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卡夫卡的甲虫和悟空的穿越
这是对果壳问题 【如何看待卡夫卡小说《骑桶者》?】和【你读过的小说中,最匪夷所思的内容是什么?】的回答,一家之言,切勿深究。
首先,这里存在超自然的情节(人骑着桶飞翔)。这肯定不是科幻或者奇幻。顺便一说,也不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拉丁美洲的那一群人搞出来的,代表就是前些日子因为死了而大出了名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喂)。
卡夫卡让这个超自然的事件出现得非常突兀。像丢一粒石子那样(请用台湾腔读出来)把会飞的人和桶丢到我们面前,然后就不交待了。如果你对比别的文体,科幻或奇幻,会非常注重超自然事件的前因后果,即“设定”。桶为什么会飞?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如果桶会飞,空中会不会到处都是骑桶的人?卡夫卡没有交代。
中国当代的作家阎连科(最近获了卡夫卡奖,恭喜他)就说过,他读《变形记》的时候,怎么也弄不懂,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甲虫。人怎么能变成甲虫呢?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写的,不能当真。但这也可以说明,卡夫卡作品的突兀感。而跟这种突兀感联系起来的,就是他叙事的简单和简洁。
卡夫卡不说多余的话。小说嘛,一般人多少会期待一些新奇的事物描写,或者突出的文采辞藻。卡夫卡没有。他的语言极其的简单直白,如同新闻报道,把发生的事说完了就完了。这也是他的小说不同于传统审美的特点之一。
因为简单和突兀,造成了大量的留白,也就有了读者再创作的空间。好文学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才有趣。卡夫卡的小说,你不能板上钉钉,说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最多只能抓到一些“感觉”。
卡夫卡的好几个短篇的主人公,都传达出一种孤立感和隔绝感。《变形记》的格里高尔变成怪物被家里人隔离,《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艺术家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地洞》的怪物(像是獾一类的动物)因为恐惧外界,把自己孤身一个关在洞穴里。这一篇也同样。主角骑着桶,因此他是一个异人,他去乞讨,煤贩子的太太看不见他,他被孤立和抛弃了。
主人公被孤立,在古典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在中国这个传统可以从《离骚》追溯起。但是屈原的孤立包含着高冷感,他是君子,其他人是小人,所以他不与之群。这种孤立多少是有点暗爽的。卡夫卡的孤立没有自我肯定。许多人都贪图小利和欲望,例如《变形记》里格里高尔的家人,《骑桶者》里的煤贩子太太,但你也很难说他们坏。你觉得他们只是普通的人。而孤立的主人公也不见得多好。格里高尔对上司低三下四,骑着桶的人是个乞丐,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也很难说怎样迷人。其他人未必错,我也未必比其他人好,这就在孤立感之外,加上了自卑感。纯粹的悲哀和不幸,可以说是如丧家之犬的感觉。
深刻的孤独无助、自我否定和悲哀,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是黑白的,了无一可悦,甚至在绝望中想抛弃自己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变形记》和《饥饿艺术家》里的主角死后,其他平常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好了。
《西游补》此书作于明末,作者一说是董说,一说是董说之父董斯张。创作年代大概是1640年左右,写的是唐僧师徒离开火焰山后,孙悟空被鲭鱼精所迷,进入“万镜楼台”,万镜楼台是个通往其他(数量极多)时空世界的入口,孙悟空藉由万镜楼台,去了过去(变成了虞姬)和未来(在地府审判秦桧),最后惊醒,发现是一场梦。
三百多年前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幻想,相比之下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出版于1895年。虽然作者没有(也不可能)说明原理,但《西游补》中有好几处暗示时间的错乱。
【行者翻开看看,只见头就是十二月,却把正月住脚;每月中打头就是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把初一做住脚,吃了一惊道:“奇怪!未来世界中历日都是逆的,到底想来不通。”】
《西游补 第八回》
这是孙行者在未来世界(原文)的阴曹地府审判秦桧。笑话说一人逆行,却以为周围的人都是反的,只有自己是正的。孙行者以为未来世界的时间扭转,其实是他呆在一个不应该自己在的位置上。
古人世界有人穿越到未来世界。
【原来鱼雾村中有两扇玉门,里边有条伏路,通着未来世界;未来世界中又有一条伏道通矇懂世界。前年有一个人名唤新在,别号新居士,他也胆大,一日,推开玉门,竟往矇懂世界去,寻着父亲;归家来时,须发尽白。】
《西游补 第七回》
作者还指出,时间的顺流(从过去到现在)是容易的,而倒流(从现在到过去)是困难的。“只是古人世界顺滚下未来世界也还容易;若是未来世界翻滚上古人世界,恰是烦难(《西游补 第十回》)”。
除了过去和未来,还有众多其他平行世界。孙行者在其中一个世界(青青世界)里,进入六十四卦宫,顾名思义,六十四卦宫分成六十四间,而每间里又有六十四小间,这个“一个数不断自乘”的分裂,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如果仅是如此,这可能只是一种夸张手法,但在《西游补》里,世界可以分裂。
【头风世界分出一个小世界,叫做时文世界;菁莱世界中分出一个红妆世界;莲花世界中分出一个焚书世界。其余新分出的小世界又不可胜记。】
《西游补 第十一回》
孙行者为了探索六十四卦宫,变了许多猴毛小行者,本来这是个很常见的桥段,但在《西游记》原文中很少见的是,《西游补》着重体现了这些猴毛的自我意识。
【毫毛行者道:“我走到一个洞天,见只白鹿说话。”登时又有两个毫毛行者,揪头发,扯耳朵,打上山来,对了行者一齐跪下:这个毫毛行者又道那个毫毛行者多吃了一颗碧桃;那个毫毛行者又道这个毫毛行者攀多了一枝梅子。行者大喝一声,三个毫毛行者一同跳上身来。】
《西游补 第十一回》
不同的小行者在不同的宫内有不同的经历,而所有的行者都是一个人。只是因为不同的选择分裂出多个。这就很有点像平行宇宙假说。这方面我所知甚少。只能转帖:
【一件事件发生之后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而所有可能的后果都会形成一个宇宙,而此类宇宙可归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的平行宇宙,因为这类宇宙所遵守的基本物理定律依然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
最后万镜楼台无数世界的幻变,又都归于鲭鱼精。一个硕大无朋自成一世界的形象:
【他的身子又生得忒大,头枕昆仑山,脚踏幽迷国;如今实部天地狭小,权住在幻部中,自号青青世界。】
《西游补 第十六回》
鲭鱼与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行者在不同时空内的百转千回,都脱离不开鲭鱼,它又是“情欲”的谐音,我们当然可以从佛教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是……
有没有一点这种感觉?
最后行者打死鲭鱼,师徒继续往西,成了happy ending。但如此神通广大的妖精(官方设定,鲭鱼强于悟空十倍),真的能被秒杀吗?
结尾处孙悟空质问土地神,他进入梦境的时候为什么不来帮忙,土地神辩解说自己有功,所谓功就是“猪八戒老爷耳朵里花团,是小神亲手取出来的(《西游补 第十六回》)”。这两个事件(“孙行者打死鲭鱼”和“取出猪八戒耳朵里的花团”)的并立,让人产生联想,打死一个鲭鱼,也许是取出花团一样微不足道的功业,问题看似解决,实际只是可笑的盲目乐观和自以为是。
![]() |
首先,这里存在超自然的情节(人骑着桶飞翔)。这肯定不是科幻或者奇幻。顺便一说,也不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拉丁美洲的那一群人搞出来的,代表就是前些日子因为死了而大出了名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喂)。
卡夫卡让这个超自然的事件出现得非常突兀。像丢一粒石子那样(请用台湾腔读出来)把会飞的人和桶丢到我们面前,然后就不交待了。如果你对比别的文体,科幻或奇幻,会非常注重超自然事件的前因后果,即“设定”。桶为什么会飞?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如果桶会飞,空中会不会到处都是骑桶的人?卡夫卡没有交代。
中国当代的作家阎连科(最近获了卡夫卡奖,恭喜他)就说过,他读《变形记》的时候,怎么也弄不懂,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甲虫。人怎么能变成甲虫呢?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写的,不能当真。但这也可以说明,卡夫卡作品的突兀感。而跟这种突兀感联系起来的,就是他叙事的简单和简洁。
卡夫卡不说多余的话。小说嘛,一般人多少会期待一些新奇的事物描写,或者突出的文采辞藻。卡夫卡没有。他的语言极其的简单直白,如同新闻报道,把发生的事说完了就完了。这也是他的小说不同于传统审美的特点之一。
因为简单和突兀,造成了大量的留白,也就有了读者再创作的空间。好文学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才有趣。卡夫卡的小说,你不能板上钉钉,说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最多只能抓到一些“感觉”。
卡夫卡的好几个短篇的主人公,都传达出一种孤立感和隔绝感。《变形记》的格里高尔变成怪物被家里人隔离,《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艺术家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地洞》的怪物(像是獾一类的动物)因为恐惧外界,把自己孤身一个关在洞穴里。这一篇也同样。主角骑着桶,因此他是一个异人,他去乞讨,煤贩子的太太看不见他,他被孤立和抛弃了。
主人公被孤立,在古典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在中国这个传统可以从《离骚》追溯起。但是屈原的孤立包含着高冷感,他是君子,其他人是小人,所以他不与之群。这种孤立多少是有点暗爽的。卡夫卡的孤立没有自我肯定。许多人都贪图小利和欲望,例如《变形记》里格里高尔的家人,《骑桶者》里的煤贩子太太,但你也很难说他们坏。你觉得他们只是普通的人。而孤立的主人公也不见得多好。格里高尔对上司低三下四,骑着桶的人是个乞丐,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也很难说怎样迷人。其他人未必错,我也未必比其他人好,这就在孤立感之外,加上了自卑感。纯粹的悲哀和不幸,可以说是如丧家之犬的感觉。
深刻的孤独无助、自我否定和悲哀,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是黑白的,了无一可悦,甚至在绝望中想抛弃自己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变形记》和《饥饿艺术家》里的主角死后,其他平常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好了。
![]() |
《西游补》此书作于明末,作者一说是董说,一说是董说之父董斯张。创作年代大概是1640年左右,写的是唐僧师徒离开火焰山后,孙悟空被鲭鱼精所迷,进入“万镜楼台”,万镜楼台是个通往其他(数量极多)时空世界的入口,孙悟空藉由万镜楼台,去了过去(变成了虞姬)和未来(在地府审判秦桧),最后惊醒,发现是一场梦。
三百多年前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幻想,相比之下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出版于1895年。虽然作者没有(也不可能)说明原理,但《西游补》中有好几处暗示时间的错乱。
【行者翻开看看,只见头就是十二月,却把正月住脚;每月中打头就是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把初一做住脚,吃了一惊道:“奇怪!未来世界中历日都是逆的,到底想来不通。”】
《西游补 第八回》
这是孙行者在未来世界(原文)的阴曹地府审判秦桧。笑话说一人逆行,却以为周围的人都是反的,只有自己是正的。孙行者以为未来世界的时间扭转,其实是他呆在一个不应该自己在的位置上。
古人世界有人穿越到未来世界。
【原来鱼雾村中有两扇玉门,里边有条伏路,通着未来世界;未来世界中又有一条伏道通矇懂世界。前年有一个人名唤新在,别号新居士,他也胆大,一日,推开玉门,竟往矇懂世界去,寻着父亲;归家来时,须发尽白。】
《西游补 第七回》
作者还指出,时间的顺流(从过去到现在)是容易的,而倒流(从现在到过去)是困难的。“只是古人世界顺滚下未来世界也还容易;若是未来世界翻滚上古人世界,恰是烦难(《西游补 第十回》)”。
除了过去和未来,还有众多其他平行世界。孙行者在其中一个世界(青青世界)里,进入六十四卦宫,顾名思义,六十四卦宫分成六十四间,而每间里又有六十四小间,这个“一个数不断自乘”的分裂,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如果仅是如此,这可能只是一种夸张手法,但在《西游补》里,世界可以分裂。
【头风世界分出一个小世界,叫做时文世界;菁莱世界中分出一个红妆世界;莲花世界中分出一个焚书世界。其余新分出的小世界又不可胜记。】
《西游补 第十一回》
孙行者为了探索六十四卦宫,变了许多猴毛小行者,本来这是个很常见的桥段,但在《西游记》原文中很少见的是,《西游补》着重体现了这些猴毛的自我意识。
【毫毛行者道:“我走到一个洞天,见只白鹿说话。”登时又有两个毫毛行者,揪头发,扯耳朵,打上山来,对了行者一齐跪下:这个毫毛行者又道那个毫毛行者多吃了一颗碧桃;那个毫毛行者又道这个毫毛行者攀多了一枝梅子。行者大喝一声,三个毫毛行者一同跳上身来。】
《西游补 第十一回》
不同的小行者在不同的宫内有不同的经历,而所有的行者都是一个人。只是因为不同的选择分裂出多个。这就很有点像平行宇宙假说。这方面我所知甚少。只能转帖:
【一件事件发生之后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而所有可能的后果都会形成一个宇宙,而此类宇宙可归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的平行宇宙,因为这类宇宙所遵守的基本物理定律依然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
![]() |
最后万镜楼台无数世界的幻变,又都归于鲭鱼精。一个硕大无朋自成一世界的形象:
【他的身子又生得忒大,头枕昆仑山,脚踏幽迷国;如今实部天地狭小,权住在幻部中,自号青青世界。】
《西游补 第十六回》
鲭鱼与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行者在不同时空内的百转千回,都脱离不开鲭鱼,它又是“情欲”的谐音,我们当然可以从佛教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是……
![]() |
有没有一点这种感觉?
最后行者打死鲭鱼,师徒继续往西,成了happy ending。但如此神通广大的妖精(官方设定,鲭鱼强于悟空十倍),真的能被秒杀吗?
结尾处孙悟空质问土地神,他进入梦境的时候为什么不来帮忙,土地神辩解说自己有功,所谓功就是“猪八戒老爷耳朵里花团,是小神亲手取出来的(《西游补 第十六回》)”。这两个事件(“孙行者打死鲭鱼”和“取出猪八戒耳朵里的花团”)的并立,让人产生联想,打死一个鲭鱼,也许是取出花团一样微不足道的功业,问题看似解决,实际只是可笑的盲目乐观和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