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初恋-社会理论课实录之序
这学期修了二导的理论课,名字叫做Current Issues in Social Theory,第一次课以后,感受到久违的兴奋到战栗,好像是和社会学都结婚很久了,但是有个机会重温初恋的感觉一样。所以决定开帖记录正门课的情况,包括阅读,我自己的评述。文中可能会涉及到知识原创性问题,所以先在开头统一交代下。课程是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社会学专业sociology讲师lecturer,Dr. Matt Dawson所主持,个人主页在此http://www.gla.ac.uk/schools/socialpolitical/staff/mattdawson/。
作为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接触应该算频繁,除了绝对欣赏他工作的认真负责(邮件永远秒回),更让我义无反顾选他课的原因还在于他是学术真爱党,理论真爱党,谈起自己喜欢的学者和观点,眼睛会闪闪发亮。
一个人开出的提纲就是他全部观点的反映,这门课一开始就很特别。它不是以主题,不是以思想家,不是以学派来梳理的,是从“社会理论何以,并且是如何成为一个话题”为开始,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就非常社会学。
开篇就从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入手:“既然社会理论基于社会,那么它是累积式的,还是反叛式的,换言之,如果社会情境变了,之前的社会理论还有意义么?进一步,社会情境变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变了,之前的社会理论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社会理论与社会本身的互动作用,就是吉登斯强调的现代性的反思性。说的保守些,自19世纪以降,“社会”既是“社会理论”的土壤,又是“社会理论”的产物(product),各种以“现代思想”改造社会的例子屡见不鲜,最突出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
在关于“社会的”“现代性”和“后殖民主义”三个问题的探讨中,以上问题的复杂性被充分地展现出来。作为一门社会理论的课,这种展现不在于回答“社会是什么”“现代性是什么?”,而在于展现社会学是如何思考的。
有了这个思考路径打底,接下来可以讨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了,“行动者-结构”,“日常生活”,“道德”,“乌托邦”,他们是Matt有意选择的四个话题,并不是某个分类标准下的穷尽,应该是他自己比较熟悉,同时又觉得能反映当代理论的精髓,而且体现社会学的关照。我对于这四个话题的选择也非常非常哈皮,更加对以“乌托邦”结尾充满兴趣,因为第一节课他就讲了,虽然“应然should be”不是“科学”(社会理论还是属于科学的)的基础,其基础是“实然 be”,但是“应然”应该是社会理论的归属和指向,change the world是社会学的应有之义,我们不应该害怕做出判断,相反,社会学的思考就是提供了measure to judge the world outside,这就是最后要重回“道德”和“乌托邦”的原因。当然,后现代的今天,你大可说这是他的立场而已,但是我很高兴,他说change the world的时候,教室里没有戏谑的笑声,我很高兴,我们立场一致。
作为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接触应该算频繁,除了绝对欣赏他工作的认真负责(邮件永远秒回),更让我义无反顾选他课的原因还在于他是学术真爱党,理论真爱党,谈起自己喜欢的学者和观点,眼睛会闪闪发亮。
一个人开出的提纲就是他全部观点的反映,这门课一开始就很特别。它不是以主题,不是以思想家,不是以学派来梳理的,是从“社会理论何以,并且是如何成为一个话题”为开始,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就非常社会学。
开篇就从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入手:“既然社会理论基于社会,那么它是累积式的,还是反叛式的,换言之,如果社会情境变了,之前的社会理论还有意义么?进一步,社会情境变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变了,之前的社会理论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社会理论与社会本身的互动作用,就是吉登斯强调的现代性的反思性。说的保守些,自19世纪以降,“社会”既是“社会理论”的土壤,又是“社会理论”的产物(product),各种以“现代思想”改造社会的例子屡见不鲜,最突出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
在关于“社会的”“现代性”和“后殖民主义”三个问题的探讨中,以上问题的复杂性被充分地展现出来。作为一门社会理论的课,这种展现不在于回答“社会是什么”“现代性是什么?”,而在于展现社会学是如何思考的。
有了这个思考路径打底,接下来可以讨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了,“行动者-结构”,“日常生活”,“道德”,“乌托邦”,他们是Matt有意选择的四个话题,并不是某个分类标准下的穷尽,应该是他自己比较熟悉,同时又觉得能反映当代理论的精髓,而且体现社会学的关照。我对于这四个话题的选择也非常非常哈皮,更加对以“乌托邦”结尾充满兴趣,因为第一节课他就讲了,虽然“应然should be”不是“科学”(社会理论还是属于科学的)的基础,其基础是“实然 be”,但是“应然”应该是社会理论的归属和指向,change the world是社会学的应有之义,我们不应该害怕做出判断,相反,社会学的思考就是提供了measure to judge the world outside,这就是最后要重回“道德”和“乌托邦”的原因。当然,后现代的今天,你大可说这是他的立场而已,但是我很高兴,他说change the world的时候,教室里没有戏谑的笑声,我很高兴,我们立场一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