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格律诗的兴衰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家园。自远古至今,诗歌的花朵就在中华大地上长盛不衰,像绵延万里的长江黄河一般,不但源远流长,而且支流众多,派系纷繁,形成诗歌史上异彩缤纷的景象。
中国诗歌尽管如此纷繁,却不杂乱,从杭育杭育派到新生代诗歌,从古老的独立的诗歌源头到与世界诗歌合流,中国诗歌各种体裁都是有条不紊地在诗歌史上像被预先安排好的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上演。
但是中国诗歌在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每个时期人们心中的“诗歌”观念都是不一样的。
在先秦时期,诗歌就是《诗》,就是《诗经》,是诗三百。就是四字一句,几句一章,几章一篇,或起兴,或比拟,或直叙的,描写不同人生活或感情的,用来交际的,有韵律的典雅的歌词。在汉代,又出现了“歌诗”,也就是魏晋之后人们所称的“汉乐府诗歌”,简称“汉乐府”。无论诗经还是乐府,都与音乐舞蹈分不开。这是《诗经》的一条支流。此外区别于北方的《诗》一派,先秦时期,南方的《楚辞》又别树一帜,无论语言风格还是描写内容,都与《诗经》不同,后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到汉代便发展成为“赋”,或称之为“辞赋”,可见辞与赋的关系之密切,这是中国诗歌的又一源头,两个源头有着明显的地域诧异。当曹丕说出“诗赋欲丽”之后,诗歌便成为了“文学”的一种形式,自此,诗歌转“言志”而为“缘情”,以浩荡而繁丽的姿态走向了盛唐。
“诗赋欲丽”四个字和“诗缘情“三个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从形式、内容、作者等全方面改造了中国诗歌。因为”欲丽“,所以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促进了诗歌对音律的追求和句式的创新,从而产生了五言诗,当五言诗风靡的时候,七言诗悄悄兴起,因为七言诗不被文坛主流看好,所以被埋没了许久,现代人很难知道七言诗出现的具体时间。至此,人们心目中的”诗歌“已离当初的”风骚“相当远了。又因为”诗缘情“,所以在魏晋时期”宫体诗“为大多宫廷贵族所青睐,而落魄文人则只能”借诗抒怀“,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开创了咏怀诗体,左思则将咏怀诗与咏史诗合流,并且把这一”宝贝“传给了唐代的部分诗人和后人,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成为怀古诗的常用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部分的玄学家创作”玄言诗“,用诗歌表达人生哲理,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叹和哀思,陶渊明和谢灵运则将之与山水、田园相融合,让“玄言诗”接了地气,从而在田园与山水中劈开一个诗歌天地,把诗歌改头换面,这是前人所为做过的,也被唐代诗人和后人所继承。到这里,中国诗歌处处开花,到了一个支派众多,交错纵横的境地,仿佛有些杂乱,但杂乱之中却孕育了唐朝格律诗的种子。
诗歌形式的改革和内容的拓展,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开阔的空间,沿着前人的道路,“质”与“文”相调和,格律诗便诞生了。这一诞生非同小可,它像思想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一样改变了中国对诗歌的看法。从此中国诗歌便分为“古体”和“近体”,人们才发现诗歌原来可以做得如此精致,以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地,唐诗三百首如今比诗三百更广为人知,少儿学诗不从《关雎》开始,而从《静夜思》,《春晓》开始。滔滔中国诗歌长河于此汇于一流,直到今天,余韵犹在,作律师绝句者不在少数,连毛泽东主席也写得一首《长征七律》,可见其影响久远,而之前的“古体”诗则少有发展。
律诗到杜甫便发展到了极致。他与文中的韩愈,书中的颜真卿一样为后人创造了“美”的模版,无数后代沿着他的道路“竞显风流”。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格律诗最终还是走了下坡路,杜甫这座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也许到永远也无法再有人超越。宋人写的格律诗并不少,但是不及唐格律诗的雍容大度、气势磅礴、有血有肉。而后诗歌一倒不起,虽然对格律诗的创作不断,但它毕竟不能够像唐朝那么盛行了。直到今天,直到出现了现代诗歌,人们隐约感觉到现代诗歌的不足之处,有人便提出了“新格律诗”,企图为格律诗找到新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弥补现代诗歌的不足,但效果不大,以至于后来竟出现了口水化的“第三代诗歌”,而且大言不惭地谓之“后新诗潮”。
唐格律诗为何会走向衰亡?尽管它本身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其实唐格律诗的衰落是必然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首先,唐朝那个时代是特殊的,今后那个时代也无法与唐代相比,其具体情况无需赘述。其次,格律诗有着天生的局限,最精华的七律、五律、七绝、五绝都有着字数和押韵的限制,尽管排律在字数上有所放宽,但是在押韵、对仗上就变得更加困难。要想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更为复杂的情感是很难的。这就注定了唐格律诗的“寿命”不长。再次,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每句相同的字数给人造成了审美疲劳,到了清代,赵翼就早已不耐烦了,他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宋朝,词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一个格律诗衰亡的信号。词也有格律,但是不同于格律诗的是,词的句式有长短之分,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变化多端,较诗更为灵活。从汉乐府到宋词,诗歌从民间又回到了民间,虽然曾被文人士大夫垄断一时。宋词是唐诗的变体,龙榆生先生的《词学十讲》把唐诗跟宋词的这种关系讲得很清楚了。宋词又称为“诗余”,为民间传唱,诗歌一到民间,就像鱼到了水里,便有了生气和活力,便丰富多彩了。有些唐诗中的“禁区”在宋词中得到了开放,柳永的词之所以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与他的长调字数多、表达的情感接近日常生活、句子参差不齐、音律婉转曲折有关,而这恰恰弥补了唐格律诗的不足。再次,由于唐格律诗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在同一类题材诗歌中词语重复使用,形成了一定的意象,如写相思的月、柳、雁、燕、鱼等,写边塞的弓、城、沙、雁、旗、骑、刀等,这些意象的反复使用也会造成诗歌单调、枯燥的问题,仿佛格律诗都是用意象简单堆砌而成,失去了创新的空间。最次,随着语言的发展,唐格律诗的语言词汇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远离口语,而唐格律诗的创作只有使用唐格律诗的语言才能够生发出唐格律诗的意境。尤其是现代的词汇多为双音节词,更难适应唐格律诗字意精简的要求,用唐代的语言词汇来创作格律诗对于唐代之后的人来说又非常困难。就像魏晋之后四言诗很少创作一样,不同时代的文学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语言变了,与此语言相对应的文学就很难再兴盛。
对于唐格律诗的衰落,我们不必过于失望,天道在于中庸,没有永盛不衰的事物。而这种盛极而衰的事物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无尽的赞叹和敬仰。就像烟花在空中的绽放,其价值就在于“短暂”,一切都是短暂的,唯有变化是永恒的,永恒是我们安静,短暂使我们快乐。
回到唐格律诗,回到唐朝。我们不必停留在唐诗久久不能自拔,因为之后还有美丽的宋词,元曲,和现代新诗……
(未完待续)
2014年10月6日
高翔
中国诗歌尽管如此纷繁,却不杂乱,从杭育杭育派到新生代诗歌,从古老的独立的诗歌源头到与世界诗歌合流,中国诗歌各种体裁都是有条不紊地在诗歌史上像被预先安排好的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上演。
但是中国诗歌在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每个时期人们心中的“诗歌”观念都是不一样的。
在先秦时期,诗歌就是《诗》,就是《诗经》,是诗三百。就是四字一句,几句一章,几章一篇,或起兴,或比拟,或直叙的,描写不同人生活或感情的,用来交际的,有韵律的典雅的歌词。在汉代,又出现了“歌诗”,也就是魏晋之后人们所称的“汉乐府诗歌”,简称“汉乐府”。无论诗经还是乐府,都与音乐舞蹈分不开。这是《诗经》的一条支流。此外区别于北方的《诗》一派,先秦时期,南方的《楚辞》又别树一帜,无论语言风格还是描写内容,都与《诗经》不同,后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到汉代便发展成为“赋”,或称之为“辞赋”,可见辞与赋的关系之密切,这是中国诗歌的又一源头,两个源头有着明显的地域诧异。当曹丕说出“诗赋欲丽”之后,诗歌便成为了“文学”的一种形式,自此,诗歌转“言志”而为“缘情”,以浩荡而繁丽的姿态走向了盛唐。
“诗赋欲丽”四个字和“诗缘情“三个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从形式、内容、作者等全方面改造了中国诗歌。因为”欲丽“,所以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促进了诗歌对音律的追求和句式的创新,从而产生了五言诗,当五言诗风靡的时候,七言诗悄悄兴起,因为七言诗不被文坛主流看好,所以被埋没了许久,现代人很难知道七言诗出现的具体时间。至此,人们心目中的”诗歌“已离当初的”风骚“相当远了。又因为”诗缘情“,所以在魏晋时期”宫体诗“为大多宫廷贵族所青睐,而落魄文人则只能”借诗抒怀“,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开创了咏怀诗体,左思则将咏怀诗与咏史诗合流,并且把这一”宝贝“传给了唐代的部分诗人和后人,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成为怀古诗的常用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部分的玄学家创作”玄言诗“,用诗歌表达人生哲理,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叹和哀思,陶渊明和谢灵运则将之与山水、田园相融合,让“玄言诗”接了地气,从而在田园与山水中劈开一个诗歌天地,把诗歌改头换面,这是前人所为做过的,也被唐代诗人和后人所继承。到这里,中国诗歌处处开花,到了一个支派众多,交错纵横的境地,仿佛有些杂乱,但杂乱之中却孕育了唐朝格律诗的种子。
诗歌形式的改革和内容的拓展,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开阔的空间,沿着前人的道路,“质”与“文”相调和,格律诗便诞生了。这一诞生非同小可,它像思想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一样改变了中国对诗歌的看法。从此中国诗歌便分为“古体”和“近体”,人们才发现诗歌原来可以做得如此精致,以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地,唐诗三百首如今比诗三百更广为人知,少儿学诗不从《关雎》开始,而从《静夜思》,《春晓》开始。滔滔中国诗歌长河于此汇于一流,直到今天,余韵犹在,作律师绝句者不在少数,连毛泽东主席也写得一首《长征七律》,可见其影响久远,而之前的“古体”诗则少有发展。
律诗到杜甫便发展到了极致。他与文中的韩愈,书中的颜真卿一样为后人创造了“美”的模版,无数后代沿着他的道路“竞显风流”。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格律诗最终还是走了下坡路,杜甫这座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也许到永远也无法再有人超越。宋人写的格律诗并不少,但是不及唐格律诗的雍容大度、气势磅礴、有血有肉。而后诗歌一倒不起,虽然对格律诗的创作不断,但它毕竟不能够像唐朝那么盛行了。直到今天,直到出现了现代诗歌,人们隐约感觉到现代诗歌的不足之处,有人便提出了“新格律诗”,企图为格律诗找到新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弥补现代诗歌的不足,但效果不大,以至于后来竟出现了口水化的“第三代诗歌”,而且大言不惭地谓之“后新诗潮”。
唐格律诗为何会走向衰亡?尽管它本身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其实唐格律诗的衰落是必然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首先,唐朝那个时代是特殊的,今后那个时代也无法与唐代相比,其具体情况无需赘述。其次,格律诗有着天生的局限,最精华的七律、五律、七绝、五绝都有着字数和押韵的限制,尽管排律在字数上有所放宽,但是在押韵、对仗上就变得更加困难。要想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更为复杂的情感是很难的。这就注定了唐格律诗的“寿命”不长。再次,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每句相同的字数给人造成了审美疲劳,到了清代,赵翼就早已不耐烦了,他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宋朝,词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一个格律诗衰亡的信号。词也有格律,但是不同于格律诗的是,词的句式有长短之分,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变化多端,较诗更为灵活。从汉乐府到宋词,诗歌从民间又回到了民间,虽然曾被文人士大夫垄断一时。宋词是唐诗的变体,龙榆生先生的《词学十讲》把唐诗跟宋词的这种关系讲得很清楚了。宋词又称为“诗余”,为民间传唱,诗歌一到民间,就像鱼到了水里,便有了生气和活力,便丰富多彩了。有些唐诗中的“禁区”在宋词中得到了开放,柳永的词之所以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与他的长调字数多、表达的情感接近日常生活、句子参差不齐、音律婉转曲折有关,而这恰恰弥补了唐格律诗的不足。再次,由于唐格律诗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在同一类题材诗歌中词语重复使用,形成了一定的意象,如写相思的月、柳、雁、燕、鱼等,写边塞的弓、城、沙、雁、旗、骑、刀等,这些意象的反复使用也会造成诗歌单调、枯燥的问题,仿佛格律诗都是用意象简单堆砌而成,失去了创新的空间。最次,随着语言的发展,唐格律诗的语言词汇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远离口语,而唐格律诗的创作只有使用唐格律诗的语言才能够生发出唐格律诗的意境。尤其是现代的词汇多为双音节词,更难适应唐格律诗字意精简的要求,用唐代的语言词汇来创作格律诗对于唐代之后的人来说又非常困难。就像魏晋之后四言诗很少创作一样,不同时代的文学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语言变了,与此语言相对应的文学就很难再兴盛。
对于唐格律诗的衰落,我们不必过于失望,天道在于中庸,没有永盛不衰的事物。而这种盛极而衰的事物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无尽的赞叹和敬仰。就像烟花在空中的绽放,其价值就在于“短暂”,一切都是短暂的,唯有变化是永恒的,永恒是我们安静,短暂使我们快乐。
回到唐格律诗,回到唐朝。我们不必停留在唐诗久久不能自拔,因为之后还有美丽的宋词,元曲,和现代新诗……
(未完待续)
2014年10月6日
高翔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