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迷你项目──结构化思维训练有感
最近带病参加结构化思维的培训,小小有感,就最后一此分组练习写了些感想。
首先根据holy描述的比赛情况,我来总结下我们的思路和流程:
1.明确目标:得分
2.罗列要素:a.得分要素——比赛得分(通过举牌的准确率、动作一致性和速度)和非比赛得分(舍弃一部分牌换取分数);
b.成功要素——方法(找到正确率高的算法,且尽可能的少留牌,大家都理解);
工具(设计大家均能简单熟练掌握的比赛工具,保证正确率,提升举牌速度);
分工配合(保证30分钟时间合理、精确的使用,同时保证得分要素中的动作一致性和速度);
3.流程执行:1人负责掌握执行的进度(全程30分钟);5人集体讨论大致的算法,推算规律(8分钟);5人修正、确定算法、设计工具的样式(8分钟);4人按算发表制作工具(5分钟),同时2人设计座位布局和举牌方案(5分钟);6人验证正确率、举牌速度和一致性(9分钟)
其次,总结我们的优势和不足。
1.方法:优势——大家都理解,正确率100%;机会——保证快速、正确、不被扣分;
劣势——很笨的算法,留牌较多;风险——非比赛得分少;
小结——我们的技术是最差的;但是正确率高,较稳定。
2.工具:优势——按角色分类信息、直观、易用性高;机会——保证反应时间短、正确;
劣势——对工具的依赖度高;风险——找数字的时间不定;
小结——工具保证了高正确率,反应的时间短。
3.分工配合:优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集体训练、相互鼓励;机会——动作一致,稳定不被扣分;
劣势——快速拿牌有可能拿错牌;风险——快却错,扣分;
小结——保证稳定、一致,避免出错。
最后,这个分组比赛对我们的启示。
30分钟的准备就好比我们的开发产品项目时间,正式的比赛即是真正的市场,比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数据和用户的反馈。在这个30分钟的项目里,我们既是PD、PM、设计师、工程师,同时又是产品的直接用户。结合平时的项目经验,总结了如下7点感受。
0.忌先入为主,勿陷入细节——带着未知的心态看事物才会挖掘到需求,站在高处才能俯瞰全局掌握整体。
1.明确目标,适当取舍——方案(策略、计划)尽可能是完善周详的,MECE的,但当实现成本(无论时间、人力、资金等)不能满足时,通过20-80原则一定要明确最核心的功能予以保留;适当舍弃,以保证完成总目标。如,10以下可以放弃。当方案不够好时,确定一个大家认同且可实现的计划,并严格的执行。如,我们的算法很落后,但是我们的方法却保证了100%正确率。
2.技术不足,设计优化——当技术没有更好的方案时,从设计上加强产品的体验。或者说当产品核心没有明显的优化时,我们要从表层体验上有较大的提升。如,我们的算法不先进,但是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辅助工具,不同角色关注单一的信息即可,提升了反应的速度。
3.避免变更,有序执行——一个经过大家确认且合理的计划不要轻易变更,应该用合理的分工、高效的协作来精确的执行,保证高效、高质量。 如,中途老师有提醒我们的算法笨,但是目前算法的精确度高,且已经消耗的时间决定我们只要执行好一样出成绩,如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改变方案可能更糟。
4.简单有效,所见所得——无论产品内在的逻辑有多复杂,呈现给用户的一定是简单易懂的,最好不用思考,所见即所得。如,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最高级的算法,很多人是靠机械记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实战中要么是思考时间过长,要么会出错,都会影响得分,甚至扣分。而我们的傻算法只要求每个角色关注自己对应的单一信息,无思考,无出错。
5.扮演用户,排查问题——在项目中不断将自己化身为用户,考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易用,即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如,我们的流程中有安排特定的时间用于检验数据表的正确性,以及大家使用表格的效率。
6.分别总结,集中分享——总结可以使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多是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而每个人的总结角度或许有不同,分享可以是自己看得更多。 如,本次总结练习了结构化思维的表达,同时也结合工作得到启示。
综上所述,一个项目成功的要素有很多,总有一些优势和劣势,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以目标为导向,扬长避短,认真执行,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
首先根据holy描述的比赛情况,我来总结下我们的思路和流程:
![]() |
1.明确目标:得分
2.罗列要素:a.得分要素——比赛得分(通过举牌的准确率、动作一致性和速度)和非比赛得分(舍弃一部分牌换取分数);
b.成功要素——方法(找到正确率高的算法,且尽可能的少留牌,大家都理解);
工具(设计大家均能简单熟练掌握的比赛工具,保证正确率,提升举牌速度);
分工配合(保证30分钟时间合理、精确的使用,同时保证得分要素中的动作一致性和速度);
3.流程执行:1人负责掌握执行的进度(全程30分钟);5人集体讨论大致的算法,推算规律(8分钟);5人修正、确定算法、设计工具的样式(8分钟);4人按算发表制作工具(5分钟),同时2人设计座位布局和举牌方案(5分钟);6人验证正确率、举牌速度和一致性(9分钟)
其次,总结我们的优势和不足。
1.方法:优势——大家都理解,正确率100%;机会——保证快速、正确、不被扣分;
劣势——很笨的算法,留牌较多;风险——非比赛得分少;
小结——我们的技术是最差的;但是正确率高,较稳定。
2.工具:优势——按角色分类信息、直观、易用性高;机会——保证反应时间短、正确;
劣势——对工具的依赖度高;风险——找数字的时间不定;
小结——工具保证了高正确率,反应的时间短。
3.分工配合:优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集体训练、相互鼓励;机会——动作一致,稳定不被扣分;
劣势——快速拿牌有可能拿错牌;风险——快却错,扣分;
小结——保证稳定、一致,避免出错。
最后,这个分组比赛对我们的启示。
30分钟的准备就好比我们的开发产品项目时间,正式的比赛即是真正的市场,比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数据和用户的反馈。在这个30分钟的项目里,我们既是PD、PM、设计师、工程师,同时又是产品的直接用户。结合平时的项目经验,总结了如下7点感受。
0.忌先入为主,勿陷入细节——带着未知的心态看事物才会挖掘到需求,站在高处才能俯瞰全局掌握整体。
1.明确目标,适当取舍——方案(策略、计划)尽可能是完善周详的,MECE的,但当实现成本(无论时间、人力、资金等)不能满足时,通过20-80原则一定要明确最核心的功能予以保留;适当舍弃,以保证完成总目标。如,10以下可以放弃。当方案不够好时,确定一个大家认同且可实现的计划,并严格的执行。如,我们的算法很落后,但是我们的方法却保证了100%正确率。
2.技术不足,设计优化——当技术没有更好的方案时,从设计上加强产品的体验。或者说当产品核心没有明显的优化时,我们要从表层体验上有较大的提升。如,我们的算法不先进,但是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辅助工具,不同角色关注单一的信息即可,提升了反应的速度。
3.避免变更,有序执行——一个经过大家确认且合理的计划不要轻易变更,应该用合理的分工、高效的协作来精确的执行,保证高效、高质量。 如,中途老师有提醒我们的算法笨,但是目前算法的精确度高,且已经消耗的时间决定我们只要执行好一样出成绩,如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改变方案可能更糟。
4.简单有效,所见所得——无论产品内在的逻辑有多复杂,呈现给用户的一定是简单易懂的,最好不用思考,所见即所得。如,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最高级的算法,很多人是靠机械记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实战中要么是思考时间过长,要么会出错,都会影响得分,甚至扣分。而我们的傻算法只要求每个角色关注自己对应的单一信息,无思考,无出错。
5.扮演用户,排查问题——在项目中不断将自己化身为用户,考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易用,即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如,我们的流程中有安排特定的时间用于检验数据表的正确性,以及大家使用表格的效率。
6.分别总结,集中分享——总结可以使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多是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而每个人的总结角度或许有不同,分享可以是自己看得更多。 如,本次总结练习了结构化思维的表达,同时也结合工作得到启示。
综上所述,一个项目成功的要素有很多,总有一些优势和劣势,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以目标为导向,扬长避短,认真执行,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
-
豆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31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