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惑
最近上天涯的次数多了些,看了不少博学网友的帖子,感觉当今学界异能者尽在民间啊。看了好几篇讨论《红楼梦》的帖子,这是继数年前看刘心武解析《红楼梦》后又一次看有关红楼的考据文章。我不算是红迷,但对红楼的接触和了解乃至喜爱还是有相当程度的。大学时反复翻阅到差不多把书翻脱页,后来看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大呼过瘾,甚是解惑,再到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解析,感觉打开了一个新视角、新天地,不妨当是有关红楼的有趣解读,只是,对秦可卿的解析尚觉有理,后面的发挥印象中感觉脑洞有些开得太大了,牵强勉强!而最近网友假托“东郭先生”对红楼的解读,繁密细致的考据颇具想象力,可惜我向来不耐这些,只看其大概推论,作者居然是袁枚!恍惚想起这个说法似乎早已有之,似曾听闻,但从红楼书中一点点找证据,而且是需要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证据,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帖子很长,尚未卒读,但已有些感想了。
对红楼的感性阅读和相关考据著作的阅读,都让我确定现在的《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个作者,如果有人对该书的解读结果认为是一个人所著,那我认为这个人可能长于考据,但缺乏起码的文学感知能力,才气禀赋是能透过文字传达出来的,红楼前后反差太大,前者是沉香,后者就是朽木,有鉴于此,如果一个考据者认定前后作者是一个人,那我基本在心中推翻这个人的所有考据,丧失立论的基点,不可信!
张爱玲考据认为,红楼前80回是同一作者反复修改增删的结果,但由于作者去世得仓促,或者说作者的年岁没支撑到他完成全部的修改,导致红楼就在前80回内都存在很多前后不对的人物情节,说到这儿,我真要隆重推荐一把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虽然相比她的小说写得枯燥些,但相对其它同类考据,它不失严谨,但表达上又不乏灵动有趣的笔墨,更重要的是,张爱玲是个有文学天赋的作家,她的解读入情入理,并不任意发挥,直接就文本解读,并不强求与历史人物的对位,对红楼有进一步穷究兴致的人不妨一读。张的考据还认为,作者是完成了红楼的,只是全面的修改令庞大的人物叙事系统前后一致未完,之所以只流出前80回,是因为后40回大起底,触动当时某些当权者的忌讳,使人假意借走后销毁或藏匿不得现世,我倾向于肯定这个论断,因为作者如果没有完成整部作品的初稿,是不会开始全面修改的,可惜啊,红楼的维纳斯之臂是被人生生截断的。
回到正题,作者因去世而未能从容完成全书,从这一点看,我有些怀疑作者是袁枚的论断。袁枚活到82岁辞世,他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全书,另外,从该书的文笔和具体描写上看,不该是一个老迈之人的笔墨,起码动手写书时一定还未至老年,应该是青年末期至中年,那么,假设袁枚在三四十岁时开始暗暗动笔写作,那到他去世前有三四十年时间,完全可以从容写完修改完,而不是现在书中多处残存前后矛盾之处的现状。
不能说作者是袁枚一定错,考据非我所长,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觉得其中存疑,当然,作者也许真不是曹雪芹,但这一点无损于上面对该书及作者的一些大概推断。
对红楼的感性阅读和相关考据著作的阅读,都让我确定现在的《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个作者,如果有人对该书的解读结果认为是一个人所著,那我认为这个人可能长于考据,但缺乏起码的文学感知能力,才气禀赋是能透过文字传达出来的,红楼前后反差太大,前者是沉香,后者就是朽木,有鉴于此,如果一个考据者认定前后作者是一个人,那我基本在心中推翻这个人的所有考据,丧失立论的基点,不可信!
张爱玲考据认为,红楼前80回是同一作者反复修改增删的结果,但由于作者去世得仓促,或者说作者的年岁没支撑到他完成全部的修改,导致红楼就在前80回内都存在很多前后不对的人物情节,说到这儿,我真要隆重推荐一把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虽然相比她的小说写得枯燥些,但相对其它同类考据,它不失严谨,但表达上又不乏灵动有趣的笔墨,更重要的是,张爱玲是个有文学天赋的作家,她的解读入情入理,并不任意发挥,直接就文本解读,并不强求与历史人物的对位,对红楼有进一步穷究兴致的人不妨一读。张的考据还认为,作者是完成了红楼的,只是全面的修改令庞大的人物叙事系统前后一致未完,之所以只流出前80回,是因为后40回大起底,触动当时某些当权者的忌讳,使人假意借走后销毁或藏匿不得现世,我倾向于肯定这个论断,因为作者如果没有完成整部作品的初稿,是不会开始全面修改的,可惜啊,红楼的维纳斯之臂是被人生生截断的。
回到正题,作者因去世而未能从容完成全书,从这一点看,我有些怀疑作者是袁枚的论断。袁枚活到82岁辞世,他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全书,另外,从该书的文笔和具体描写上看,不该是一个老迈之人的笔墨,起码动手写书时一定还未至老年,应该是青年末期至中年,那么,假设袁枚在三四十岁时开始暗暗动笔写作,那到他去世前有三四十年时间,完全可以从容写完修改完,而不是现在书中多处残存前后矛盾之处的现状。
不能说作者是袁枚一定错,考据非我所长,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觉得其中存疑,当然,作者也许真不是曹雪芹,但这一点无损于上面对该书及作者的一些大概推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