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进步: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Part One 提升生活需要对症下药
大三开学已有一个月,前20天,忙着备考计算机二级,考完后总算是送了一口气。一般情况下,我的备考或者做作业是这样的:前提原则有两个,一是每天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二是每天要有健康活力的身体。事多三件,自知精力应付不来,所以,我会预习判断各项事情所需我付出的精力程度,以便筛选作为现阶段的待办内容。
事实上,我在暑假一开始便拿了资料回家复习,抵不住看书的诱惑以及辛苦一个学期想休闲度假的心思,暑假一个月过去,复习资料一页也没看,在假期最后的十天才懒懒散散看了些文字资料。但是,开学后我却能专心复习,衡量了备考的重要性和精力的分配,我忍住了20天不阅读不写作,因为我知道我一便投入下去所花销的时间和精力会非常多。当然,我要谢谢我的组长,以及上学期的多任小组作业组长,我几乎混迹每个小组作业都是来打酱油,以此减少这方面的精力花销。记得上学期很多时候,精力过度消耗,撑着身体不休息的恶果是身体疲惫,心情糟糕,皮肤很差。假期回家,爸妈见我头发发黄,嘴唇没有血色,担心到现在。为什么说担心到现在,今天早餐,虽然一个人吃,但是饭桌上有一大碗留给我的瘦肉红枣水。
我希望自己的状态是可持续的,而不是风风火火好一阵子,然后再熬过一个疲惫不堪的身心修复期,这叫折腾。自己体会过,才明白平衡生活的重要性。不妨把成长的速度稍微调慢一点,恰到心情愉悦,身体有活力,眼睛看得清前方和目标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工作与体验生活动静结合,缓缓上升。我正在调整着。
幸福的要点,在于不和别人比较,而是与自我比较(自我肯定)的满意度。浏览更多的咨询,开拓眼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想象一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未来蓝图。自己的生活,自己清楚,它的过去,它的现在,你能一幕幕看到其演变。所以,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这样的进步才有针对性。我只需要活得比以前更有质感,不需要和大众和社会所认为的去比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已经做过了很多很多,可我们何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情况也需要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对症下药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冷天,当我有一笔钱,我拿去买一件保暖大衣比起一条名牌丝巾更为实际,后者虽然可以为我带来虚荣,可是它不保暖啊,更有可能我身穿单薄分分钟被冷得直打啰嗦,然后接着会生病,但是前者却真真实实解决了我现实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保暖大衣比起名牌丝巾更能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后来,我明白,生活是慢慢起色的,正如家是一点一点装点起来慢慢才会像个家,认清哪些属于自己的实际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它们,不急,你不需要一起来,慢慢一个,然后一个,稍微给力一点,生活就会发生变化。
Part Two “阅读改变生活”方法改进
上一年,开设《阅读改变生活》专题,记载每个月阅读一些书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以及实践书里提及过的一些活动对自己生活改善的过程和感受。过去的“阅读改变生活”方式其实存在很大的弊端——消化不良。我的输入远远大于输出,而且输入和输出两者方式也存在问题。
就输入而言,阅读一本书,出于想快速看完一本和懒得去动笔的心思,常常对有用信息划了线就算,就算阅读到某些内容有些想法,也只是在旁简单写几只字,甚至让它在我脑海里飘过。况且,我的输入途径单一,那就是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对输出方式,我坚持写读后感、整理读书笔记、实践。它们所占的输出程度,如下:整理读书笔记>实践>读后感。
然而,在整理读书笔记时,采用录入式把划线字句整理成笔记,在录入期间对某些内容又有了些想法,但却没有拿起笔、纸将它写下。由此可见,我仅限于快速阅读完一本书,边读边画线,然后把划线句录入(直搬)到读书笔记,既没有把划线句转变成自己的语言,也没有抓住瞬间灵感,这可是一笔财富。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录入整本书的划线句,一方面是自己的知识积累太少,很多信息对我来说像是新学一样;另一方面,可能是强迫症吧,非得这么做,不管怎样就是要整本书的。
实践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参与,这往往让我对自己的实践看得不全面,尽管每个月写一篇文章作为反馈,可有些问题是自己发现不了的,很多情况可以有更好的改进也没有人点拨一下。但是找谁商量呢?至于写读后感,比如读赵星的《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读时挺有感悟,读后整理好读书笔记,读后感就不想写了。其实读后感的财富更可观,读书笔记可以置后,因为它不会消失。
最后,回归阅读这项行动本身,我是向着改善生活和提升自己的意图去阅读的,但是问题来了。这个方向太过广泛,以至于我每个月阅读的书籍分类各种各样。上一年的书单,到了后期,我才给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分了类,有“阅读生活酸甜苦辣故事”、“清理思维垃圾”、“时间管理”、“学习工具”、“关于社会和哲学类的文学”和“小说”。因为脑子里想着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清理自己脑袋里的垃圾,学习时间管理,所以阅读的书籍也偏向了这方面,尽管我每个月同时会阅读这几类的书籍,但是总体而言(一年下来),也算是分了类吧。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两种区别,以一年为限期,一种是每个月进行主题阅读,只阅读一两个主题的书籍;另一种是分了几个主题,每个月都阅读指定了几个主题的书籍。我准备这一年的阅读,采取第一种方式。
上一年的阅读很好地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和解决了那时候的实际问题,没想到自己要学习什么专业知识的话,以这样的阅读(第二种阅读方式和所阅读的主题)入手其实也不错。可它已经不适合成为我阅读的重点,我现在读大三,它应该与学业有关。这个也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好,对现在的专业(HR)也没什么兴趣。不过我真的有决定去学习也很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对家的建设(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两性教育)、对屋子的装横(居家装饰)和自我投资(儒雅有魅力有内涵的女性)。对于这些学习,我的规划就是纳入另外八小时。而我也有一颗事业心,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番我自豪我认可的事业,它恰到好处,让我经济自由,让我自信、丰富,让我更会思考。它不需要有多惊人,女强人和工作狂都不是我的菜。
针对上述问题,我可行的解决方案,如下:
A.用心想想学习哪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B.输入:
a.采取每月主题阅读方式;
b.不要单纯地划线,,要记下在阅读过程中的瞬间灵感;
c.每周对摄入的信息进行复习;
e.输入的渠道除了阅读书籍,还有上网、上课、请教同学和老师等;
C.输出:
a.做读书笔记尽量转述为自己的语言;
b.在做读书笔记时,即时记下产生的灵感,以便写读后感;
c.实践找一个同伴,给予点拨和互动,使实践的效果更高;
9月剩下的10天里,我看了几本关于学习的书,如《学习的艺术》、《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和《学习之道——50种巧办法:帮助你的孩子成为学习高手》。从学习如何有效自学正式开启我的第二年阅读学习之旅。
—————————————————————————————————————————————
此文章为《阅读改变生活》专题第十一期
2014年9月书单: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家的味道》
《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
《学习之道——50种巧办法:帮助你的孩子成为学习高手》
《学习的艺术》
《活着》
《干劲的开关》
《简·爱》
大三开学已有一个月,前20天,忙着备考计算机二级,考完后总算是送了一口气。一般情况下,我的备考或者做作业是这样的:前提原则有两个,一是每天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二是每天要有健康活力的身体。事多三件,自知精力应付不来,所以,我会预习判断各项事情所需我付出的精力程度,以便筛选作为现阶段的待办内容。
事实上,我在暑假一开始便拿了资料回家复习,抵不住看书的诱惑以及辛苦一个学期想休闲度假的心思,暑假一个月过去,复习资料一页也没看,在假期最后的十天才懒懒散散看了些文字资料。但是,开学后我却能专心复习,衡量了备考的重要性和精力的分配,我忍住了20天不阅读不写作,因为我知道我一便投入下去所花销的时间和精力会非常多。当然,我要谢谢我的组长,以及上学期的多任小组作业组长,我几乎混迹每个小组作业都是来打酱油,以此减少这方面的精力花销。记得上学期很多时候,精力过度消耗,撑着身体不休息的恶果是身体疲惫,心情糟糕,皮肤很差。假期回家,爸妈见我头发发黄,嘴唇没有血色,担心到现在。为什么说担心到现在,今天早餐,虽然一个人吃,但是饭桌上有一大碗留给我的瘦肉红枣水。
我希望自己的状态是可持续的,而不是风风火火好一阵子,然后再熬过一个疲惫不堪的身心修复期,这叫折腾。自己体会过,才明白平衡生活的重要性。不妨把成长的速度稍微调慢一点,恰到心情愉悦,身体有活力,眼睛看得清前方和目标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工作与体验生活动静结合,缓缓上升。我正在调整着。
幸福的要点,在于不和别人比较,而是与自我比较(自我肯定)的满意度。浏览更多的咨询,开拓眼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想象一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未来蓝图。自己的生活,自己清楚,它的过去,它的现在,你能一幕幕看到其演变。所以,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这样的进步才有针对性。我只需要活得比以前更有质感,不需要和大众和社会所认为的去比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已经做过了很多很多,可我们何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情况也需要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对症下药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冷天,当我有一笔钱,我拿去买一件保暖大衣比起一条名牌丝巾更为实际,后者虽然可以为我带来虚荣,可是它不保暖啊,更有可能我身穿单薄分分钟被冷得直打啰嗦,然后接着会生病,但是前者却真真实实解决了我现实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保暖大衣比起名牌丝巾更能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后来,我明白,生活是慢慢起色的,正如家是一点一点装点起来慢慢才会像个家,认清哪些属于自己的实际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它们,不急,你不需要一起来,慢慢一个,然后一个,稍微给力一点,生活就会发生变化。
Part Two “阅读改变生活”方法改进
上一年,开设《阅读改变生活》专题,记载每个月阅读一些书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以及实践书里提及过的一些活动对自己生活改善的过程和感受。过去的“阅读改变生活”方式其实存在很大的弊端——消化不良。我的输入远远大于输出,而且输入和输出两者方式也存在问题。
就输入而言,阅读一本书,出于想快速看完一本和懒得去动笔的心思,常常对有用信息划了线就算,就算阅读到某些内容有些想法,也只是在旁简单写几只字,甚至让它在我脑海里飘过。况且,我的输入途径单一,那就是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对输出方式,我坚持写读后感、整理读书笔记、实践。它们所占的输出程度,如下:整理读书笔记>实践>读后感。
然而,在整理读书笔记时,采用录入式把划线字句整理成笔记,在录入期间对某些内容又有了些想法,但却没有拿起笔、纸将它写下。由此可见,我仅限于快速阅读完一本书,边读边画线,然后把划线句录入(直搬)到读书笔记,既没有把划线句转变成自己的语言,也没有抓住瞬间灵感,这可是一笔财富。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录入整本书的划线句,一方面是自己的知识积累太少,很多信息对我来说像是新学一样;另一方面,可能是强迫症吧,非得这么做,不管怎样就是要整本书的。
实践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参与,这往往让我对自己的实践看得不全面,尽管每个月写一篇文章作为反馈,可有些问题是自己发现不了的,很多情况可以有更好的改进也没有人点拨一下。但是找谁商量呢?至于写读后感,比如读赵星的《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读时挺有感悟,读后整理好读书笔记,读后感就不想写了。其实读后感的财富更可观,读书笔记可以置后,因为它不会消失。
最后,回归阅读这项行动本身,我是向着改善生活和提升自己的意图去阅读的,但是问题来了。这个方向太过广泛,以至于我每个月阅读的书籍分类各种各样。上一年的书单,到了后期,我才给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分了类,有“阅读生活酸甜苦辣故事”、“清理思维垃圾”、“时间管理”、“学习工具”、“关于社会和哲学类的文学”和“小说”。因为脑子里想着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清理自己脑袋里的垃圾,学习时间管理,所以阅读的书籍也偏向了这方面,尽管我每个月同时会阅读这几类的书籍,但是总体而言(一年下来),也算是分了类吧。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两种区别,以一年为限期,一种是每个月进行主题阅读,只阅读一两个主题的书籍;另一种是分了几个主题,每个月都阅读指定了几个主题的书籍。我准备这一年的阅读,采取第一种方式。
上一年的阅读很好地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和解决了那时候的实际问题,没想到自己要学习什么专业知识的话,以这样的阅读(第二种阅读方式和所阅读的主题)入手其实也不错。可它已经不适合成为我阅读的重点,我现在读大三,它应该与学业有关。这个也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好,对现在的专业(HR)也没什么兴趣。不过我真的有决定去学习也很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对家的建设(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两性教育)、对屋子的装横(居家装饰)和自我投资(儒雅有魅力有内涵的女性)。对于这些学习,我的规划就是纳入另外八小时。而我也有一颗事业心,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番我自豪我认可的事业,它恰到好处,让我经济自由,让我自信、丰富,让我更会思考。它不需要有多惊人,女强人和工作狂都不是我的菜。
针对上述问题,我可行的解决方案,如下:
A.用心想想学习哪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B.输入:
a.采取每月主题阅读方式;
b.不要单纯地划线,,要记下在阅读过程中的瞬间灵感;
c.每周对摄入的信息进行复习;
e.输入的渠道除了阅读书籍,还有上网、上课、请教同学和老师等;
C.输出:
a.做读书笔记尽量转述为自己的语言;
b.在做读书笔记时,即时记下产生的灵感,以便写读后感;
c.实践找一个同伴,给予点拨和互动,使实践的效果更高;
9月剩下的10天里,我看了几本关于学习的书,如《学习的艺术》、《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和《学习之道——50种巧办法:帮助你的孩子成为学习高手》。从学习如何有效自学正式开启我的第二年阅读学习之旅。
—————————————————————————————————————————————
此文章为《阅读改变生活》专题第十一期
2014年9月书单: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家的味道》
《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
《学习之道——50种巧办法:帮助你的孩子成为学习高手》
《学习的艺术》
《活着》
《干劲的开关》
《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