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艺术创世纪(笔记)
某天偶然在艺术人文频道看到这一系列纪录片,不过此时已在播放关于“死亡”的最后一集了。很喜欢整部片子对于一个习以为常的idea的探究。于是又回看了第四集,个人觉得是最精彩的一集,通过一系列考古探索去寻找visual storytelling的一个个重要元素,尤其是最后探究澳大利亚原住民绘画的秘密,真是别有洞天之感。之后再慢慢补看完全部系列。
第一集:More human than human
开篇首先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命题:how human made art & how art made us human,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是如何创造和发展出不同的艺术和视觉legacy,以及这些艺术又如何塑造和定义了整个社会文化。这一命题也是贯穿5集纪录片的。
首级要探讨的是:最常见的一类视觉形象是什么?就是人类自己的形象。但是这些形象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和现实的人类真实形象并不相同。
从Venus of Willendorf这一突出胸部、肚子和屁股等女性特征的雕像开始探究,而要回答why,需要求助一位脑神经专家以及对于海鸥幼仔的研究。幼仔一出生就会用自己的嘴去敲击母亲的嘴从而获得食物,但研究发现幼仔并不是认识母亲,而是认得母亲嘴上的红色,所以如果你把一根涂上一截红色的木棒放到幼仔面前,它们一样会啄;而更有趣的是,如果你在木棒上涂上三截红色--从来没有真实的海鸥妈妈的嘴上会有那么多红色,幼仔会更兴奋更愿意过来啄。结论是什么?我们的大脑构造决定了如果将偏好之物额外夸张、放大,我们会更加喜欢。而在游牧社会,人们崇拜生殖和胖。
之后,镜头转向了埃及。埃及人扁平、修长的图形风格延续了整整3000年。一个考古发现了当时人们绘制这些人像的秘密,那就是现画好纵横的格子,再按照人像高19格格子、脚1.5个格子这样的严格精确的比例绘制,这是追求consistency和order的埃及社会所需要的人像。
而再到古希腊社会,人们崇尚运动员式的身材、并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神--让咖啡馆里的人瞬间变成光着上半身、秀身材的镜头特别有趣,也很形象地向观众传达当时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使得艺术家不断追求如何表现真实美丽的人体,但是当非常真实的Kritian Boy雕像出现后,人们很快又放弃了对于真实的追求,因为too boring了。这时对于more human than human的需求出现,就有了利亚斯战士的铜像,从海底被发掘出来。对于那位在海里游泳时不经意发掘了这两具神像、并因为致富的故事我印象深刻。
第二集:The day Pictures were born
如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各类图像。但是人到底是如何开始画第一幅画的?是如何一下子从不会画到开始画image的?
回顾人类历史,可能在80%的时光中,人都不会作画,直到迎来“创作爆炸期”。我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人类绘画是在西班牙Altemira地区的山洞里,一个9岁的小女孩发现了岩壁上的图画,画面中的公牛有着令人震撼的美,以至于当时人们甚至不相信这些来自史前。之后,在法国等地也相继发现了类似的cave painting。现在,基本每一本关于世界美术史的书的第一章节都会从这些洞穴讲起。
不过我之前看到这些章节,基本都是匆匆翻过,从未细细探究。
片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山洞中画的主要都是“动物”?而且集中都是羚羊、公牛、野猪这几种动物?再细看这些图画,为什么会那么多共通的图案,比如网格状、点?为什么要在如何狭小、黑暗、难以进入的地方作画?
曾有一种解释是史前人类画的是狩猎的场景,作画的动机是能使人增加狩猎机会。但在洞穴附近发掘的动物骨头--即人们狩猎并食用的动物和图中并不相同,因而推翻了这一说法。
片中最终给出的答案也是经过了一番探索。从研究非洲闪族人的壁画讲起,这一壁画只有200多年历史,却与史前非常相似。虽然闪族人如今绘画的传统已丢失、无法直接向闪族后代去了解,但是在开普敦藏有当年采访闪族人的留存记录,从而发现了“恍惚状态”、“幻象”这一方向。主持人因而亲身去现代的实验室里体验了用LED照射来模拟进入恍惚状态后会看到什么。发现人大脑的既有构造就会看到网格、点状等。所以,史前人类应该就是在黑暗的洞穴中进入了恍惚状态,因而看到了幻象,进而将大脑中产生的画面记录下来。这就完成了人类从no image向cave painting的跨越。
最后几分钟,片子的重点又转到了土耳其的Goekli Tepe,在这里挖出了12000年前的巨大石柱,柱上刻着精美的动物图案。此处要探讨的是一根石柱大约50吨,要500多个人才能抬动,那么多人聚在一起都需要吃东西,因此这根雕刻精美的石柱就是一个标志、意味人类的又一个重要飞越,从游牧向农耕文明。
第三集:The Art of Persuasion
这一集的开头很吸引人。2004年小布什如何在麦迪逊花园进行最后竞选演说,通过突出呈现他在911事件中坚毅又爱民形象的照片、演说时独自一人威风八面地走上舞台一切尽在掌控之感表现领导风范、整个舞台高于群众却又在人群簇拥之中、舞台布置简单又隆重、主体视觉是代表其政治主张的logo图案等等,小布什的参谋团队施展了千百年来领导者们沿用的“说服的艺术”,并因此帮助小布什赢得了竞选。
那么千百年来帝王们是如何不断发展演绎这门“说服的艺术”呢?如何利用视觉技巧来塑造出strong and caring、powerful leader with compasion的偶像意象?
首先来到的是英国著名的史前遗迹巨石阵,它甚至一度被揣测为外星人之作。近年来却有了新发现,在附近挖出多具尸体,其中一个墓的主人则更显尊贵,一些考古学家还猜测这位显赫人物参与主持建造了巨石阵。这位死者来自中欧,被各种珍贵器皿围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两个金制的装饰品,尺寸非常小,是用于头发的装饰。自史前,“装饰”便被统治者运用。
接下来,镜头转向伊朗,当年波斯帝国的中心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当帝国的版图扩大,臣民们罕有机会得见统治者的真容,除了装饰品之外,还需要其他艺术手段来帮助。在Persepolis遗址中,穿着各国服饰的使臣朝觐献上贡品的景象以浮雕形式被记录下来、并沿着台阶一路延展,这些浮雕就是为了给后来的使臣们看的,使之信服大流士所宣扬的和平共处繁荣的理念。大流士还发展了另一能广泛传播的元素,logo。在他的个人陵墓上,他自己的形象是一个弓箭手。之后,弓箭手的图案就成了大流士的代名词。
最后一位介绍的统治者是奥古斯都。他使得分裂为两个阵营的罗马帝国重新统一起来,而他运用的便是雕像的方式来让对立阵营、传统和前卫两种思想的人都能接受他,这尊他认可的雕像的面部表情谦逊、身着战袍表现其勇敢、战袍上的图案意喻着奥古斯都的胜利是神祝福的、他高举一只手、赤脚站立表现其融入民众。只要看过这个雕像,不由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有力的领袖。他还是第一个把自己的肖像印在钱币之上,通过钱币的流通让自己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事实与image恰恰相反,奥古斯都宣扬还政于民,却开启了长达300多年的独裁统治时代。
第四集:Once upon a time
电影之所以引人入胜,其背后的图形化说故事的方法(visual storytelling)其实已发展千年。storyteller:用一切技术、智慧和知识来引人入胜、相信眼前是真实的故事。如何更吸引人,是其终极问题。
回到文明初始,数学、农耕、书写这些现代人认为理所当然的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人类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中,我们还看到了最早被记录下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具有现如今“故事”的所有必要元素,有开始、有结尾,有发生地点,在古代第一大城市乌鲁克,还有主人公:吉尔伽美什,他上演了一系列追寻永恒生命的探险,比如只身杀死狮子。
可以说从两河文明开始,英雄主义便是人类的普世心理。Hero,“英雄”、同时又是“男主角”之意。英雄不是自称得来的,是由他的一系列经历、行为、对时势做出的道德精神反应才定义了其是否是英雄。
之后亚述王为了帮助自己的统治,将自己化身为吉尔伽美什,通过雕刻图像的方式展示了他如何只身杀死狮子等的情节,通过明确、详细的细节来展示这些情节。这便是讲故事的第二大元素:情节。
但是没有情感、没有表情,就难引起观者的共鸣。这一点在古希腊就得到了很好的演绎,他们在石洞中立起极具表情张力的雕像,夜晚点起火把,在这里上演《荷马史诗》、《奥德赛》等故事。这是第三大元素:情感上的认同,进而使人们深信不疑、极为关心。
而到了古罗马时期,图拉真绩功柱便是古时visual storytelling的集大成者了,运用了各种讲故事的方法,比如镜头运用,绩功柱上的画面视角有特写、俯视、仰视都不同角度,形成视觉效果的交响乐;比如以树作为镜头和镜头之间、场景和场景之间的分割线;比如从某一个角度从下往上看,就是整个故事的浓缩剪辑,这算是最早的trailor了吧。
但是即使作为“集大成者”,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根石柱,恐怕也很难有所触动。那到底还缺少什么呢?
跟着镜头,来到澳大利亚的安恒高地,看到抽象的原住民绘画。这些画不是用连环画的方式来展开情节,也没有复杂的俯视、特写角度变化,就是以点、线组成的单一意象来触动观者心灵,让观者自行去回忆一个已知的故事,比如澳洲肺鱼、大地之母英加娜、彩虹蛇。有趣的是,就是这单一的图案及其所代表的故事能延续千年都没中断,一直传承至今,是什么让其有如此力量?这一秘密直到人类学家参与到原住民的夜晚聚会中才得以解开。原来他们聚在一起来表演这些故事,表演者会在胸前画上这些肺鱼、彩虹蛇等图腾代表不同角色,夜幕降临,音乐响起,在画着壁画的石头顶下面,舞者与火光交相辉映,这整个就是一个“剧场”的效果。eye+ear(眼睛+耳朵)的组合,让整个故事鲜活起来了!
所以最后这些元素就是用声音来复制视觉图像。你看教堂里,也是图像+音乐,才让人更接近spiritual message;电影院里,观众也通过声画结合被传送到了另一个世界,身临其境地被故事所吸引,人们几乎不愿意让这“神奇的魔法”消失
第五集:To Death and Back
为什么我们周围会有那么多关于死亡的image?比如以骷髅的形象作为徽标,还有家里那么多死去亲人的照片?
1)安抚作用
人意识到自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看到逝者的照片、看到他们如何被缅怀,会联想到自己的死亡、以及自己死后也依然能以image的方式存在着。
2)恐吓
南美的神庙,墙壁上画着各种吓人的死亡方式,后来还发现不远处就是一个活祭台,挖掘出很多残缺不齐的尸体,他们正是以神庙墙壁上所绘的方式被杀死。而其他南美的文明也都有残忍的杀人方式,一座金字塔前曾排队站着几万人,他们都将一级级台阶爬着金字塔顶部,然后被杀死、被挖出心脏,据说当时的鲜血就一路从塔顶流淌下来,死去的人被搭起一面骷髅墙。
以死的恐惧来维持统治,极为骇人。
3)安抚兼恐吓
西方最常见的死亡意象就是十字架上的耶稣了。满身是血、即将死亡。
在教堂中,往往是一幅死后天堂的景象、一幅炼狱。
片中还提到了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的墓葬图画,一开始他们想象的死后世界是一片祥乐,直到罗马人要攻击侵占他们的土地,他们唯有战斗,之后他们的死后世界开始出现了青蓝色的魔鬼。
第一集:More human than human
开篇首先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命题:how human made art & how art made us human,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是如何创造和发展出不同的艺术和视觉legacy,以及这些艺术又如何塑造和定义了整个社会文化。这一命题也是贯穿5集纪录片的。
首级要探讨的是:最常见的一类视觉形象是什么?就是人类自己的形象。但是这些形象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和现实的人类真实形象并不相同。
从Venus of Willendorf这一突出胸部、肚子和屁股等女性特征的雕像开始探究,而要回答why,需要求助一位脑神经专家以及对于海鸥幼仔的研究。幼仔一出生就会用自己的嘴去敲击母亲的嘴从而获得食物,但研究发现幼仔并不是认识母亲,而是认得母亲嘴上的红色,所以如果你把一根涂上一截红色的木棒放到幼仔面前,它们一样会啄;而更有趣的是,如果你在木棒上涂上三截红色--从来没有真实的海鸥妈妈的嘴上会有那么多红色,幼仔会更兴奋更愿意过来啄。结论是什么?我们的大脑构造决定了如果将偏好之物额外夸张、放大,我们会更加喜欢。而在游牧社会,人们崇拜生殖和胖。
之后,镜头转向了埃及。埃及人扁平、修长的图形风格延续了整整3000年。一个考古发现了当时人们绘制这些人像的秘密,那就是现画好纵横的格子,再按照人像高19格格子、脚1.5个格子这样的严格精确的比例绘制,这是追求consistency和order的埃及社会所需要的人像。
而再到古希腊社会,人们崇尚运动员式的身材、并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神--让咖啡馆里的人瞬间变成光着上半身、秀身材的镜头特别有趣,也很形象地向观众传达当时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使得艺术家不断追求如何表现真实美丽的人体,但是当非常真实的Kritian Boy雕像出现后,人们很快又放弃了对于真实的追求,因为too boring了。这时对于more human than human的需求出现,就有了利亚斯战士的铜像,从海底被发掘出来。对于那位在海里游泳时不经意发掘了这两具神像、并因为致富的故事我印象深刻。
第二集:The day Pictures were born
如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各类图像。但是人到底是如何开始画第一幅画的?是如何一下子从不会画到开始画image的?
回顾人类历史,可能在80%的时光中,人都不会作画,直到迎来“创作爆炸期”。我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人类绘画是在西班牙Altemira地区的山洞里,一个9岁的小女孩发现了岩壁上的图画,画面中的公牛有着令人震撼的美,以至于当时人们甚至不相信这些来自史前。之后,在法国等地也相继发现了类似的cave painting。现在,基本每一本关于世界美术史的书的第一章节都会从这些洞穴讲起。
不过我之前看到这些章节,基本都是匆匆翻过,从未细细探究。
片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山洞中画的主要都是“动物”?而且集中都是羚羊、公牛、野猪这几种动物?再细看这些图画,为什么会那么多共通的图案,比如网格状、点?为什么要在如何狭小、黑暗、难以进入的地方作画?
曾有一种解释是史前人类画的是狩猎的场景,作画的动机是能使人增加狩猎机会。但在洞穴附近发掘的动物骨头--即人们狩猎并食用的动物和图中并不相同,因而推翻了这一说法。
片中最终给出的答案也是经过了一番探索。从研究非洲闪族人的壁画讲起,这一壁画只有200多年历史,却与史前非常相似。虽然闪族人如今绘画的传统已丢失、无法直接向闪族后代去了解,但是在开普敦藏有当年采访闪族人的留存记录,从而发现了“恍惚状态”、“幻象”这一方向。主持人因而亲身去现代的实验室里体验了用LED照射来模拟进入恍惚状态后会看到什么。发现人大脑的既有构造就会看到网格、点状等。所以,史前人类应该就是在黑暗的洞穴中进入了恍惚状态,因而看到了幻象,进而将大脑中产生的画面记录下来。这就完成了人类从no image向cave painting的跨越。
最后几分钟,片子的重点又转到了土耳其的Goekli Tepe,在这里挖出了12000年前的巨大石柱,柱上刻着精美的动物图案。此处要探讨的是一根石柱大约50吨,要500多个人才能抬动,那么多人聚在一起都需要吃东西,因此这根雕刻精美的石柱就是一个标志、意味人类的又一个重要飞越,从游牧向农耕文明。
第三集:The Art of Persuasion
这一集的开头很吸引人。2004年小布什如何在麦迪逊花园进行最后竞选演说,通过突出呈现他在911事件中坚毅又爱民形象的照片、演说时独自一人威风八面地走上舞台一切尽在掌控之感表现领导风范、整个舞台高于群众却又在人群簇拥之中、舞台布置简单又隆重、主体视觉是代表其政治主张的logo图案等等,小布什的参谋团队施展了千百年来领导者们沿用的“说服的艺术”,并因此帮助小布什赢得了竞选。
那么千百年来帝王们是如何不断发展演绎这门“说服的艺术”呢?如何利用视觉技巧来塑造出strong and caring、powerful leader with compasion的偶像意象?
首先来到的是英国著名的史前遗迹巨石阵,它甚至一度被揣测为外星人之作。近年来却有了新发现,在附近挖出多具尸体,其中一个墓的主人则更显尊贵,一些考古学家还猜测这位显赫人物参与主持建造了巨石阵。这位死者来自中欧,被各种珍贵器皿围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两个金制的装饰品,尺寸非常小,是用于头发的装饰。自史前,“装饰”便被统治者运用。
接下来,镜头转向伊朗,当年波斯帝国的中心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当帝国的版图扩大,臣民们罕有机会得见统治者的真容,除了装饰品之外,还需要其他艺术手段来帮助。在Persepolis遗址中,穿着各国服饰的使臣朝觐献上贡品的景象以浮雕形式被记录下来、并沿着台阶一路延展,这些浮雕就是为了给后来的使臣们看的,使之信服大流士所宣扬的和平共处繁荣的理念。大流士还发展了另一能广泛传播的元素,logo。在他的个人陵墓上,他自己的形象是一个弓箭手。之后,弓箭手的图案就成了大流士的代名词。
最后一位介绍的统治者是奥古斯都。他使得分裂为两个阵营的罗马帝国重新统一起来,而他运用的便是雕像的方式来让对立阵营、传统和前卫两种思想的人都能接受他,这尊他认可的雕像的面部表情谦逊、身着战袍表现其勇敢、战袍上的图案意喻着奥古斯都的胜利是神祝福的、他高举一只手、赤脚站立表现其融入民众。只要看过这个雕像,不由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有力的领袖。他还是第一个把自己的肖像印在钱币之上,通过钱币的流通让自己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事实与image恰恰相反,奥古斯都宣扬还政于民,却开启了长达300多年的独裁统治时代。
第四集:Once upon a time
电影之所以引人入胜,其背后的图形化说故事的方法(visual storytelling)其实已发展千年。storyteller:用一切技术、智慧和知识来引人入胜、相信眼前是真实的故事。如何更吸引人,是其终极问题。
回到文明初始,数学、农耕、书写这些现代人认为理所当然的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人类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中,我们还看到了最早被记录下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具有现如今“故事”的所有必要元素,有开始、有结尾,有发生地点,在古代第一大城市乌鲁克,还有主人公:吉尔伽美什,他上演了一系列追寻永恒生命的探险,比如只身杀死狮子。
可以说从两河文明开始,英雄主义便是人类的普世心理。Hero,“英雄”、同时又是“男主角”之意。英雄不是自称得来的,是由他的一系列经历、行为、对时势做出的道德精神反应才定义了其是否是英雄。
之后亚述王为了帮助自己的统治,将自己化身为吉尔伽美什,通过雕刻图像的方式展示了他如何只身杀死狮子等的情节,通过明确、详细的细节来展示这些情节。这便是讲故事的第二大元素:情节。
但是没有情感、没有表情,就难引起观者的共鸣。这一点在古希腊就得到了很好的演绎,他们在石洞中立起极具表情张力的雕像,夜晚点起火把,在这里上演《荷马史诗》、《奥德赛》等故事。这是第三大元素:情感上的认同,进而使人们深信不疑、极为关心。
而到了古罗马时期,图拉真绩功柱便是古时visual storytelling的集大成者了,运用了各种讲故事的方法,比如镜头运用,绩功柱上的画面视角有特写、俯视、仰视都不同角度,形成视觉效果的交响乐;比如以树作为镜头和镜头之间、场景和场景之间的分割线;比如从某一个角度从下往上看,就是整个故事的浓缩剪辑,这算是最早的trailor了吧。
但是即使作为“集大成者”,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根石柱,恐怕也很难有所触动。那到底还缺少什么呢?
跟着镜头,来到澳大利亚的安恒高地,看到抽象的原住民绘画。这些画不是用连环画的方式来展开情节,也没有复杂的俯视、特写角度变化,就是以点、线组成的单一意象来触动观者心灵,让观者自行去回忆一个已知的故事,比如澳洲肺鱼、大地之母英加娜、彩虹蛇。有趣的是,就是这单一的图案及其所代表的故事能延续千年都没中断,一直传承至今,是什么让其有如此力量?这一秘密直到人类学家参与到原住民的夜晚聚会中才得以解开。原来他们聚在一起来表演这些故事,表演者会在胸前画上这些肺鱼、彩虹蛇等图腾代表不同角色,夜幕降临,音乐响起,在画着壁画的石头顶下面,舞者与火光交相辉映,这整个就是一个“剧场”的效果。eye+ear(眼睛+耳朵)的组合,让整个故事鲜活起来了!
所以最后这些元素就是用声音来复制视觉图像。你看教堂里,也是图像+音乐,才让人更接近spiritual message;电影院里,观众也通过声画结合被传送到了另一个世界,身临其境地被故事所吸引,人们几乎不愿意让这“神奇的魔法”消失
第五集:To Death and Back
为什么我们周围会有那么多关于死亡的image?比如以骷髅的形象作为徽标,还有家里那么多死去亲人的照片?
1)安抚作用
人意识到自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看到逝者的照片、看到他们如何被缅怀,会联想到自己的死亡、以及自己死后也依然能以image的方式存在着。
2)恐吓
南美的神庙,墙壁上画着各种吓人的死亡方式,后来还发现不远处就是一个活祭台,挖掘出很多残缺不齐的尸体,他们正是以神庙墙壁上所绘的方式被杀死。而其他南美的文明也都有残忍的杀人方式,一座金字塔前曾排队站着几万人,他们都将一级级台阶爬着金字塔顶部,然后被杀死、被挖出心脏,据说当时的鲜血就一路从塔顶流淌下来,死去的人被搭起一面骷髅墙。
以死的恐惧来维持统治,极为骇人。
3)安抚兼恐吓
西方最常见的死亡意象就是十字架上的耶稣了。满身是血、即将死亡。
在教堂中,往往是一幅死后天堂的景象、一幅炼狱。
片中还提到了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的墓葬图画,一开始他们想象的死后世界是一片祥乐,直到罗马人要攻击侵占他们的土地,他们唯有战斗,之后他们的死后世界开始出现了青蓝色的魔鬼。
小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3.5 Strasbourg &欧洲公园 (2人喜欢)
- 2023.6 巴黎 (3人喜欢)
- 2023圣诞滑雪@奥地利Galtür (1人喜欢)
- 2024圣诞滑雪@St Anton (2人喜欢)
- 2024.2 马德里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