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绕三灵
撰文、摄影:彭晓侠
“绕三灵”以村为单位组成队伍,从大理城出发,串游三个寺庙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队伍边走边唱边舞,每到村庄,村民有意阻拦,推出歌手与之对唱对跳,唱够跳够才让对方上路。
“绕三灵”队伍每队前有一男一女称花柳树的老人,二人共扶上挂葫芦的杨柳枝,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队中舞者数十人唱调子、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队尾数十妇女手执扇子或草帽亦歌亦舞。
虽然已经立夏,但感觉到从村边缘开始,一分一毫,还保存着春的讯息,苍山上溪水忘记了初衷一般,穿家过户,一路欢唱。
走进作邑村,我来到了赵丕鼎家。2004年大理白族“绕三灵”盛会期间认识赵丕鼎,整整十年过去了,赵丕鼎紫红色的脸上已经爬着一些皱纹,鬓角的头发已经灰白,但脸上洋溢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赵丕鼎72岁,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大本典北腔老艺人,也是“绕三灵”文化活动传承时间最长的人。“绕三灵”的标志之一就是弹唱白族大本曲,他在几十年的大本曲演唱生涯里,演唱的曲子题材都来自农村,演出时以当地白语为主,更是受到乡亲们的喜爱,他也因此成了当地的“大明星”。
每年农历四月廿三日至廿五日,是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白族“绕三灵”节日,白族称为“观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或“游览”。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相传这一活动起源于南诏时期。民间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一说远古时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往要绕密布的桑林,因此称“绕桑林”;一说白王有个太子不见了,百姓绕着洱海寻找太子,后发展为绕三灵;一说由“祈雨”而起;还有说是纪念大理国王段宗榜。清《滇中琐纪》载:“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成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曾亦记:“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年季春下浣,男妇坌集,始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男者犹执巾秉扇相,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追根溯源,“绕三灵”应该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于是就派生出“绕三灵”盛会。届时洱海周围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串游三个寺庙,历时三天。
“绕三灵”队伍以村为单位,每队前有一男一女称花柳树的老人,头缠大白包头,上穿雪白对襟衣,下着彩色绸裤,脚踏缀红绒球的彩线凉鞋,二人共扶一枝杨柳,柳枝上挂一个葫芦,一块彩绸,一人执拂尘,一人执红扇或甩白毛巾,二人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中部队伍一人吹笛子,男女舞者数十人,唱调子、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队尾一人吹树叶,数十妇女手执扇子或草帽亦歌亦舞。队伍白天边走边唱边舞,每到村庄,村民有意阻拦,推出歌手与之对唱对跳,唱够了,跳够了,才让对方上路。晚上,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茶煮饭。饭后,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弹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相好,到树林深处谈情说爱,直至通宵达旦。
赵丕鼎出生在大理,他的曾祖父赵梧、祖父赵根亮、父亲赵南,还有大哥、二哥都是大本曲的演唱者和曲子收集者,童年时他就跟随父亲东奔西跑,8岁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学习大本曲。高小毕业后,16岁的赵丕鼎全身心地投入了大本曲的学习之中。
大本曲源于白族“绕三灵”所祭祀之爱民皇帝段宗榜。《南诏野史》载:“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各为一队,自成行列,领队为二男子,共扶杨柳一大枝,婆娑前进,载歌载舞,一入主唱,一人打诨,自有曲本,如《叹五更》《摇钱树》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开曲头”,然后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初九“关曲门”。白族传统的本主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星回节、七月半、中秋节等都集中在这段时间,是大本曲演唱最频繁的时期,其中绕三灵时唱大本曲观众多,影响也最大。
赵丕鼎说,白族大本曲题材非常丰富,是用汉字记录白族语言的唱本,因有一定人物故事情节,所以又称为本子曲。其中不仅有根据白族的民间故事改编的传统曲目,像《火烧松明楼》《白王的故事》《蝴蝶泉》,还包括很多宣传政策和文明道德的现代曲目,像《大理是个好地方》《恩
仇难忘》等。大本曲在音乐和表演艺术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完整的声腔系统,号称“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一般指大理的南腔、北腔、海东腔三种流派;九板是用来表现喜、怒、哀、乐、惊、恐、怨等各种情感的曲牌,如高腔、脆板、正板,平板、小哭板、大哭板、阴阳板、边板、赶板等;十八调则是用以穿插情绪辅助各种曲牌的小调,如祭奠调、麻雀调、花谱调、道情调、放羊调、花子调、阴阳调等等。三个腔调之中,北腔高亢,南腔婉转,海东腔流畅;唱腔音调、唱词格律、演唱特点均同白族民歌、音乐分不开,其唱词中大理白语和汉语混用,以大理白语为主,汉字白读,多为“三七一五”或“三五二七”、“七七一六”的格式。赵丕鼎对本乡本土大本曲“三腔”、“九板”、“十八调”已经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又集众家之长,把南腔、北腔的特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不同唱本及人物表现之中。
大本曲文献数量很多,白族民间有“大本三十六,小本七十二”之说。赵丕鼎长期专心整理四处收集而来的大本曲故事。调查发现,保存至今的本子曲和大本曲早期文献多属清末至民国时期,更早的文献没有发现。大本曲曲本同时也是重要的白文文献,它不仅有文学和语言文字学价值,还综合反映了白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明清以来白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
赵丕鼎收集整理的传统本子曲有80多本,改编和创作的本子曲有100多个,先后整理出版了《辽东记》《 梁祝配》《蝴蝶泉》传统本子曲三部,并出版有MTV专辑《梁祝配》和《三公主修行》。经过赵丕鼎和其他艺人的多年努力,北腔大本曲已发展成大理地区最盛行的大本曲。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7.html
![]() |
“绕三灵”以村为单位组成队伍,从大理城出发,串游三个寺庙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队伍边走边唱边舞,每到村庄,村民有意阻拦,推出歌手与之对唱对跳,唱够跳够才让对方上路。
![]() |
“绕三灵”队伍每队前有一男一女称花柳树的老人,二人共扶上挂葫芦的杨柳枝,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队中舞者数十人唱调子、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队尾数十妇女手执扇子或草帽亦歌亦舞。
虽然已经立夏,但感觉到从村边缘开始,一分一毫,还保存着春的讯息,苍山上溪水忘记了初衷一般,穿家过户,一路欢唱。
走进作邑村,我来到了赵丕鼎家。2004年大理白族“绕三灵”盛会期间认识赵丕鼎,整整十年过去了,赵丕鼎紫红色的脸上已经爬着一些皱纹,鬓角的头发已经灰白,但脸上洋溢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赵丕鼎72岁,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大本典北腔老艺人,也是“绕三灵”文化活动传承时间最长的人。“绕三灵”的标志之一就是弹唱白族大本曲,他在几十年的大本曲演唱生涯里,演唱的曲子题材都来自农村,演出时以当地白语为主,更是受到乡亲们的喜爱,他也因此成了当地的“大明星”。
每年农历四月廿三日至廿五日,是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白族“绕三灵”节日,白族称为“观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或“游览”。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相传这一活动起源于南诏时期。民间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一说远古时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往要绕密布的桑林,因此称“绕桑林”;一说白王有个太子不见了,百姓绕着洱海寻找太子,后发展为绕三灵;一说由“祈雨”而起;还有说是纪念大理国王段宗榜。清《滇中琐纪》载:“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成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曾亦记:“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年季春下浣,男妇坌集,始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男者犹执巾秉扇相,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追根溯源,“绕三灵”应该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于是就派生出“绕三灵”盛会。届时洱海周围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串游三个寺庙,历时三天。
“绕三灵”队伍以村为单位,每队前有一男一女称花柳树的老人,头缠大白包头,上穿雪白对襟衣,下着彩色绸裤,脚踏缀红绒球的彩线凉鞋,二人共扶一枝杨柳,柳枝上挂一个葫芦,一块彩绸,一人执拂尘,一人执红扇或甩白毛巾,二人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中部队伍一人吹笛子,男女舞者数十人,唱调子、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队尾一人吹树叶,数十妇女手执扇子或草帽亦歌亦舞。队伍白天边走边唱边舞,每到村庄,村民有意阻拦,推出歌手与之对唱对跳,唱够了,跳够了,才让对方上路。晚上,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茶煮饭。饭后,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弹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相好,到树林深处谈情说爱,直至通宵达旦。
赵丕鼎出生在大理,他的曾祖父赵梧、祖父赵根亮、父亲赵南,还有大哥、二哥都是大本曲的演唱者和曲子收集者,童年时他就跟随父亲东奔西跑,8岁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学习大本曲。高小毕业后,16岁的赵丕鼎全身心地投入了大本曲的学习之中。
大本曲源于白族“绕三灵”所祭祀之爱民皇帝段宗榜。《南诏野史》载:“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各为一队,自成行列,领队为二男子,共扶杨柳一大枝,婆娑前进,载歌载舞,一入主唱,一人打诨,自有曲本,如《叹五更》《摇钱树》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开曲头”,然后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初九“关曲门”。白族传统的本主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星回节、七月半、中秋节等都集中在这段时间,是大本曲演唱最频繁的时期,其中绕三灵时唱大本曲观众多,影响也最大。
赵丕鼎说,白族大本曲题材非常丰富,是用汉字记录白族语言的唱本,因有一定人物故事情节,所以又称为本子曲。其中不仅有根据白族的民间故事改编的传统曲目,像《火烧松明楼》《白王的故事》《蝴蝶泉》,还包括很多宣传政策和文明道德的现代曲目,像《大理是个好地方》《恩
仇难忘》等。大本曲在音乐和表演艺术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完整的声腔系统,号称“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一般指大理的南腔、北腔、海东腔三种流派;九板是用来表现喜、怒、哀、乐、惊、恐、怨等各种情感的曲牌,如高腔、脆板、正板,平板、小哭板、大哭板、阴阳板、边板、赶板等;十八调则是用以穿插情绪辅助各种曲牌的小调,如祭奠调、麻雀调、花谱调、道情调、放羊调、花子调、阴阳调等等。三个腔调之中,北腔高亢,南腔婉转,海东腔流畅;唱腔音调、唱词格律、演唱特点均同白族民歌、音乐分不开,其唱词中大理白语和汉语混用,以大理白语为主,汉字白读,多为“三七一五”或“三五二七”、“七七一六”的格式。赵丕鼎对本乡本土大本曲“三腔”、“九板”、“十八调”已经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又集众家之长,把南腔、北腔的特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不同唱本及人物表现之中。
大本曲文献数量很多,白族民间有“大本三十六,小本七十二”之说。赵丕鼎长期专心整理四处收集而来的大本曲故事。调查发现,保存至今的本子曲和大本曲早期文献多属清末至民国时期,更早的文献没有发现。大本曲曲本同时也是重要的白文文献,它不仅有文学和语言文字学价值,还综合反映了白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明清以来白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
赵丕鼎收集整理的传统本子曲有80多本,改编和创作的本子曲有100多个,先后整理出版了《辽东记》《 梁祝配》《蝴蝶泉》传统本子曲三部,并出版有MTV专辑《梁祝配》和《三公主修行》。经过赵丕鼎和其他艺人的多年努力,北腔大本曲已发展成大理地区最盛行的大本曲。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7.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