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课程简介
古文字学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所授内容主要为古文字学基础知识。包括古文字的认读(甲骨文、金文、小篆);古文字的结构理论“六书”;古文字所蕴涵的文化知识;古代书体的演变等。本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课时30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大家认读古文字的能力,深刻了解汉字背后的原始思维和文化,陶冶艺术情操,提升科学人文素养。
古文字学课程大纲
古文字学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及其结构理论的一门科学。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甲骨文、殷周金文和战国文字,内容涉及到殷墟甲骨文、殷周金文和战国文字的研究概况及选读等;《说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说文解字》一书,内容涉及到《说文》的作者,编纂意图、价值与局限、编排体例、研究概况、汉字结构及《说文》部首选读等。
一、古文字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概况
(一)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概况
殷墟是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遗址,地在今河南安阳市北小屯村一带。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叫做殷墟甲骨文。(它是对在郑州二里冈、山西洪洞县坊堆村、陕西长安县张家坡、北京昌平县西周墓、陕西岐山县凤皱村等地出土的甲骨文而言的。)
甲骨文的名称有很多,如甲文、龟甲文、龟版文、龟甲文字、龟刻文、契文、殷墟书契、殷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相比之下,“甲骨文”这一名称比较准确。所谓“甲”指龟甲,所谓“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甲骨文一般都是刀刻或用毛笔写在甲骨之上的。自 1899 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今,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约有 15 万片左右,总字数约 100 万字,不重复的字约有 4500 多个,目前所能认识的则不过一千字。(殷代盛行巫术,殷人每遇重大或疑难之事一定要求神问卜,甲骨是占卜的工具,通过烧灼甲骨令其出现兆象(裂纹)以预测吉凶。所谓甲骨文就是占卜时在甲骨上所作的纪录。)
对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是研究甲骨文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殷墟甲骨文的时间跨度至少有二百多年时间,所谓分期断代就是根据甲骨文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它们分别属于晚商哪一时期那一王的。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中通过卜辞中的称谓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世系的对照确定了一些甲骨的年代,开启了甲骨断代的先河。其后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等人都分别对甲骨的断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董作宾将甲骨分为 5 期 12 王,一期包括二世四王,即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二期包括一世二王,即祖庚、祖甲;三期包括一世二王,即廪辛、康丁;四期包括二世二王,即武乙、文丁;五期包括二世二王,即帝乙、帝辛。
甲骨文首先发现于 1899 年,一百多年来,甲骨学的研究经过先驱时期( 1899-1909 )、奠基时期( 1910-1928 )、形成时期( 1928-1937 )、低潮时期( 1937-1949 )、高潮时期( 1949-1966 )、停滞时期( 1966-1976 )和繁荣时期等七个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重要学科。
1 .先驱时期( 1899-1909 )
19 世纪末,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时经常会发现甲骨,这些甲骨开始被村民当作“龙骨”卖给药店,随后药材商又将甲骨贩运到全国各地。 1899 年身居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一些甲骨,并断定这些甲骨所刻的类似图形的刀痕是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是这样被发现的。从此,甲骨文才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不惜重金四处求购。 1903 年,刘鹗将自藏的甲骨变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 1904 年,孙怡让写出了《契文举例》一书,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开创性的专著。此后一些旅居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也对甲骨文的收集和研究发生了兴趣,如美国传教士方法敛、英国传教士库寿龄等。
2 .奠基时期( 1910-1928 )
所谓奠基时期是指奠定甲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时期,奠定这一学科最重要的条件是对甲骨文的考释和通读,罗振玉、王国维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01 年罗振玉著成《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考定出甲骨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并推断出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遗物。此后罗氏又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等著录书及考释著作《殷墟书契考释》。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的著作是《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和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氏的著作影响很大,尤其是上述两篇论文首次确定了部分甲骨的时代,同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的可靠性。这一时期研究甲骨文的学者还有日人林泰辅、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等,使甲骨学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3 .形成时期( 1929-1937 )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对殷墟甲骨进行发掘。自 1928 年至 1937 年共发掘了 15 次,所得甲骨被编为《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这一时期对甲骨文的考释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郭沫若、胡厚宣、张政烺、徐中舒、吴其昌、和丁山等人。其中郭氏的著作是《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除了考释工作,这一时期董作宾对甲骨文的断代研究、唐兰对甲骨学的理论研究方面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把甲骨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甲骨学这门学科已正式形成。
4 .低潮时期( 1937-1949 )
这一时期先后发生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由于战争的影响,使甲骨文的研究处于低潮。此期间董作宾于甲骨分期之后提出了所谓新派、旧派之说,于省吾出版了《双剑誃殷契骈枝》初编、续编和三编,共新释及纠正误释甲骨文 100 余字,为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日本学者贝塚茂树提出了在殷墟卜辞里有不属于商王的所谓“子卜贞卜辞”之说。
5 .高潮时期( 1949-1966 )
新中国成立后到 1966 年文革开始前这一阶段是甲骨文研究的高潮时期。 1951 年陈梦家发表《甲骨断代学》一文以大量证据证明董作宾所谓“文武丁卜辞”中的 组、子组等卜辞属武丁时代。 1953 年日本学者贝塚茂树、伊藤道治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之再检讨》,得到了与陈氏大体相同的结论。 1956 年陈氏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一书,这是一部关于殷墟卜辞研究成果的大型通论性著作。李学勤在这时期崭露头角,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著。他提出应该将卜辞的分类和断代分成两个不同的步骤。
6 .停滞时期( 1966-1976 )
1966 年至 1976 年这一阶段是文革时期,国内的甲骨文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所取得的成果较小。这一时期做出较大贡献的学者有裘锡圭、张政烺及日本学者岛邦男。
7 .繁荣时期( 1976- 今)
1976 年文革结束到现在是甲骨文研究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著述如林,李学勤和裘锡圭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学术带头人。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姚孝遂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日人松丸道雄和高岛谦一合纂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香港学者饶宗颐主编的《甲骨文通检》、蔡哲茂的《甲骨缀合集》、于省吾《甲骨文释林》、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严一萍《甲骨学》、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的《甲骨学一百年》、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宋镇豪主编的《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等。
(二)殷周金文研究概况
金文又叫“钟鼎文”、“吉金文字”等。金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书?郊祀志上》载,汉武帝时,汾阴掘出了一个大鼎,群臣以为这是“天祚有德”的祥瑞,为此汉武帝把年号改为元鼎。汉代以后,铜器时有发现,到了宋代,由于朝廷的提倡,金石之学大盛,对金文的著录和研究也达到了高潮。宋代对金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主要有北宋的杨元明、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和南宋的薛尚功等人。著作主要有吕大临的《考古图》、宋徽宗敕编的《博古图录》、赵明诚的《续考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的《啸堂集古录》等。
元明两代是金文研究的衰弱时期。
清代建国以后,金石学复兴。尤其在乾嘉以后至清末,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著录和研究金文的著作主要有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阮元《集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孙怡让《古籀拾遗》、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等。
到了民国时期,在西学思想的影响下,金文的研究逐渐加强了科学性。这一时期的代表学者是罗振玉、王国维和郭沫若。罗振玉编成《三代吉金文存》 20 卷,著录铜器 4835 件。王国维撰成《宋代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观堂古今文考释五种》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郭沫若撰成《西周金文辞大系》,对西周铜器进行了所属世代及分国研究,建立了铜器铭文研究的新体系。这一时期对金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除以上三人外还有唐兰、吴闿生、于省吾、杨树达、陈梦家、张政烺、李学勤、裘锡圭和日本白川静等人。
(三)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简况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其时间上限一般确定在前 475 年(周元王元年),下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 221 年。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内容包括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铜器铭文是指铸刻在铜器如鼎、壶、戈等器物上的的文字。石器文字是指刻写在石壁或石器上的文字,如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诅楚文等。货币文字是指货币上的文字,如刀币布币上的刻字。玺印文字是指刻在印章上的文字,如官玺、私玺、成语玺上的刻字等。简帛文字是指书写在竹简或布帛上的文字,如近数十年发现的湖北郭店简、包山简等。陶文是指刻写在陶器上的文字,如燕陶文、齐陶文等。盟书即载书,它是指诸侯或大夫订立盟约时写在简策、玉片或石片的盟辞。
战国文字最早被发现是在西汉以后,历代学者都对战国文字进行了研究。汉代废除了秦的“挟书之律”,一些未遭秦火焚毁的典籍如《孝经》、《左传》、《周礼》、《尚书》、《论语》先后从地下和墙壁中被发现或从民间献出。这些古籍多使用战国时期东方诸国的文字写成的,被称为古文。东汉许慎在《说文》一书中对所收一千多个古文从形音义角度进行了全面地研究。自三国到民国以前,研究战国文字的学者主要有魏初的邯郸淳、西晋的荀勗、和峤、卫恒、束晳、续咸、隋颜之推、唐傅奕、北宋郭忠恕、夏竦、苏轼、欧阳修、赵明诚、叶石林、清代陈介祺、吴大澂等人。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巨增,这一时期研究战国文字的学者也随之增多,主要有王国维、唐兰、刘节、容庚、郭沫若、徐中舒、胡先炜等人。其中研究成绩最显著的当推王国维,他将“古文”确定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字,这一结论指明了“古文”的性质及正确年代,是对研究战国文字的重大贡献。
解放以后至今,战国文字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李学勤、朱德熙、裘锡圭在战国文字的考释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另外郭沫若、陈梦家、史树青、孙百朋、唐兰、于省吾、殷涤非、罗长铭、谭其骧、商承祚、黄盛章、张政烺、李零、于豪亮、何琳仪、吴振武、雷宪通、王辉、严一萍及香港学者饶宗颐等学者在战国文字的年代考释、分国断代、综合研究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说文解字》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概况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经典性的字书,同时也是科学的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时至今日,这部书仍是我们阅读古籍、研究文字、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字以及音韵、词汇、训诂、语法的最重要的参考书。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 公元 100 年 ) ,全书正文收字 9353 个,重文 1163 个,解说 133411 字,作者许慎,东汉汝南郡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人,字叔重,朴实稳重,精通五经,曾任洨县 ( 今安徽灵壁县 ) 长。
《说文》一书确立了六书理论,创立了汉字部首,并制定了按汉字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为后代保存了词的本义、丰富的古音资料、训诂资料及古代文化资料。由于受时代的限制,许慎在对字的释义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君权思想、神权思想以及阴阳五行的思想,致使对一些字的解释不够准确,例如把“王”解释为“天下所归位也”,把“水”解释为“准也,北方之行”等等。《说文》一书的编排体例是将所收 9353个字分成540组,即540部,每部字所共有的表意构件就是部首。各部字的先后排列顺序是根据部首的排列顺序,部首的排列顺序一般是“据形系联”。所谓据形系联是指根据部首形体相关的原则进行排列,如刀、刃、 (qia)……。各部内部所含字的排列也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并非杂乱无章。许氏对每一字的解释共包括3个方面:1、释形,既解释字的形体结构,指出字的结构属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2、释音,即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给被释字注音,或指明形声字的声符。用同音字注音的术语多为“读若”。3、释义例,即指明一个字的本义,如“蔬,菜也”,“黑,火所熏之色也”等。
《说文》一书成书后在当时即引起了一些著名学者如如郑玄、应劭等人的重视。此后历代对《说文》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学者接踵相继,据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一书所录,历代研究《说文》的著名专书达 182种之多。其中研究《说文》成就最显著的学者为唐代的李阳冰、北宋的徐铉、南唐的徐锴、清人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等。
李阳冰是唐代赵郡 ( 今河北赵县 ) 人,他是最早对《说文》进行全面整理的学者。他的整理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则纯属主观臆测,受到后人的非议。他作为一个篆书家,对《说文》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起的保存传接作用是应当肯定的。
许铉是北宋会稽 ( 今浙江绍兴市 ) 人,他对《说文》一书的贡献是进行校订工作。《说文》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谬误,经过许铉的校订,《说文》基本上恢复了原貌,使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许铉的校本作为正宗校本流传至今。
徐锴是许铉之弟,仕于南唐,宋军围南唐都城金陵时,锴卒于城中。徐锴对《说文》的校释旨在疏通许慎的说解,纠正前人的谬误。他对《说文》一书的校释本全称《说文解字系传》。这部书在探求《说文》旨意方面多有发明,它极大地启发了清代学者研究《说文》的思想和方法。
段玉裁字若膺,江苏金坛(今金坛县)人。他用 31 年时间著成《说文解字注》一书,对《说文》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内容包括《说文》的体例、音与义的关系、辨析同义词、探求词义系统、修正前人之误等方面。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无古人的,该书被公认为是清代首屈一指的权威性著作。
桂馥是清山东曲阜(今曲阜县)人,字冬卉。他用 40 年时间著成《说文解字义证》一书。该书与《说文段注》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区别,段注兼重声、义的阐发而尤重于义,《义证》虽也以声解字而侧重于义。他对一字之证,往往旁征博引,遍及群书。该书最大的优点是取材丰富,对二徐的讹误有所订正。
王筠,字贯山,清山东安丘县(今安丘县)人。他研究《说文》的著作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和《文字蒙求》等。《释例》旨在阐明《说文》一书的体例,为读者学习和研究《说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句读》则旨在研究《说文》的断句、语意、和语法等问题。《蒙求》是一部学习《说文》的入门书,全书收字 2636 个,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排列,解释简明扼要。
朱骏声,字丰芑,清江苏吴县(今吴县)人。他研究《说文》的著作为《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该书旨在研究《说文》的本义、阐明其转注假借之例及确定《广韵》之音在上古的韵部。《定声》在清代的《说文》论著中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创造性的著作,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汉字造字方式。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是指构成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到了东汉,班固、郑众、许慎三人分别在他们的著作里提到了六书的具体名称,其中许慎的解释是最全面的,不仅下了定义,而且举了例字,更重要的是许慎在《说文》一书中用六书之说对九千多个汉字进行了分类,使六书正式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后人通过对六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六书中真正属于造字方法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而转注和假借并没有造出新字,只能算是用字之法,这就是所谓四体二用之说。
二、古文字学的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
好古文字学,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基本功,所谓基本功,一方面要掌握有关汉字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要认真阅读《说文解字》一书,最好是找今注本阅读,特别是要注重《说文》 540 个部首的学习。 540 部首可以说是学习古文字学最重要的基础。最好能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再找一些有关《说文》部首的今注本去阅读,通过阅读和练习,基本掌握 540 个部首的读音、释义和其小篆字形的写法。除了掌握 540 个部首外,还要通过阅读《说文》一书学会分析一般常见字的结构,是形声字者,要能辩明其声符和意符。对甲骨文、金文来说,只要能做到了解其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一些著名的人物、著作即可,暂时不必深钻。如果对甲骨文、金文有特别的兴趣,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去学习。古文字学和音韵学一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要学好古文字学最重要的要做到两点:一点是多读,即多读有关汉字的文选和研究汉字的书籍;另一点是多做练习,多做作业。通过坚持不懈地阅读和练习,逐步学会研究汉字的方法和理论,掌握汉字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第二章 汉字的构造
第一节 象形
一、象形字的定义
象形字是指描摹事物的形状以表达一个概念的文字。这种字一般是描摹占有空间的实物即视觉形象而形成的,如“人(限于条件,“人”的古文字形体无法显示,下同)、大、女、子、山、水、禾、黍、行、伞、壶、者”等。但也有极少几个象形字是把非视象(含听觉和幻象)转换为视象而形成的。如“牟、咩、彭、雷、鬼、畏”等。
二、象形字的造法
许慎的定义揭示得比较清楚:“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个定义强调了:象形字和物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要“真”(“画成其物”),而且要“像”(“随体诘诎”)。事实上,产生越早的象形字的确越与原物的形象一致。如:“老、身、自、而、白、耳、左、右、反“等。为了既像形又省事,人们常常采取画出物体的特征性轮廓方法,这种象形字如“日、牛、羊、竹”等。
三、象形字的形类
(一) 独体象形
顾名思义,独体象形字都是表现一个单一形象的字。若将它的早期形体加以分解,得到的只是一些不象形的线条。这里只举一些表现动物形象的独体象形字:“巴、龟、豕、亥、犬、虎、马、鼠、兔、象”等。
(二)合体象形
这种字有两个以上的构件,构件之间既有形体上的联系——几个构件形成了一幅复合性图画,又有意义上的联系——几个构件的意义之和就是这幅画的含义。“汉字的构造”着眼于形体上的联系这一主要、本质特征。以构件可否单用为标准,我们把这类象形字分为以下三小类:
1.构件均不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如:“卵、合、晶”等。
2.由可单用和不可单用的构件组成的合体象形字。如:“祭、盾、丹、卑”等。
3.所有构件均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如:“典、寒、朝、乳、多”等。
在象形字的形体分类上,一直存在着误区。这个误区可以杨五铭《文字学》P.58的阐述为代表(刘志成《古文字学》P.70-72同)。对各旁均不可单用和部分偏旁可以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如“聿、血、眉、果”等),它着眼于形,将它们留归象形字;而对各旁均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又着眼于意,将它们归为会意字,称为比形会意(比形会意与比义会意又构成了会意字的两个小类)。对同一种字采取两个不同的标准划分,这在逻辑学上违背了同一律原则,其结果造成了归类的混乱。
四、象形字的义类
1、象身。
(1)大类。立、並、黄、央、乘、美、無、天。
(2)人类。北、比、从、化、尼、众、保、长、尿、屎、旅、尾、并、戍、伐、何。
(3)女类。安、妇、妻、妥、母、奴。
(4)卩类。印、辟、即、既、卿、次、死、令。
(5)爪类。采、昌、舀。
(6)又类。羞、为、秉、兼、祭、史、及、得。
(7)攴类。牧、败、般。
(8)廾类。弄、弃、粪、兵、戒、丞、兴。
(9)丮类。鬥、执、报。
(10)口类。司、鲁。
(11)止类。步、陡、降、涉、正、各、出、去、後。
2、象工
(1)皿类。益、盥。
(2)干类。獸、单。
(3)戈斧类。戈、或、戊、戌、我。
(4)矢类。矢、晋、射。
(5)户类。户、门、闩、开。
(6)匚类。区、匠、医。
(7)东类。动、量、重。
(8)斗类。斗、升。
(9)豆类。豆、豐、登。
(10)巨类。工、巨、矩。
(11)彡类。彭、须。
3、象物。
(1)楼类。果、巢、林。
(2)屮类。才、屯、生、暮、莽。
(3)朿类。棘、棗。
(4)火类。火、庶、灾、焚、光。
(5)桑类。桑、喪。
第二节 指事
一、指事字的定义
許慎《说文解字?叙》关于指事字的定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没有揭示指事字的特点,所指只是汉字的共性。但对許慎下定义时所举例字“上、下”及他在《说文》全书中注明是“指事”的字进行分析,可知指事字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该字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字。字内有无抽象性指事符号,是衡量一个字是否指事字的唯一标准。根据这个标准衡量,汉字中的指事字数量不多,比如现代汉语常用字中仅24个指事字。
二、指事字的类别
根据一个指事字是含抽象的指事符号还是含抽象的区别符号,可将指事字分为以下两类。
(一)含抽象性指事符号的指事字
1.纯由抽象性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1)数字。
①积画为文者:一、二、三、四、十。
②错画为文者:五、六、七、八。
(2)非数字。如:上、下、入。
2.在独体象形字上加抽象性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①指事类:亦、孔、寸、尤、只。《说文》:“只,语已词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章炳麟《文始》:“此合体指事也。”用例如《诗经?庸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②指工类:刃、公、员、中。
③.指物类:本、末、朱。
(二)含抽象性区别符号的指事字。如:米、玄、月。
第三节会意
一、会意字的定义
它类字均着眼于“形”,惟有会意字着眼于“意”。从许慎所下定义“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中也可看出这一点。因此,相对于构形类别的象形、指事、形声字来说,它是一个异类。循名责实,会意字所包括的也就只有一般人常说的比义会意的那一类了。假若仍然把常人所说的比形会意字归在这里,不仅名实不符,也必然引起连锁反应,造成象形字内部的归类混乱;而将所谓的比形会意字归到象形字中,象形、会意两类字的界限都非常清楚了。
近人林义光《文源》主张比形会意字归象形,裴锡圭《文字学概要》P99、P123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他又说:“但是这些‘其会合也以形’的字,在会合两个以上义符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即跟所使用的各个意符本身所表示的意义不相同的一个意义)这一 点上,却跟‘日’‘月’一类象形字不同,而跟‘其会合也以意’的会意字一致。所以把它们算作会意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按:这是替换标准、前后矛盾的说法。既从形上着眼,又从意上着眼,徘徊于二者之间,则是前后矛盾之因。汉字是承载信息的有声符号,任何一个汉字都是以形表义的,都有形、义两个认识和理解角度,偏旁均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也不例外。既然现在我们在谈汉字的构造,认识的角度是“形”,我们当然应该抓住合体象形字的“象形”这一主要特征,将其归入“象形“一类中去。裘氏评林义光时先用“形”作标准,“但是”以后用“义”作标准,替换标准引起了前后矛盾。这些字的几个偏旁固然也会意,但站在汉字的构造角度看其会意,那仅仅是次要特征,不能据为归类依据。唯有并不象形、只比义会意的合体字,其首要特征才是会意,才应归入会意字,并成为这个类目之下的唯一内容。
二、会意字的类别
(一)由纯义符组成的会意字
1.半:“物半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 (引语见《说文》,下同。)
2.拜:“杨雄说,拜从两手下。”
3.笔:“楚谓之聿 ,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4 扁:“在门户上题字,从户、册。”
5.便:“安也。人有不便,更之。从人、更。”
6 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7.冰:“水坚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
8.暴:“晞也。从日,从出,从廾,从米。”
9.掰:以手分物或将其折断。
10.奔:从夭,从三止,奔之意也。
11.充:“长也,高也。从儿、从育省。会育子长大成人也。”
12.差:“差,贰也,左不相值也。从左从垂 。”
13.岔:分歧的,又主干道分出来的。
14.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
15.吹:撮口急吐气。从口从欠。
16.臭:用鼻子辨别气味,从犬、从自。后作嗅。
17.词:意内(义)而言外(音)也。
18.辞:讼辞。从 、辛。
19.塵:“鹿行扬土也。从麤从土。”
20.尺:“十寸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
21.矗:草木茂盛,高耸。
22.畜:拘系所田,斯为家畜。
23.此:从人、止。此者,近处之称,近处即其人所止处也。
24.等:整齐竹简,从竹从寺。
25.叠:“杨雄说以为,古理官决罪,三日得其宜,乃行之。从晶从宜。亡新以为,叠从三日太盛,改为三田。”本义为重叠、积累。
26.断:“截也。从斤,从 。 ,古文绝。”
27.夺:金文从又从衣从雀,会捕鸟,引申为夺取。
28.兑:悦之本字。从人、口、八。八,分也。人喜故口分。
29.罚:“罪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
30.法:“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
31.奋:从隹从田,会鸟于田上奋飞义。从衣,不详。
32.吠:“犬鸣也。从犬、口。”
33.肥:“肉也。从肉,从卪。”
34.官:馆之初文。从 宀从 , 犹众也。
35.规:“有法度也。从夫,从见。”
36.羔:甲骨文以“小、羊”会意为羔。
37.箍:用竹蔑、金属条等束紧器物。
38.丐:楷本作匄,从人从亡。人有所亡,必求诸人。
39.好:“美也。从女从子。”
40.乎:呼本字,殆从丂从气。
(二)含兼声偏旁的会意字
这类兼声偏旁,一般是本源字。在其上加形符造出合体字后,它主要表声,但同时也表义示源。(刘志成《古文字学》P.73)
1.鞍:马鞍。从革,从安,安亦声。
2.隘:狭隘。从阜、益,殆益亦声。
3.胞:“儿生裹也。从肉、包。”段注:“包亦声。”
4.鼻:“所以引气自畀也。从自、畀。”《正字通》:“谐畀声。”
5.辩:治,治理。从言在辡之间。
6.博:“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
7.扳:同“攀”。殆从反、手,反亦声。
8.班:“分瑞玉。从珏从刀。”朱骏声:“从分省,会意。分亦声。”
9.潮:水朝宗于海。殆从水、朝,朝亦声。
10.刺:“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从刀、朿,朿亦声。”
11.衩:衣裙下侧开口之地。殆从衣从叉,叉亦声。
12.簇:丛生小竹。殆从竹、族,族亦声。
13插:刺入。从手从臿,殆臿亦声。
14.低:“低,下也。从人、氐,氐亦声。”(《说文新附字》)
15.定:“安也,从宀从正。”朱骏声:“正亦声。”
16.惰:不敬、怠慢。从心堕省。殆堕亦声。
17.贰:“副益也(次要的、辅佐)。从贝,弍声。弍,古文二。”朱骏声:“贰,从贝从弍会意,弍亦声。”
18.返:“还也。从辵从反,反亦声。”
19.分:“别也。从八从刀,八亦声。”
20.芬:“草初生,其香分布。从屮从分,分亦声。芬, 或从艸。”
21.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
22.功:“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工亦声。”
23.乖:戾也。从 从 。
24.贯:“钱贝之贯。从毌、贝。”王筠句读:“毌亦声。”
25.羹:从美从羔,含羊羹味美之意。羔亦声。
26.宫:从宀从 , 亦声。
27.哥:“声也。从二可。”殆二“可”皆声。
28.惠:仁爱。从心从叀,殆叀亦声。
29.唬:“虎声也。从口、虎。”段注:“虎亦声。”
30.劃:“锥刀畫曰劃。从刀从畫,畫亦声。”
31.婚:“婚,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昏,昏亦声。”
32.酣:“酒乐也。从酉从甘,甘亦声。”
33宦:从臣从宀,会臣隶执事室中之意,宀亦声。
34.號:“呼也。从号,从虎。”段注:“啼号声高,故从号;虎啸声厉,故从虎。号亦声。”“号,痛声也,从口在丂上。”
35.恒:常也,从心从亘,殆亘亦声。
36.贬:“损也。从贝从乏。”徐锴系传:“当言从乏,乏亦声。”
37.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一曰樊省声。”
第四节 形声
一、形声字的定义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个定义揭示了形声字构件的功能类别是表意和表音。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江、河”就是有这些构件的形声字。
由于形声字数量多、比例大,形符、声符的表现丰富多彩,这里仅就声符的相关情况作一个介绍。
1.仅由声符构成的形声字。比如:
(1)旁。甲文作 ,表方国、族邦、人地之名。“方”为声符,“凡”为重复声符。此类字可能是在假借的基础上误假借字为形符、另加声符而构成的“形声字”。
(2)凰。“凤凰”原作“凤皇”(雄曰“凤”,雌曰“皇”),其中“凤”是专用的形声字,“皇”是“煌”的初文,此处为借用。后来仿“凰”的声旁“凡”也给“皇”加了一个“声旁”,成为一个专用的“形声字”。并且后加的声符仅是一种类化现象,并不能标注“凰”字的读音。当然,这也可能仅是追求轮廓的类同,而非造字方法的一致。
2.有双声旁的形声字。
(1)逋。本意为逃亡,从辵,甫声。但《金文编》P.109此字初形均作“ ”,从“夫、甫”双声。
(2)兢。《说文》:“競也。从二兄。二兄,競意;从丯声。一曰兢,敬也。”段玉裁注:“丯读若介。此取双声也,二丯皆声也。”《金文编》P.616所收鬲比盨铭“兢”字正从二兄会意,二丯皆声。
二、形声字的形类
(一)上下结构
1.上形下声
(1).童:男犯,后指未成年的奴仆。从辛从目,重声。
(2).查:同楂,又同樝。从木,且声。
(3)毒:毒草。从屮,毐声。
(4)罕:捕鸟用的长柄小网。从网,干声。
(5)夸:奢侈。从大,于声。
(6)嵌:山深皃。从山,歁声。
(7)葺:草茸茸皃。从艸,聰省声。
(8)杏:杏果也。从木,向声省。
2.下形上声
(1)蛋:应为蜑之讹变。蜑, 本义为禽卵,借作南夷名。
(2)囊:口袋,袋子。从 ,襄省声。
(3)巷:街区中的道路。从邑省,共声。
(4)金:金属总名。从土、从 ,今声。
(5)焦:烧伤;物体经火后变黄发脆。小篆从火,雥省声。
(6)麦:来去之来的初文,后与來(麦子的麦的初文)换用。
(7)禽:擒获之擒的初文。从毕之初文,今声。
(8)虱:齧人虫。繁体作蝨。从 ,卂声。或省作虱。
(9)忧:愁也,人心从頁。憂,和之行也。从夊, 声。
(10)爱:惠也,从心,旡声。愛,行皃。从夊, 声。
(二)左右结构
1.左形右声
(1)村:村庄。应为从木,寸声。从村落绕以竹木得义。
(2)炊:爨也。从火,吹省声。
(3)的:《说文》:“的,明也。从日,勺声。”俗作“的”。
(4)拐:拐杖。恐从手,叧声。
(5)耗:《广韵》:“秏,稻属……俗作耗。”
(6)静:《说文》:“审也。从青,争声。”
(7)辣:一些植物带有的刺激性味道。当为从辛,剌省声。
2.右形左声
(1)耻:辱也。从心耳声。耻,恥之俗字。
(2)巩:抱也。从丮,工声。
(3)耿:耳朵贴于面颊。从耳,烓省声。一曰光也,从火,聖省声。
(4)虧:气损也。从亏,雐声。
(5)凯:段注:凯,恺之俗字。岂恺古今字。殆从岂,几声。
(三)包围结构:
(1)届:行不便也,一曰极也。从尸,凷(块)声。
(2)奥:宛也,屋之西南隅。从宀, 声。
(3)匈:同胸,从勹,凶声。
(4)雁:鸟也。从隹从人,厂声。大夫以为挚,昏礼用之,故从人。
(四)扦插结构
千:十百也。从一,人声。
第五节 改装
一、改装字的定义
改装字是指将一个现成汉字稍加改装,以记录一个新词的新汉字。比如:(1)有—冇(没有)。(2)了— (悬挂)。
二、改装字的形类
现在,人们常见的汉字中的改装字有整体反倒和局部改造两小类。
1.整体反倒式
(1)仄—丸。《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丸,圜,倾侧而转者。从反仄。”
(2)予—幻。《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幻,相诈惑也。从反予。《周书》曰:‘无或譸张为幻。’”
2.局部改造式。
(1)增笔成字。
①去——丢。《改并四声篇海》引《俗字背编》:“丢,去不来谓之丢。”《字汇》:“丢,一去不还也。”
②己——已。
③用——甩。
④早——皂。张舜微《说文约注》:“推源此字形变之由,盖其初止为‘早’,后乃作‘皁’,俗书又作‘皂’者,则由‘皁’变其末笔以求区辨醒目耳。”
(2)减笔成字。
①兵——乒、乓。
②气——乞。《说文段注》:“(气)借为气假于人之气,又省作乞。”
③荼——茶。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至唐陆羽著《茶经》,(荼)始减一画作茶。”
④木——片。《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
⑤巍——魏。《说文段注》:“巍”“后人省山作魏,分别其义与音。”“秦金魏作 ,表地名”。
(3)换笔成字。
①刀——刁。《汉书》黄汝成集释引钱氏语:“刀省貂音,后别作刁。”
②参----叁。《五音集韵》:“参,俗作叁。”
③句——勾。五代王仁昀《刊谬补缺切韵》:“句,俗作勾。”
④雩——粤。林义光《文源》:“粤音本如于,……字作雩(《毛公鼎》)。因音转如越,故小篆别为一字,其形由雩而变,非从宷也。”
⑤陈——阵。《颜氏家训》:“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为假借也。《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旁作车,纵复俗行。”
(4)综合式改造
著——着。由“著”到“着”是综合运用增笔、减笔、换笔三种方式的结果。
本门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所授内容主要为古文字学基础知识。包括古文字的认读(甲骨文、金文、小篆);古文字的结构理论“六书”;古文字所蕴涵的文化知识;古代书体的演变等。本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课时30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大家认读古文字的能力,深刻了解汉字背后的原始思维和文化,陶冶艺术情操,提升科学人文素养。
古文字学课程大纲
古文字学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及其结构理论的一门科学。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甲骨文、殷周金文和战国文字,内容涉及到殷墟甲骨文、殷周金文和战国文字的研究概况及选读等;《说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说文解字》一书,内容涉及到《说文》的作者,编纂意图、价值与局限、编排体例、研究概况、汉字结构及《说文》部首选读等。
一、古文字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概况
(一)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概况
殷墟是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遗址,地在今河南安阳市北小屯村一带。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叫做殷墟甲骨文。(它是对在郑州二里冈、山西洪洞县坊堆村、陕西长安县张家坡、北京昌平县西周墓、陕西岐山县凤皱村等地出土的甲骨文而言的。)
甲骨文的名称有很多,如甲文、龟甲文、龟版文、龟甲文字、龟刻文、契文、殷墟书契、殷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相比之下,“甲骨文”这一名称比较准确。所谓“甲”指龟甲,所谓“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甲骨文一般都是刀刻或用毛笔写在甲骨之上的。自 1899 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今,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约有 15 万片左右,总字数约 100 万字,不重复的字约有 4500 多个,目前所能认识的则不过一千字。(殷代盛行巫术,殷人每遇重大或疑难之事一定要求神问卜,甲骨是占卜的工具,通过烧灼甲骨令其出现兆象(裂纹)以预测吉凶。所谓甲骨文就是占卜时在甲骨上所作的纪录。)
对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是研究甲骨文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殷墟甲骨文的时间跨度至少有二百多年时间,所谓分期断代就是根据甲骨文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它们分别属于晚商哪一时期那一王的。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中通过卜辞中的称谓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世系的对照确定了一些甲骨的年代,开启了甲骨断代的先河。其后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等人都分别对甲骨的断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董作宾将甲骨分为 5 期 12 王,一期包括二世四王,即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二期包括一世二王,即祖庚、祖甲;三期包括一世二王,即廪辛、康丁;四期包括二世二王,即武乙、文丁;五期包括二世二王,即帝乙、帝辛。
甲骨文首先发现于 1899 年,一百多年来,甲骨学的研究经过先驱时期( 1899-1909 )、奠基时期( 1910-1928 )、形成时期( 1928-1937 )、低潮时期( 1937-1949 )、高潮时期( 1949-1966 )、停滞时期( 1966-1976 )和繁荣时期等七个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重要学科。
1 .先驱时期( 1899-1909 )
19 世纪末,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时经常会发现甲骨,这些甲骨开始被村民当作“龙骨”卖给药店,随后药材商又将甲骨贩运到全国各地。 1899 年身居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一些甲骨,并断定这些甲骨所刻的类似图形的刀痕是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是这样被发现的。从此,甲骨文才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不惜重金四处求购。 1903 年,刘鹗将自藏的甲骨变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 1904 年,孙怡让写出了《契文举例》一书,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开创性的专著。此后一些旅居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也对甲骨文的收集和研究发生了兴趣,如美国传教士方法敛、英国传教士库寿龄等。
2 .奠基时期( 1910-1928 )
所谓奠基时期是指奠定甲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时期,奠定这一学科最重要的条件是对甲骨文的考释和通读,罗振玉、王国维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01 年罗振玉著成《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考定出甲骨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并推断出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遗物。此后罗氏又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等著录书及考释著作《殷墟书契考释》。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的著作是《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和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氏的著作影响很大,尤其是上述两篇论文首次确定了部分甲骨的时代,同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的可靠性。这一时期研究甲骨文的学者还有日人林泰辅、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等,使甲骨学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3 .形成时期( 1929-1937 )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对殷墟甲骨进行发掘。自 1928 年至 1937 年共发掘了 15 次,所得甲骨被编为《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这一时期对甲骨文的考释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郭沫若、胡厚宣、张政烺、徐中舒、吴其昌、和丁山等人。其中郭氏的著作是《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除了考释工作,这一时期董作宾对甲骨文的断代研究、唐兰对甲骨学的理论研究方面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把甲骨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甲骨学这门学科已正式形成。
4 .低潮时期( 1937-1949 )
这一时期先后发生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由于战争的影响,使甲骨文的研究处于低潮。此期间董作宾于甲骨分期之后提出了所谓新派、旧派之说,于省吾出版了《双剑誃殷契骈枝》初编、续编和三编,共新释及纠正误释甲骨文 100 余字,为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日本学者贝塚茂树提出了在殷墟卜辞里有不属于商王的所谓“子卜贞卜辞”之说。
5 .高潮时期( 1949-1966 )
新中国成立后到 1966 年文革开始前这一阶段是甲骨文研究的高潮时期。 1951 年陈梦家发表《甲骨断代学》一文以大量证据证明董作宾所谓“文武丁卜辞”中的 组、子组等卜辞属武丁时代。 1953 年日本学者贝塚茂树、伊藤道治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之再检讨》,得到了与陈氏大体相同的结论。 1956 年陈氏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一书,这是一部关于殷墟卜辞研究成果的大型通论性著作。李学勤在这时期崭露头角,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著。他提出应该将卜辞的分类和断代分成两个不同的步骤。
6 .停滞时期( 1966-1976 )
1966 年至 1976 年这一阶段是文革时期,国内的甲骨文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所取得的成果较小。这一时期做出较大贡献的学者有裘锡圭、张政烺及日本学者岛邦男。
7 .繁荣时期( 1976- 今)
1976 年文革结束到现在是甲骨文研究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著述如林,李学勤和裘锡圭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学术带头人。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姚孝遂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日人松丸道雄和高岛谦一合纂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香港学者饶宗颐主编的《甲骨文通检》、蔡哲茂的《甲骨缀合集》、于省吾《甲骨文释林》、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严一萍《甲骨学》、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的《甲骨学一百年》、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宋镇豪主编的《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等。
(二)殷周金文研究概况
金文又叫“钟鼎文”、“吉金文字”等。金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书?郊祀志上》载,汉武帝时,汾阴掘出了一个大鼎,群臣以为这是“天祚有德”的祥瑞,为此汉武帝把年号改为元鼎。汉代以后,铜器时有发现,到了宋代,由于朝廷的提倡,金石之学大盛,对金文的著录和研究也达到了高潮。宋代对金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主要有北宋的杨元明、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和南宋的薛尚功等人。著作主要有吕大临的《考古图》、宋徽宗敕编的《博古图录》、赵明诚的《续考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的《啸堂集古录》等。
元明两代是金文研究的衰弱时期。
清代建国以后,金石学复兴。尤其在乾嘉以后至清末,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著录和研究金文的著作主要有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阮元《集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孙怡让《古籀拾遗》、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等。
到了民国时期,在西学思想的影响下,金文的研究逐渐加强了科学性。这一时期的代表学者是罗振玉、王国维和郭沫若。罗振玉编成《三代吉金文存》 20 卷,著录铜器 4835 件。王国维撰成《宋代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观堂古今文考释五种》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郭沫若撰成《西周金文辞大系》,对西周铜器进行了所属世代及分国研究,建立了铜器铭文研究的新体系。这一时期对金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除以上三人外还有唐兰、吴闿生、于省吾、杨树达、陈梦家、张政烺、李学勤、裘锡圭和日本白川静等人。
(三)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简况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其时间上限一般确定在前 475 年(周元王元年),下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 221 年。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内容包括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铜器铭文是指铸刻在铜器如鼎、壶、戈等器物上的的文字。石器文字是指刻写在石壁或石器上的文字,如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诅楚文等。货币文字是指货币上的文字,如刀币布币上的刻字。玺印文字是指刻在印章上的文字,如官玺、私玺、成语玺上的刻字等。简帛文字是指书写在竹简或布帛上的文字,如近数十年发现的湖北郭店简、包山简等。陶文是指刻写在陶器上的文字,如燕陶文、齐陶文等。盟书即载书,它是指诸侯或大夫订立盟约时写在简策、玉片或石片的盟辞。
战国文字最早被发现是在西汉以后,历代学者都对战国文字进行了研究。汉代废除了秦的“挟书之律”,一些未遭秦火焚毁的典籍如《孝经》、《左传》、《周礼》、《尚书》、《论语》先后从地下和墙壁中被发现或从民间献出。这些古籍多使用战国时期东方诸国的文字写成的,被称为古文。东汉许慎在《说文》一书中对所收一千多个古文从形音义角度进行了全面地研究。自三国到民国以前,研究战国文字的学者主要有魏初的邯郸淳、西晋的荀勗、和峤、卫恒、束晳、续咸、隋颜之推、唐傅奕、北宋郭忠恕、夏竦、苏轼、欧阳修、赵明诚、叶石林、清代陈介祺、吴大澂等人。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巨增,这一时期研究战国文字的学者也随之增多,主要有王国维、唐兰、刘节、容庚、郭沫若、徐中舒、胡先炜等人。其中研究成绩最显著的当推王国维,他将“古文”确定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字,这一结论指明了“古文”的性质及正确年代,是对研究战国文字的重大贡献。
解放以后至今,战国文字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李学勤、朱德熙、裘锡圭在战国文字的考释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另外郭沫若、陈梦家、史树青、孙百朋、唐兰、于省吾、殷涤非、罗长铭、谭其骧、商承祚、黄盛章、张政烺、李零、于豪亮、何琳仪、吴振武、雷宪通、王辉、严一萍及香港学者饶宗颐等学者在战国文字的年代考释、分国断代、综合研究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说文解字》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概况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经典性的字书,同时也是科学的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时至今日,这部书仍是我们阅读古籍、研究文字、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字以及音韵、词汇、训诂、语法的最重要的参考书。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 公元 100 年 ) ,全书正文收字 9353 个,重文 1163 个,解说 133411 字,作者许慎,东汉汝南郡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人,字叔重,朴实稳重,精通五经,曾任洨县 ( 今安徽灵壁县 ) 长。
《说文》一书确立了六书理论,创立了汉字部首,并制定了按汉字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为后代保存了词的本义、丰富的古音资料、训诂资料及古代文化资料。由于受时代的限制,许慎在对字的释义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君权思想、神权思想以及阴阳五行的思想,致使对一些字的解释不够准确,例如把“王”解释为“天下所归位也”,把“水”解释为“准也,北方之行”等等。《说文》一书的编排体例是将所收 9353个字分成540组,即540部,每部字所共有的表意构件就是部首。各部字的先后排列顺序是根据部首的排列顺序,部首的排列顺序一般是“据形系联”。所谓据形系联是指根据部首形体相关的原则进行排列,如刀、刃、 (qia)……。各部内部所含字的排列也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并非杂乱无章。许氏对每一字的解释共包括3个方面:1、释形,既解释字的形体结构,指出字的结构属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2、释音,即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给被释字注音,或指明形声字的声符。用同音字注音的术语多为“读若”。3、释义例,即指明一个字的本义,如“蔬,菜也”,“黑,火所熏之色也”等。
《说文》一书成书后在当时即引起了一些著名学者如如郑玄、应劭等人的重视。此后历代对《说文》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学者接踵相继,据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一书所录,历代研究《说文》的著名专书达 182种之多。其中研究《说文》成就最显著的学者为唐代的李阳冰、北宋的徐铉、南唐的徐锴、清人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等。
李阳冰是唐代赵郡 ( 今河北赵县 ) 人,他是最早对《说文》进行全面整理的学者。他的整理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则纯属主观臆测,受到后人的非议。他作为一个篆书家,对《说文》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起的保存传接作用是应当肯定的。
许铉是北宋会稽 ( 今浙江绍兴市 ) 人,他对《说文》一书的贡献是进行校订工作。《说文》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谬误,经过许铉的校订,《说文》基本上恢复了原貌,使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许铉的校本作为正宗校本流传至今。
徐锴是许铉之弟,仕于南唐,宋军围南唐都城金陵时,锴卒于城中。徐锴对《说文》的校释旨在疏通许慎的说解,纠正前人的谬误。他对《说文》一书的校释本全称《说文解字系传》。这部书在探求《说文》旨意方面多有发明,它极大地启发了清代学者研究《说文》的思想和方法。
段玉裁字若膺,江苏金坛(今金坛县)人。他用 31 年时间著成《说文解字注》一书,对《说文》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内容包括《说文》的体例、音与义的关系、辨析同义词、探求词义系统、修正前人之误等方面。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无古人的,该书被公认为是清代首屈一指的权威性著作。
桂馥是清山东曲阜(今曲阜县)人,字冬卉。他用 40 年时间著成《说文解字义证》一书。该书与《说文段注》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区别,段注兼重声、义的阐发而尤重于义,《义证》虽也以声解字而侧重于义。他对一字之证,往往旁征博引,遍及群书。该书最大的优点是取材丰富,对二徐的讹误有所订正。
王筠,字贯山,清山东安丘县(今安丘县)人。他研究《说文》的著作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和《文字蒙求》等。《释例》旨在阐明《说文》一书的体例,为读者学习和研究《说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句读》则旨在研究《说文》的断句、语意、和语法等问题。《蒙求》是一部学习《说文》的入门书,全书收字 2636 个,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排列,解释简明扼要。
朱骏声,字丰芑,清江苏吴县(今吴县)人。他研究《说文》的著作为《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该书旨在研究《说文》的本义、阐明其转注假借之例及确定《广韵》之音在上古的韵部。《定声》在清代的《说文》论著中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创造性的著作,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汉字造字方式。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是指构成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到了东汉,班固、郑众、许慎三人分别在他们的著作里提到了六书的具体名称,其中许慎的解释是最全面的,不仅下了定义,而且举了例字,更重要的是许慎在《说文》一书中用六书之说对九千多个汉字进行了分类,使六书正式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后人通过对六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六书中真正属于造字方法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而转注和假借并没有造出新字,只能算是用字之法,这就是所谓四体二用之说。
二、古文字学的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
好古文字学,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基本功,所谓基本功,一方面要掌握有关汉字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要认真阅读《说文解字》一书,最好是找今注本阅读,特别是要注重《说文》 540 个部首的学习。 540 部首可以说是学习古文字学最重要的基础。最好能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再找一些有关《说文》部首的今注本去阅读,通过阅读和练习,基本掌握 540 个部首的读音、释义和其小篆字形的写法。除了掌握 540 个部首外,还要通过阅读《说文》一书学会分析一般常见字的结构,是形声字者,要能辩明其声符和意符。对甲骨文、金文来说,只要能做到了解其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一些著名的人物、著作即可,暂时不必深钻。如果对甲骨文、金文有特别的兴趣,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去学习。古文字学和音韵学一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要学好古文字学最重要的要做到两点:一点是多读,即多读有关汉字的文选和研究汉字的书籍;另一点是多做练习,多做作业。通过坚持不懈地阅读和练习,逐步学会研究汉字的方法和理论,掌握汉字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第二章 汉字的构造
第一节 象形
一、象形字的定义
象形字是指描摹事物的形状以表达一个概念的文字。这种字一般是描摹占有空间的实物即视觉形象而形成的,如“人(限于条件,“人”的古文字形体无法显示,下同)、大、女、子、山、水、禾、黍、行、伞、壶、者”等。但也有极少几个象形字是把非视象(含听觉和幻象)转换为视象而形成的。如“牟、咩、彭、雷、鬼、畏”等。
二、象形字的造法
许慎的定义揭示得比较清楚:“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个定义强调了:象形字和物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要“真”(“画成其物”),而且要“像”(“随体诘诎”)。事实上,产生越早的象形字的确越与原物的形象一致。如:“老、身、自、而、白、耳、左、右、反“等。为了既像形又省事,人们常常采取画出物体的特征性轮廓方法,这种象形字如“日、牛、羊、竹”等。
三、象形字的形类
(一) 独体象形
顾名思义,独体象形字都是表现一个单一形象的字。若将它的早期形体加以分解,得到的只是一些不象形的线条。这里只举一些表现动物形象的独体象形字:“巴、龟、豕、亥、犬、虎、马、鼠、兔、象”等。
(二)合体象形
这种字有两个以上的构件,构件之间既有形体上的联系——几个构件形成了一幅复合性图画,又有意义上的联系——几个构件的意义之和就是这幅画的含义。“汉字的构造”着眼于形体上的联系这一主要、本质特征。以构件可否单用为标准,我们把这类象形字分为以下三小类:
1.构件均不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如:“卵、合、晶”等。
2.由可单用和不可单用的构件组成的合体象形字。如:“祭、盾、丹、卑”等。
3.所有构件均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如:“典、寒、朝、乳、多”等。
在象形字的形体分类上,一直存在着误区。这个误区可以杨五铭《文字学》P.58的阐述为代表(刘志成《古文字学》P.70-72同)。对各旁均不可单用和部分偏旁可以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如“聿、血、眉、果”等),它着眼于形,将它们留归象形字;而对各旁均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又着眼于意,将它们归为会意字,称为比形会意(比形会意与比义会意又构成了会意字的两个小类)。对同一种字采取两个不同的标准划分,这在逻辑学上违背了同一律原则,其结果造成了归类的混乱。
四、象形字的义类
1、象身。
(1)大类。立、並、黄、央、乘、美、無、天。
(2)人类。北、比、从、化、尼、众、保、长、尿、屎、旅、尾、并、戍、伐、何。
(3)女类。安、妇、妻、妥、母、奴。
(4)卩类。印、辟、即、既、卿、次、死、令。
(5)爪类。采、昌、舀。
(6)又类。羞、为、秉、兼、祭、史、及、得。
(7)攴类。牧、败、般。
(8)廾类。弄、弃、粪、兵、戒、丞、兴。
(9)丮类。鬥、执、报。
(10)口类。司、鲁。
(11)止类。步、陡、降、涉、正、各、出、去、後。
2、象工
(1)皿类。益、盥。
(2)干类。獸、单。
(3)戈斧类。戈、或、戊、戌、我。
(4)矢类。矢、晋、射。
(5)户类。户、门、闩、开。
(6)匚类。区、匠、医。
(7)东类。动、量、重。
(8)斗类。斗、升。
(9)豆类。豆、豐、登。
(10)巨类。工、巨、矩。
(11)彡类。彭、须。
3、象物。
(1)楼类。果、巢、林。
(2)屮类。才、屯、生、暮、莽。
(3)朿类。棘、棗。
(4)火类。火、庶、灾、焚、光。
(5)桑类。桑、喪。
第二节 指事
一、指事字的定义
許慎《说文解字?叙》关于指事字的定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没有揭示指事字的特点,所指只是汉字的共性。但对許慎下定义时所举例字“上、下”及他在《说文》全书中注明是“指事”的字进行分析,可知指事字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该字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字。字内有无抽象性指事符号,是衡量一个字是否指事字的唯一标准。根据这个标准衡量,汉字中的指事字数量不多,比如现代汉语常用字中仅24个指事字。
二、指事字的类别
根据一个指事字是含抽象的指事符号还是含抽象的区别符号,可将指事字分为以下两类。
(一)含抽象性指事符号的指事字
1.纯由抽象性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1)数字。
①积画为文者:一、二、三、四、十。
②错画为文者:五、六、七、八。
(2)非数字。如:上、下、入。
2.在独体象形字上加抽象性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①指事类:亦、孔、寸、尤、只。《说文》:“只,语已词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章炳麟《文始》:“此合体指事也。”用例如《诗经?庸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②指工类:刃、公、员、中。
③.指物类:本、末、朱。
(二)含抽象性区别符号的指事字。如:米、玄、月。
第三节会意
一、会意字的定义
它类字均着眼于“形”,惟有会意字着眼于“意”。从许慎所下定义“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中也可看出这一点。因此,相对于构形类别的象形、指事、形声字来说,它是一个异类。循名责实,会意字所包括的也就只有一般人常说的比义会意的那一类了。假若仍然把常人所说的比形会意字归在这里,不仅名实不符,也必然引起连锁反应,造成象形字内部的归类混乱;而将所谓的比形会意字归到象形字中,象形、会意两类字的界限都非常清楚了。
近人林义光《文源》主张比形会意字归象形,裴锡圭《文字学概要》P99、P123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他又说:“但是这些‘其会合也以形’的字,在会合两个以上义符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即跟所使用的各个意符本身所表示的意义不相同的一个意义)这一 点上,却跟‘日’‘月’一类象形字不同,而跟‘其会合也以意’的会意字一致。所以把它们算作会意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按:这是替换标准、前后矛盾的说法。既从形上着眼,又从意上着眼,徘徊于二者之间,则是前后矛盾之因。汉字是承载信息的有声符号,任何一个汉字都是以形表义的,都有形、义两个认识和理解角度,偏旁均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也不例外。既然现在我们在谈汉字的构造,认识的角度是“形”,我们当然应该抓住合体象形字的“象形”这一主要特征,将其归入“象形“一类中去。裘氏评林义光时先用“形”作标准,“但是”以后用“义”作标准,替换标准引起了前后矛盾。这些字的几个偏旁固然也会意,但站在汉字的构造角度看其会意,那仅仅是次要特征,不能据为归类依据。唯有并不象形、只比义会意的合体字,其首要特征才是会意,才应归入会意字,并成为这个类目之下的唯一内容。
二、会意字的类别
(一)由纯义符组成的会意字
1.半:“物半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 (引语见《说文》,下同。)
2.拜:“杨雄说,拜从两手下。”
3.笔:“楚谓之聿 ,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4 扁:“在门户上题字,从户、册。”
5.便:“安也。人有不便,更之。从人、更。”
6 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7.冰:“水坚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
8.暴:“晞也。从日,从出,从廾,从米。”
9.掰:以手分物或将其折断。
10.奔:从夭,从三止,奔之意也。
11.充:“长也,高也。从儿、从育省。会育子长大成人也。”
12.差:“差,贰也,左不相值也。从左从垂 。”
13.岔:分歧的,又主干道分出来的。
14.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
15.吹:撮口急吐气。从口从欠。
16.臭:用鼻子辨别气味,从犬、从自。后作嗅。
17.词:意内(义)而言外(音)也。
18.辞:讼辞。从 、辛。
19.塵:“鹿行扬土也。从麤从土。”
20.尺:“十寸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
21.矗:草木茂盛,高耸。
22.畜:拘系所田,斯为家畜。
23.此:从人、止。此者,近处之称,近处即其人所止处也。
24.等:整齐竹简,从竹从寺。
25.叠:“杨雄说以为,古理官决罪,三日得其宜,乃行之。从晶从宜。亡新以为,叠从三日太盛,改为三田。”本义为重叠、积累。
26.断:“截也。从斤,从 。 ,古文绝。”
27.夺:金文从又从衣从雀,会捕鸟,引申为夺取。
28.兑:悦之本字。从人、口、八。八,分也。人喜故口分。
29.罚:“罪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
30.法:“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
31.奋:从隹从田,会鸟于田上奋飞义。从衣,不详。
32.吠:“犬鸣也。从犬、口。”
33.肥:“肉也。从肉,从卪。”
34.官:馆之初文。从 宀从 , 犹众也。
35.规:“有法度也。从夫,从见。”
36.羔:甲骨文以“小、羊”会意为羔。
37.箍:用竹蔑、金属条等束紧器物。
38.丐:楷本作匄,从人从亡。人有所亡,必求诸人。
39.好:“美也。从女从子。”
40.乎:呼本字,殆从丂从气。
(二)含兼声偏旁的会意字
这类兼声偏旁,一般是本源字。在其上加形符造出合体字后,它主要表声,但同时也表义示源。(刘志成《古文字学》P.73)
1.鞍:马鞍。从革,从安,安亦声。
2.隘:狭隘。从阜、益,殆益亦声。
3.胞:“儿生裹也。从肉、包。”段注:“包亦声。”
4.鼻:“所以引气自畀也。从自、畀。”《正字通》:“谐畀声。”
5.辩:治,治理。从言在辡之间。
6.博:“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
7.扳:同“攀”。殆从反、手,反亦声。
8.班:“分瑞玉。从珏从刀。”朱骏声:“从分省,会意。分亦声。”
9.潮:水朝宗于海。殆从水、朝,朝亦声。
10.刺:“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从刀、朿,朿亦声。”
11.衩:衣裙下侧开口之地。殆从衣从叉,叉亦声。
12.簇:丛生小竹。殆从竹、族,族亦声。
13插:刺入。从手从臿,殆臿亦声。
14.低:“低,下也。从人、氐,氐亦声。”(《说文新附字》)
15.定:“安也,从宀从正。”朱骏声:“正亦声。”
16.惰:不敬、怠慢。从心堕省。殆堕亦声。
17.贰:“副益也(次要的、辅佐)。从贝,弍声。弍,古文二。”朱骏声:“贰,从贝从弍会意,弍亦声。”
18.返:“还也。从辵从反,反亦声。”
19.分:“别也。从八从刀,八亦声。”
20.芬:“草初生,其香分布。从屮从分,分亦声。芬, 或从艸。”
21.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
22.功:“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工亦声。”
23.乖:戾也。从 从 。
24.贯:“钱贝之贯。从毌、贝。”王筠句读:“毌亦声。”
25.羹:从美从羔,含羊羹味美之意。羔亦声。
26.宫:从宀从 , 亦声。
27.哥:“声也。从二可。”殆二“可”皆声。
28.惠:仁爱。从心从叀,殆叀亦声。
29.唬:“虎声也。从口、虎。”段注:“虎亦声。”
30.劃:“锥刀畫曰劃。从刀从畫,畫亦声。”
31.婚:“婚,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昏,昏亦声。”
32.酣:“酒乐也。从酉从甘,甘亦声。”
33宦:从臣从宀,会臣隶执事室中之意,宀亦声。
34.號:“呼也。从号,从虎。”段注:“啼号声高,故从号;虎啸声厉,故从虎。号亦声。”“号,痛声也,从口在丂上。”
35.恒:常也,从心从亘,殆亘亦声。
36.贬:“损也。从贝从乏。”徐锴系传:“当言从乏,乏亦声。”
37.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一曰樊省声。”
第四节 形声
一、形声字的定义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个定义揭示了形声字构件的功能类别是表意和表音。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江、河”就是有这些构件的形声字。
由于形声字数量多、比例大,形符、声符的表现丰富多彩,这里仅就声符的相关情况作一个介绍。
1.仅由声符构成的形声字。比如:
(1)旁。甲文作 ,表方国、族邦、人地之名。“方”为声符,“凡”为重复声符。此类字可能是在假借的基础上误假借字为形符、另加声符而构成的“形声字”。
(2)凰。“凤凰”原作“凤皇”(雄曰“凤”,雌曰“皇”),其中“凤”是专用的形声字,“皇”是“煌”的初文,此处为借用。后来仿“凰”的声旁“凡”也给“皇”加了一个“声旁”,成为一个专用的“形声字”。并且后加的声符仅是一种类化现象,并不能标注“凰”字的读音。当然,这也可能仅是追求轮廓的类同,而非造字方法的一致。
2.有双声旁的形声字。
(1)逋。本意为逃亡,从辵,甫声。但《金文编》P.109此字初形均作“ ”,从“夫、甫”双声。
(2)兢。《说文》:“競也。从二兄。二兄,競意;从丯声。一曰兢,敬也。”段玉裁注:“丯读若介。此取双声也,二丯皆声也。”《金文编》P.616所收鬲比盨铭“兢”字正从二兄会意,二丯皆声。
二、形声字的形类
(一)上下结构
1.上形下声
(1).童:男犯,后指未成年的奴仆。从辛从目,重声。
(2).查:同楂,又同樝。从木,且声。
(3)毒:毒草。从屮,毐声。
(4)罕:捕鸟用的长柄小网。从网,干声。
(5)夸:奢侈。从大,于声。
(6)嵌:山深皃。从山,歁声。
(7)葺:草茸茸皃。从艸,聰省声。
(8)杏:杏果也。从木,向声省。
2.下形上声
(1)蛋:应为蜑之讹变。蜑, 本义为禽卵,借作南夷名。
(2)囊:口袋,袋子。从 ,襄省声。
(3)巷:街区中的道路。从邑省,共声。
(4)金:金属总名。从土、从 ,今声。
(5)焦:烧伤;物体经火后变黄发脆。小篆从火,雥省声。
(6)麦:来去之来的初文,后与來(麦子的麦的初文)换用。
(7)禽:擒获之擒的初文。从毕之初文,今声。
(8)虱:齧人虫。繁体作蝨。从 ,卂声。或省作虱。
(9)忧:愁也,人心从頁。憂,和之行也。从夊, 声。
(10)爱:惠也,从心,旡声。愛,行皃。从夊, 声。
(二)左右结构
1.左形右声
(1)村:村庄。应为从木,寸声。从村落绕以竹木得义。
(2)炊:爨也。从火,吹省声。
(3)的:《说文》:“的,明也。从日,勺声。”俗作“的”。
(4)拐:拐杖。恐从手,叧声。
(5)耗:《广韵》:“秏,稻属……俗作耗。”
(6)静:《说文》:“审也。从青,争声。”
(7)辣:一些植物带有的刺激性味道。当为从辛,剌省声。
2.右形左声
(1)耻:辱也。从心耳声。耻,恥之俗字。
(2)巩:抱也。从丮,工声。
(3)耿:耳朵贴于面颊。从耳,烓省声。一曰光也,从火,聖省声。
(4)虧:气损也。从亏,雐声。
(5)凯:段注:凯,恺之俗字。岂恺古今字。殆从岂,几声。
(三)包围结构:
(1)届:行不便也,一曰极也。从尸,凷(块)声。
(2)奥:宛也,屋之西南隅。从宀, 声。
(3)匈:同胸,从勹,凶声。
(4)雁:鸟也。从隹从人,厂声。大夫以为挚,昏礼用之,故从人。
(四)扦插结构
千:十百也。从一,人声。
第五节 改装
一、改装字的定义
改装字是指将一个现成汉字稍加改装,以记录一个新词的新汉字。比如:(1)有—冇(没有)。(2)了— (悬挂)。
二、改装字的形类
现在,人们常见的汉字中的改装字有整体反倒和局部改造两小类。
1.整体反倒式
(1)仄—丸。《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丸,圜,倾侧而转者。从反仄。”
(2)予—幻。《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幻,相诈惑也。从反予。《周书》曰:‘无或譸张为幻。’”
2.局部改造式。
(1)增笔成字。
①去——丢。《改并四声篇海》引《俗字背编》:“丢,去不来谓之丢。”《字汇》:“丢,一去不还也。”
②己——已。
③用——甩。
④早——皂。张舜微《说文约注》:“推源此字形变之由,盖其初止为‘早’,后乃作‘皁’,俗书又作‘皂’者,则由‘皁’变其末笔以求区辨醒目耳。”
(2)减笔成字。
①兵——乒、乓。
②气——乞。《说文段注》:“(气)借为气假于人之气,又省作乞。”
③荼——茶。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至唐陆羽著《茶经》,(荼)始减一画作茶。”
④木——片。《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
⑤巍——魏。《说文段注》:“巍”“后人省山作魏,分别其义与音。”“秦金魏作 ,表地名”。
(3)换笔成字。
①刀——刁。《汉书》黄汝成集释引钱氏语:“刀省貂音,后别作刁。”
②参----叁。《五音集韵》:“参,俗作叁。”
③句——勾。五代王仁昀《刊谬补缺切韵》:“句,俗作勾。”
④雩——粤。林义光《文源》:“粤音本如于,……字作雩(《毛公鼎》)。因音转如越,故小篆别为一字,其形由雩而变,非从宷也。”
⑤陈——阵。《颜氏家训》:“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为假借也。《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旁作车,纵复俗行。”
(4)综合式改造
著——着。由“著”到“着”是综合运用增笔、减笔、换笔三种方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