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历史文献
![]() |
国学经典 |
崇德,方能永节于宁——记冯时先生《历史文献》课之《尚书》
金城校训:"笃学尚行,知行合一"
(文物图片与课堂内容基本无关,仅作欣赏用。)
![]() |
盂方鼎 西周 高24、长17.5、宽15厘米。 |
见着冯时先生,你想同他讲话,因他笑得近,语调温柔,像这初秋的晨曦不经意送来的一阵沁凉。但你又不敢同他多言,生怕自己的学问浅薄,露了怯。先生像是书卷里走出来的人,轻声慢语里自然露出不动声色的威仪,但那声音泛起的一缕香,是引人入境的沉香。
“冯老师他不是教知识的,他是来医治这个人世的。”学生说。
学生说的慷慨,先生只浅浅地笑说:“古人的这些铭文,你只客观看他的事,也不必非得总结出个道理来。”想来读的书越多,越发会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明白人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有糊涂人才口若悬河大谈人生之道吧。
![]() |
假如青铜器上的铭文不会说谎,庄严如同时间,以冷静而讳莫如深的笑容望着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流转到你眼前,它是古老的,却又似乎永不会老去。
当你学会释读原本如同天书一般的铭文,彷如了看到千年之前帝王的峥嵘生涯,平民的悲欢离合,那镌刻的痕迹是古人话语间的呼吸。
![]() |
圆鼎 西周 高24.5、口径19.5厘米。 |
故事直到今天还在讲,他亦不会知道,今朝读它的人是你,而平行的两个时空中,你们一同在冥想对方的表情……
![]() |
你参不透的生死,看不破的红尘,求不足的钱财,凡此种种,都在先人的故事里被讲完了。为什么读书?为什么那些古文字看起来跟自己毫无关系,跟人生毫无关系,跟赚钱为业毫无关系,却要学它?
![]() |
散盤 通高20.6公分,口徑54.6公分 |
因为老子说了:“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为《诗经》中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公盨铭上记载:“釐用孝申,复用祓禄,永节于宁。”你懂得了忘我,便有了人生,懂得忠诚,便有了爱情,懂得付出施舍,便有了福禄安宁。这都是古人以身试法,以经验,以血泪写下的。
现今网络世界的信息有多大,是人类脑容量难以想象的。有时候人们忘记了以传统的方式去专心学一门“无用”之用的学问。而你能够获得真正心灵欢愉的东西,偏偏又是不能拿来吃穿用度的那些虚物。
![]() |
散氏盘铭文 |
禅宗里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实跟着冯先生学习,有时恰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尚记得他因劳累过度而患风寒,有学生递来果汁,他定是要当着学生的面将那果汁喝尽,绝不问喜不喜欢。这是细微处的“顾及他人。”现在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
跟一位老师,绝非仅跟着“学问”,说粗浅些,学问是学不完学不尽的,而是要跟着一位足以能够“身教”的老师。你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温柔谦卑之道,才能懂得,你所谓的“直率”也许是任性无礼,你所谓的“与世无争”可能不过是“明哲保身”。
先生讲周人之“崇德”,知“一给一报”。凡想得福禄者,必先有施舍。这并非什么大爱,却也是古人最老实的道德观,是今人在道德上的缺席。当我们永远都在惦记着能从旁人身上剥削出更多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就逐渐变成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那种人。当然古人未必尽善,而尚不知有魏晋的今人,是国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损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