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美白月光——黄金时代
我想,不到忍无可忍,大多数人都会为了赚回票价一忍再忍到落幕。
但是三个小时的黄金时代,中途离场的人很多。
是的,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从这部片子里你看不到你憧憬的爱情,你看不到女作家优雅的做派,你看不到名利场中的奢华,你甚至看不到快乐。
但是我想女主角若是在天能见,也是安慰的。
临终前她的忐忑:她的文章或许没有人再会看了,只有绯闻会流传于世。
而这部片子,借生命过程中的绯闻,尝试还原了绯闻之外,最重要的是提起了她的文章。
只要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心血来潮,看起了她的文章。她又怎么会苛责这部电影的不完美呢?
她是最美白月光
(感谢各位看官,即使滑鼠路过也表示感谢)
说,萧红的一生是特立独行。
这是她苦难的起因,也是她绚烂的缘由。
(一)她的故事不是别人的故事
一开始的时候,她是张乃莹。
若她是个男人,那她的故事就是沈从文的故事,安静的呼兰河,里面住着个小女孩和爷爷。
换了谁是才华横溢、青春少艾、民权初萌的萧红,又能甘心嫁给汪恩甲?
若嫁给汪恩甲,行好运,得到怜惜,那张乃莹的故事最多变成张恨水的故事;造世业,富贵裘衣,那她的故事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个张爱玲的故事。
张乃莹愿意,而且不怕,她要去新的世界。
谁能带她去?
她只认识陆舜振,他应该是她去新世界的钥匙。
所以第一次,她和陆舜振离开了她原本就没有温暖的家,寻找自由与爱的新世界。
若她野心蓬勃提前找好下家,这个故事就是邓文迪或是希拉里的故事。
但是她只是想坚守自己所求,所以请看官不要苛责张乃莹的故事。
(二)一个人的坚强
陆舜振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所以他投降了,也被所有观众投了翔。
如果张乃莹也投降了,即使不如陆舜振一样能够轻易回归原来的生活,也是能够苟活于世的。
但是那不是她,她要找一个衣食无忧的人支持她继续做梦。
毕竟读的只是个高中,高中里认识的也不过都是和她类似家庭的“小孩”,她的选择余地也不多。
第二次,她回头找到了汪恩甲——那个她不甚中意未婚夫,衣食无忧的遗少。
但是,衣食无忧四个字已经足够她继续造梦。
这是她的初衷吧?
也是她的妥协。
(三)时不我待的初恋
汪恩甲不是个大老粗,他系出名门、知文通墨。
如果他是一个屠夫,他不会迷恋这样一个女子——有才气有傲气的张乃莹。
男生们初中时总会迷恋上班上的班花、沈佳仪差不多。
可是汪恩甲毕竟不是什么爱情片里面及爱与勇气于一身的男猪脚。
逐渐拮据的生活压力下,汪恩甲做了一个现在看来也不算太错、却不大体面的决定。
爱你,却只能送你到这里了。
如果故事到此打住,或是美好的无奈分离,也会是爱情片里美丽的段落。
可偏偏她们的分离夹杂了另一个生命。
(四)他遇到她是命中注定
追债的人不会放过利用女人捞回本的最后机会。
若是打掉孩子,张乃莹的故事,会变成秦淮河上的故事。
她是知道这一切的。她没有放弃,没有恳求理解,只是努力求生。
她尽可能寻求一切机会逃脱。
就是这个时候她遇到了第三个人,他是小有名气的萧军。和前面两个人相比,三郎先生是个独立的人。即使不是偶像剧里在摔倒时能及时带你旋转带你飞的救世主,但也算志同道合、自食其力。
男有才有志,女有才有貌。相互倾慕也变得理所应当。
她又跌入了爱情。
(五)爱情的哲学
文人多薄幸。那时,她在爱情里,来不及细看。
萧军估计也不会苟同,就像片头他说的爱就是在一起,不爱便可以抛开。
今天能够深爱楼下的姑娘的笑,明天可以爱上你的机智与才情。
(六)她忘记别人
“蓓力握紧芹的手,他想——芹是个时代的女人,真想得开,一定是我将来忠实的伙伴!他的血在沸腾。”——《弃儿》
观众总是试图从结局去推测事情的好恶。
善良的人往往总是麻木要求每个人按照约定俗成行事。
这些她都知道。
张乃莹有了一个机会成为电影里经常塑造独立自强的母亲,或者是含辛茹苦的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母亲。她该放弃萧军,洁身自号,自强不息。
但是她知道,即使结局如此,她的一生也不会快乐。
她的残忍里面有着足够的理性和疏离。
假设生父能承担养育新生命的重担,这个孩子也擦不掉母亲带给它的污点。
何况并没有那么多能够她选择的,是孩子的父亲选择的离开。
《弃儿》里面,她是这样称呼未出世的孩子——她的肚子。
电影没有略过了她文章的挣扎或是辩解,只是说这样第二个人的孩子,被她送了人。
没人知道孩子是如何了,所以张乃莹便成了一个道德的叛徒,自私的走狗。
“这破落之街我们一年没有到过了,我们的生活技术比他们高,和他们不同,我们是从水泥中向外爬。可是他们永远留在那里,那里淹没着他们的一生,也淹没着他们的子子孙孙,但是这要淹没到什么时候呢?我们也是一条狗,和别的狗一样没有心肝。我们从水泥中自己向外爬,忘记别人,忘记别人。”——《破落之街》
如此解说。妄加猜测,这个孩子是萧军和她感情上的第一个障碍。她把煎熬留给自己,才足够回报萧军的感情,才能继续未来。萧红的世界里,必须忘记了别人的风言风语。就好像战士要建功立业就可以任凭妻子泪洒湘江一样,这是豪情、是坚强。
(七)那样足够的那些日子
拮据的生活里,她笑得很大声。
是两个理直气壮的人,终于过上理直气壮的生活。
萧红并不是挨不住生活的琐碎,也不是角色自由转换的七仙女,她也会烦闷。
“早饭吃完以后,就是洗碗,刷锅,擦炉台,摆好木格子。假如有表,怕是11点还多了!再过三四个钟头,又是烧晚饭。他出去找职业,我在家里烧饭,我在家里等他。火炉台,我开始围着它转走起来。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度日》
可是在她的文章里“郎华”永远是温暖的,能够保护她的,总能最后带给她出路的人。他时而戏谑她,说她“烤猪腿”;在她梦魇时让她安心;即使“他日日出去,你天天等她”;他给了她流离而自由,颠沛而充实,还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就是这样,成就了她最快乐的时候。
命运一样的相遇,宿命一样的分离。萧红肯定不愿相信这句话会应验在自己身上,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作萧红,意思是是“小小红军”,一起在和命运、时代战斗。
我想,萧红对萧军肯定是无限怀念的。爱人为了二人的生存奔波谋生,暂时的安定成就了萧红的梦,却剥夺了萧军的梦。可能命运就是这样,相爱的人,偏偏无法在一起做梦。
(八)等待?还是下个人?
当萧军沉默的时候,她知道自己成了萧军大衣上粘着的米粒。
昨天自己还是他的白月光,今天就已经比不过楼下会笑的姑娘。
萧红选择了等待,选择了逃避。
东渡日本,心心念念全是萧军。
她不擅长迎接本来安定生活的变动,她想他能够回来。
萧军也吃准了她的“软弱”,觉得做了刽子手,斩断不忠的结果,就能再次得到他的白月光。
这样的结果,谁又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程女士要回南方,她到我们这里来辞行,有我做障碍,她没有把要诉说出来的“愁”尽量诉说给郎华。她终于带着“愁”回南方去了。——《一个南方的姑娘》
风波发生以后,她只是这样轻描淡写,似乎满不在乎。
(九)结局
路上行走的人很多,吟诵月光的诗篇也不少,可是月光还是孤独的洒在地上。
(十)后记
先说电影
近年来,心有千千结的中国导演们开始学会用最华丽的方式去表现最残酷,最枯燥同时最需要铭记的故事。用最娱乐的方式,博取眼球,我想这一点《黄金时代》也算是竭尽所能了。从主演到各色龙套,从大尺度到流言蜚语,完全不要求观众能够完全的安静下来。里面转轴登场的明星、灰色幽默都足够支撑你挨过缓慢的影院时光。
再先说演员
二流的演员总是在制造一样的角色,三流的演员在混知名度。
而好的演员,无论他演的是谁,你都会觉得那代表了他本身人格中的一面。
所以喜欢女主演,或说耐看或说平凡的容颜,没有抢走电影里女主角的故事,没有跑偏整个电影满布毛刺的基调。
相比下,所有名气大于作品的第N男主龙套,请原谅我不断地被带出戏。
后说导演
在看片子就大约知道, 这大约是部女性导演的影片。女导演更喜欢表现,或者说更害怕面对时代和地域的变迁。(题外,男导演钟情于各种争夺与拯救的题材…………)
so many of us 看完影片的人会说“根本看不懂女主角是怎么想的”。
毕竟,你不是萧红。导演也不是。
导演只能去考虑了观众最大程度的娱乐诉求,然后恳请大家尝试理解萧红、记住萧红。而不是简单的将萧红变成所有观众能够理解的那样。导演没有大声为萧红正名,没有为萧红辩解,这一点,非常喜欢。
但是一面在辩白说“我只是想好好的写作”。一面设计了一个男因女才华钟情,女为维持爱情痴心创作,以及男嫉女才华的情节暗示……爱情经历是毕竟不是萧红生命苦难的全部,这一方面偏颇些。
但是三个小时的黄金时代,中途离场的人很多。
是的,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从这部片子里你看不到你憧憬的爱情,你看不到女作家优雅的做派,你看不到名利场中的奢华,你甚至看不到快乐。
但是我想女主角若是在天能见,也是安慰的。
临终前她的忐忑:她的文章或许没有人再会看了,只有绯闻会流传于世。
而这部片子,借生命过程中的绯闻,尝试还原了绯闻之外,最重要的是提起了她的文章。
只要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心血来潮,看起了她的文章。她又怎么会苛责这部电影的不完美呢?
她是最美白月光
(感谢各位看官,即使滑鼠路过也表示感谢)
说,萧红的一生是特立独行。
这是她苦难的起因,也是她绚烂的缘由。
(一)她的故事不是别人的故事
一开始的时候,她是张乃莹。
若她是个男人,那她的故事就是沈从文的故事,安静的呼兰河,里面住着个小女孩和爷爷。
换了谁是才华横溢、青春少艾、民权初萌的萧红,又能甘心嫁给汪恩甲?
若嫁给汪恩甲,行好运,得到怜惜,那张乃莹的故事最多变成张恨水的故事;造世业,富贵裘衣,那她的故事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个张爱玲的故事。
张乃莹愿意,而且不怕,她要去新的世界。
谁能带她去?
她只认识陆舜振,他应该是她去新世界的钥匙。
所以第一次,她和陆舜振离开了她原本就没有温暖的家,寻找自由与爱的新世界。
若她野心蓬勃提前找好下家,这个故事就是邓文迪或是希拉里的故事。
但是她只是想坚守自己所求,所以请看官不要苛责张乃莹的故事。
(二)一个人的坚强
陆舜振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所以他投降了,也被所有观众投了翔。
如果张乃莹也投降了,即使不如陆舜振一样能够轻易回归原来的生活,也是能够苟活于世的。
但是那不是她,她要找一个衣食无忧的人支持她继续做梦。
毕竟读的只是个高中,高中里认识的也不过都是和她类似家庭的“小孩”,她的选择余地也不多。
第二次,她回头找到了汪恩甲——那个她不甚中意未婚夫,衣食无忧的遗少。
但是,衣食无忧四个字已经足够她继续造梦。
这是她的初衷吧?
也是她的妥协。
(三)时不我待的初恋
汪恩甲不是个大老粗,他系出名门、知文通墨。
如果他是一个屠夫,他不会迷恋这样一个女子——有才气有傲气的张乃莹。
男生们初中时总会迷恋上班上的班花、沈佳仪差不多。
可是汪恩甲毕竟不是什么爱情片里面及爱与勇气于一身的男猪脚。
逐渐拮据的生活压力下,汪恩甲做了一个现在看来也不算太错、却不大体面的决定。
爱你,却只能送你到这里了。
如果故事到此打住,或是美好的无奈分离,也会是爱情片里美丽的段落。
可偏偏她们的分离夹杂了另一个生命。
(四)他遇到她是命中注定
追债的人不会放过利用女人捞回本的最后机会。
若是打掉孩子,张乃莹的故事,会变成秦淮河上的故事。
她是知道这一切的。她没有放弃,没有恳求理解,只是努力求生。
她尽可能寻求一切机会逃脱。
就是这个时候她遇到了第三个人,他是小有名气的萧军。和前面两个人相比,三郎先生是个独立的人。即使不是偶像剧里在摔倒时能及时带你旋转带你飞的救世主,但也算志同道合、自食其力。
男有才有志,女有才有貌。相互倾慕也变得理所应当。
她又跌入了爱情。
(五)爱情的哲学
文人多薄幸。那时,她在爱情里,来不及细看。
萧军估计也不会苟同,就像片头他说的爱就是在一起,不爱便可以抛开。
今天能够深爱楼下的姑娘的笑,明天可以爱上你的机智与才情。
(六)她忘记别人
“蓓力握紧芹的手,他想——芹是个时代的女人,真想得开,一定是我将来忠实的伙伴!他的血在沸腾。”——《弃儿》
观众总是试图从结局去推测事情的好恶。
善良的人往往总是麻木要求每个人按照约定俗成行事。
这些她都知道。
张乃莹有了一个机会成为电影里经常塑造独立自强的母亲,或者是含辛茹苦的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母亲。她该放弃萧军,洁身自号,自强不息。
但是她知道,即使结局如此,她的一生也不会快乐。
她的残忍里面有着足够的理性和疏离。
假设生父能承担养育新生命的重担,这个孩子也擦不掉母亲带给它的污点。
何况并没有那么多能够她选择的,是孩子的父亲选择的离开。
《弃儿》里面,她是这样称呼未出世的孩子——她的肚子。
电影没有略过了她文章的挣扎或是辩解,只是说这样第二个人的孩子,被她送了人。
没人知道孩子是如何了,所以张乃莹便成了一个道德的叛徒,自私的走狗。
“这破落之街我们一年没有到过了,我们的生活技术比他们高,和他们不同,我们是从水泥中向外爬。可是他们永远留在那里,那里淹没着他们的一生,也淹没着他们的子子孙孙,但是这要淹没到什么时候呢?我们也是一条狗,和别的狗一样没有心肝。我们从水泥中自己向外爬,忘记别人,忘记别人。”——《破落之街》
如此解说。妄加猜测,这个孩子是萧军和她感情上的第一个障碍。她把煎熬留给自己,才足够回报萧军的感情,才能继续未来。萧红的世界里,必须忘记了别人的风言风语。就好像战士要建功立业就可以任凭妻子泪洒湘江一样,这是豪情、是坚强。
(七)那样足够的那些日子
拮据的生活里,她笑得很大声。
是两个理直气壮的人,终于过上理直气壮的生活。
萧红并不是挨不住生活的琐碎,也不是角色自由转换的七仙女,她也会烦闷。
“早饭吃完以后,就是洗碗,刷锅,擦炉台,摆好木格子。假如有表,怕是11点还多了!再过三四个钟头,又是烧晚饭。他出去找职业,我在家里烧饭,我在家里等他。火炉台,我开始围着它转走起来。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度日》
可是在她的文章里“郎华”永远是温暖的,能够保护她的,总能最后带给她出路的人。他时而戏谑她,说她“烤猪腿”;在她梦魇时让她安心;即使“他日日出去,你天天等她”;他给了她流离而自由,颠沛而充实,还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就是这样,成就了她最快乐的时候。
命运一样的相遇,宿命一样的分离。萧红肯定不愿相信这句话会应验在自己身上,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作萧红,意思是是“小小红军”,一起在和命运、时代战斗。
我想,萧红对萧军肯定是无限怀念的。爱人为了二人的生存奔波谋生,暂时的安定成就了萧红的梦,却剥夺了萧军的梦。可能命运就是这样,相爱的人,偏偏无法在一起做梦。
(八)等待?还是下个人?
当萧军沉默的时候,她知道自己成了萧军大衣上粘着的米粒。
昨天自己还是他的白月光,今天就已经比不过楼下会笑的姑娘。
萧红选择了等待,选择了逃避。
东渡日本,心心念念全是萧军。
她不擅长迎接本来安定生活的变动,她想他能够回来。
萧军也吃准了她的“软弱”,觉得做了刽子手,斩断不忠的结果,就能再次得到他的白月光。
这样的结果,谁又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程女士要回南方,她到我们这里来辞行,有我做障碍,她没有把要诉说出来的“愁”尽量诉说给郎华。她终于带着“愁”回南方去了。——《一个南方的姑娘》
风波发生以后,她只是这样轻描淡写,似乎满不在乎。
(九)结局
路上行走的人很多,吟诵月光的诗篇也不少,可是月光还是孤独的洒在地上。
(十)后记
先说电影
近年来,心有千千结的中国导演们开始学会用最华丽的方式去表现最残酷,最枯燥同时最需要铭记的故事。用最娱乐的方式,博取眼球,我想这一点《黄金时代》也算是竭尽所能了。从主演到各色龙套,从大尺度到流言蜚语,完全不要求观众能够完全的安静下来。里面转轴登场的明星、灰色幽默都足够支撑你挨过缓慢的影院时光。
再先说演员
二流的演员总是在制造一样的角色,三流的演员在混知名度。
而好的演员,无论他演的是谁,你都会觉得那代表了他本身人格中的一面。
所以喜欢女主演,或说耐看或说平凡的容颜,没有抢走电影里女主角的故事,没有跑偏整个电影满布毛刺的基调。
相比下,所有名气大于作品的第N男主龙套,请原谅我不断地被带出戏。
后说导演
在看片子就大约知道, 这大约是部女性导演的影片。女导演更喜欢表现,或者说更害怕面对时代和地域的变迁。(题外,男导演钟情于各种争夺与拯救的题材…………)
so many of us 看完影片的人会说“根本看不懂女主角是怎么想的”。
毕竟,你不是萧红。导演也不是。
导演只能去考虑了观众最大程度的娱乐诉求,然后恳请大家尝试理解萧红、记住萧红。而不是简单的将萧红变成所有观众能够理解的那样。导演没有大声为萧红正名,没有为萧红辩解,这一点,非常喜欢。
但是一面在辩白说“我只是想好好的写作”。一面设计了一个男因女才华钟情,女为维持爱情痴心创作,以及男嫉女才华的情节暗示……爱情经历是毕竟不是萧红生命苦难的全部,这一方面偏颇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