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困境中的“自然”问题
~一枚作业~
漫谈城市困境中的“自然”问题——一种视角和归纳
1、概述
1.1建筑师的自觉
去过国外几座城市后,不自觉的会把它们和北京作比,结果我们更轻易的陷入到对气候,空间品质,生活方式,人的素质之类关乎东西方问题的争论之中,接下来的思考便停滞或是错乱。因为城市话题确实是一类综合的横向的话题,它包含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地理等等学科范畴的内容,摊开了论,这让我们这些建筑学背景的人似乎无所适从。
然而建筑师对城市话题的关注却是有其狂热的传统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这个云集无数现代主义大师的组织最著名的成果是《雅典宪章》(1933),宪章里每一条都是城市的宣言而非建筑的定义。而建筑师基于自身工作特征对于城市论述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我认为这是一种建筑师的自觉,一种不同于规划师的宏观思维方式,而是更倾向于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自觉意识。
1.2城市与自然
我们有必要去建立一个框架,去归纳随时发生在我们城市生活中那些有感触的事情,这些事儿可大可小,大到漫天论战的PM2.5,小到街头瞥见的一张笑脸。而眼下,我自认为找到一个愈发清晰并适用的框框——将“城市”这个概念以一个更大尺度去还原,我们必须心怀“自然”,并将自然作为城市概念的参照物来思考,这样我们会更容易的发现哪些事件或品质是城市特有的,而哪些不是。对于这一看似废话的常识,其实和我们的个体生长体验相关。我们这代人中的大部分童年在农村度过,那是一片属于自然的乐土,田间河里,树上林中……那是安全健康的群体童年记忆;而在三十年的飞速变革之后,我们的孩子们开始在城市中长大,安全健康的公共空间似乎变得奢侈,Ipad时间更多于伙伴间的嬉戏。我们难免去琢磨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他们的成长是利是弊,而也就是相对于自然来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呢。
2、城市生存的自然问题
2.1四要素
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一种生物,人类在直立行走之后的几万年内从这个星球的自然中获得生存所需的各种能量,这其中最基本的四要素便是阳光、空气、水和事物。直到人口膨胀,城市的逐步形成的最近几百年,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开始发生变化,它们在城市中变得稀缺,成为人们关注的头条,以及人类发展的议题。
2.2阳光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摩天楼成为20世纪的最大发明,并深深决定了当下高密度城市的基本形态,钢筋水泥的森林成为定义城市的另一注脚,在这森林中,阳光变得稀缺,但是人们对于阳光的需求却没有进化到消失殆尽,于是城市建设将阳光的获取作为法律的前提来约束设计。在中国建筑师的工作中,日照条件已经成为居住区规划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在开发商追求的最大面积和日照间距的关系中通过解题式方法取得一个平衡点后,建筑的群体形态往往变得单一,乃至直接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同样在城市旧区,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甚至通过日照轨迹反切形态直接形成建筑的实际形态。阳光资源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可见一斑。
2.3空气
早期城市因其规模和密度对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仍是20世纪之后的城市挑战了这种尺度,并改变了自然的微环境。城市里以高密度聚集了开着小汽车的人群,排出的各种气体使得人类时刻不能离开的空气变得糟糕。“霾”,“PM2.5”,“蓝天指数”等新名词成为十年来北京以及中国各媒体的头条关键词,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空气质量看似是自然问题其实是城市的困境。有人选择逃离这种高密度,而管理者试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却选择了以牺牲现代城市公平为前提的非智慧方式,比如限制路权,限制人的自由流动等。而这绝非长久之计,我们需要用更聪明的方式去想象未来的城市生存方式。
2.4水
很多在北京生活的人仍对2012年“721”大雨造成的城市瘫痪心有余悸,那场灾难引起了城市建设者对排水系统运作的反思。然而从宏观的城市形成方式来看,远非一个孤立的系统设计那么简单,聚集改变了人利用土地的方式,除了向天空发展,同时也深挖地下,地下空间往往被用作公共交通的组织,各种动力管线的路径,以及为人类自身愚蠢战争提供庇护的场所。在北京,有些急功近利的快速路浅挖地表,导致骤雨来临时的巨大隐患,成为721惨剧发生的主要场所。所以,对城市地下及地表的使用方式做重新梳理,是对排水系统进行优化的前提动作。
困扰高密度城市另一个问题是水资源的短缺。墨西哥城最早建立在一个湖心岛上,如今城市已经把湖吞噬,城市用水也处于困境。位于平原的北京地下水已经连续十五年超采,地下水位比1998年同期下降12.83米。*于是“南水北调”作为继三峡工程之后一个又举国之力的战略工程在10年前启动,设计将南方多水省份的水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如何解决水源的生态保护,输水路径上的安全措施,以及具体用水地区的效率等具体问题考验了人类的科技能力和行动力。然而从观念上,这一源于毛泽东时代“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自然观在当今开始引发种种争议,人类中心主义的浅层生态学逐步被诟病。城市的问题引发的是更大尺度的区域问题,以及生态观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2.5食物
城市改变了传统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食物供给方式,原材料被集中生产和加工通过市场提供给每个家庭。尽管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带来了物质的极大富足,人们对于物质供应的选择也随心所欲,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却愈演愈烈,从前几年的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到今年的福喜事件,人们对这种头条新闻深恶痛绝,纷纷贬斥当今社会之道德与素质不可救药。除此之外,我想我们应该对城市运行的机制进行反思,相对于上述自然三要素阳光空气和水的不可控性,食物则更多是人自己犯下的错误。同样,在人口膨胀的都市,高效率和低成本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准侧,于是城市运转的某些环节被所谓效率和利益绑架,这完全不是道德可以约束的。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降低城市的速度,一是完善运转的环节。特别是在中国的城市,食物问题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危险。
3、城市生活的自然问题
3.1 非自然的城市生活
作为地球球上最具社会性需求的物种,人类除了要生存,更要生活,人的聚集也造就了城市生活的价值。这种价值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下被迅速固化,基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成为时代的主流,人们在购物,聚餐,看电影,泡酒吧中满足交往的需求,而这看上去似乎和自然无关。 然而在这多元的时代,非自然的城市生活也只是不同人群之中的一个大比例选项而已,而一旦城市生活心向自然,矛盾似乎便不可避免。
3.2逃离的尴尬——到乡村去
小汽车早已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交通工具,有车一族的自驾游也成为城市家庭生活一个重要选择。找个假期,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带着帐篷烤肉和狗去野外感受自然的美好听上去那么让人心动。然而一上城市通往郊外高速路,大家就都傻眼了,因为堵车。今年十一我选择去南郊的野生动物园,不到30公里的路路上开了100分钟,确实是不愉快的经历,而每每这时,京承大堵车,大梅沙堵车等等字眼也成为新闻话题。人们在逃离城市的过程中颇为尴尬,不仅是快速路模式承担不了那些拥挤的小汽车,更是高密度城市容不下那些向往自然的心绪。
3.3争夺的困境——到公园去
在评选2014年热词的时候,估计“广场舞”肯定得票不少。这一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特有的行为活动为世界熟知,这种本身自然健康的老人健身活动却因为噪音扰民被另一群体攻击,于是这个词的口水化随着对于公共空间争夺的矛盾的社会讨论而起。广场之外,另一处城市中的自然场所便是公园,公园呈现了工业社会来临之际,作为现代生活规范的自律、学习、与人分享相处及知识传播的重要性,而在今年,对于公园空间的争夺也成为新闻。在上海,有着百年历史的鲁迅公园,经过一年修建重新开园迎客,在开园当日凌晨健身大叔大妈争地盘的风波成为9月初那几日的热议话题,也为自然资源在高密度城市中的稀缺呈现一个力证。在北京,源于零八奥运兴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逐步成为市民欣然享用的一处重要自然场所,因其地处非城市边缘区域,不少人驾车前往,但公园尺度超大,并设围墙与城市隔离,入口停车位不足又成为问题。不少私家车主选择将车停放在入口周边的道路上,然而他们付出的代价更加昂贵,因为城市的管理者跳出来执法贴条了,我曾不止一次看到齐刷刷的贴条盛况,使用者与管理者对于城市空间的争夺又陷入另一种困境。
4、结语
纽约时报在2013年曾举办过一次征图活动,关于高层建筑里的生活。当人们谈到老一套的美国式生活时,想到的是郊区里的围着白色尖栅栏的大房子的图景,然而仍有成千上万的一代美国人在城市森林里长大成人,这个活动就针对这些人的生活,在archdaily给出的几张摘图中,我们看到了阳光、空气、视野、交往,都和前文论述的城市生存与生活的自然要素相关。久居城市,美好的自然仍然是通往久人们心灵的引子,在社交网络,一道彩虹,一片祥云都能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拿来分享。城市再大,仍然属于自然,作为建筑师,在我们设计城市,设计城市中的建筑时,也应清晰的保持一条思路来时刻考量建造物与自然的关系。
漫谈城市困境中的“自然”问题——一种视角和归纳
1、概述
1.1建筑师的自觉
去过国外几座城市后,不自觉的会把它们和北京作比,结果我们更轻易的陷入到对气候,空间品质,生活方式,人的素质之类关乎东西方问题的争论之中,接下来的思考便停滞或是错乱。因为城市话题确实是一类综合的横向的话题,它包含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地理等等学科范畴的内容,摊开了论,这让我们这些建筑学背景的人似乎无所适从。
然而建筑师对城市话题的关注却是有其狂热的传统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这个云集无数现代主义大师的组织最著名的成果是《雅典宪章》(1933),宪章里每一条都是城市的宣言而非建筑的定义。而建筑师基于自身工作特征对于城市论述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我认为这是一种建筑师的自觉,一种不同于规划师的宏观思维方式,而是更倾向于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自觉意识。
1.2城市与自然
我们有必要去建立一个框架,去归纳随时发生在我们城市生活中那些有感触的事情,这些事儿可大可小,大到漫天论战的PM2.5,小到街头瞥见的一张笑脸。而眼下,我自认为找到一个愈发清晰并适用的框框——将“城市”这个概念以一个更大尺度去还原,我们必须心怀“自然”,并将自然作为城市概念的参照物来思考,这样我们会更容易的发现哪些事件或品质是城市特有的,而哪些不是。对于这一看似废话的常识,其实和我们的个体生长体验相关。我们这代人中的大部分童年在农村度过,那是一片属于自然的乐土,田间河里,树上林中……那是安全健康的群体童年记忆;而在三十年的飞速变革之后,我们的孩子们开始在城市中长大,安全健康的公共空间似乎变得奢侈,Ipad时间更多于伙伴间的嬉戏。我们难免去琢磨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他们的成长是利是弊,而也就是相对于自然来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呢。
2、城市生存的自然问题
2.1四要素
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一种生物,人类在直立行走之后的几万年内从这个星球的自然中获得生存所需的各种能量,这其中最基本的四要素便是阳光、空气、水和事物。直到人口膨胀,城市的逐步形成的最近几百年,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开始发生变化,它们在城市中变得稀缺,成为人们关注的头条,以及人类发展的议题。
2.2阳光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摩天楼成为20世纪的最大发明,并深深决定了当下高密度城市的基本形态,钢筋水泥的森林成为定义城市的另一注脚,在这森林中,阳光变得稀缺,但是人们对于阳光的需求却没有进化到消失殆尽,于是城市建设将阳光的获取作为法律的前提来约束设计。在中国建筑师的工作中,日照条件已经成为居住区规划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在开发商追求的最大面积和日照间距的关系中通过解题式方法取得一个平衡点后,建筑的群体形态往往变得单一,乃至直接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同样在城市旧区,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甚至通过日照轨迹反切形态直接形成建筑的实际形态。阳光资源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可见一斑。
2.3空气
早期城市因其规模和密度对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仍是20世纪之后的城市挑战了这种尺度,并改变了自然的微环境。城市里以高密度聚集了开着小汽车的人群,排出的各种气体使得人类时刻不能离开的空气变得糟糕。“霾”,“PM2.5”,“蓝天指数”等新名词成为十年来北京以及中国各媒体的头条关键词,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空气质量看似是自然问题其实是城市的困境。有人选择逃离这种高密度,而管理者试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却选择了以牺牲现代城市公平为前提的非智慧方式,比如限制路权,限制人的自由流动等。而这绝非长久之计,我们需要用更聪明的方式去想象未来的城市生存方式。
2.4水
很多在北京生活的人仍对2012年“721”大雨造成的城市瘫痪心有余悸,那场灾难引起了城市建设者对排水系统运作的反思。然而从宏观的城市形成方式来看,远非一个孤立的系统设计那么简单,聚集改变了人利用土地的方式,除了向天空发展,同时也深挖地下,地下空间往往被用作公共交通的组织,各种动力管线的路径,以及为人类自身愚蠢战争提供庇护的场所。在北京,有些急功近利的快速路浅挖地表,导致骤雨来临时的巨大隐患,成为721惨剧发生的主要场所。所以,对城市地下及地表的使用方式做重新梳理,是对排水系统进行优化的前提动作。
困扰高密度城市另一个问题是水资源的短缺。墨西哥城最早建立在一个湖心岛上,如今城市已经把湖吞噬,城市用水也处于困境。位于平原的北京地下水已经连续十五年超采,地下水位比1998年同期下降12.83米。*于是“南水北调”作为继三峡工程之后一个又举国之力的战略工程在10年前启动,设计将南方多水省份的水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如何解决水源的生态保护,输水路径上的安全措施,以及具体用水地区的效率等具体问题考验了人类的科技能力和行动力。然而从观念上,这一源于毛泽东时代“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自然观在当今开始引发种种争议,人类中心主义的浅层生态学逐步被诟病。城市的问题引发的是更大尺度的区域问题,以及生态观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2.5食物
城市改变了传统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食物供给方式,原材料被集中生产和加工通过市场提供给每个家庭。尽管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带来了物质的极大富足,人们对于物质供应的选择也随心所欲,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却愈演愈烈,从前几年的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到今年的福喜事件,人们对这种头条新闻深恶痛绝,纷纷贬斥当今社会之道德与素质不可救药。除此之外,我想我们应该对城市运行的机制进行反思,相对于上述自然三要素阳光空气和水的不可控性,食物则更多是人自己犯下的错误。同样,在人口膨胀的都市,高效率和低成本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准侧,于是城市运转的某些环节被所谓效率和利益绑架,这完全不是道德可以约束的。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降低城市的速度,一是完善运转的环节。特别是在中国的城市,食物问题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危险。
3、城市生活的自然问题
3.1 非自然的城市生活
作为地球球上最具社会性需求的物种,人类除了要生存,更要生活,人的聚集也造就了城市生活的价值。这种价值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下被迅速固化,基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成为时代的主流,人们在购物,聚餐,看电影,泡酒吧中满足交往的需求,而这看上去似乎和自然无关。 然而在这多元的时代,非自然的城市生活也只是不同人群之中的一个大比例选项而已,而一旦城市生活心向自然,矛盾似乎便不可避免。
3.2逃离的尴尬——到乡村去
小汽车早已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交通工具,有车一族的自驾游也成为城市家庭生活一个重要选择。找个假期,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带着帐篷烤肉和狗去野外感受自然的美好听上去那么让人心动。然而一上城市通往郊外高速路,大家就都傻眼了,因为堵车。今年十一我选择去南郊的野生动物园,不到30公里的路路上开了100分钟,确实是不愉快的经历,而每每这时,京承大堵车,大梅沙堵车等等字眼也成为新闻话题。人们在逃离城市的过程中颇为尴尬,不仅是快速路模式承担不了那些拥挤的小汽车,更是高密度城市容不下那些向往自然的心绪。
3.3争夺的困境——到公园去
在评选2014年热词的时候,估计“广场舞”肯定得票不少。这一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特有的行为活动为世界熟知,这种本身自然健康的老人健身活动却因为噪音扰民被另一群体攻击,于是这个词的口水化随着对于公共空间争夺的矛盾的社会讨论而起。广场之外,另一处城市中的自然场所便是公园,公园呈现了工业社会来临之际,作为现代生活规范的自律、学习、与人分享相处及知识传播的重要性,而在今年,对于公园空间的争夺也成为新闻。在上海,有着百年历史的鲁迅公园,经过一年修建重新开园迎客,在开园当日凌晨健身大叔大妈争地盘的风波成为9月初那几日的热议话题,也为自然资源在高密度城市中的稀缺呈现一个力证。在北京,源于零八奥运兴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逐步成为市民欣然享用的一处重要自然场所,因其地处非城市边缘区域,不少人驾车前往,但公园尺度超大,并设围墙与城市隔离,入口停车位不足又成为问题。不少私家车主选择将车停放在入口周边的道路上,然而他们付出的代价更加昂贵,因为城市的管理者跳出来执法贴条了,我曾不止一次看到齐刷刷的贴条盛况,使用者与管理者对于城市空间的争夺又陷入另一种困境。
4、结语
纽约时报在2013年曾举办过一次征图活动,关于高层建筑里的生活。当人们谈到老一套的美国式生活时,想到的是郊区里的围着白色尖栅栏的大房子的图景,然而仍有成千上万的一代美国人在城市森林里长大成人,这个活动就针对这些人的生活,在archdaily给出的几张摘图中,我们看到了阳光、空气、视野、交往,都和前文论述的城市生存与生活的自然要素相关。久居城市,美好的自然仍然是通往久人们心灵的引子,在社交网络,一道彩虹,一片祥云都能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拿来分享。城市再大,仍然属于自然,作为建筑师,在我们设计城市,设计城市中的建筑时,也应清晰的保持一条思路来时刻考量建造物与自然的关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