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片海
这是一篇不太正式的游记,我却希望以自己最原始的想法,最深处的感觉来传达这两日的遇见。我没有见过海,我指的是亲眼所见,因为我所成长的地方被深厚的农耕文化覆盖,没有任何机会亲眼去看一片湛蓝色的海,是的,我认为海是蓝色的。多年以来看到的不论是书本还是影视作品或是《人与自然》,我都认为海水是蓝色的。
从苏州坐大巴到经过跨海大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海水也有呈现出黄河水颜色的时候。这和我在兰州见到的河水的颜色相差无几,只是这壮阔,和天连在一起的美感,只有在海上才会出现。天气很好,云朵大片的飘过,不停地流动着,太阳像是被蒙上眼,又掀开遮眼的黑纱,倒映在海上,远远望着会出现和周边不同颜色的暗影。我承认语言是有限的,而且长期不写作留下的弊端就是,我没办法还原当时脑中的所想,只是惊呼,好美。
的确很美。不是因为她色彩的填充,而是作为海本身,她拥有的壮阔与流动的曲线,她囊括了我看不到的东西,这种神秘和不敢靠近,让我深感震撼。跨海大桥上的栏杆,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更换油漆的颜色,先是绿色,然后红色,最后是黄色。海和天连成一线,让我感觉,一张照片,有海和天,就已足够。
有位年纪比我稍大的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或许她和我一般大(很显然,在乡下,我这个年纪当妈妈不成问题),她的孩子一直不停的哭闹,我承认我天生有种和孩子的亲近感,我隔着一条过道,逗了她一会儿,她咯咯地笑了,露出刚长出来的两颗小门牙,笑得很好看。原来年轻妈妈是去看自己的妹妹的,妹妹在岛上工作。我没问太多,只是在下车的时候帮忙拎了行李,一个独自带着一岁孩子的年轻妈妈,在我看来是需要照顾的。因为她倾注了太多在孩子身上,顾不得关注自己。
旅程还算顺利,我天生是个适合云游的主儿,在这个时代,说云游似乎只适合道骨仙风的和尚或道士,可我总是觉得自己脱离于世人,又融于世人。下了车第一眼看到的是错落在山头的建筑群,乍一看感觉是布达拉宫的造型,这是朱家尖。我们到了码头,在夜幕来临之前,赶到了住宿的民宅。我以为是农家乐呢,原来是坐落在山脚下的居民楼,里面隔成小小的隔间,用来租住。老板娘用自行车来接我们,一路上也看到岛上的居民出行基本靠两轮车或三轮车,这也难怪,岛上都是山路,而且当地人都自产自销做旅游,也不会走很远,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岛屿嘛,用船可能更靠谱。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罢了,见识也不多,只能想这么几个点。
By the way,岛上的住宿和饮食,真心贵。物价基本比平时贵个四五倍有余,晚饭的时候,一盘凉拌黄瓜,30块。对我这个喜欢吃青菜的小绵羊来讲,就是等着被宰的主儿。不过,我没点。
去的当天下午,抬头时不经意看到了被山头遮住的落日余晖,当时不知道那是一道美景啊,而且只有天公作美的时候才看得到,却只是瞥见了一角。还没等到我们赶过去,天色已经暗了,太阳也早已等不及躲到海里面了。看日落,要去西山景区。坐在那块石头上,夜晚的时候,海风徐徐,军舰上传出萨克斯的声音(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军舰上传出来的),还有不远处有座灯塔,一闪一闪的指示灯,这是我第二天晚上看到的,可惜,当天是多云,而且下山的时候还下起了雨。天色已经很暗了,路灯下的山路显得幽静肃穆,空气里还弥漫着寺院里飘出来的佛香,原谅我不知用何词代替,就是烧香拜佛的那个香味。偶遇了一只青蛙,从我走的路上横穿而过,跳进草丛里,窸窸窣窣,当时有一点点被吓到,还好有路灯的光亮,我看到了那个小家伙的身形,加快了脚步。
第二天的日出没能看到。因为功课没做足,睡到6点多才起,当天的日出错过了。后来才晓得,在白步沙看日出,也是要攒人品的,海上的天气变幻莫测,能观日出已经是很幸运的事儿,据说有福气的人还可以看得到海市蜃楼的景象。孙中山便是其中之一。可惜了,我们爬完山走到百步沙的时候,只看到了涨潮。不过太阳也给足了我们面子,从云里露出脸来,两个第一次见到海的姑娘还是在海边沸腾了。挥舞着手里的纱巾跳啊蹦啊,喊着要在这儿消磨一下午的时光。
碰到了从宁波来的阿姨,五十多岁的样子,背着背包,一个人爬山,看海,偶遇了两次,我们相互给对方拍了照,我想我五十多岁的样子的时候,希望能像她那样依旧有看大山大海的心,最好,身边能带一个给我拍照的老头。
山上都是樟树,也都是供养的。能看到树上的挂牌,写着不同的句子,然后附上供养人的姓名。
看南海观音的时候,去的路上遇到了瞎子道士,一个人坐在海边的亭子里,吹着长笛。回来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和尚,穿着青色道服,一步一叩首,额头也磕出了疤,已经成了暗红色,结了痂。路上密密匝匝的进香团,有跟团的,也有一个人急匆匆进香的。信仰是件好事儿,它能让你在生命里找到出口,并为之坚守着一些东西,这是不同于俗世的生活。然而我却不希望信仰成为累赘,成为痴狂。因为我有相信其他,所以,寺庙,我没有进去。我们需要接受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这才是真的世界。
返回朱家尖,我们准备去南沙之后回程。在买海产的时候,我随口问了句,这附近有住宿的地方吗?就立马有了拉客的过来,刚开始说200一晚,我俩想再找找,有比较才好做决定,转身走的时候那人开始降价了,180,150,120,好了,成交了。因为在普陀的住宿,让我们觉得这个价钱已经相当便宜了。是家庭客栈,老板很快开了私家车过来接我们,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肩宽腿长,一副生意人的做派。开车不到一分多钟,同行的同事强迫症作祟,说自己的手机不见了,行李放在了后备箱,老板也不急不恼,停下车来让好好找一下,看是不是落在摊位上了,我心想,老板人可真好。
到了老板家之后,比想象中的棒,四层小洋楼,我们被安排在了最高的楼层,也是最大的房子,还有观海的阳台,吸引我的是楼梯间的两个小沙发和两旁摆满书的书柜,想着趁机可以看看书了。其实只是看了半本《我与地坛》,因为我看书实在是太慢了。而且是玩回来之后临睡前看的。
老板亲自下厨做了午饭给我们,真的可以用感激涕零来表达。哈哈,因为是穷游,所以不能敞开肚子吃,而且普陀岛山的饭贵不说,份量也不怎么足,这两日都是体力消耗,真心觉得自己吃好多。吃了饭,老板开车载着我们去南沙景区,自己的妹妹刚好在景区门口开海鲜店,和管理员寒暄了几句,说了我听不懂的方言,免费放我们进去了。
我承认在南沙的一个下午是这两天玩的最开心的,不仅仅是因为美景,还邂逅了一个四岁的小姑娘,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来玩,为什么不是爸爸妈妈带她呢?因为我觉得她完全就是主角,在沙滩上,她笑得咯咯响,拉着我画画,玩跷跷板,扔小石头,跳进海里又怕的赶紧缩回来,有用不完的精力。
她忽然回过头来告诉我:阿姨,我喜欢你。
我问:为什么呢?
因为你对我好。
其实,我什么也没做。只是按照她的意愿陪着她玩了很久很久。忽然想起来一句话,最好的告白,是长情的陪伴。可能,最好的爱,是不厌其烦的陪伴。
爸爸妈妈和我加了微信。后来我们也聊了几句,我在回去的路上又碰到吃饭回来的一家三口,蹲下来抱了抱她,答应去青岛陪她玩一天,她回头望着我,笑眯眯的说,玩整整两天吧!我说,好。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遇见不同的人,接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用双眼去颠覆你曾经的刻板印象,你会变得包容,用一颗温柔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和别人看到的世界货物有不一样,就像小孩子,你蹲下去的时候,才能看到他们看见的。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地方,虽然你终究要回去,可是你经历过了,就会不一样。那座记忆的城堡,会变得富丽堂皇。
从苏州坐大巴到经过跨海大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海水也有呈现出黄河水颜色的时候。这和我在兰州见到的河水的颜色相差无几,只是这壮阔,和天连在一起的美感,只有在海上才会出现。天气很好,云朵大片的飘过,不停地流动着,太阳像是被蒙上眼,又掀开遮眼的黑纱,倒映在海上,远远望着会出现和周边不同颜色的暗影。我承认语言是有限的,而且长期不写作留下的弊端就是,我没办法还原当时脑中的所想,只是惊呼,好美。
的确很美。不是因为她色彩的填充,而是作为海本身,她拥有的壮阔与流动的曲线,她囊括了我看不到的东西,这种神秘和不敢靠近,让我深感震撼。跨海大桥上的栏杆,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更换油漆的颜色,先是绿色,然后红色,最后是黄色。海和天连成一线,让我感觉,一张照片,有海和天,就已足够。
有位年纪比我稍大的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或许她和我一般大(很显然,在乡下,我这个年纪当妈妈不成问题),她的孩子一直不停的哭闹,我承认我天生有种和孩子的亲近感,我隔着一条过道,逗了她一会儿,她咯咯地笑了,露出刚长出来的两颗小门牙,笑得很好看。原来年轻妈妈是去看自己的妹妹的,妹妹在岛上工作。我没问太多,只是在下车的时候帮忙拎了行李,一个独自带着一岁孩子的年轻妈妈,在我看来是需要照顾的。因为她倾注了太多在孩子身上,顾不得关注自己。
旅程还算顺利,我天生是个适合云游的主儿,在这个时代,说云游似乎只适合道骨仙风的和尚或道士,可我总是觉得自己脱离于世人,又融于世人。下了车第一眼看到的是错落在山头的建筑群,乍一看感觉是布达拉宫的造型,这是朱家尖。我们到了码头,在夜幕来临之前,赶到了住宿的民宅。我以为是农家乐呢,原来是坐落在山脚下的居民楼,里面隔成小小的隔间,用来租住。老板娘用自行车来接我们,一路上也看到岛上的居民出行基本靠两轮车或三轮车,这也难怪,岛上都是山路,而且当地人都自产自销做旅游,也不会走很远,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岛屿嘛,用船可能更靠谱。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罢了,见识也不多,只能想这么几个点。
By the way,岛上的住宿和饮食,真心贵。物价基本比平时贵个四五倍有余,晚饭的时候,一盘凉拌黄瓜,30块。对我这个喜欢吃青菜的小绵羊来讲,就是等着被宰的主儿。不过,我没点。
去的当天下午,抬头时不经意看到了被山头遮住的落日余晖,当时不知道那是一道美景啊,而且只有天公作美的时候才看得到,却只是瞥见了一角。还没等到我们赶过去,天色已经暗了,太阳也早已等不及躲到海里面了。看日落,要去西山景区。坐在那块石头上,夜晚的时候,海风徐徐,军舰上传出萨克斯的声音(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军舰上传出来的),还有不远处有座灯塔,一闪一闪的指示灯,这是我第二天晚上看到的,可惜,当天是多云,而且下山的时候还下起了雨。天色已经很暗了,路灯下的山路显得幽静肃穆,空气里还弥漫着寺院里飘出来的佛香,原谅我不知用何词代替,就是烧香拜佛的那个香味。偶遇了一只青蛙,从我走的路上横穿而过,跳进草丛里,窸窸窣窣,当时有一点点被吓到,还好有路灯的光亮,我看到了那个小家伙的身形,加快了脚步。
第二天的日出没能看到。因为功课没做足,睡到6点多才起,当天的日出错过了。后来才晓得,在白步沙看日出,也是要攒人品的,海上的天气变幻莫测,能观日出已经是很幸运的事儿,据说有福气的人还可以看得到海市蜃楼的景象。孙中山便是其中之一。可惜了,我们爬完山走到百步沙的时候,只看到了涨潮。不过太阳也给足了我们面子,从云里露出脸来,两个第一次见到海的姑娘还是在海边沸腾了。挥舞着手里的纱巾跳啊蹦啊,喊着要在这儿消磨一下午的时光。
碰到了从宁波来的阿姨,五十多岁的样子,背着背包,一个人爬山,看海,偶遇了两次,我们相互给对方拍了照,我想我五十多岁的样子的时候,希望能像她那样依旧有看大山大海的心,最好,身边能带一个给我拍照的老头。
山上都是樟树,也都是供养的。能看到树上的挂牌,写着不同的句子,然后附上供养人的姓名。
看南海观音的时候,去的路上遇到了瞎子道士,一个人坐在海边的亭子里,吹着长笛。回来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和尚,穿着青色道服,一步一叩首,额头也磕出了疤,已经成了暗红色,结了痂。路上密密匝匝的进香团,有跟团的,也有一个人急匆匆进香的。信仰是件好事儿,它能让你在生命里找到出口,并为之坚守着一些东西,这是不同于俗世的生活。然而我却不希望信仰成为累赘,成为痴狂。因为我有相信其他,所以,寺庙,我没有进去。我们需要接受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这才是真的世界。
返回朱家尖,我们准备去南沙之后回程。在买海产的时候,我随口问了句,这附近有住宿的地方吗?就立马有了拉客的过来,刚开始说200一晚,我俩想再找找,有比较才好做决定,转身走的时候那人开始降价了,180,150,120,好了,成交了。因为在普陀的住宿,让我们觉得这个价钱已经相当便宜了。是家庭客栈,老板很快开了私家车过来接我们,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肩宽腿长,一副生意人的做派。开车不到一分多钟,同行的同事强迫症作祟,说自己的手机不见了,行李放在了后备箱,老板也不急不恼,停下车来让好好找一下,看是不是落在摊位上了,我心想,老板人可真好。
到了老板家之后,比想象中的棒,四层小洋楼,我们被安排在了最高的楼层,也是最大的房子,还有观海的阳台,吸引我的是楼梯间的两个小沙发和两旁摆满书的书柜,想着趁机可以看看书了。其实只是看了半本《我与地坛》,因为我看书实在是太慢了。而且是玩回来之后临睡前看的。
老板亲自下厨做了午饭给我们,真的可以用感激涕零来表达。哈哈,因为是穷游,所以不能敞开肚子吃,而且普陀岛山的饭贵不说,份量也不怎么足,这两日都是体力消耗,真心觉得自己吃好多。吃了饭,老板开车载着我们去南沙景区,自己的妹妹刚好在景区门口开海鲜店,和管理员寒暄了几句,说了我听不懂的方言,免费放我们进去了。
我承认在南沙的一个下午是这两天玩的最开心的,不仅仅是因为美景,还邂逅了一个四岁的小姑娘,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来玩,为什么不是爸爸妈妈带她呢?因为我觉得她完全就是主角,在沙滩上,她笑得咯咯响,拉着我画画,玩跷跷板,扔小石头,跳进海里又怕的赶紧缩回来,有用不完的精力。
她忽然回过头来告诉我:阿姨,我喜欢你。
我问:为什么呢?
因为你对我好。
其实,我什么也没做。只是按照她的意愿陪着她玩了很久很久。忽然想起来一句话,最好的告白,是长情的陪伴。可能,最好的爱,是不厌其烦的陪伴。
爸爸妈妈和我加了微信。后来我们也聊了几句,我在回去的路上又碰到吃饭回来的一家三口,蹲下来抱了抱她,答应去青岛陪她玩一天,她回头望着我,笑眯眯的说,玩整整两天吧!我说,好。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遇见不同的人,接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用双眼去颠覆你曾经的刻板印象,你会变得包容,用一颗温柔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和别人看到的世界货物有不一样,就像小孩子,你蹲下去的时候,才能看到他们看见的。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地方,虽然你终究要回去,可是你经历过了,就会不一样。那座记忆的城堡,会变得富丽堂皇。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