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这是个被中国人写熟写烂的题目,我却是到了美国才深有体会。 张爱玲说的好,“中国人享惯口福, 除了本土都是中国人的灾区, 赤地千里。” 除了自己努力提高厨艺外,也必须经常回味家乡的各种美味来画饼充饥。 放手大干的时候不多,除了忙,懒,还有做了没人分享的问题,所以阅读菜谱在我是爱好多而时效少。回国的时候阿西问我都会做些什么, 仔细想想, 虽然南蒸北煮的试过不少菜式, 做的最驾轻就熟的还是小时候的家常菜。
我们家四口人, 每晚少不了四菜一汤,而且荤素搭配。爸爸上下班不用赶路,每天5点回家就收拾了菜料,然后在阳台上直等我妈回家, 遥遥的看见她走进这条街了, 就下厨房炒菜。总有一个绿油油的青菜,武汉多产菜苔,尤以洪山的菜苔清甜。 还有个叶子泛红的“汉菜”或者“旱菜”还是“汗菜”, 能炒出一盘子紫红的水来。爸爸经常夸赞说, 这盘菜一点水都不放,全是炒出来的水,证明菜的新鲜水嫩。那时候大家都是每天到菜场去买菜,当然新鲜。我现在就发现,买来的菜第一天还能炒出水来,放在冰箱去下一次就是干的了。
我还发现自己口味的演变。苦瓜茄子这些有苦味的蔬菜,小时候我是经爸妈百番诱导也不肯下咽的。现在却是我拿手菜之一。这是味蕾成熟的表现,还是执著的追求逝去的童年? 我不知道现在大陆城市里的青年人还吃不吃腐乳, 我小时候已经爱吃不吃,更主要的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吃这种长霉的豆腐,可当我在中国店里看到南宁腐乳(我爸爸老家南宁)就立刻买了下来。吃稀饭的时候挑一块。我想,也许很多传统的东西倒是在境外保存的更完全些,你看看台湾,因为怀旧。日常如油条面窝(我和朋友交换意见后认为是武汉特产)热干面(这个无可争议是武汉特产, 现有方便装, 实乃造福武汉游子一大功绩)芝麻烧饼, 当初就曾经给我小小的满足,现在求之不得了, 在回忆中更加完美起来。
下面来说说我念念不忘的食品,这些都只出现于特殊场合, 估计就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
第一是我奶奶的枕头粽子。这是她从棕叶到熏火腿全手工制作的。这也许是广西风味,没有追究过。不同于常见的三角粽子,枕头粽子是圆柱形的, 直径与一般的饭碗类似,吃的时候就像枕头面包一样切片,然后在平底锅中两面煎黄。 一口咬下去,由表面的焦脆直至糯米的糯软, 火腿也是肥腻适中,肉质细腻, 咸鲜可口。
我爸爸很有几个拿手菜,到了朋友有时也念起来的地步。首先是土豆园子, 具体做法不太清楚,我只见过成品,大概是土豆蒸熟捣烂后,加入牛奶,糖,捏成球, 糊上鸡蛋糊再炸成金黄色的吧。爸爸的土豆园子以其香软甜蜜还有可爱的外形大受我们小朋友的欢迎。 我想这里面关键是各种成分的比例,爸爸传给妈妈以后就难以保证是圆的了, 还经常挂着多余的蛋糊。
我怀着特殊感情回忆起的第二道菜, 是香酥鸭。爸爸完整精心的制作这道大菜, 我印象中只有我十岁做生日请了十多位同学的时候。 这只鸭子,被爸爸遍体抹上五香粉等等香料,下锅炸了酥脆,然后在它的膛内塞满香菇香葱等等,回锅烧烂。那种美味,除了它的名称“香酥”两字,的确不太好描述,我要冠以禽肉极品了。那天的第二亮点是冬瓜盅, 爸爸以掏空了的冬瓜做容器,特别的是在表面刻出了复杂的花纹。这个主要是视觉享受了。
学校食品是回味的第二部分。我吃了10年的食堂,虽然吃食堂没有不厌的,不过我公心确论武汉外校和北大的食堂是质量上层的。 武外过早的牛肉面和宵夜的糊米酒, 水平至今无路边摊可比。中餐竟然还卖虾球, 一小时下来,小小的四方桌上堆起了红通通圆滚滚的虾壳……我们则是吃得满手油腻,满口生津。 北大特色食堂比较多,不过离我们宿舍最近的是大众品牌:学一。 那也有几个拿手菜,猪肉炖粉条,土耳其烤肉夹馍, 和朝鲜冷面。
难忘的还有旅途中的美味。我第一次去杭州, 是大学第二年国庆,那可算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 从北京出发的我触动了莫名的对江南的乡愁。阿绯做东请我到浙大的一个餐厅吃饭,两人吃不了几个菜,我就记得一个“醉虾”。等的时候她告诉我是活的虾子, 活活用绍兴的黄酒浸醉,到底死没死没追究。 我就在惊险的期待中享受了这道奇肴。 端上来一个有盖的碗,不大,揭开来就见到透明的灰壳虾子, 胡须细足一应俱全。吃起来酒味很重,不腥。还有在云南丽江, 我和青年旅社里几个人凑到一起走了虎跳, 翻山渡河的两天下来,回到古城,挑了古城外的一家黑山羊火锅店。 火锅是清汤的, 有云南的特色香菜佐食, 还有大名鼎鼎的“鸡枞" (一种野菇)。 羊肉的鲜嫩香醇,鸡枞更是细腻鲜美,这个绝杀的组合,想起来就流口水。
和我的美国男友交往以来,吃饭倒成了矛盾的焦点。 一到周末出去吃饭的时候他就说平时一个人混的时候就刚吃过中餐外卖了, 不要再去中餐馆,我就将就,然而心里埋下小小的失望,久而久之大有积怨成仇的趋势。 最初觉得自己很小气,吃饭是什么小事? 然而非也,民以食为天,英文中也有要收服男人的心就要先收服男人的胃, 其实对女人也是一样。好在我现在经常做给他吃,化解了一部分矛盾。唉,我是不是就像张爱玲一样在永远的垂涎之中度过一生呢?
我们家四口人, 每晚少不了四菜一汤,而且荤素搭配。爸爸上下班不用赶路,每天5点回家就收拾了菜料,然后在阳台上直等我妈回家, 遥遥的看见她走进这条街了, 就下厨房炒菜。总有一个绿油油的青菜,武汉多产菜苔,尤以洪山的菜苔清甜。 还有个叶子泛红的“汉菜”或者“旱菜”还是“汗菜”, 能炒出一盘子紫红的水来。爸爸经常夸赞说, 这盘菜一点水都不放,全是炒出来的水,证明菜的新鲜水嫩。那时候大家都是每天到菜场去买菜,当然新鲜。我现在就发现,买来的菜第一天还能炒出水来,放在冰箱去下一次就是干的了。
我还发现自己口味的演变。苦瓜茄子这些有苦味的蔬菜,小时候我是经爸妈百番诱导也不肯下咽的。现在却是我拿手菜之一。这是味蕾成熟的表现,还是执著的追求逝去的童年? 我不知道现在大陆城市里的青年人还吃不吃腐乳, 我小时候已经爱吃不吃,更主要的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吃这种长霉的豆腐,可当我在中国店里看到南宁腐乳(我爸爸老家南宁)就立刻买了下来。吃稀饭的时候挑一块。我想,也许很多传统的东西倒是在境外保存的更完全些,你看看台湾,因为怀旧。日常如油条面窝(我和朋友交换意见后认为是武汉特产)热干面(这个无可争议是武汉特产, 现有方便装, 实乃造福武汉游子一大功绩)芝麻烧饼, 当初就曾经给我小小的满足,现在求之不得了, 在回忆中更加完美起来。
下面来说说我念念不忘的食品,这些都只出现于特殊场合, 估计就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
第一是我奶奶的枕头粽子。这是她从棕叶到熏火腿全手工制作的。这也许是广西风味,没有追究过。不同于常见的三角粽子,枕头粽子是圆柱形的, 直径与一般的饭碗类似,吃的时候就像枕头面包一样切片,然后在平底锅中两面煎黄。 一口咬下去,由表面的焦脆直至糯米的糯软, 火腿也是肥腻适中,肉质细腻, 咸鲜可口。
我爸爸很有几个拿手菜,到了朋友有时也念起来的地步。首先是土豆园子, 具体做法不太清楚,我只见过成品,大概是土豆蒸熟捣烂后,加入牛奶,糖,捏成球, 糊上鸡蛋糊再炸成金黄色的吧。爸爸的土豆园子以其香软甜蜜还有可爱的外形大受我们小朋友的欢迎。 我想这里面关键是各种成分的比例,爸爸传给妈妈以后就难以保证是圆的了, 还经常挂着多余的蛋糊。
我怀着特殊感情回忆起的第二道菜, 是香酥鸭。爸爸完整精心的制作这道大菜, 我印象中只有我十岁做生日请了十多位同学的时候。 这只鸭子,被爸爸遍体抹上五香粉等等香料,下锅炸了酥脆,然后在它的膛内塞满香菇香葱等等,回锅烧烂。那种美味,除了它的名称“香酥”两字,的确不太好描述,我要冠以禽肉极品了。那天的第二亮点是冬瓜盅, 爸爸以掏空了的冬瓜做容器,特别的是在表面刻出了复杂的花纹。这个主要是视觉享受了。
学校食品是回味的第二部分。我吃了10年的食堂,虽然吃食堂没有不厌的,不过我公心确论武汉外校和北大的食堂是质量上层的。 武外过早的牛肉面和宵夜的糊米酒, 水平至今无路边摊可比。中餐竟然还卖虾球, 一小时下来,小小的四方桌上堆起了红通通圆滚滚的虾壳……我们则是吃得满手油腻,满口生津。 北大特色食堂比较多,不过离我们宿舍最近的是大众品牌:学一。 那也有几个拿手菜,猪肉炖粉条,土耳其烤肉夹馍, 和朝鲜冷面。
难忘的还有旅途中的美味。我第一次去杭州, 是大学第二年国庆,那可算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 从北京出发的我触动了莫名的对江南的乡愁。阿绯做东请我到浙大的一个餐厅吃饭,两人吃不了几个菜,我就记得一个“醉虾”。等的时候她告诉我是活的虾子, 活活用绍兴的黄酒浸醉,到底死没死没追究。 我就在惊险的期待中享受了这道奇肴。 端上来一个有盖的碗,不大,揭开来就见到透明的灰壳虾子, 胡须细足一应俱全。吃起来酒味很重,不腥。还有在云南丽江, 我和青年旅社里几个人凑到一起走了虎跳, 翻山渡河的两天下来,回到古城,挑了古城外的一家黑山羊火锅店。 火锅是清汤的, 有云南的特色香菜佐食, 还有大名鼎鼎的“鸡枞" (一种野菇)。 羊肉的鲜嫩香醇,鸡枞更是细腻鲜美,这个绝杀的组合,想起来就流口水。
和我的美国男友交往以来,吃饭倒成了矛盾的焦点。 一到周末出去吃饭的时候他就说平时一个人混的时候就刚吃过中餐外卖了, 不要再去中餐馆,我就将就,然而心里埋下小小的失望,久而久之大有积怨成仇的趋势。 最初觉得自己很小气,吃饭是什么小事? 然而非也,民以食为天,英文中也有要收服男人的心就要先收服男人的胃, 其实对女人也是一样。好在我现在经常做给他吃,化解了一部分矛盾。唉,我是不是就像张爱玲一样在永远的垂涎之中度过一生呢?
-
fiakia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9-22 1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