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
![]() |
假期得空,翻了毛姆的小说,半自传,上译出品,672页,122章,一边困不堪言一边耐着十二万分性子看完,好书,没得说,最大的感触,至诚,至勇。
情节并不复杂,菲利普第一次出场时9岁,尚不知生离死别,母亲奄奄一息,带着对跛足儿子一生的担忧去了天国,菲利普被交由没有生儿育女的伯父伯母抚养,故事在略压抑的氛围中继续。从家里只有伯父一人能在周末吃上一只鸡蛋来看,三口人的日子不能称之为富足。菲利普的童年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未来的日子里阅读对他的影响逐渐显现。伯父是居住地一带的牧师,讲菲利普送到坎特伯雷皇家公学读书,由于个子小外加一只脚生来有些跛,菲利普的校园生活可想而知了,他尝到了来自好朋友罗斯的“背叛”的滋味。由于对宗教产生了怀疑,菲利普拒绝了伯父安排的道路——去牛津读书,成为一名牧师。他先是去伦敦会计师事务所做学徒,五年期限未满他不满意自己的处境转而去巴黎学画,而他意识到自己终其一生也只能做一个二流的画家时,他再次转折,去往伦敦圣路加衣学院,在这所他父亲呆过的学校开始了学医生涯。
爱情,死亡,永恒,文学的世界少不了这些主题。菲利普的成长道路上有五位女性对他影响深远。令他初识女人的半老徐娘威尔金森女士,温柔的红颜知己诺拉,别扭执着地爱恋着他却最后潦倒死去的范尼·普莱斯,令菲利普尝尽了苦头甚至一度甘心沦为接盘侠的米尔德丽德,而他最在三十多岁时才明了自己一生的伴侣,十九岁的莎莉。尽管书的末尾两人尚未结成夫妇,但却足以看到这条走向光明美好的的路。
故事大致如此,在《刀锋》中已经领略过毛姆的锐利,而这部半自传作品更因赤诚而犀利。菲利普逐步摆脱伯父加诸于其身的宗教影响,放弃了做牧师,源于他曾经的“信”。他冒着严寒,赤裸身体跪在地板上向上帝祈祷,请求治愈他的跛足,可是一切如故(看到这一幕时我开始脑补明成皇后对月求子的场面)。他旁敲侧击地询问大伯“假如你祈求上帝做某件事,结果事情却没发生,这说明什么?”身为牧师的伯父回答曰“只能说明心还不够诚”,这真是一个令我忍不住在心里“呵呵”的答案。大概是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情事中的一个万能回答吧,对于九成未善始善终的姻缘,当人们究其源头时,“只能说明还不够爱”是无法避免的答案之一,而这个答案无法让人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反思,自然无助于哪怕是迂回式的成长。到了青年年龄,菲利普开始从内心渴望接近女性,他没有抵抗住威尔金森女士的引诱,可当他知道了那是怎么一回事,他对这个内心极度渴望被爱且造作浮夸的女人产生了反感。菲利普不善于和女孩子打交道,和红颜知己诺拉有了肌肤之亲。他不懂女孩的心思,倾心于他的范妮最终悲惨地死于巴黎的一间出租屋不是他的过错,当他看到范妮临终前的字条请求他未自己收尸而原因是“我不能接受别人碰我的身体”时,无限悔恨。然而尽管他的情感世界一团糟,他始终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童年父母早逝,伯父伯母亦不善于为人父母,没有人可以教他怎么和异性相处,加之他自身的腼腆,外形上的劣势,现实如此骨感,生活凄苦孤寂地令人绝望,他始终正视这样的自己,独自在跌撞中摸索道路,这是真的勇士。
曾经有人对我说,人必须对自己诚实,知道自己是什么样,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安然接受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在各种鸡汤充斥的今天,这种中世纪思想的下场近似于弃如敝屣。菲利普没有成为畅销书或励志书中的命运宠儿,他没有贵人相助,没有奇遇,穷困潦倒,生活无比艰难却又看上去理所应当。既是自小寄人篱下,自然要处处受约束,尤其经济方面。去伦敦会计所事务所是为了生计,去巴黎学画除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引领外大部分原因还是为了生计,最终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回到伦敦学医走自己父亲曾经的道路还是为了生计,忠实地体现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别的”。他鄙视说金钱不重要的人,认为那些人是伪君子,他们并没有真正体验过彻底的穷困给人造成的影响,那不仅仅是没有钱而已。长期赤贫毁坏人的健康,折磨人的心智,甚至扭曲人的本性,使人变得卑微,抑或是变得大胆以至走上邪路。对菲利普最佩服之处,在于他放弃了在巴黎学习美术,我认为这是他人生最重大的转折。当他深感于范妮普莱斯之死并开始考虑自己最终的出路而不得其解时他的决断是去咨询导师之一的富瓦内先生,“要是你想听听我的忠告,我得说,拿出点勇气来,当机立断,找些别的行当碰碰运气吧。尽管话不中听,我还是要对你直言一句:假如我在你这种年纪的时候,也有人向我进此忠告并使我接受的话,那我乐意把我在这世界上所用有的饿一切都奉献给他。”“ 等你追悔不及的时候再发现自己的平庸无能,那才叫人痛心呢,但再痛心,也无助于改善一个人的气质”。转行,意味着承认自己无法在这一领域继续,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无法倒流,若没有足够的勇气,普莱斯和克朗肖的结局恐怕也会成为他的结局。还好,他转弯了,一切还可以重来。
这本书里几乎没有坏人,但却有不折不扣卑鄙者。米尔德丽德,这个集自私,肤浅,虚荣,懒惰,死性不改于一身,每次出现都会把主人公带进噩梦的女人,偏偏是他让菲利普疯狂地着迷,“你一句话,我死;你一句话,我生”,话说狂热的爱情真是可怕的东西,甚至让人怀疑自己,言行举止完全变成另一个人。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并无感情,却一再利用他对自己的痴迷,当她和别人私奔后被抛弃却有了身孕后,菲利普再次接受了她和她的孩子,把所有的钱花在这两人身上,乃至于无法及时完成学业而延长学年并且去和健康人争抢工作,看得我想摔书,怒其不争啊。不过所谓本性难移,米尔德丽德的女儿最终死去,她本人不顾菲利普劝阻沦为娼妓,两人终于没有了交际,看到这里我终于松口气了。情天恨海走出去了,最低谷的日子撑着没死,菲利普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继续努力工作,完成学业,慢慢走近幸福。
当我回头思考我怎样看完这么厚的书时,我发现长长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曾停止过思考,菲利普对人生观点与我想法的契合令我震撼。比如他得出的结论,在学校在父母那里所学到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最终还是得自己去打破,因为其中很多一部分都是些理想的,近似于把我们往圣人方向引导的道德教化。这些教化不好吗,非也,是好东西,可是为什么怀着赤子之心在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呢。比如克朗肖送给菲利普波斯地毯并且要求他亲自思索人生的意义,“我无法告诉你,必须你自己想出来,否则一切毫无意义”。比如菲利普思考过往经历对人生的影响,他承认在巴黎学画的经历大大改变了他的审美观,而学医的日子让他真正了解了穷人的生活可以潦倒到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比如一直笨拙地爱着菲利普的伯母的去世,以及冷漠淡然的伯父去世,毛姆的笔就是一把把刀子,写菲利普的痛令我深恐父母老之将至。比如菲利普最终告别了他华而不实,将自己的无所事事吹嘘成哲理的朋友。比如菲利普淡淡地思考人生有很多种道路,结婚生子只是其中的一种,并非所有人一定要走这样的道路,而文章最后,菲利普放弃了去心心念念的国外观光,而是选择和日久生情的莎莉组成家庭。“他需要妻子,家庭和爱情比需要世间任何别的东西更为迫切”“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他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屈服于幸福,兴许就是承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却要比千百次胜利有意义得多啊”。简单又自然的一个结论,却必须经由自己最终想明白,甘心走上这条路,而不是遵循别人通过最说手写向他灌输的理想行事,这样的人生,方能担上一个无悔吧。
诚实地面对自己,从而衍生出勇气坦然迎接未知的悲喜。人生固然套着巨大的枷锁,又有何畏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