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6日 渭城区、三原县、蒲城县唐帝陵 (宪宗李纯景陵 )
![]() |
金帜山唐景陵与神道东侧石狮 |
景陵是唐宪宗李纯的安葬之处,从桥陵离开便前往这里,蒲城县对唐陵的保护相对较为重视,路旁都有路标指示,路况也较好,行驶不久,路遇十字路口北拐过义龙村后御道石刻就显身于公路东西两侧的土塬上。刚好神道上有一条直通陵山的水泥路,便把车开到陵山下,徒步上山,浏览风光。因为千年的水土流失,景陵神道口中部已经塌陷,在石刻中间有了一条深沟,塌陷处已修为马路,所以拍摄石刻,较为麻烦,拍完西侧绕过马路才可拍摄东侧,但比起唐建陵神道中部因水土流逝造成的几十米深谷,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景陵陵山金帜山海拔872米山势高耸,在唐陵中算是气派的,犹如一面旗帜,史载:宪宗死后,其子穆宗继位,宰相令狐楚为山陵使,开始在金帜山修建景陵,金帜山为青石构造,开凿地宫极为困难,但整个陵园的修建仅仅用了四个月,这在当时已很不易,元和十五年五月十九日,穆宗从奉先县发丧,为宪宗举行葬礼,灵车行至半路,忽然风雨大作,文武百官都去避雨,只有令狐楚扶着灵车没有离开,以示中心。但令狐楚在当山陵使期间,私自扣押工匠报酬不发,导致工徒怨诉,穆宗只好撤消了他的职务,在《景陵优劳德音》中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 |
从桥陵出发的路上 |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原名李淳,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顺宗长子,是较有作为的皇帝,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820年2月14日),迷信神仙的宪宗被宦官所杀。
![]() |
路口的文保碑 |
![]() |
金帜山唐景陵,西侧水泥路可到山下 |
景陵陵区周围20公里。陵园东南和西南角阙址间距及西南和西北角阙址间距均2400米,南北二神门间距2500米,东西二神门间距2900米。陵园东南、西南和西北角阙址尚在,东南角阙址高4米、底长20米、宽7米;西南角阙址高3.5米、底径15米;西北角阙址高5.5米、底径14米。三个角阙址附近出土唐代砖瓦碎块甚多。
陵园四神门外4对阙址、乳台和鹊台均在。南神门北50米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200、南北150米。鹊台的西阙址尚在,高1米、底长7米、宽6米。东阙址已被平掉,二阙址间距63米。鹊台北距陵园南神门2876米,北距乳台2350米。其二阙址东西间距195米,均被严重破坏。
![]() |
从陵山上远眺远处景色 |
![]() |
清陕西巡抚毕沅隶书的墓碑 |
![]() |
东侧阙门遗址 |
![]() |
西侧阙门遗址 |
![]() |
西侧石刻 |
景陵的石刻翁仲保护较差,绝大部分都没有了头部,仗马和翼马在唐陵中算是保护较好的,石刻总体体积较小,毕竟是中唐石刻,雕刻倒是较为精细,看点是在仗马。青龙门、白虎门、玄武门的石刻没有拍摄。
日志照片为帝陵概况,石刻照片在此:《唐景陵石刻》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43006518/
![]() |
孤独的石翁仲 |
![]() |
东侧石刻,中间处为深沟马路 |
![]() |
东侧石刻 |
![]() |
从陵山处望神道 |
![]() |
金帜山与神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