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三日
在欧洲几年,却没有涉足英国。主要还是因为需要额外的签证,既贵又麻烦。而且看多了那些欧洲建筑,觉得英国可能也无甚新意,所以一直拖着。今年不确定还会在欧洲留多久。所以赶紧去办了签证,打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资本主义大国。
看BBC新闻,会发现英国的地理环境并不好,靠海,还在欧洲大陆的边缘。所以论资源气候,它无论如何算不上得天独厚。但是历史上,它却称霸过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就有一种好奇,它为何曾经如此强大?
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不可错过的伦敦。而在这里匆匆的三天,却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Day One:
伦敦的物价很贵,交通更甚。但不得不承认,它的轨交系统很发达。生活在伦敦是很便利的。我不清楚巴黎和伦敦,哪个城市先有地铁,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伦敦的地铁比巴黎要干净现代得多。交通标识也很清楚。虽然路线反复,但即使是游人,也很难走错。轨交四通八达,横跨伦敦六大区。
第一站其实是伦敦塔桥。因为时间有限,只是匆匆一瞥。但记得观光区有不错的咖啡屋和购物场所,是市民平时休闲的好去处。
再去位于trafalgar广场的National Gallery。花四镑租个讲解器,就可以开始参观了。即使在周六,人也不多,无需排队。总体来说,藏品没有巴黎的奥赛美术馆多,但也不乏名作。神奇的是,这里即使在梵高的《向日葵》和莫奈的《睡莲》面前,也没有聚集太多的游人。因此足以让人一看究竟。这点在大英博物馆也有相似的经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博物馆不需要门票的关系呢。馆内的画作大部分以时间排序。从最早的米开朗琪罗时期,到后印象派启蒙,早期以宗教题材的画作居多,后期也写实风景为盛。一个普遍的感觉是,这里的讲解器内容比较丰富,提供很多画作的相关信息。这个特点在之后的温莎堡和大英博物馆也有体现。虽然大英博物馆的讲解器质量有待提高。
走马观花了National Gallery之后,按时来到女王剧院,观看《剧院魅影》。十年前在上海的第一次歌剧经历,让我对这次的伦敦主场充满期待。可能预期太高,这次给我的震撼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总怀疑女主的唱功。当然道具布景和舞台效果还是没话说的。有个疑问是没看到演员戴话筒,为何他们能唱的这么响呢?主演里最喜欢Raoul,虽然魅影唱得也不错。当熟悉的唱段响起时,还是很有感触的。
五点戏散场,继续出发去下一站,London Eye。白天其实一直在下雨,我都不报希望看到日落了。没想到,运气不错,出戏院门的时候,居然放晴了,气温也降了不少。匆匆赶到London Eye。虽然网上已经订了票,但还是需要排队等候。不过这天大概是我生日的关系,运气真是不错。18:05的时候坐上London Eye,半小时里看到了整个日落的过程。在这个eye里,主要可以看到泰晤士河在国会这段的这个城市全景。在升到最高处时,视野的确不错。视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条横穿的河流,比如巴黎,比如上海。伦敦虽不乏传统的欧洲建筑,但现代话高楼也曾出不穷,这一点跟欧洲其他地方不同。伦敦眼下来,又沿河观赏夜景,周围有不少吃喝玩乐的地方。晚上在这里散步,还是很浪漫的。那个4D experience就算了,跟在世博会里似的放一个短片。
第一天,还有一个感触是,香港真的跟伦敦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同样的双层巴士,一些建筑和街景也很类似,还有比如夜市,小食摊等。
Day Two
早上去温莎城堡,路线有点折腾。从伦敦市中心出发,火车单程要一个小时。交通费和票价也贵。总共花了我将近30镑。到达城堡已经将近12点了,没顾得上吃饭,就开始参观。在火车站事先买门票真是明智之举。因为到达城堡时,还看到游人排了很长的队,而我可以直接进入,那感觉很不错。而且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很多时间。
讲解器是包含在门票里的,解释得也比较完整。但总体而言,温莎堡的内部没有外部带给我的印象深刻。作为城堡,它的规模和格局放在欧洲的确是数一数二的。可能开放的场馆有限,内部的各个房间展示并没有很特别,尤其是女王经常还会造访温莎,因此,哪些后宫卧室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并不是很尽兴。从华丽角度来说,跟凡尔赛类似吧。骑士厅和境厅都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种观感是,开放城堡成为女王敛财的一种途径,所以商业味让诚意打上了折扣。看完之后并没有对英国历史上的各位君主有特别的印象,这一点似乎不及凡尔赛宫。
因为要赶回伦敦,参观其他一些景点,所以也不在小镇上多做停留,直接赶上了下午两点半的火车回到伦敦。下午要去白金汉宫的马厩看看。虽然离waterloo火车站不远,但因为路线不熟,所以还是有点折腾,幸好赶在最后进入时间前的三分钟到达了买票窗口。白金汉宫只有在夏天开放,所以退而求其次地参观皇室马车。这景点感觉有点经营不善。有不少陈列品都大门紧闭。虽说是马厩,但看不到几匹真马。但是有两架皇家马车的确让人惊艳。这些马车居然到现在都在使用,英国封建王朝的势力可见一般。
马厩五点关门,我成为当天的最后一批游客。出来后,穿过st. James Park,直接赶往西斯敏教堂。这些地方相隔不远,游览时可以放在一起。西斯敏作为一个教堂,看不出什么特别,但其意义非凡。皇室成员的重大仪式活动都会在此进行。最近的当然是威廉王子婚礼。去的当天是周日,教堂并不开放,所以只有在evening service的时候游客可以进入。此时已近黄昏,匆匆给教堂拍了几张快照后就随着人流进入了教堂。但事后发现这个决定并不明智。应该趁落日余晖把周围的国会大厦,大本钟,以及对岸的伦敦眼收入相机。不过哪有事事顺心,留一点小遗憾也是正常。
进入教堂才发现,周日开放的其实只是整个教堂的很小一部分。周日下午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管风琴演奏。6点半才是evening service,却是个很简单的弥撒流程,末了也没有领圣体的仪式,让我颇感意外。
从教堂出来,天色全黑,因此我对国会大厦的近距离印象都是在夜幕里的,其实看不真切。大本钟跟上海外滩的自鸣钟如出一辙。对岸的伦敦眼闪这蓝光,在桥的附近可也算是一个观光点吧,可用繁华来形容吧,游人如织。但气氛感觉不如对岸的伦敦眼观光区好。
当天的最后一站来到Covent Gardon。这是个休闲购物的地方,到的时候因为是晚上,商店已经关门了,但很多吃的店还开着。就记得有个很特别的建筑里,上上下下都是各式餐馆。随便选了一家Organic food进去,布置得很别致,但食物的确很贵,15镑只吃到一个主菜,还有服务费。伦敦生活成本高的确毋庸置疑。虽然店员的服务态度的确不错。
Day Three: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是第三天了,下午五点就飞回荷兰了。
这里顺带说一下我的住宿。这次首次尝试B&B,因为英国的hotel实在太贵。在网上千挑万选的,总算确定一家照片看起来还不错,评价也比较多比较好的一家。到了才发现,他们也是住在同一套房子里的一对couple,所以浴室厨房卫生间都是合用的。说实在的,我很佩服他们对外来房客的放心程度。和我素未谋面,第一次见面就把大门钥匙给了我。而且,每天早上起来,他们都已经外出了,留我一个人在家。这种信赖程度让人啧啧称奇。男女主都还不错。女主较强势,男主更为和善一些。我忘记带英标的转换器,马上帮我想办法解决,态度还是很赞的。第三天早上,匆匆收拾了行李,就跟男主告别了。
第三天行程很简单,就是去大英博物馆。这天天气也不好,所以去室内场馆还是很对的选择。跟之前了解的一样,大英博物馆免费。讲解器5镑。不得不对讲解器抱怨一番,虽然我看选的三小时行程里的大部分展览品都有讲解,但是,只要我选择不在这三小时推荐里的展品,即使有语音标注的展品,讲解器也不管用。这跟在马厩时有相似的经历,让人不太爽。因为即使可以随时调换,由于场馆很大,人很多,走回去换的话会很赶时间。对了,大英博物馆里寄存包也是要收费的,这个也是比较让人跌眼镜的一个点。不管怎样,总算按时租到了讲解器,10点30开始正式参观。我大概是下午2点15结束参观的,总共加起来3.5小时的参观时间。由于事先了解过一些最重要的馆藏,所以在参观时也是有的放矢。因此,大部分最有名的展品都有看到。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林道人,干尸直接呈现在眼前,连个玻璃罩子都没有,令人敬畏。整个参观就像是拿着地图限时寻宝的过程。由于讲解的详实,展览布置也算让人便于寻找,总体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一个发现就是,整个大英博物馆展示的其实是大英帝国的富有。因为整体参观下来,你可能会发现,真正属于英国本土的展品极为有限,绝大部分著名的馆藏都是从其他地方搜刮而来,包括古希腊,中国,古埃及等等。但历史自有它的评价,既然文物能够被保存完好并且得到这样一个被公众所学习的机会,英雄又何必问出处呢。
从博物馆出来到赶上飞机的过程非常的顺利和及时,这不得不说伦敦的大众公交系统很便利。下午2点半赶到liverpool火车站,40分的火车去stansted机场,将近一个小时的快速火车,3点45准时到达。这个机场还挺大的,有三个航站楼,远机位还要做机场的express。由于人多,安检的非常慢,4点10分安检完,看屏幕,登机口居然还没出来。去了趟洗手间出来,才看到更新,说是远机位,去坐express。4点27达到远机位,此时屏幕才更新出登机口为36号。要知道,登机牌上写的舱门关闭时间是4点30啊。果然跟我这种just in time的习惯非常贴合。。。不过总算顺利登机。就这样结束了伦敦的三日游。很紧凑,很圆满。
看BBC新闻,会发现英国的地理环境并不好,靠海,还在欧洲大陆的边缘。所以论资源气候,它无论如何算不上得天独厚。但是历史上,它却称霸过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就有一种好奇,它为何曾经如此强大?
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不可错过的伦敦。而在这里匆匆的三天,却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Day One:
伦敦的物价很贵,交通更甚。但不得不承认,它的轨交系统很发达。生活在伦敦是很便利的。我不清楚巴黎和伦敦,哪个城市先有地铁,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伦敦的地铁比巴黎要干净现代得多。交通标识也很清楚。虽然路线反复,但即使是游人,也很难走错。轨交四通八达,横跨伦敦六大区。
第一站其实是伦敦塔桥。因为时间有限,只是匆匆一瞥。但记得观光区有不错的咖啡屋和购物场所,是市民平时休闲的好去处。
再去位于trafalgar广场的National Gallery。花四镑租个讲解器,就可以开始参观了。即使在周六,人也不多,无需排队。总体来说,藏品没有巴黎的奥赛美术馆多,但也不乏名作。神奇的是,这里即使在梵高的《向日葵》和莫奈的《睡莲》面前,也没有聚集太多的游人。因此足以让人一看究竟。这点在大英博物馆也有相似的经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博物馆不需要门票的关系呢。馆内的画作大部分以时间排序。从最早的米开朗琪罗时期,到后印象派启蒙,早期以宗教题材的画作居多,后期也写实风景为盛。一个普遍的感觉是,这里的讲解器内容比较丰富,提供很多画作的相关信息。这个特点在之后的温莎堡和大英博物馆也有体现。虽然大英博物馆的讲解器质量有待提高。
走马观花了National Gallery之后,按时来到女王剧院,观看《剧院魅影》。十年前在上海的第一次歌剧经历,让我对这次的伦敦主场充满期待。可能预期太高,这次给我的震撼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总怀疑女主的唱功。当然道具布景和舞台效果还是没话说的。有个疑问是没看到演员戴话筒,为何他们能唱的这么响呢?主演里最喜欢Raoul,虽然魅影唱得也不错。当熟悉的唱段响起时,还是很有感触的。
五点戏散场,继续出发去下一站,London Eye。白天其实一直在下雨,我都不报希望看到日落了。没想到,运气不错,出戏院门的时候,居然放晴了,气温也降了不少。匆匆赶到London Eye。虽然网上已经订了票,但还是需要排队等候。不过这天大概是我生日的关系,运气真是不错。18:05的时候坐上London Eye,半小时里看到了整个日落的过程。在这个eye里,主要可以看到泰晤士河在国会这段的这个城市全景。在升到最高处时,视野的确不错。视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条横穿的河流,比如巴黎,比如上海。伦敦虽不乏传统的欧洲建筑,但现代话高楼也曾出不穷,这一点跟欧洲其他地方不同。伦敦眼下来,又沿河观赏夜景,周围有不少吃喝玩乐的地方。晚上在这里散步,还是很浪漫的。那个4D experience就算了,跟在世博会里似的放一个短片。
第一天,还有一个感触是,香港真的跟伦敦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同样的双层巴士,一些建筑和街景也很类似,还有比如夜市,小食摊等。
Day Two
早上去温莎城堡,路线有点折腾。从伦敦市中心出发,火车单程要一个小时。交通费和票价也贵。总共花了我将近30镑。到达城堡已经将近12点了,没顾得上吃饭,就开始参观。在火车站事先买门票真是明智之举。因为到达城堡时,还看到游人排了很长的队,而我可以直接进入,那感觉很不错。而且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很多时间。
讲解器是包含在门票里的,解释得也比较完整。但总体而言,温莎堡的内部没有外部带给我的印象深刻。作为城堡,它的规模和格局放在欧洲的确是数一数二的。可能开放的场馆有限,内部的各个房间展示并没有很特别,尤其是女王经常还会造访温莎,因此,哪些后宫卧室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并不是很尽兴。从华丽角度来说,跟凡尔赛类似吧。骑士厅和境厅都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种观感是,开放城堡成为女王敛财的一种途径,所以商业味让诚意打上了折扣。看完之后并没有对英国历史上的各位君主有特别的印象,这一点似乎不及凡尔赛宫。
因为要赶回伦敦,参观其他一些景点,所以也不在小镇上多做停留,直接赶上了下午两点半的火车回到伦敦。下午要去白金汉宫的马厩看看。虽然离waterloo火车站不远,但因为路线不熟,所以还是有点折腾,幸好赶在最后进入时间前的三分钟到达了买票窗口。白金汉宫只有在夏天开放,所以退而求其次地参观皇室马车。这景点感觉有点经营不善。有不少陈列品都大门紧闭。虽说是马厩,但看不到几匹真马。但是有两架皇家马车的确让人惊艳。这些马车居然到现在都在使用,英国封建王朝的势力可见一般。
马厩五点关门,我成为当天的最后一批游客。出来后,穿过st. James Park,直接赶往西斯敏教堂。这些地方相隔不远,游览时可以放在一起。西斯敏作为一个教堂,看不出什么特别,但其意义非凡。皇室成员的重大仪式活动都会在此进行。最近的当然是威廉王子婚礼。去的当天是周日,教堂并不开放,所以只有在evening service的时候游客可以进入。此时已近黄昏,匆匆给教堂拍了几张快照后就随着人流进入了教堂。但事后发现这个决定并不明智。应该趁落日余晖把周围的国会大厦,大本钟,以及对岸的伦敦眼收入相机。不过哪有事事顺心,留一点小遗憾也是正常。
进入教堂才发现,周日开放的其实只是整个教堂的很小一部分。周日下午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管风琴演奏。6点半才是evening service,却是个很简单的弥撒流程,末了也没有领圣体的仪式,让我颇感意外。
从教堂出来,天色全黑,因此我对国会大厦的近距离印象都是在夜幕里的,其实看不真切。大本钟跟上海外滩的自鸣钟如出一辙。对岸的伦敦眼闪这蓝光,在桥的附近可也算是一个观光点吧,可用繁华来形容吧,游人如织。但气氛感觉不如对岸的伦敦眼观光区好。
当天的最后一站来到Covent Gardon。这是个休闲购物的地方,到的时候因为是晚上,商店已经关门了,但很多吃的店还开着。就记得有个很特别的建筑里,上上下下都是各式餐馆。随便选了一家Organic food进去,布置得很别致,但食物的确很贵,15镑只吃到一个主菜,还有服务费。伦敦生活成本高的确毋庸置疑。虽然店员的服务态度的确不错。
Day Three: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是第三天了,下午五点就飞回荷兰了。
这里顺带说一下我的住宿。这次首次尝试B&B,因为英国的hotel实在太贵。在网上千挑万选的,总算确定一家照片看起来还不错,评价也比较多比较好的一家。到了才发现,他们也是住在同一套房子里的一对couple,所以浴室厨房卫生间都是合用的。说实在的,我很佩服他们对外来房客的放心程度。和我素未谋面,第一次见面就把大门钥匙给了我。而且,每天早上起来,他们都已经外出了,留我一个人在家。这种信赖程度让人啧啧称奇。男女主都还不错。女主较强势,男主更为和善一些。我忘记带英标的转换器,马上帮我想办法解决,态度还是很赞的。第三天早上,匆匆收拾了行李,就跟男主告别了。
第三天行程很简单,就是去大英博物馆。这天天气也不好,所以去室内场馆还是很对的选择。跟之前了解的一样,大英博物馆免费。讲解器5镑。不得不对讲解器抱怨一番,虽然我看选的三小时行程里的大部分展览品都有讲解,但是,只要我选择不在这三小时推荐里的展品,即使有语音标注的展品,讲解器也不管用。这跟在马厩时有相似的经历,让人不太爽。因为即使可以随时调换,由于场馆很大,人很多,走回去换的话会很赶时间。对了,大英博物馆里寄存包也是要收费的,这个也是比较让人跌眼镜的一个点。不管怎样,总算按时租到了讲解器,10点30开始正式参观。我大概是下午2点15结束参观的,总共加起来3.5小时的参观时间。由于事先了解过一些最重要的馆藏,所以在参观时也是有的放矢。因此,大部分最有名的展品都有看到。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林道人,干尸直接呈现在眼前,连个玻璃罩子都没有,令人敬畏。整个参观就像是拿着地图限时寻宝的过程。由于讲解的详实,展览布置也算让人便于寻找,总体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一个发现就是,整个大英博物馆展示的其实是大英帝国的富有。因为整体参观下来,你可能会发现,真正属于英国本土的展品极为有限,绝大部分著名的馆藏都是从其他地方搜刮而来,包括古希腊,中国,古埃及等等。但历史自有它的评价,既然文物能够被保存完好并且得到这样一个被公众所学习的机会,英雄又何必问出处呢。
从博物馆出来到赶上飞机的过程非常的顺利和及时,这不得不说伦敦的大众公交系统很便利。下午2点半赶到liverpool火车站,40分的火车去stansted机场,将近一个小时的快速火车,3点45准时到达。这个机场还挺大的,有三个航站楼,远机位还要做机场的express。由于人多,安检的非常慢,4点10分安检完,看屏幕,登机口居然还没出来。去了趟洗手间出来,才看到更新,说是远机位,去坐express。4点27达到远机位,此时屏幕才更新出登机口为36号。要知道,登机牌上写的舱门关闭时间是4点30啊。果然跟我这种just in time的习惯非常贴合。。。不过总算顺利登机。就这样结束了伦敦的三日游。很紧凑,很圆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