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叙事的一种解读
青春叙事的一种解读
——文学论文
对于年仅18岁的初涉尘世的少女萨冈而言,这部小说的主题并不复杂,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她却以朴素的文风和出色的心理描写诠释了青春期的感伤孤独、率直敏感和反叛颓废,而这种青春的特性具有共同性,是一代代少男少女们都会经历的特定阶段,因此,“几十年过去,萨冈依然是法国出版界的双重布景,同时映衬着青春文学和畅销文学,隔三差五地被拿出来展示一番。”
一、忧愁:“流年的飞沫”
20世纪50年代,西方有不少描写青年题材的作品,除了《你好,忧愁》(1954)外,比较典型的有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1957)、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1951)等。这些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青年一代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克茹亚克笔下的愤青们主张“自由生活,自由恋爱”,群居、吸毒、流浪,表现出与现世文明决绝的姿态。塞林格的霍尔顿从一开始就以消解的姿态表达他对社会的不屑和反叛,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但是他还有理想,那就是当一个“麦田守望者”,守卫四处奔跑的孩子,以防他们跌下悬崖。
“‘你好,忧愁’在法国战后第一代中产阶级眼里近似一种宣言。他们的父辈经历了太多动荡与沧桑,只能咀嚼历史留下的苦闷,这对没有战争记忆的他们来说显然过于沉重。选择‘你好,忧愁’式的亲切也就是选择塞茜尔式的生活,意味着拒绝滞留在上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萨冈的忧愁,正如辛弃疾的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她的忧愁,是一种随风即逝的轻愁,在《你好,忧愁》文本中,作者仅在文头和文尾两次提到了忧愁,“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安娜,安娜!我在冥暗中很低很低地,很久很久地重复呼唤这这一名字。我的心中倏然涌上了什么,我闭紧眼睛,呼唤着它的名字来迎接它:你好,忧愁。”文头的忧愁为典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甜蜜、美丽而伤感,甚至带有一点诗意。文尾的忧愁则是安娜之死所带来的浅识愁滋味,略带苦涩、内疚和伤感,而忧愁成为解脱心理重负的一种手段和心灵的麻醉剂。
萨冈有滋有味地摆弄着她的忧愁,之后,她又写下了几部被称为“小调音乐”的作品:《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狂乱》《瑞典城堡》,等等。这些作品始终没有摆脱掉第一部作品的影子,几对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纷,淡淡的忧愁充斥其中,沦为萨冈式的“忧愁”模式。萨冈作品中的人物走向往往不是人物性格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作者“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替代性释放,人物往往成为她个体情绪的标签,忧愁成为她评价人们品质的标志。几对恋人相爱、错位、移情别恋,清风般平淡,有一点点伤感,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二、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孤独无法逃避,因为它就是我自身,而且我无须逃避它:它作为我的独一无二性乃是自豪的源泉。当我创造出一个奇迹并向世界宣告‘我是独一无二’时,我所体验的正是作为孤独的自豪感。”对萨冈而言,孤独弥漫于她的整个生命,几乎是她对生命的一种近乎本能的感受和体验。无论她在现实中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她总会感到孤独如影随形,孤独成为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yl/5524.html 陈编辑 2851259252
——文学论文
对于年仅18岁的初涉尘世的少女萨冈而言,这部小说的主题并不复杂,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她却以朴素的文风和出色的心理描写诠释了青春期的感伤孤独、率直敏感和反叛颓废,而这种青春的特性具有共同性,是一代代少男少女们都会经历的特定阶段,因此,“几十年过去,萨冈依然是法国出版界的双重布景,同时映衬着青春文学和畅销文学,隔三差五地被拿出来展示一番。”
一、忧愁:“流年的飞沫”
20世纪50年代,西方有不少描写青年题材的作品,除了《你好,忧愁》(1954)外,比较典型的有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1957)、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1951)等。这些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青年一代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克茹亚克笔下的愤青们主张“自由生活,自由恋爱”,群居、吸毒、流浪,表现出与现世文明决绝的姿态。塞林格的霍尔顿从一开始就以消解的姿态表达他对社会的不屑和反叛,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但是他还有理想,那就是当一个“麦田守望者”,守卫四处奔跑的孩子,以防他们跌下悬崖。
“‘你好,忧愁’在法国战后第一代中产阶级眼里近似一种宣言。他们的父辈经历了太多动荡与沧桑,只能咀嚼历史留下的苦闷,这对没有战争记忆的他们来说显然过于沉重。选择‘你好,忧愁’式的亲切也就是选择塞茜尔式的生活,意味着拒绝滞留在上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萨冈的忧愁,正如辛弃疾的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她的忧愁,是一种随风即逝的轻愁,在《你好,忧愁》文本中,作者仅在文头和文尾两次提到了忧愁,“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安娜,安娜!我在冥暗中很低很低地,很久很久地重复呼唤这这一名字。我的心中倏然涌上了什么,我闭紧眼睛,呼唤着它的名字来迎接它:你好,忧愁。”文头的忧愁为典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甜蜜、美丽而伤感,甚至带有一点诗意。文尾的忧愁则是安娜之死所带来的浅识愁滋味,略带苦涩、内疚和伤感,而忧愁成为解脱心理重负的一种手段和心灵的麻醉剂。
萨冈有滋有味地摆弄着她的忧愁,之后,她又写下了几部被称为“小调音乐”的作品:《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狂乱》《瑞典城堡》,等等。这些作品始终没有摆脱掉第一部作品的影子,几对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纷,淡淡的忧愁充斥其中,沦为萨冈式的“忧愁”模式。萨冈作品中的人物走向往往不是人物性格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作者“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替代性释放,人物往往成为她个体情绪的标签,忧愁成为她评价人们品质的标志。几对恋人相爱、错位、移情别恋,清风般平淡,有一点点伤感,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二、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孤独无法逃避,因为它就是我自身,而且我无须逃避它:它作为我的独一无二性乃是自豪的源泉。当我创造出一个奇迹并向世界宣告‘我是独一无二’时,我所体验的正是作为孤独的自豪感。”对萨冈而言,孤独弥漫于她的整个生命,几乎是她对生命的一种近乎本能的感受和体验。无论她在现实中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她总会感到孤独如影随形,孤独成为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yl/5524.html 陈编辑 2851259252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