迸发,似乎想象力无穷,但其实是联想过度。这并非诠释文本,而是在使用文本。
回到本文开头所举的打招呼例子。假设A、B都是心智正常的中国人,B女如果把这个普通问候理解成是吃饭邀约,并非过度诠释,而是诠释不足。因为单凭这一句话,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不是一次普通的问候。但如果增加一个条件,事情就会起变化。比如A男前阵子对B女发出过吃饭邀约,B女因为某些原因拒绝了,这一次A男的问候对B女而言就可能真的不是一次普通的问候了。B女可以诠释成这是A男的一次正式邀约。不论A男是否真有这样的意图,这都是一次合理范围之内的诠释。但假如B女自以为A男有意追求她,那么把这次问候理解成吃饭邀约就属于过度诠释了。
剩下的问题大概是,诠释是否与评估挂钩?是否一个文本所能提供的诠释空间越大,文本自身的艺术价值就越高?(詹姆斯·乔伊斯曾经亲口承认,「我在《尤里西斯》中设置了那么多迷津,足以迫使几世纪的学者来争论我的原意。这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这就涉及到诠释者的意图了。为了诠释而诠释?还是为了评估而诠释?我比较赞同一种折中的方案,诠释者在打开文本之后,为文本设定一个意图,然后评判作者于文本中实施的创作策略是否准确、完整地创建了此意图。再打个比方,你吃了一顿烤鸭感觉相当可口,你得说出可口在哪里,为何能做得如此可口?肉好还是皮嫩还是佐料鲜美?肉好,是鸭的肉质好还是烤得好?烤得好,是跟木质有关还是烤的方法有关……
原载《虹膜》2014年9月上号(卷首语)
此偶遇若发生在中国以外地区,B女大抵会如此寻思:「此君是否要请我吃饭?」此偶遇若发生在中国,B女十之八九不会这么寻思,而是认为这是一次之前有过数千万次类似经验的常规问候。
艾柯由三个角度切入诠释:作者意图、文本意图、诠释者意图。在上面的例子中,A男代表了作者意图,问话内容代表文本意图,B女的想法则是诠释者意图。
在中国的语境中,如果B女按照外国人的思路,将那句话理解为A男是不是想请自己吃饭,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即是,B女的诠释是否属于过度诠释?
但我们先不急着回答,而是再进一步提出:诠释的目的是否仅仅为了发现作者的本来意图?一个文本是否存在(唯一的)待诠释者去发现的原义?
把文本理论发扬光大的罗兰·巴尔特认为,文本相对作品而言,是一个非物质性的属于方法论的领域,文本不是一个所指,而是一个可以无限延宕、穿越、游戏下去的能指。这个意思是取的文本(text)这个词的本意(指「编织」的意思),文本即是一个被编织出来可以不断繁殖的想象性空间。巴尔特的文本理论把文本彻底从作者手中解放了出来,他甚至认为作者不是「书写者」,而是「被写者」,所以「作者已死」。
很多时候,所谓的过度诠释正是在巴尔特这种完全无视作者意图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在这里,还存在一个乔纳森·卡勒(Jonathan D. Culler)所提出的微妙问题,过度诠释与诠释不足其实仅存一线之差。我们所以为的过度诠释,或许不过是在前因后果推倒论证不严谨情况下造成的诠释不足。希区柯克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眼低手高的导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如日中天之时,希氏电影被各路诠释大师诠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西北偏北》中加里·格兰特在玉米地被飞机追捕的那个著名场景,被人诠释成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征服。这其实不是过度诠释,而是诠释不足!因为整个论证过程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显得说服力不足。而著名的希区柯克研究专家罗宾·伍德(Robin Wood)对于《惊魂记》的诠释,则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过度诠释的例子。伍德认为《惊魂记》之所以能与《麦克白》、《黑暗之心》这样的旷世杰作相提并论,是因为影片包含了某种不为普通观众所意识到的纳粹集中营大屠杀的主题与启示。这样的结论看似惊为天人,但伍德的论证过程实则极具说服力。他从视觉主题、心理认同机制、摄影机的移动方式、病态与非病态等各个角度来严密地作出论述。伍德的整个论证过程可以说是完全把希区柯克本人的作者意图抛到一边,因为希区柯克曾很明确地表示过拍摄本片的意图,「我抱着消遣的心情拍了这部电影。」对此,伍德的回答很是直接简单,「他并未完全了解自己拍的东西。」所以豆瓣网友前阵子常开的那句玩笑,「王家卫在豆瓣上理解自己的电影」,其实并非无稽之谈。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悲情城市》中梁朝伟饰演的文清一角,是个哑巴。就影片整体考量,哑巴被诠释成禁声、台湾专制时代的象征想来毫无问题。但是,导演侯孝贤在设置这个角色的意图时,完全没考量到这一点,他只是在梁朝伟没有办法说国语、闽南话的情况下才被迫让文清这个角色失声的。这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文本自我编织意义的例子。再如西方影评界很流行的把吴宇森电影中的兄弟情诠释成同性情欲的例子。《喋血双雄》里面李修贤为周润发取出子弹的那场戏,被认为是变相的同性性交。这是很典型的精神分析式诠释,深挖人类灵魂深处的潜意识。
因此,单从诠释的角度来说,过度诠释本身并不构成一个问题,这反而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打开文本的方式,前提是,诠释过程必须是一个自洽圆融的体系。有问题的其实是诠释不足。随便找到一个细节一场戏,似乎灵感迸发,似乎想象力无穷,但其实是联想过度。这并非诠释文本,而是在使用文本。
回到本文开头所举的打招呼例子。假设A、B都是心智正常的中国人,B女如果把这个普通问候理解成是吃饭邀约,并非过度诠释,而是诠释不足。因为单凭这一句话,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不是一次普通的问候。但如果增加一个条件,事情就会起变化。比如A男前阵子对B女发出过吃饭邀约,B女因为某些原因拒绝了,这一次A男的问候对B女而言就可能真的不是一次普通的问候了。B女可以诠释成这是A男的一次正式邀约。不论A男是否真有这样的意图,这都是一次合理范围之内的诠释。但假如B女自以为A男有意追求她,那么把这次问候理解成吃饭邀约就属于过度诠释了。
剩下的问题大概是,诠释是否与评估挂钩?是否一个文本所能提供的诠释空间越大,文本自身的艺术价值就越高?(詹姆斯·乔伊斯曾经亲口承认,「我在《尤里西斯》中设置了那么多迷津,足以迫使几世纪的学者来争论我的原意。这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这就涉及到诠释者的意图了。为了诠释而诠释?还是为了评估而诠释?我比较赞同一种折中的方案,诠释者在打开文本之后,为文本设定一个意图,然后评判作者于文本中实施的创作策略是否准确、完整地创建了此意图。再打个比方,你吃了一顿烤鸭感觉相当可口,你得说出可口在哪里,为何能做得如此可口?肉好还是皮嫩还是佐料鲜美?肉好,是鸭的肉质好还是烤得好?烤得好,是跟木质有关还是烤的方法有关……
原载《虹膜》2014年9月上号(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