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6日 渭城、三原、蒲城唐帝陵 (高祖李渊祖父李虎 永康陵 )
![]() |
永康陵西侧天禄 |
从兴宁陵出发,前往李昞父亲,太祖李虎的陵墓永康陵,这两位父子儿子葬于渭城区,父亲葬于三原县,多少有些距离,驱车经过一段时间到达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经过细致寻找,在果园中看到了一处不太显眼郁郁葱葱种满树木的小土丘,由此判断到达了目的地,
李虎为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以功参佐命”为八柱国之一,曾为尚书左仆射,被封陇西郡公,赐姓大野氏。北周受禅立国后,追封唐国公。这是李唐王朝的“唐”字由来,唐高祖李渊由太原起兵,经过多年鏖战,夺得政权,建立李唐王朝。以李虎受命唐国公有开国之瑞,唐武德元年六月,追尊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陵曰永康。李虎之墓遂号为陵。该陵在新旧唐书中均有记载,备受唐王朝重视。永康陵与唐时的陵墓制度及庙制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意义非凡,这也是唐帝国的根基所在,因此,研究唐陵,不能不首先注目于永康陵。
现今的永康陵保护较差,神道无石刻,多少显得有些荒凉,只看到西侧断腿天禄和残缺华表一座,天禄造型和兴宁陵天禄造型相同,体积上大些,接近西魏风格,华表倒在浅沟之下,还有部分石刻在碑林博物馆,因永康陵石刻较少,不单独建立相册。
![]() |
初见永康陵 |
陵区:陵区大约为正方形,据文献的记载:永康陵的封内为二十五里,推测为古五里见方。这应该是陵域的范围,据《新唐书》所记:永康(诸)陵,四至有封,禁民葬,唯故坟不毁。其陵区四角当设有封,至于有无垣墙,此次未能发现。陵区内中部为陵园,现地面上仅存覆斗形封土,陵园垣墙及门阙可能已平毁,陵园南门外存一残石兽,以此可推知陵园南门的大致位置;陵园南门外为陵墓神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刻雕像;神道南端是陵阙。据记载永康陵有多座陪葬墓,大约都分布在陵区范围内。(摘自网络)
陵园:陵园位于陵区中部,内有覆斗形封土一座,封土今东西长37米,南北宽33.5米,残高约7米,封土上及周围栽种一些小柏树(图三)。在距封土中心之南270米处有一残损严重仅存下肢部分的石雕蹲兽,从这一位置来看,应是陵园南门外的门兽,那么南门距离陵墓封土的距离大约是270米左右,约合唐尺为90丈。若陵园为正方形,则其边长当在180丈左右。即大约540米。(摘自网络)
![]() |
文保碑 |
![]() |
永康陵神道 |
神道:陵园正南是神道,神道是陵前特殊的道路,也是旧时谒陵礼仪的必经之地。以两侧石刻间距推算,神道宽30-31米,约合唐尺10丈。神道处于陵南北中轴线上,其北段与周围地表平齐,南段是一低于两侧地表的南北向纵沟,自北向南逐渐加深,最南端较深的地方有8米,北部最浅处为0.5米(自南向北,道路两旁左右依次分列有华表、天禄、石马、石人、石兽。经调查,神道两侧未曾位移的石马、华表周围地层中都夹有一古代踏面层,低于现地面0.3米,在踏面层上分布与石刻石质相同的碎石碴,其下即为生土。在沟中的断面层上亦发现有绵延甚长的厚路土层,天禄附近沟中路土层低于两侧石刻下的的踏面层1.5米-2米。这说明,陵墓神道修建之初,此处神道即低于两侧石刻所处地面,总体呈北高南低的沟状缓坡,由于历史上的风雨侵蚀,流水冲刷及耕地的平整,使神道路沟逐渐加深,形成今日冲沟的形状。(摘自网络)
![]() |
西侧天禄 |
![]() |
西侧天禄头部 |
![]() |
西侧天禄细部 |
![]() |
![]() |
残存华表 |
![]() |
碑林博物馆藏永康陵石虎,胸部壮硕,浅刻纹饰。 |
-
了了橙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23 07: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