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一切倾其所有,皆已成风 】 ——电影《黄金时代》影评
【 愿一切倾其所有,皆已成风】
——《黄金时代》评论(剧透版)
by beibei.D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今年看到电影的第一波微博宣传时以为是王小波原著改编,恰逢这名文坛奇男子诞辰六十周年,当时想都没想转发并评论“这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这是我关于王小波《黄金时代》最为深刻也是这几年无数次响彻脑海的一小段。
后来得知,电影并非改编自小波原著。主线是女作家萧红的一生。我并不了解萧红,读书少也实在没有读过她的书。所以电影里展现出来什么,我的感受是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作为借鉴的。
电影的叙述风格很特别,插叙、倒叙外加他人的评论以及史料的还原,整个过程中,观众也似成为了研究员跟随电影翻阅着林林总总的记载片段,这些记载来自不同时段的和萧红有过接触的人。有些很细致,描述地鲜活精准,有些则附上岁月的痕迹,真伪无从考证,最后也不了了之,似飘零在岁月中的一声默默叹息。
作为一个对于文字有着重度依赖症的人来说,电影一开始吸引我的便是萧红自己的旁白。她在念着一篇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孩童时期自家的后院,寥寥数语竟比眼前导演们费尽心思还原的场景更加让我欣喜,不似同时代周树人先生的晦涩拗口,也不似同时代丁玲文中那么强烈得呼之欲出的精神旗帜,淡淡的笔触,好似每个人都亲历过那个童年。
也许是因为同为女性,待我真正在影院中憋着尿看完三个小时直至听完最后片尾的管弦乐纯音乐时,最打动我的其实还属萧红身上自由与追逐的完美共生。
拥有神奇的一支笔,不知该说是一个人的万幸还是不幸。如同电影中鲁迅先生提到,“文人就是这样的倾慕和追求自由,“左倾”的时候都跟着“左”,等后来潮流变了又跟随大流”(凭笔者记忆,故和原台词有出入)。萧红也是这样,写写画画于她而言不过是生活中打发时间的方式,毫无攻击性和功利性。而文人既然下笔拥万语,势必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作为女性而言对于情感的追逐则是更加炽烈和纯粹。从私奔未果到怀孕被弃再到为了萧军弃子出逃,这样在如今看来完全离经叛道的作风和当时病入膏肓的社会封建之气(电影中多处渲染,不细说)在心中形成了刀光剑影一般的厮杀。然而生活却并没有善待坐拥才华和爱的女子。生活往往这样,与生俱来的才气自是没有侵略感,光芒却无可阻止地散射出去,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不平产生在同样在文学上自恃过人的爱人萧军身上。一开始,爱的火焰足以迷失掉二者起初并不明显的文学造诣,尚还年轻,尚未涉世。但后来,岁月的前行催促着二位开始触碰爱情背后的平实日子,而萧红难掩才气,几部作品引起文坛的轰动也结识了太多如今看来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这样的落差从一开始便撕扯着萧军,直至后来二人之间出现问题。电影中并未着色过多细节,但尤可以看出前往日本修心的萧红依旧深爱着自己的爱人,从不间断的书信,以及每封书信开头不变的“军(指萧军),最近可好....”。而看到此我脑海里仍然记得二人相识第二天的几句对白久久不散:
“为什么 为什么我一点力量也没有 眼睛也睁不开了”
“爱惯了就好了”
二人终究在社会剧变时期各自踏上各自的路,在我看来,萧军弃文从军的选择并非不是由于在这段关系中寻求心理上的胜利多年却未果的原因,三郎(萧军别名)年轻时便进入报社,在文学上自是有自己的追求,到头却发现苦苦写下的东西随时被肯定却始终无法与爱人的才华并论,反而总被说成“太过使劲儿不够自然”。文是好文,却由于身边的人太有天分而变得更加黯淡。作为本就“自相轻”的文人,这样的矛盾心态是可以理解的。这样说来,萧红则是无辜的,才华有何罪呢?不过笔一支,对于人生她所求已甚少了。
萧红在世上所求甚少,总得看来所求只有一人,但似乎命运并不顺从她意,于是她退而求次只求一段安宁,于是她离开挚爱选择了端木蕻良(后简称端木)。对于萧红来说这个选择本身便出自于相守的诉求而并非相爱,也许端木是足够爱萧红的,却无奈萧红此生的爱已多半给了三郎,剩下的即便倾囊相授也是丝丝缕缕相敬更甚,而这种相敬中更多的还包含着对他的谢意,在半生情谊付诸东流的落魄关头是端木给了她一个寄托。
作为对文字敏感的人来说,恐怕都有一个女作家的梦。她们风姿绰约生而不凡她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气和超脱。就像最后骆宾基在陪伴萧红最后一段日子里,萧红问他“你认识我之前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私生活很乱的人?”
回望那段历史红尘,哪位女作家不是在爱里嗔嗔痴痴,与其说是纠缠不清的爱恨,不如说是太过细腻的心思和太过纯粹的追求所致吧,世人在人间烟火中难以窥见精神世界里对于爱情的执着,这恐怕也是俗人只敢远观的缘故了。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不说,萧红是幸运的,因为她在短暂的三十一年岁月中穷其一生而为的作品依旧是得到了极大的褒奖,并且相遇的朋友里,单挑去谁恐怕都会引起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变革吧!所以萧红在日本修心的深夜躺在床上,蜡烛的光隐约着,她伸出手任凭手影透射在墙壁上,内心独白着:
“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而我太过于心疼这样残碎的爱和结局,因此这篇称不上影评的东西和萧红一样“政治的事情我不懂,我也不会”,避开不谈整个影片风起云涌的政治背景,也许这样能更加还原一个真实的萧红。同样,高价值的影片总是会囊括政治文学爱情价值观等等太多的方面,这样的题材也势必不会过于受到市场的热捧。但我也依旧是此类电影的死忠粉,以至于忍不住提笔写下这些看不入眼的东西,以此来梳理一下看完之后汹涌而混乱的内心。
最后来写一个真实的结局。萧红在逝世之后,社会舆论将萧红英年早逝的原因归到端木身上(他由于出身较好不懂得照顾人因此在萧红病期并未给予周到的照顾),他在众多的指责中陷入深深的内疚、忏悔。以他曾为亡妻写的这首词《风入松·为萧红扫墓》来作为结束吧。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潇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惜竹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穷其一生的追逐终已落幕,不知你也是否在途中倍感疲惫。无论怎样,愿你依然赤子情怀,一切的倾其所有,如今皆已成风。
——《黄金时代》评论(剧透版)
by beibei.D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今年看到电影的第一波微博宣传时以为是王小波原著改编,恰逢这名文坛奇男子诞辰六十周年,当时想都没想转发并评论“这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这是我关于王小波《黄金时代》最为深刻也是这几年无数次响彻脑海的一小段。
后来得知,电影并非改编自小波原著。主线是女作家萧红的一生。我并不了解萧红,读书少也实在没有读过她的书。所以电影里展现出来什么,我的感受是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作为借鉴的。
电影的叙述风格很特别,插叙、倒叙外加他人的评论以及史料的还原,整个过程中,观众也似成为了研究员跟随电影翻阅着林林总总的记载片段,这些记载来自不同时段的和萧红有过接触的人。有些很细致,描述地鲜活精准,有些则附上岁月的痕迹,真伪无从考证,最后也不了了之,似飘零在岁月中的一声默默叹息。
作为一个对于文字有着重度依赖症的人来说,电影一开始吸引我的便是萧红自己的旁白。她在念着一篇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孩童时期自家的后院,寥寥数语竟比眼前导演们费尽心思还原的场景更加让我欣喜,不似同时代周树人先生的晦涩拗口,也不似同时代丁玲文中那么强烈得呼之欲出的精神旗帜,淡淡的笔触,好似每个人都亲历过那个童年。
也许是因为同为女性,待我真正在影院中憋着尿看完三个小时直至听完最后片尾的管弦乐纯音乐时,最打动我的其实还属萧红身上自由与追逐的完美共生。
拥有神奇的一支笔,不知该说是一个人的万幸还是不幸。如同电影中鲁迅先生提到,“文人就是这样的倾慕和追求自由,“左倾”的时候都跟着“左”,等后来潮流变了又跟随大流”(凭笔者记忆,故和原台词有出入)。萧红也是这样,写写画画于她而言不过是生活中打发时间的方式,毫无攻击性和功利性。而文人既然下笔拥万语,势必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作为女性而言对于情感的追逐则是更加炽烈和纯粹。从私奔未果到怀孕被弃再到为了萧军弃子出逃,这样在如今看来完全离经叛道的作风和当时病入膏肓的社会封建之气(电影中多处渲染,不细说)在心中形成了刀光剑影一般的厮杀。然而生活却并没有善待坐拥才华和爱的女子。生活往往这样,与生俱来的才气自是没有侵略感,光芒却无可阻止地散射出去,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不平产生在同样在文学上自恃过人的爱人萧军身上。一开始,爱的火焰足以迷失掉二者起初并不明显的文学造诣,尚还年轻,尚未涉世。但后来,岁月的前行催促着二位开始触碰爱情背后的平实日子,而萧红难掩才气,几部作品引起文坛的轰动也结识了太多如今看来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这样的落差从一开始便撕扯着萧军,直至后来二人之间出现问题。电影中并未着色过多细节,但尤可以看出前往日本修心的萧红依旧深爱着自己的爱人,从不间断的书信,以及每封书信开头不变的“军(指萧军),最近可好....”。而看到此我脑海里仍然记得二人相识第二天的几句对白久久不散:
“为什么 为什么我一点力量也没有 眼睛也睁不开了”
“爱惯了就好了”
二人终究在社会剧变时期各自踏上各自的路,在我看来,萧军弃文从军的选择并非不是由于在这段关系中寻求心理上的胜利多年却未果的原因,三郎(萧军别名)年轻时便进入报社,在文学上自是有自己的追求,到头却发现苦苦写下的东西随时被肯定却始终无法与爱人的才华并论,反而总被说成“太过使劲儿不够自然”。文是好文,却由于身边的人太有天分而变得更加黯淡。作为本就“自相轻”的文人,这样的矛盾心态是可以理解的。这样说来,萧红则是无辜的,才华有何罪呢?不过笔一支,对于人生她所求已甚少了。
萧红在世上所求甚少,总得看来所求只有一人,但似乎命运并不顺从她意,于是她退而求次只求一段安宁,于是她离开挚爱选择了端木蕻良(后简称端木)。对于萧红来说这个选择本身便出自于相守的诉求而并非相爱,也许端木是足够爱萧红的,却无奈萧红此生的爱已多半给了三郎,剩下的即便倾囊相授也是丝丝缕缕相敬更甚,而这种相敬中更多的还包含着对他的谢意,在半生情谊付诸东流的落魄关头是端木给了她一个寄托。
作为对文字敏感的人来说,恐怕都有一个女作家的梦。她们风姿绰约生而不凡她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气和超脱。就像最后骆宾基在陪伴萧红最后一段日子里,萧红问他“你认识我之前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私生活很乱的人?”
回望那段历史红尘,哪位女作家不是在爱里嗔嗔痴痴,与其说是纠缠不清的爱恨,不如说是太过细腻的心思和太过纯粹的追求所致吧,世人在人间烟火中难以窥见精神世界里对于爱情的执着,这恐怕也是俗人只敢远观的缘故了。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不说,萧红是幸运的,因为她在短暂的三十一年岁月中穷其一生而为的作品依旧是得到了极大的褒奖,并且相遇的朋友里,单挑去谁恐怕都会引起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变革吧!所以萧红在日本修心的深夜躺在床上,蜡烛的光隐约着,她伸出手任凭手影透射在墙壁上,内心独白着:
“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而我太过于心疼这样残碎的爱和结局,因此这篇称不上影评的东西和萧红一样“政治的事情我不懂,我也不会”,避开不谈整个影片风起云涌的政治背景,也许这样能更加还原一个真实的萧红。同样,高价值的影片总是会囊括政治文学爱情价值观等等太多的方面,这样的题材也势必不会过于受到市场的热捧。但我也依旧是此类电影的死忠粉,以至于忍不住提笔写下这些看不入眼的东西,以此来梳理一下看完之后汹涌而混乱的内心。
最后来写一个真实的结局。萧红在逝世之后,社会舆论将萧红英年早逝的原因归到端木身上(他由于出身较好不懂得照顾人因此在萧红病期并未给予周到的照顾),他在众多的指责中陷入深深的内疚、忏悔。以他曾为亡妻写的这首词《风入松·为萧红扫墓》来作为结束吧。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潇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惜竹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穷其一生的追逐终已落幕,不知你也是否在途中倍感疲惫。无论怎样,愿你依然赤子情怀,一切的倾其所有,如今皆已成风。
-
Mia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02 2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