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宫四十年 猴年年尾回望孙悟空(转载)
本帖为“无上神品——《大闹天宫》”工程的一部分,具体请到总坛: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392891/
湖南的金鹰卡通频道,上海的炫动卡通频道等专业动画卫视陆续开播……十多家境内外民营资本纷纷以大规模资金介入中国原创动画领域……全国各大城市动漫展览此起彼伏……中国动画界经历了一个国内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年。
站在猴年的年尾,回望即将过去的这个中国动画年,一个刚过了四十岁生日的动画人物诱发了无限的憧憬,他叫“孙悟空”。
很难再找出一部动画片,象《大闹天宫》那样,在中国的荧屏和音像店里,年复一年地保持着高出镜率,年复一年地壮大着观众群。一晃,四十年。
这个猴年冬天,《大闹天宫》迎来了它的四十岁生日。
作为中国建国后第一部动画长片,算不清它已摘取了多少个国际奖项,俘获了多少国内外大小观众的心。前不久,有媒体对未成年人文艺作品的问卷调查显示:时至今日,孩子们最喜欢的本土动画还是《大闹天宫》,最喜欢的本土动画人物也非其中的“孙悟空”莫属。
40年前,同为北京电影学校动画专业科班毕业的小两口——严定宪和林文肖,以主创原画(一般动画片由几位核心的原画人员设计、绘出片中人物、场景等,再由动画人员通过连续的细微变化制造出动画效果)的身份和同伴们历时四年完成了《大闹天宫》。40年后,这部被奉为中国动画史上巅峰之作的煌煌巨片,其创作者们不少已经作古,而“孙悟空”依然活灵活现,熠熠生辉。
练着“舞花棍”来画猴
严定宪和林文肖的家,在上海一条不过百米的小马路深处,路旁两列粗壮的法国梧桐安谧而优雅。和不少老人一样,他俩在一套并不狭小的老式公房里,安度着自己的晚年。若不是记者的到来,住了多年的邻居,也不知道身边这对年近古稀、爱画画的老夫妻,当年画出了大名鼎鼎的《大闹天宫》。
一进门,墙上一幅巨大的装饰画引人注目,上面密密麻麻站满了近百个中国动画几十年来的主要角色。这些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熟悉的动画人物,有不少就出自眼前两位年近七旬的老动画人笔下。
他们最得意的作品和角色,还是《大闹天宫》与“孙悟空”。
林文肖捧来好几大叠原稿画样和一个孙悟空石膏头像。小石膏像光滑而泛黄,并不精细,但看的出对二老来说意义非凡。严定宪将它轻轻放在掌心,取出块擦镜片的丝绒布细细擦拭,“当时没有电脑,这个简单的石膏像,就是全剧组素描用的‘模特’,片中孙悟空的每幅原画稿、动画稿都从这里来。”
林文肖在一旁指着石膏像透露:“其实最早的孙悟空,并不是大家看到的片中这个虎皮裙、行者帽的形象”说着,她从一堆原稿画样中挑出了几幅年代久远的原始画稿。
画中的孙悟空,完全是另一番打扮:有的是一身云南少数民族的披挂,有的活脱一个京剧中的丑角。严定宪说,这几幅风格迥然不同的孙悟空造型草稿,是当年专门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执教的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哪咤、东海龙王等很多主要人物的造型设计也是出自当时已年过六旬的张先生之手。
“当年张老先生画了这几个孙悟空造型,都相当不错,但大万老(导演万籁鸣)还是不太满意,觉得张笔下的孙悟空装饰性较强,不太适合动画的表现。于是让我在张先生造型设计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个。当然不懂事,胆子大,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怕。把这么个早已深入人心的形象,用寥寥几笔描画出来,是不是被承认,心里没底呀。经过反反复复十来稿的修改,才有了现在片中这个孙悟空。张老的这几幅极富民间韵味的造型,内蕴颇深,功底扎实,我一直舍不得丢。”
严定宪拿起另几幅张光宇的原画素材图稿,讲述起片中一些造型的来历:玉皇大帝是照着民间灶王爷的形象画的,哪咤则取材于年画里的仙童;而被孙悟空大大折腾的蟠桃园,其正门是江南最普通宅子的院门侧影叠加创造而成;天宫里还有不少亭阁楼宇,都是将青铜器的兽纹图案,通过想象变幻出的“小发明”。
“艺术源于生活”。两位老人反复强调,哪怕是天马行空的神话世界,其创作灵感也是来自无处不在的生活,“只要是眼睛看到的,用心去借鉴、思索,都能转换成笔下的作品”。
“还记得我们当年画‘云’吗?”林文肖说,“那时美国、苏联动画里‘云’是棉花般一团,我们觉得不好看,中国古代的‘云’一直都带着如意头和云纹,透着吉祥。1959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一行人出外景,走遍了北京故宫、颐和园和大慧寺等多处庙宇,搜集了几百个来自壁画、雕塑的线条素材。在我们准备回上海的前一天,终于在北京西山的碧云寺里,看到一尊南海观音泥塑,观音莲花座下有几朵完整的泥塑云。一般雕塑的云都是浮雕,而像如此立体的十分罕见。后来片中几乎所有的云,都是从这变化而来的。”
当年整个剧组都得学京剧,每个人必须学会“翻云手”、“舞花棍”大小亮相等京剧表演的招式,时至今日,这两手功夫也还没丢。“画古人,学古人”是当时大万老立下的规矩,这个规矩后来在严、林两人做导演时也一直保留。严定宪表示,亲身体验,能够使人物更“有生活”,在细节上处理得更逼真。要倒一杯酒,先备一缸酒。文化素养的长期积累,对于一个动画人来说是断不掉的根。
“孙悟空是人,有人情;孙悟空是神,有神威;孙悟空是猴,有猴性。”这三句总结就出自当年一位擅长演猴戏的京剧演员之口。为了画出孙悟空的猴性,热情的上影厂同事专门送来一只拍戏用的猴子。可这小家伙是个标准的流氓猴,专门找女孩子欺负,于是在一致声讨下,很快就把它遣送回原籍了。
严定宪和林文肖
只做“加法”的动画片
为什么《大闹天宫》四十年后魅力依旧?
严定宪首先归功于原著剧本,他认为《西游记》原著不仅流传广泛,家喻户晓,而且本身人物生动、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场面多样,节奏紧凑,信息量大,十分适合动画片的发挥,创作改编起来得心应手。此外,本就广受喜欢的孙悟空形象在“大闹天宫”这段故事里表现出的天不怕地不怕,又与很多孩子成长中的叛逆性格产生共鸣,容易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一个好导演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两位老人回忆说,大万老作为一名资深的动画导演,不但学识广博,文化素养精深,对全局的节奏感和整体性理解透彻,把握得当;而且善于最大限度调动主创者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单纯、热忱、愉快的创作氛围,并巧借外力,用好外援,以弥补自身不足。
良好的创作团队也是成功的保障。一群好学、敬业、团结的年轻人,虽然初出茅庐,但心无杂念,精益求精,融洽无私,事半功倍的境界就容易达到。
“我们平均年龄也就20多岁,都是第一次接长片,那个兴奋和投入,猴急猴急的。当时年轻,主意多,不知天高地厚,现在回想起来少不得‘顶撞’导演,但大万老人很和气,又十分信赖我们,给了充分的空间施展,所以大家特融洽。当时六十开外的大万老本就是个老天真、老顽童,他和你讲片子讲到兴头,就会学起孙悟空的猴模猴样,经常逗得我们前仰后合。”
严定宪一边回忆,一边情不自禁地也学起孙悟空,抓耳,挠腮,抿嘴,呲牙,几个招牌动作,敏捷熟练,神形兼备。近七十的老人,此时活脱像个孩子。
“大万老,平时整天和我们这帮小青年混在一起。那时侯午后休息,美术制片厂的院子有草地、假山、池塘,花甲之年的大万老喜欢坐着别人的自行车一圈圈在院子里穿梭。一次绕假山,连人带车翻入池塘。我们一下子傻了眼,赶忙扑通扑通跳下救人。可他却不慌不忙从另一边爬了上来,搅着湿漉漉的裤子,冲着我们直说好玩,要再来一遍。据说回家后,他不敢和老伴说实话,硬说是踩到水塘,滑了一跤。”林文肖说。
两位老人说,当年的团队,催生了这个“孙悟空”。
“画下集的时候,大儿子一岁了。我们周日也时常加班到深夜,家中没人管他,只能把他带到厂里,加把小凳子坐在我们工作台中间,一边画一边照看着他。”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幸福荡漾在两位老人的脸上,“大概是受孙悟空熏陶,儿子打小调皮得很,现在他在国外当建筑设计师。这就叫:老子画猴,儿子画楼。”
要完成120分钟的动画长片,全靠手工绘画,一般至少需要20个人的原画团队。据说宫崎峻的《千与千寻》仅原画人员就超过100人,而《大闹天宫》摄制组,原画加上助理也才8个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当时加班没什么加班费,大家根本没有‘钱’这根筋,每个人想的都是如何在导演的意图上作加法,而不是作减法,一有机会就自己折腾自己”严定宪说。
全片采取重点分包的形式,每个主创都分到几段来独立创作,导演只是总体把握,传达意图,每段具体画多少,怎么画都由主创把握。“孙悟空任弼马温在天庭遛马”那段,短短三十多秒的镜头,严定宪画了500多张。天马行空,千变万幻,连贯流畅,将孙悟空此时的自由与畅快表现得淋漓尽致,效果远超出导演的原有意图,成为全片的亮点之一。
这样没事找事的做法,在全片层出不穷。以至于导演大万老当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个片子中,我是大导演,你们都是小导演。”
两位老人说,《大闹天宫》的成功,还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各方面都正儿八经当事情做了”。
今天还能“大闹天宫”吗?
严定宪和林文肖如今会陪着三岁半的小孙女一起看《樱桃小丸子》,不时也买些动画长片的DVD来看。电视机旁随手就能翻出《熊的传说》、《人猿泰山》、《千与千寻》、《猫的报恩》等一大摞碟片。
对于这些外国动画,两位中国老动画人并未表现出料想中的“敌意”。严定宪坦言,像《樱桃小丸子》这样的剧集,画功虽然并不出色,但故事贴近生活,人物真实可信,小孩子很容易产生共鸣,自然会喜欢。而聊起《千与千寻》,林文肖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她认为该片彻底体现了宫崎俊动画的特点:将故事放置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边界上,既领略童话般的幻异,又感到随时可能发生,并且处处洋溢着童趣,自然纯真。
两位老人七岁的小孙子在国外,特别喜欢他们寄过去的诸如《雪孩子》、《舒克与贝塔》的动画碟片,小孙子虽然不知道这些都是当年出自爷爷奶奶之手,但只要是可爱有趣的形象和生动活泼的故事,他都喜欢。
面对近些年不少国产动画的形象和情节模仿日本的说法,严定宪透露,其实日本也走过类似的模仿道路。20年前,他去日本参加动画研讨会时,就有日本动画人在会上对当时日本国内动画人物大都金发碧眼提出异议,指出这种简单模仿走上了歧途,必须悬崖勒马。这个声音后来得到了很多支持,改变了日本动画的主旋律。20年后,当中国动画也遭遇相似问题时,警告之声却似乎弱了许多。
作为上海美影厂的老厂长,严定宪从来没有看轻中国动画。他告诉记者,在摘金夺银、风光无限的《大闹天宫》诞生之前,中国人就创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漫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在《大闹天宫》之后,中国动画也一步一步走着自己的路。国内首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咤闹海》只用了一年多时间,1980年一经上映,同样赢得了满堂喝彩。
谈到目前中国动画的不景气(他们至多只愿意用“不景气”这个词),两位老动画人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才、政策和资金等因素。首先要有好故事,其次创作过程要单纯,少受其他因素干扰,最后也要有时间和资金的保障。两位坦言,目前政策因素越来越小,资金的问题也不难解决,最头疼的还是人才。
这一观点与现任上海美影厂厂长金国平的看法颇为相似。金最近指出,中国发展动画产业,不缺政策、资金,只缺人才和创意。
严定宪告诉记者,1986年至2000年的十五年里,上海美影厂除了1999年的《宝莲灯》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影院大片。那么长的时间里大都是做些供电视台的系列动画片、短片和外来加工片,以保证经济收入,维持日常运作,中国动画也就此逐渐落后,究其根源就在于“人才”上。
据调查,目前全国招收动画专业的各种院校达几十家,其中不少根本不是相关专业院校,且学费高昂。这与上世纪50年代北影的一个班和80年代短期的几个班相比,数量上简直有天壤之别。但如今出现的新问题是生源不少,师资极缺,一些学校见有利可图,就大肆粗制滥造,“生产”学生,而非培养专业动画人才。
在严定宪夫妇看来,优秀的动画人才不仅要有一大批好的原画设计高手,更应该有大量的好导演,而做到这一点,除了动画专业院校的培养之外,最离不开的就是“实践”二字。不仅要积累综合素养,更要能协调团队。“好导演是锻炼出来的,不是教室里学出来的”。两人清晰地给出了他们对中国动画萎靡现状的一份诊断书:中国动画不能只有加工人才,而没有创作人才,中国动画人才缺就缺在导演这一环节上。
严定宪回忆,当年他们一个班18个同学,最终成为导演的只有5位。好导演很重要,好导演的培养更重要。中国目前优秀的绘画人才不少,而且有些相当出色,他们本身就是在模仿中学会了绘画,又在这样的绘画中前赴后涌地成为外来加工片的“熟练技工”。制作加工片虽然收入不菲,但禁止任何主动创作,主观发挥,只需要严格执行外方摄影表上的指令。林文肖无奈地表示,曾经有个帮日本人搞惯了加工片的中国动画导演,独立搞长片时,居然连摄影表也不会做,基本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这样的导演怎么拍动画?
采访结束,才发觉与两位老人不知不觉聊了5个多小时。老人最后执意要为东方网的读者画个孙悟空的头像。听说,他们有一年去法国参观,在一个小学,应当地小朋友的要求在课堂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孙悟空的头像,孩子们怎么都不许老师擦,耽误了后面的课。严定宪就答应给每个小孩子画一个,结果一画500多个,足足换了三支笔。
林文肖握着老伴严定宪微微颤抖的手,又一次熟练地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了那个大闹天宫四十不惑的齐天大圣。
小档案:《大闹天宫》诞生记
1957年,在那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的多事之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此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推动下,全国文艺爆发出短暂的繁荣,新生的美影厂也准备趁机大施一番拳脚,来一个开门红。
机缘巧合,曾于40年代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堪称“中国动画鼻祖”的万氏兄弟,当时就在美影厂。一次,其中老大万籁鸣(大家尊称为大万老),提出能否在《铁扇公主》诞生的20年后,重拍一部更出色、更完美的《西游记》题材动画大片,以了却20年的夙愿。这一提议,立刻得到当时美影厂厂长特伟的赞同,经过一年的剧本筹划、改编,最终将选题定在以“大闹天宫”为主的《西游记》前七回本子,原因是这段故事情节丰富、独立成段,孙悟空反抗天庭的情节又能与当时群众运动的热情取得共鸣。
于是1960年,一支包括导演大万老、副导演唐澄以及五个主要原画在内的20来人制作团队正式组建完成,并断断续续(其中真正制作时间约为两年半)在1964年完成了上下两集,共120分钟的鸿篇巨制《大闹天宫》。(据主创严定宪回忆,全片以十分钟7000——8000张的量来推算,120分钟的片子,仅在纸上不包括背景在内的画稿就超过10万张,算上动画、赛璐珞版的量,工程之巨,在当时的中国和亚洲都是史无前例的)。
《大闹天宫》的上集在1961年问世后,好评如潮,先后在国内外获大奖,但它的下集却生不逢时,命途多舛。1964年初冬完成的《大闹天宫》下集在“文革”中沉寂了十余载,直到1978年“文革”结束后才第一次在全国完整放映。《大闹天宫》从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屡获国际电影大奖,包括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第13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等等。1983年此片在法国巴黎首映时观众多达10万人次。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392891/
湖南的金鹰卡通频道,上海的炫动卡通频道等专业动画卫视陆续开播……十多家境内外民营资本纷纷以大规模资金介入中国原创动画领域……全国各大城市动漫展览此起彼伏……中国动画界经历了一个国内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年。
站在猴年的年尾,回望即将过去的这个中国动画年,一个刚过了四十岁生日的动画人物诱发了无限的憧憬,他叫“孙悟空”。
![]() |
很难再找出一部动画片,象《大闹天宫》那样,在中国的荧屏和音像店里,年复一年地保持着高出镜率,年复一年地壮大着观众群。一晃,四十年。
这个猴年冬天,《大闹天宫》迎来了它的四十岁生日。
作为中国建国后第一部动画长片,算不清它已摘取了多少个国际奖项,俘获了多少国内外大小观众的心。前不久,有媒体对未成年人文艺作品的问卷调查显示:时至今日,孩子们最喜欢的本土动画还是《大闹天宫》,最喜欢的本土动画人物也非其中的“孙悟空”莫属。
40年前,同为北京电影学校动画专业科班毕业的小两口——严定宪和林文肖,以主创原画(一般动画片由几位核心的原画人员设计、绘出片中人物、场景等,再由动画人员通过连续的细微变化制造出动画效果)的身份和同伴们历时四年完成了《大闹天宫》。40年后,这部被奉为中国动画史上巅峰之作的煌煌巨片,其创作者们不少已经作古,而“孙悟空”依然活灵活现,熠熠生辉。
练着“舞花棍”来画猴
严定宪和林文肖的家,在上海一条不过百米的小马路深处,路旁两列粗壮的法国梧桐安谧而优雅。和不少老人一样,他俩在一套并不狭小的老式公房里,安度着自己的晚年。若不是记者的到来,住了多年的邻居,也不知道身边这对年近古稀、爱画画的老夫妻,当年画出了大名鼎鼎的《大闹天宫》。
一进门,墙上一幅巨大的装饰画引人注目,上面密密麻麻站满了近百个中国动画几十年来的主要角色。这些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熟悉的动画人物,有不少就出自眼前两位年近七旬的老动画人笔下。
他们最得意的作品和角色,还是《大闹天宫》与“孙悟空”。
林文肖捧来好几大叠原稿画样和一个孙悟空石膏头像。小石膏像光滑而泛黄,并不精细,但看的出对二老来说意义非凡。严定宪将它轻轻放在掌心,取出块擦镜片的丝绒布细细擦拭,“当时没有电脑,这个简单的石膏像,就是全剧组素描用的‘模特’,片中孙悟空的每幅原画稿、动画稿都从这里来。”
林文肖在一旁指着石膏像透露:“其实最早的孙悟空,并不是大家看到的片中这个虎皮裙、行者帽的形象”说着,她从一堆原稿画样中挑出了几幅年代久远的原始画稿。
![]() |
画中的孙悟空,完全是另一番打扮:有的是一身云南少数民族的披挂,有的活脱一个京剧中的丑角。严定宪说,这几幅风格迥然不同的孙悟空造型草稿,是当年专门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执教的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哪咤、东海龙王等很多主要人物的造型设计也是出自当时已年过六旬的张先生之手。
“当年张老先生画了这几个孙悟空造型,都相当不错,但大万老(导演万籁鸣)还是不太满意,觉得张笔下的孙悟空装饰性较强,不太适合动画的表现。于是让我在张先生造型设计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个。当然不懂事,胆子大,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怕。把这么个早已深入人心的形象,用寥寥几笔描画出来,是不是被承认,心里没底呀。经过反反复复十来稿的修改,才有了现在片中这个孙悟空。张老的这几幅极富民间韵味的造型,内蕴颇深,功底扎实,我一直舍不得丢。”
严定宪拿起另几幅张光宇的原画素材图稿,讲述起片中一些造型的来历:玉皇大帝是照着民间灶王爷的形象画的,哪咤则取材于年画里的仙童;而被孙悟空大大折腾的蟠桃园,其正门是江南最普通宅子的院门侧影叠加创造而成;天宫里还有不少亭阁楼宇,都是将青铜器的兽纹图案,通过想象变幻出的“小发明”。
“艺术源于生活”。两位老人反复强调,哪怕是天马行空的神话世界,其创作灵感也是来自无处不在的生活,“只要是眼睛看到的,用心去借鉴、思索,都能转换成笔下的作品”。
“还记得我们当年画‘云’吗?”林文肖说,“那时美国、苏联动画里‘云’是棉花般一团,我们觉得不好看,中国古代的‘云’一直都带着如意头和云纹,透着吉祥。1959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一行人出外景,走遍了北京故宫、颐和园和大慧寺等多处庙宇,搜集了几百个来自壁画、雕塑的线条素材。在我们准备回上海的前一天,终于在北京西山的碧云寺里,看到一尊南海观音泥塑,观音莲花座下有几朵完整的泥塑云。一般雕塑的云都是浮雕,而像如此立体的十分罕见。后来片中几乎所有的云,都是从这变化而来的。”
当年整个剧组都得学京剧,每个人必须学会“翻云手”、“舞花棍”大小亮相等京剧表演的招式,时至今日,这两手功夫也还没丢。“画古人,学古人”是当时大万老立下的规矩,这个规矩后来在严、林两人做导演时也一直保留。严定宪表示,亲身体验,能够使人物更“有生活”,在细节上处理得更逼真。要倒一杯酒,先备一缸酒。文化素养的长期积累,对于一个动画人来说是断不掉的根。
“孙悟空是人,有人情;孙悟空是神,有神威;孙悟空是猴,有猴性。”这三句总结就出自当年一位擅长演猴戏的京剧演员之口。为了画出孙悟空的猴性,热情的上影厂同事专门送来一只拍戏用的猴子。可这小家伙是个标准的流氓猴,专门找女孩子欺负,于是在一致声讨下,很快就把它遣送回原籍了。
严定宪和林文肖
只做“加法”的动画片
为什么《大闹天宫》四十年后魅力依旧?
严定宪首先归功于原著剧本,他认为《西游记》原著不仅流传广泛,家喻户晓,而且本身人物生动、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场面多样,节奏紧凑,信息量大,十分适合动画片的发挥,创作改编起来得心应手。此外,本就广受喜欢的孙悟空形象在“大闹天宫”这段故事里表现出的天不怕地不怕,又与很多孩子成长中的叛逆性格产生共鸣,容易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一个好导演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两位老人回忆说,大万老作为一名资深的动画导演,不但学识广博,文化素养精深,对全局的节奏感和整体性理解透彻,把握得当;而且善于最大限度调动主创者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单纯、热忱、愉快的创作氛围,并巧借外力,用好外援,以弥补自身不足。
良好的创作团队也是成功的保障。一群好学、敬业、团结的年轻人,虽然初出茅庐,但心无杂念,精益求精,融洽无私,事半功倍的境界就容易达到。
“我们平均年龄也就20多岁,都是第一次接长片,那个兴奋和投入,猴急猴急的。当时年轻,主意多,不知天高地厚,现在回想起来少不得‘顶撞’导演,但大万老人很和气,又十分信赖我们,给了充分的空间施展,所以大家特融洽。当时六十开外的大万老本就是个老天真、老顽童,他和你讲片子讲到兴头,就会学起孙悟空的猴模猴样,经常逗得我们前仰后合。”
严定宪一边回忆,一边情不自禁地也学起孙悟空,抓耳,挠腮,抿嘴,呲牙,几个招牌动作,敏捷熟练,神形兼备。近七十的老人,此时活脱像个孩子。
![]() |
“大万老,平时整天和我们这帮小青年混在一起。那时侯午后休息,美术制片厂的院子有草地、假山、池塘,花甲之年的大万老喜欢坐着别人的自行车一圈圈在院子里穿梭。一次绕假山,连人带车翻入池塘。我们一下子傻了眼,赶忙扑通扑通跳下救人。可他却不慌不忙从另一边爬了上来,搅着湿漉漉的裤子,冲着我们直说好玩,要再来一遍。据说回家后,他不敢和老伴说实话,硬说是踩到水塘,滑了一跤。”林文肖说。
两位老人说,当年的团队,催生了这个“孙悟空”。
“画下集的时候,大儿子一岁了。我们周日也时常加班到深夜,家中没人管他,只能把他带到厂里,加把小凳子坐在我们工作台中间,一边画一边照看着他。”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幸福荡漾在两位老人的脸上,“大概是受孙悟空熏陶,儿子打小调皮得很,现在他在国外当建筑设计师。这就叫:老子画猴,儿子画楼。”
要完成120分钟的动画长片,全靠手工绘画,一般至少需要20个人的原画团队。据说宫崎峻的《千与千寻》仅原画人员就超过100人,而《大闹天宫》摄制组,原画加上助理也才8个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当时加班没什么加班费,大家根本没有‘钱’这根筋,每个人想的都是如何在导演的意图上作加法,而不是作减法,一有机会就自己折腾自己”严定宪说。
全片采取重点分包的形式,每个主创都分到几段来独立创作,导演只是总体把握,传达意图,每段具体画多少,怎么画都由主创把握。“孙悟空任弼马温在天庭遛马”那段,短短三十多秒的镜头,严定宪画了500多张。天马行空,千变万幻,连贯流畅,将孙悟空此时的自由与畅快表现得淋漓尽致,效果远超出导演的原有意图,成为全片的亮点之一。
![]() |
这样没事找事的做法,在全片层出不穷。以至于导演大万老当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个片子中,我是大导演,你们都是小导演。”
两位老人说,《大闹天宫》的成功,还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各方面都正儿八经当事情做了”。
今天还能“大闹天宫”吗?
严定宪和林文肖如今会陪着三岁半的小孙女一起看《樱桃小丸子》,不时也买些动画长片的DVD来看。电视机旁随手就能翻出《熊的传说》、《人猿泰山》、《千与千寻》、《猫的报恩》等一大摞碟片。
对于这些外国动画,两位中国老动画人并未表现出料想中的“敌意”。严定宪坦言,像《樱桃小丸子》这样的剧集,画功虽然并不出色,但故事贴近生活,人物真实可信,小孩子很容易产生共鸣,自然会喜欢。而聊起《千与千寻》,林文肖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她认为该片彻底体现了宫崎俊动画的特点:将故事放置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边界上,既领略童话般的幻异,又感到随时可能发生,并且处处洋溢着童趣,自然纯真。
两位老人七岁的小孙子在国外,特别喜欢他们寄过去的诸如《雪孩子》、《舒克与贝塔》的动画碟片,小孙子虽然不知道这些都是当年出自爷爷奶奶之手,但只要是可爱有趣的形象和生动活泼的故事,他都喜欢。
面对近些年不少国产动画的形象和情节模仿日本的说法,严定宪透露,其实日本也走过类似的模仿道路。20年前,他去日本参加动画研讨会时,就有日本动画人在会上对当时日本国内动画人物大都金发碧眼提出异议,指出这种简单模仿走上了歧途,必须悬崖勒马。这个声音后来得到了很多支持,改变了日本动画的主旋律。20年后,当中国动画也遭遇相似问题时,警告之声却似乎弱了许多。
作为上海美影厂的老厂长,严定宪从来没有看轻中国动画。他告诉记者,在摘金夺银、风光无限的《大闹天宫》诞生之前,中国人就创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漫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在《大闹天宫》之后,中国动画也一步一步走着自己的路。国内首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咤闹海》只用了一年多时间,1980年一经上映,同样赢得了满堂喝彩。
谈到目前中国动画的不景气(他们至多只愿意用“不景气”这个词),两位老动画人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才、政策和资金等因素。首先要有好故事,其次创作过程要单纯,少受其他因素干扰,最后也要有时间和资金的保障。两位坦言,目前政策因素越来越小,资金的问题也不难解决,最头疼的还是人才。
这一观点与现任上海美影厂厂长金国平的看法颇为相似。金最近指出,中国发展动画产业,不缺政策、资金,只缺人才和创意。
严定宪告诉记者,1986年至2000年的十五年里,上海美影厂除了1999年的《宝莲灯》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影院大片。那么长的时间里大都是做些供电视台的系列动画片、短片和外来加工片,以保证经济收入,维持日常运作,中国动画也就此逐渐落后,究其根源就在于“人才”上。
据调查,目前全国招收动画专业的各种院校达几十家,其中不少根本不是相关专业院校,且学费高昂。这与上世纪50年代北影的一个班和80年代短期的几个班相比,数量上简直有天壤之别。但如今出现的新问题是生源不少,师资极缺,一些学校见有利可图,就大肆粗制滥造,“生产”学生,而非培养专业动画人才。
在严定宪夫妇看来,优秀的动画人才不仅要有一大批好的原画设计高手,更应该有大量的好导演,而做到这一点,除了动画专业院校的培养之外,最离不开的就是“实践”二字。不仅要积累综合素养,更要能协调团队。“好导演是锻炼出来的,不是教室里学出来的”。两人清晰地给出了他们对中国动画萎靡现状的一份诊断书:中国动画不能只有加工人才,而没有创作人才,中国动画人才缺就缺在导演这一环节上。
严定宪回忆,当年他们一个班18个同学,最终成为导演的只有5位。好导演很重要,好导演的培养更重要。中国目前优秀的绘画人才不少,而且有些相当出色,他们本身就是在模仿中学会了绘画,又在这样的绘画中前赴后涌地成为外来加工片的“熟练技工”。制作加工片虽然收入不菲,但禁止任何主动创作,主观发挥,只需要严格执行外方摄影表上的指令。林文肖无奈地表示,曾经有个帮日本人搞惯了加工片的中国动画导演,独立搞长片时,居然连摄影表也不会做,基本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这样的导演怎么拍动画?
采访结束,才发觉与两位老人不知不觉聊了5个多小时。老人最后执意要为东方网的读者画个孙悟空的头像。听说,他们有一年去法国参观,在一个小学,应当地小朋友的要求在课堂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孙悟空的头像,孩子们怎么都不许老师擦,耽误了后面的课。严定宪就答应给每个小孩子画一个,结果一画500多个,足足换了三支笔。
林文肖握着老伴严定宪微微颤抖的手,又一次熟练地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了那个大闹天宫四十不惑的齐天大圣。
小档案:《大闹天宫》诞生记
1957年,在那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的多事之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此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推动下,全国文艺爆发出短暂的繁荣,新生的美影厂也准备趁机大施一番拳脚,来一个开门红。
机缘巧合,曾于40年代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堪称“中国动画鼻祖”的万氏兄弟,当时就在美影厂。一次,其中老大万籁鸣(大家尊称为大万老),提出能否在《铁扇公主》诞生的20年后,重拍一部更出色、更完美的《西游记》题材动画大片,以了却20年的夙愿。这一提议,立刻得到当时美影厂厂长特伟的赞同,经过一年的剧本筹划、改编,最终将选题定在以“大闹天宫”为主的《西游记》前七回本子,原因是这段故事情节丰富、独立成段,孙悟空反抗天庭的情节又能与当时群众运动的热情取得共鸣。
于是1960年,一支包括导演大万老、副导演唐澄以及五个主要原画在内的20来人制作团队正式组建完成,并断断续续(其中真正制作时间约为两年半)在1964年完成了上下两集,共120分钟的鸿篇巨制《大闹天宫》。(据主创严定宪回忆,全片以十分钟7000——8000张的量来推算,120分钟的片子,仅在纸上不包括背景在内的画稿就超过10万张,算上动画、赛璐珞版的量,工程之巨,在当时的中国和亚洲都是史无前例的)。
《大闹天宫》的上集在1961年问世后,好评如潮,先后在国内外获大奖,但它的下集却生不逢时,命途多舛。1964年初冬完成的《大闹天宫》下集在“文革”中沉寂了十余载,直到1978年“文革”结束后才第一次在全国完整放映。《大闹天宫》从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屡获国际电影大奖,包括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第13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等等。1983年此片在法国巴黎首映时观众多达10万人次。
-
怀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24 13:09:48
-
艾玛·鱼-最好的时光是用来浪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24 11:25:30
-
被迫改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24 09:12:13
-
哲学问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24 06:49:32
-
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23 23: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