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那么一点点》(2013雷励中国*上海047期甄选营)
“就差那么一点点”,《西游降魔篇》中陈玄奘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了爱恨交缠后终于明白了师傅的指点,而爱的真滴,亦是佛的要义,殊途而同归。“大我小我都是我,大爱小爱都是爱”,而这又与“高山不辞细土,大海不让溪流”的宽容精神暗合。宽容与执着,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这些看似分明的语词在日常中却又是那么的难以分清。正直,勇敢,探索,魄力这些“大词”我们习以为常,然而正如曾经的玄奘一样,却并没有真正的内化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具体的行动得到践行。
当结束了两天的雷励之行后,我慢慢的回忆,“就差那一点点”似乎亟待我去破译,如玄奘曾经一样,我也固执己见,和玄奘一样都为自己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赢,为了团队”,而今我问自己,难道自己一直坚持的方案就一定是最好的吗?既然自以为自己的方案想法是最好的,为什么却难以在最初得到大家的认可呢?如果抛开最后的演出结果不论,单以话剧策划构思阶段来说,我无疑是失败的,在没有得到大部分队员认可的情况下,临时更改剧本,另起灶炉。虽然最后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是过程及程序的巨大“污点”至今让我遗憾,我问自己,如果最后的表演失败了,那么我将怎么面对队友,怎么面对整个团队,那一天晚上总结时我说“有时候程序正义并不能保证一定是最好的结果,但优良的程序却可以保证有一个并不太坏的结果”,回到当时的形势中看,分两拨人分别完成晚餐和话剧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但是这种破坏程序而引发的巨大风险确实不得引起注意。我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集思广益可能是初衷,但是最后可能就是七嘴八舌,效率无从谈起。如何高效的讨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罗伯特议事规则我想可以引入。针对不同形式的讨论和话题我们可以灵活的应用,可以是一个议事规则的简化版。我继续问我,如果那时有非常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那么在现有的两种方案中我又有多大的把握说服队友支持我的方案吗?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表达”,如何在短时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得到支持,这个在第二天的“为自己活一把”的游戏里得到体现,雷励的很多小的游戏项目是一环套一环链接起来的,身在其中而不觉,如今重温,才发现回味无穷。每一个环节都只是完整链条里的一个齿轮,一个组建,但是却不可缺失,我们的表现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这就是“那一点点”的所在,表面的一点点,实际上是根深蒂固的反映,我们都知道要打破惯性思维,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又谈何容易。就像那场域外星球话剧一样,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可能不一样,其反映也是各不相同,多元化的解读并没有不妥,但是话剧要开展下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进行下去,就必须让双方都能进行“理想(符号的理解)”的沟通,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的调试和选择的“试错”过程,最初的理解可能是潜意识中的“惯性思维”在起作用,当交流并不顺利时,我们就应该抛开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理解对方发出的信号,并做出新的解读,与此同时产生的新的符码系统将再一次接受现实交流的检验,周而复始,最后形成一个较为理想,固定的编码-译码系统。我以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既破且立”的思维模式,既要打破惯性思维,同时有能力建构起来新的思维模式,并不断的更新,完善,甚至推倒-重建。
记得在投给雷励的简历中就提到我希望参与雷励,结识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精神气质的朋友们,并且努力的做到放下自我,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态度面对生活。楠姐指出我正处于一个“自我”的状态,我赞同,但是从这次的活动来看,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为什么呢?是我没有很好的总结反思吗?我问了自己很多次,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以为现在我接近了问题的关键,“自我意识”并不是那么容易辨识,有时候它会显现出正能量,表现为参与活动时候的投入,充满激情,想法的不断迸发,自嗨,而有时候它则展示出负的一面,过分的强调自己,较少的顾及他人,有时候脱离团队,其实这些正与负间并非想象中的绝缘,他们可以相互之间转换,而关键是一个“度”,没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和激情的迸发,不要说乐在其中,就是享受游戏和团队的快乐都是不可能的,同时过分的自我意识的作祟,又会割裂自己与团队,自己是团队中间的一员,合作的重要性在这次雷励我感受特别深,不管是自己擅长的还是完全不懂的,都应该虚心的听取大家的意见,如何建设团队,如何在团队中做到职责分明,团队的磨合等等这些都切身的感受到了,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真的如像耀叔所说,雷励很多都没有说透,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体悟。第二天我担任了厨师助理,这本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领域,我没有想到会担任这个工作,队友的支持让我希望走出自己的“自我设限”,没错,是自己局限了自己,是自己把自己装进了牢笼,在和队友的交流中,大家都感受到发现了新的自己,第二天总结第一天的教训,分工合作,落实到位,这一天我真的感受到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也从队友的那里学到了团队建设的方法,这些都让我获益。两天的时间虽然很多短,但是带给我的启发与思考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会像种子一样,深藏于内心,在不禁意间改变着我。雷励不能没有快乐,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快乐,那么就太肤浅了,雷励让我们参与在游戏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接受这挑战,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做出迅速的判断,有快乐,有感动,有迷茫,有失望,五味杂陈,这才是完整的。隔着的那一点点真的需要的是我们慢慢消化,不求马上统统解决,做到完美,但是我们在接下去的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缺点,慢慢的改变自己,这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生的态度。
雷励是一群“傻子”和“疯子”的自嗨,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就是想打破既有的束缚,挑战自己业已形成的固有思维,寻找真实的自我。我很庆幸加入了雷励,度过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两天。在这里,和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和背景的朋友们交流,思想的碰撞擦出了无数的idear.,我享受着这个过程。谢谢领队和队友的支持和帮助,我希望能够与他们一起远征,继续探索,并且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尽自己的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就差那么一点点”,勇敢的迈出去吧。
当结束了两天的雷励之行后,我慢慢的回忆,“就差那一点点”似乎亟待我去破译,如玄奘曾经一样,我也固执己见,和玄奘一样都为自己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赢,为了团队”,而今我问自己,难道自己一直坚持的方案就一定是最好的吗?既然自以为自己的方案想法是最好的,为什么却难以在最初得到大家的认可呢?如果抛开最后的演出结果不论,单以话剧策划构思阶段来说,我无疑是失败的,在没有得到大部分队员认可的情况下,临时更改剧本,另起灶炉。虽然最后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是过程及程序的巨大“污点”至今让我遗憾,我问自己,如果最后的表演失败了,那么我将怎么面对队友,怎么面对整个团队,那一天晚上总结时我说“有时候程序正义并不能保证一定是最好的结果,但优良的程序却可以保证有一个并不太坏的结果”,回到当时的形势中看,分两拨人分别完成晚餐和话剧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但是这种破坏程序而引发的巨大风险确实不得引起注意。我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集思广益可能是初衷,但是最后可能就是七嘴八舌,效率无从谈起。如何高效的讨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罗伯特议事规则我想可以引入。针对不同形式的讨论和话题我们可以灵活的应用,可以是一个议事规则的简化版。我继续问我,如果那时有非常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那么在现有的两种方案中我又有多大的把握说服队友支持我的方案吗?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表达”,如何在短时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得到支持,这个在第二天的“为自己活一把”的游戏里得到体现,雷励的很多小的游戏项目是一环套一环链接起来的,身在其中而不觉,如今重温,才发现回味无穷。每一个环节都只是完整链条里的一个齿轮,一个组建,但是却不可缺失,我们的表现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这就是“那一点点”的所在,表面的一点点,实际上是根深蒂固的反映,我们都知道要打破惯性思维,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又谈何容易。就像那场域外星球话剧一样,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可能不一样,其反映也是各不相同,多元化的解读并没有不妥,但是话剧要开展下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进行下去,就必须让双方都能进行“理想(符号的理解)”的沟通,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的调试和选择的“试错”过程,最初的理解可能是潜意识中的“惯性思维”在起作用,当交流并不顺利时,我们就应该抛开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理解对方发出的信号,并做出新的解读,与此同时产生的新的符码系统将再一次接受现实交流的检验,周而复始,最后形成一个较为理想,固定的编码-译码系统。我以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既破且立”的思维模式,既要打破惯性思维,同时有能力建构起来新的思维模式,并不断的更新,完善,甚至推倒-重建。
记得在投给雷励的简历中就提到我希望参与雷励,结识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精神气质的朋友们,并且努力的做到放下自我,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态度面对生活。楠姐指出我正处于一个“自我”的状态,我赞同,但是从这次的活动来看,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为什么呢?是我没有很好的总结反思吗?我问了自己很多次,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以为现在我接近了问题的关键,“自我意识”并不是那么容易辨识,有时候它会显现出正能量,表现为参与活动时候的投入,充满激情,想法的不断迸发,自嗨,而有时候它则展示出负的一面,过分的强调自己,较少的顾及他人,有时候脱离团队,其实这些正与负间并非想象中的绝缘,他们可以相互之间转换,而关键是一个“度”,没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和激情的迸发,不要说乐在其中,就是享受游戏和团队的快乐都是不可能的,同时过分的自我意识的作祟,又会割裂自己与团队,自己是团队中间的一员,合作的重要性在这次雷励我感受特别深,不管是自己擅长的还是完全不懂的,都应该虚心的听取大家的意见,如何建设团队,如何在团队中做到职责分明,团队的磨合等等这些都切身的感受到了,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真的如像耀叔所说,雷励很多都没有说透,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体悟。第二天我担任了厨师助理,这本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领域,我没有想到会担任这个工作,队友的支持让我希望走出自己的“自我设限”,没错,是自己局限了自己,是自己把自己装进了牢笼,在和队友的交流中,大家都感受到发现了新的自己,第二天总结第一天的教训,分工合作,落实到位,这一天我真的感受到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也从队友的那里学到了团队建设的方法,这些都让我获益。两天的时间虽然很多短,但是带给我的启发与思考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会像种子一样,深藏于内心,在不禁意间改变着我。雷励不能没有快乐,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快乐,那么就太肤浅了,雷励让我们参与在游戏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接受这挑战,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做出迅速的判断,有快乐,有感动,有迷茫,有失望,五味杂陈,这才是完整的。隔着的那一点点真的需要的是我们慢慢消化,不求马上统统解决,做到完美,但是我们在接下去的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缺点,慢慢的改变自己,这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生的态度。
雷励是一群“傻子”和“疯子”的自嗨,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就是想打破既有的束缚,挑战自己业已形成的固有思维,寻找真实的自我。我很庆幸加入了雷励,度过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两天。在这里,和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和背景的朋友们交流,思想的碰撞擦出了无数的idear.,我享受着这个过程。谢谢领队和队友的支持和帮助,我希望能够与他们一起远征,继续探索,并且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尽自己的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就差那么一点点”,勇敢的迈出去吧。
-
柚子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2 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