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应该注意的不是别人的言辞态度,而是自我的意识
以前读琼瑶小说《秋歌》,里面有一段,我印象深刻,故事是说富富帅爱上穷家女,一天,高富帅带女孩去餐厅吃饭时,遇到自己的姐姐姐夫,姐夫手里一直在玩一把豪车的车钥匙,这个漫不经心的举动刺激了女孩,虽然姐姐姐夫对女孩并没有言辞上的怠慢,但她还是很不自在,向男孩提出分手。
结尾如何倒是忘记了,之所以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是因为明白到,其实姐夫并没有故意要刺伤女孩的意思,但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非常敏感,所以对方是否心存恶意已经不重要,对她的伤害已经形成。
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各自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心智模式,通常来说,一个人要说话前,未必能够做到完全了解对方,并根据对方的喜好来讲话,那样的话,交流就太累了,然而话一出口,如何理解却往往也不由说话者左右,因为听者会有自己的理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尤其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会思前想后,琢磨出话中原来没有的意思,并因此而判断对方如何看待自己。
《红楼梦》中黛玉就有这样的倾向,,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折尤其说明这个问题,本来宫花是一样的,只不过送的顺序有先后,她就不悦。这当然会让别人在和她打交道的时候要赔上十二分的小心,由于她是主子身份,别人让着她也还有情可原,但现实社会里,交往平等的情况下,这样敏感的人,却可能被敬而远之。
敏感并非敏锐,很多人误把敏感当作敏锐,还因此沾沾自喜,以为看到了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但事实上却可能是走进了牛角尖。
无论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阅读,还是研究FBI读心术、性格分析等,其实都重在度,多思考是对的,但思考仍然有个边界,切忌走火入魔,不要让过度的自我意识投射到一切上面,无中生有,有中夸大,硬性建立关联,要记得一切“操之在我”,做为主体的自我,和做为客体的世界,不要偏执,平衡为好。
结尾如何倒是忘记了,之所以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是因为明白到,其实姐夫并没有故意要刺伤女孩的意思,但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非常敏感,所以对方是否心存恶意已经不重要,对她的伤害已经形成。
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各自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心智模式,通常来说,一个人要说话前,未必能够做到完全了解对方,并根据对方的喜好来讲话,那样的话,交流就太累了,然而话一出口,如何理解却往往也不由说话者左右,因为听者会有自己的理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尤其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会思前想后,琢磨出话中原来没有的意思,并因此而判断对方如何看待自己。
《红楼梦》中黛玉就有这样的倾向,,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折尤其说明这个问题,本来宫花是一样的,只不过送的顺序有先后,她就不悦。这当然会让别人在和她打交道的时候要赔上十二分的小心,由于她是主子身份,别人让着她也还有情可原,但现实社会里,交往平等的情况下,这样敏感的人,却可能被敬而远之。
敏感并非敏锐,很多人误把敏感当作敏锐,还因此沾沾自喜,以为看到了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但事实上却可能是走进了牛角尖。
无论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阅读,还是研究FBI读心术、性格分析等,其实都重在度,多思考是对的,但思考仍然有个边界,切忌走火入魔,不要让过度的自我意识投射到一切上面,无中生有,有中夸大,硬性建立关联,要记得一切“操之在我”,做为主体的自我,和做为客体的世界,不要偏执,平衡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