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书院的三大核心事业是什么---供祀篇
供祀是什么?
绵延千年的书院历史中,供祀何以成为书院的核心事业之一?
供祀的对象是谁?
历朝历代中供祀的对象是否在变化?
……
这一切都将在本篇揭晓。
在讲学篇中,我们从唐至清梳理了书院讲学的五大特点,对于书院讲学以及其最精彩的部分“会讲”都有提及。在书院的三大核心事业中,供祀一直是很少被关注的部分,但是我们纵观中国书院的历史,供祀一直没有退出书院的核心事业之外,且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供祀成为书院唯一的功能,这很难想象,却是不容忽视的史实。
“供祀”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礼志上》,该书有记:
“古之圣王,躬耕帝藉,以供郊庙之粢盛。近世以来,耕藉止於数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
在这里“供祀”就是祭祀、奉祀的意思,下来我们沿着历史的脉路一一展开论述。
北宋:供祀活动初具规模
如果说在唐代,书院还是处于萌芽阶段的话,那么书院三大核心事业“讲学、供祀、藏书”在北宋已初具规模,而在这一时期,则以岳麓书院为典型。
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初期的岳麓书院,不但建有供讲习所用的讲堂,供藏书所用的书楼,还设像供祀孔子及其弟子诸先贤,然而这只是书院供祀活动的发端。
南宋:供祀活动举足轻重
南宋,既是我国书院发展的极盛时期,也是书院供祀活动约定成俗的时期,并形成制度性制约。在该历史阶段的供祀活动,我们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
1、 供祀对象的扩展。
南宋时期,由于“嘉定更化”①以后,理学在学术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并在理宗淳佑以后确立为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朱熹及其弟子黄榦 宣扬程、朱、周、张继承所谓儒家“道统”的影响,在书院中影响甚广。
在此背景下,书院供祀的对象从“孔子及其弟子”向外不断扩展。各大书院中供祀的对象既有北宋以来的理学家(如朱熹、周敦颐、程颢、张载、张栻、陆九渊、邵雍、罗从彦等),也有部分书院供祀对象为乡贤名宦,或者理学以外的名师。如桥溪书院供祀乡贤李纲,龙溪书院供祀的是黄庭坚,也有书院有关的人,如和靖书院供祀的是疏远的创建人曹豳。
2、 供祀的制度化,
南宋时期,书院的供祀典礼也形成制度性章程,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典礼。有的书院在落成之后,开讲之前,还要进行“释菜”②。
元代:理学一家独大
在元代,因为蒙古统治者寻求统治的合法化和拉拢汉族精英,书院也在元政府的政策限制下逐渐“官学化”。而在“官学化”的过程中,由于当时政府的提倡,程朱理学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元太宗时,由元政府行中书省事杨惟中所建立的太极书院,设祠供祀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并将“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列为“从祀”。此外,在制度上明文规定在州县学以及书院祠堂中将程朱派理学家予以供祀。
同时,在一些书院中,如咸宁鲁斋书院与也会专门供祀元代大儒,如金履祥、许恒、杨恭懿、刘因、吴澄等等。
更为蹊跷的是,在元代初期,因为战火毁坏,“讲学”中断,“藏书”被毁,在短暂的时间内,供祀成为书院的惟一保留的功能和事业。以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为例,在元初就出现荒凉甚至荒废的状况。
《白鹿洞志》卷十二曾有记载:“(元初)昔日规制不可见,惟闻山鸟相呼,山鸣谷应,余音悠扬,恍类弦歌声。”一片荒凉之态,此时的岳麓书院也处于荒废状态,无人问津的环境中,供祀成为书院得以应用的惟一功能。
明代:心学风光一时
在明代,尤其是正德皇帝之后,心学兴盛。书院的供祀对象也由程朱理学家之外,扩展到心学派理学家,王阳明、陆九渊、杨简、陈献章、刘文民等皆被列为书院的供祀对象。
在祭祀典礼方面,承接宋元旧习,春秋两祭。
清代:汉儒宗师的回归
在清代,清政府的采取文字狱、提法易服、建立驻防制度等一系列高压制度,维护自身统治。因为明代遗民精英的“不仕”以及寻求安全的为学之道,出现了“复古”和“金石学”昌盛的局面。
这种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体现在书院的供祀层面,则将汉儒重新推出作为供祀的主要对象,例如杭州诂经精舍供祀许慎、郑玄,广州学海堂供祀郑玄。此外同时代的汉学家也备受尊崇,成为供祀对象,如清代的汉学家江永、戴震、钱大昕、阮元等。
清末,书院进行了历史性的改制,学堂出现,“实用主义”占据上风。“供祀”活动逐渐被荒废。直到现在,书院的三大核心事业之一“供祀”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注释:
① 嘉定更化: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史弥远等所杀。次年,宁宗改元嘉定,南宋朝廷落入史弥远手中。在史弥远执政后,不仅为剥夺王爵的秦桧回复王爵,并且赠谥,同时还与金签订了“嘉定和议”,史称“嘉定更化”。
② 释菜:亦作“ 释采 ”。 1、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 郑玄 注:“将舞,必释菜於先师以礼之。”《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学,观释菜;命 颖达 讲经。”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公予告家居,率乡人子弟释菜於学宫。”
绵延千年的书院历史中,供祀何以成为书院的核心事业之一?
供祀的对象是谁?
历朝历代中供祀的对象是否在变化?
……
这一切都将在本篇揭晓。
在讲学篇中,我们从唐至清梳理了书院讲学的五大特点,对于书院讲学以及其最精彩的部分“会讲”都有提及。在书院的三大核心事业中,供祀一直是很少被关注的部分,但是我们纵观中国书院的历史,供祀一直没有退出书院的核心事业之外,且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供祀成为书院唯一的功能,这很难想象,却是不容忽视的史实。
“供祀”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礼志上》,该书有记:
“古之圣王,躬耕帝藉,以供郊庙之粢盛。近世以来,耕藉止於数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
在这里“供祀”就是祭祀、奉祀的意思,下来我们沿着历史的脉路一一展开论述。
北宋:供祀活动初具规模
如果说在唐代,书院还是处于萌芽阶段的话,那么书院三大核心事业“讲学、供祀、藏书”在北宋已初具规模,而在这一时期,则以岳麓书院为典型。
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初期的岳麓书院,不但建有供讲习所用的讲堂,供藏书所用的书楼,还设像供祀孔子及其弟子诸先贤,然而这只是书院供祀活动的发端。
南宋:供祀活动举足轻重
南宋,既是我国书院发展的极盛时期,也是书院供祀活动约定成俗的时期,并形成制度性制约。在该历史阶段的供祀活动,我们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
1、 供祀对象的扩展。
南宋时期,由于“嘉定更化”①以后,理学在学术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并在理宗淳佑以后确立为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朱熹及其弟子黄榦 宣扬程、朱、周、张继承所谓儒家“道统”的影响,在书院中影响甚广。
在此背景下,书院供祀的对象从“孔子及其弟子”向外不断扩展。各大书院中供祀的对象既有北宋以来的理学家(如朱熹、周敦颐、程颢、张载、张栻、陆九渊、邵雍、罗从彦等),也有部分书院供祀对象为乡贤名宦,或者理学以外的名师。如桥溪书院供祀乡贤李纲,龙溪书院供祀的是黄庭坚,也有书院有关的人,如和靖书院供祀的是疏远的创建人曹豳。
2、 供祀的制度化,
南宋时期,书院的供祀典礼也形成制度性章程,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典礼。有的书院在落成之后,开讲之前,还要进行“释菜”②。
元代:理学一家独大
在元代,因为蒙古统治者寻求统治的合法化和拉拢汉族精英,书院也在元政府的政策限制下逐渐“官学化”。而在“官学化”的过程中,由于当时政府的提倡,程朱理学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元太宗时,由元政府行中书省事杨惟中所建立的太极书院,设祠供祀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并将“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列为“从祀”。此外,在制度上明文规定在州县学以及书院祠堂中将程朱派理学家予以供祀。
同时,在一些书院中,如咸宁鲁斋书院与也会专门供祀元代大儒,如金履祥、许恒、杨恭懿、刘因、吴澄等等。
更为蹊跷的是,在元代初期,因为战火毁坏,“讲学”中断,“藏书”被毁,在短暂的时间内,供祀成为书院的惟一保留的功能和事业。以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为例,在元初就出现荒凉甚至荒废的状况。
《白鹿洞志》卷十二曾有记载:“(元初)昔日规制不可见,惟闻山鸟相呼,山鸣谷应,余音悠扬,恍类弦歌声。”一片荒凉之态,此时的岳麓书院也处于荒废状态,无人问津的环境中,供祀成为书院得以应用的惟一功能。
明代:心学风光一时
在明代,尤其是正德皇帝之后,心学兴盛。书院的供祀对象也由程朱理学家之外,扩展到心学派理学家,王阳明、陆九渊、杨简、陈献章、刘文民等皆被列为书院的供祀对象。
在祭祀典礼方面,承接宋元旧习,春秋两祭。
清代:汉儒宗师的回归
在清代,清政府的采取文字狱、提法易服、建立驻防制度等一系列高压制度,维护自身统治。因为明代遗民精英的“不仕”以及寻求安全的为学之道,出现了“复古”和“金石学”昌盛的局面。
这种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体现在书院的供祀层面,则将汉儒重新推出作为供祀的主要对象,例如杭州诂经精舍供祀许慎、郑玄,广州学海堂供祀郑玄。此外同时代的汉学家也备受尊崇,成为供祀对象,如清代的汉学家江永、戴震、钱大昕、阮元等。
清末,书院进行了历史性的改制,学堂出现,“实用主义”占据上风。“供祀”活动逐渐被荒废。直到现在,书院的三大核心事业之一“供祀”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注释:
① 嘉定更化: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史弥远等所杀。次年,宁宗改元嘉定,南宋朝廷落入史弥远手中。在史弥远执政后,不仅为剥夺王爵的秦桧回复王爵,并且赠谥,同时还与金签订了“嘉定和议”,史称“嘉定更化”。
② 释菜:亦作“ 释采 ”。 1、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 郑玄 注:“将舞,必释菜於先师以礼之。”《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学,观释菜;命 颖达 讲经。”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公予告家居,率乡人子弟释菜於学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