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夫子说生活
久不参禅的人,是不是就悟不了道?未必。只是所悟的“道”,多半来得容易去得快,真正碰上麻烦,仍然是事如春梦了无痕,离开得道飞仙必有距离。那么,天天参禅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悟道,醍醐灌顶不胜快感?也不是。悟道常常自限而未觉,多有知理未知意的,丢了西瓜也捡不起芝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方法论是不错的,千百年有见地。然而多数人并非孔子——况且,第一分钟成为孔子,第二分钟还要做回自己。既然孔子般的雅致有容生活是一项易说难学的境界,那么不如学学李蕾这般的女子,既有些淘气,又懒懒的雅致,既有些低调,又满满的尊严,既要生存,更要浓浓的生活。在“雅致而有尊严的生活”笔会后,这位作家、主持人、西安上海人,令人对她的话产生必须再回想重温一遍的迫切。
秋高送爽的姑苏午后,在南园宾馆的清涟厅。当面听着李蕾侃侃而谈,绵密自然地讲她作记者编辑时,遭遇上访老者面对年轻的自己下跪、发出清脆瓷实的骨头撞地声,讲她从西安奔到沈阳、被人用大衣包裹好、面对崔健“你们过得好吗”作回答,讲她如何挣第一份百元和第一份千元,讲着讲着她还与作家叶辛说几句《孽债》的生活,整个演讲她迈弯过坎、轻车熟路,扣紧了对于雅致和尊严生活的个性理解,引人入胜。我不禁要认真再认真地把她端详一番。正如她自己说的,画了妆,很浓的工作妆,但是她身材保持得好,面色白净、窈窕温柔,她的嗓音暖而不腻,她的声音令人放松。
由奢入简难,由烦入定难,由忙入闲难。她是有想法、有办法、有章法的女人,所以里外都有故事,已经构建起一个自如的自我。逐步地,她将早年、近年、现在的多元经历呈现给我们,在各种经历中的她,变作了一个“自己”,她跟这样的自己坦然面对、甚至窃窃私语,围绕着雅致尊严的主题,她还从台下听者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正在交流的“两个自己”,用听者的目光勾勒出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自己,这样完成了主持人、自我、对象的三位一体,既有简单平凡的故事描绘,又照顾品味不同的受众,还时常自然抒发言简意赅的点评、感悟,类似用白描的办法来写生,使人听得舒畅、听到动容、听不浪费、听有启发,这是一次愉快的享受。雅致和有尊严,的确是一项长期的锤炼,最重要的是用比赚钱、比名声更用心动的态度去实现梦想,她用她的认识、经历令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总觉得,智者总是用智慧的话来劝慰别人,却还是象傻子一样折磨自己,她或许也是。
印象中泛起几个她主持与于丹、易中天等人聊天的场景。网上搜索一下她的著作。有《妖祥门》,有心灵鸡汤式的一些自述,有原本起名《欢喜》最后定名《藏地情人》的新著。感觉她越来越象上海人了,她似乎还没有脱去清爽如莲、飘逸如兰的味道,城市的韵味刚刚好。(微名致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方法论是不错的,千百年有见地。然而多数人并非孔子——况且,第一分钟成为孔子,第二分钟还要做回自己。既然孔子般的雅致有容生活是一项易说难学的境界,那么不如学学李蕾这般的女子,既有些淘气,又懒懒的雅致,既有些低调,又满满的尊严,既要生存,更要浓浓的生活。在“雅致而有尊严的生活”笔会后,这位作家、主持人、西安上海人,令人对她的话产生必须再回想重温一遍的迫切。
秋高送爽的姑苏午后,在南园宾馆的清涟厅。当面听着李蕾侃侃而谈,绵密自然地讲她作记者编辑时,遭遇上访老者面对年轻的自己下跪、发出清脆瓷实的骨头撞地声,讲她从西安奔到沈阳、被人用大衣包裹好、面对崔健“你们过得好吗”作回答,讲她如何挣第一份百元和第一份千元,讲着讲着她还与作家叶辛说几句《孽债》的生活,整个演讲她迈弯过坎、轻车熟路,扣紧了对于雅致和尊严生活的个性理解,引人入胜。我不禁要认真再认真地把她端详一番。正如她自己说的,画了妆,很浓的工作妆,但是她身材保持得好,面色白净、窈窕温柔,她的嗓音暖而不腻,她的声音令人放松。
由奢入简难,由烦入定难,由忙入闲难。她是有想法、有办法、有章法的女人,所以里外都有故事,已经构建起一个自如的自我。逐步地,她将早年、近年、现在的多元经历呈现给我们,在各种经历中的她,变作了一个“自己”,她跟这样的自己坦然面对、甚至窃窃私语,围绕着雅致尊严的主题,她还从台下听者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正在交流的“两个自己”,用听者的目光勾勒出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自己,这样完成了主持人、自我、对象的三位一体,既有简单平凡的故事描绘,又照顾品味不同的受众,还时常自然抒发言简意赅的点评、感悟,类似用白描的办法来写生,使人听得舒畅、听到动容、听不浪费、听有启发,这是一次愉快的享受。雅致和有尊严,的确是一项长期的锤炼,最重要的是用比赚钱、比名声更用心动的态度去实现梦想,她用她的认识、经历令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总觉得,智者总是用智慧的话来劝慰别人,却还是象傻子一样折磨自己,她或许也是。
印象中泛起几个她主持与于丹、易中天等人聊天的场景。网上搜索一下她的著作。有《妖祥门》,有心灵鸡汤式的一些自述,有原本起名《欢喜》最后定名《藏地情人》的新著。感觉她越来越象上海人了,她似乎还没有脱去清爽如莲、飘逸如兰的味道,城市的韵味刚刚好。(微名致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