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日在滇
滇这个字我特别喜欢。念起来好听,写起来也好看。滇军,滇戏,滇菜,滇国,好多。
这是我第一次到云南玩。身边妹子有去美国的,有去尼泊尔的,有去西藏的,也有哪儿都没去的。我去了云南,好像也挺远的,但是又不够有谈资。不过旅游这事,也没什么好比的,每个人体会都不一样。
二十天是个虚数,5号飞机到昆明,24号晚上,上了石林号旅游列车回来。
一下子好像又不知道从哪儿讲起了。
对,我觉得回来了心态变得特别好,我正在努力保持,以免再次坠入大学里碌碌无为的漩涡。一个晚上啥也没做,坐在电脑前面,一忽儿过来一忽儿过去,爬上床也是新的一天了。
从头讲起吧。
本来,只是要去大理,自从看了老周四月旧州的演出,看他们在大理小院儿里面录音,就特别想去大理。老周又在专栏里写“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正在向大理聚集”。丽江嘛,人人都去,嫌俗,大理名字好听,人也少点,日后说起也显得逼格高些。原本要找义工做一个月,但是中间经历不少曲折,一度以为去不成了,好在最后还算顺利,妈妈出巨资赞助我坐飞机,这事儿我还伤神了好一会儿,嫌太贵了。不过飞机上看云确实好看。云南的云更加好看。即便是在昆明这样的大都市,也常常能够抬头就望见好看得让人流泪的火烧云。
在昆明待到11号,12号到18号在大理,19号到了玉溪,21号又回昆明。我对人不好自来熟,对城市很容易自来熟,走两圈就已经假装把这儿当家了。谈到家这个字,现在我已经有点不知道何处是家,连自己该算哪儿人都模糊起来,别人好像都有一个远行途中可以牵挂的根,我原来有,现在也没了,心中说不上是悲哀,只是有点糊涂。这也好,哪儿都是我家,哪儿我都不觉得生分。城市的感觉让我安心,规规矩矩的行道树,各怀目的逡巡的人流,霓虹灯,立交桥,公交车,夜行客,走到南屏街口,周围的切切察察像潮水一样没过我的头顶,有这么多同类陪伴,一点也不怕黑了。
前两天住在@傅熙然 家,小花妈妈很照顾我,给我做了菌子和乳扇吃,我睡在小花房间,有一扇很大的窗户,可以看到特别漂亮的夕阳。小花家的小区每栋楼都是用水果命名的,什么都好,就是地势太高,每次回家都像爬山一样。
第一天我去了金殿公园和市博物馆,原来老的省博正在维修闭馆了,但是坐车时常常经过,是非常壮观的苏式建筑,斯大林风格,生日蛋糕式样,顶上有五角星和旗帜。
金殿其实一般好玩,就是环境好,里面很大,我走到钟楼就回来了。还坐了滑道。
里面有一个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展览,是用毛笔画的一组连环画,画的特别好,我用手机记下了名字,可惜后来手机坏了,修的时候里面草稿都没有了。金殿是纯铜建造,周围栏杆上有年代非常久远的涂鸦,想到在开封看塔时甚至发现过民国时期的刻字,虽然不能因为是以前的人做的就抹煞其恶劣性质,但是确实包含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金殿外有一圈城墙,走近看会发现砖上有许多道教符号。还有烧砖的日期也在上面。
钟楼是一栋为了保存一口古钟而建造的仿古建筑,也有二三十年历史了,里面栏杆、楼梯、地板的风格都是非常明显的二十世纪晚期特色。中式栏杆的符号化,水磨石,方正规矩的线条曾是新风尚新秩序的象征,如今也变为怀旧了。
上到楼顶视野最好的地方也被付费看望远镜的小摊占领了。里面的钟后来在书上读到好像是原来近日楼处钟楼的钟。我在昆明第一顿在外面吃的饭就是钟楼外面的炸洋芋,我一直以为是类似薯条一样炸透的,但是吃起来感觉只不过是炒洋芋,虽然也不错吃。在三市街也买过一次,里面还放了鱼腥草,但也不是我想要的口感,最后在园西路胡九吃的算是最好吃的。
还有一处庾恩旸墓遗址,庾恩旸系参加过重九起义的滇军将领,后遭暗杀。在翠湖边的云南讲武堂博物馆里看到好多次他的名字,更伤感的是一本同学录上收集的教员和同学信息,打开的两页里一半都是“被暗杀”“遭小人杀害”,庾恩旸恰也在那页上面。现在还买得到大重九烟,包装没怎么变过,很好看,定价似乎也是99元一包。正想怎么还是遗址,原来只剩大门一座,后面就是车道了,门两旁对联字都被弄坏了。是文革时候破坏的。
还有一些好玩的场景。滑板少年,屋顶上的猫。这次换新手机筛选条件就是800万像素以上,苹果虽然用不起,但偷拍已经成为我不能缺失的生活部分。
晚些时候去了市博物馆,有一个法国借来的特展,对方就是存放格吕内瓦尔德那套《磔刑图》的修道院。展品不多,但有无数保安在小小场地中来回兜转,主打是一幅毕加索。不许拍照。除了这个,博物馆中庭是一座古塔,也很漂亮,我围着转了好几圈。这种展示和保护的方法还挺有新意。一个瓷器和字画的展览质量不高,毕竟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青花瓷地子都是灰黄色的,杂质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楼上的飞虎队纪念馆,还有一个昆明老照片的展览很不错,飞虎队馆小而精良,有很多当事人捐赠的展品,制服啊,文件啊,照片啊,很能代入那段历史。飞虎队的LOGO和宣传画都画得特别好,一面照片墙上排满英姿勃发得几近炫目的证件近照,制服酷帅,还有满足一切战时想象的、和昆明姑娘的悲情罗曼司。
加过我微信的朋友可以点我头像大图出来看看,是一个飞虎队飞行员的兵人,制作非常精良,围的白围巾上有“蒋”字。就是在这里面陈列的。
楼下的纪念品商店我买了好多东西,买了一套小书,分为老昆明人物、风情、市井篇。后来的行程里一直带在身边,“两位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享有广泛声誉的云南本土作家和画家”,老楷文,昆武画,此次行前刚刚看过李昆武的《春秀》,画的好且真诚动人。后来在铁路博物馆也与昆武画偶遇,这是后文。又买了一套飞虎队在昆明的明信片,可能是后期转彩色,有老电影一般的梦幻色泽。有飞虎队的布贴和冰箱贴,可惜都十几二十块,大的要五十,感觉性价比不高,同类商品不如在淘宝上买。T恤是印的不错,要100块,但我瞥见旁边带昆明飞虎队纪念馆字样的,40块一件,果断选择了后者,阿姨说这是博物馆自己印的,而且没有号码了,只有XXL。上面圆形的飞虎队标志分辨率极低,印花洗了一次也有要裂开的迹象,但因为有博物馆的字,还是很喜欢。
每次买明信片都有点纠结,因为在我看来这种东西和邮票一样,如果不能行使其功能,基本就是废纸一张,毫无意义。但是一套明信片,又不可能拆一张寄出去,这样就不全了,不符合我处女座的心态。于是只能姑且买之,之前刚刚从纸箱里翻出在香港买的电车明信片,发觉买回来也根本未曾拆开把玩过,不禁怀疑起自己买明信片的意义。但是,一般景点的纪念品也只有明信片的价格可以承受,如果是首日封之类的,更加刺激我的强迫症,是绝对不会买的。
前几天看了一直想看的片子《邮缘》,讲第六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之际,游手好闲的无知青工一步步被新来的极识大体的美人邮递员改造,培养了集邮这样的高级趣味并且增长了不少文化知识,两人最终结缘。我是从续集追查过来,此片有一个非常标题党的续集叫《女局长的男朋友》,是邮递员升任局长之后的故事。我以前大约是集过一阵子邮,但是在搬家之前新旧邮票就都遗佚了,现在又没人会寄东西给我。在大理的咖啡店里得知现在邮票居然都可以在淘宝上买了,一搜发现还有不少比面值低的出售,其实可以买点儿屯着。我已经把邮票都放在钱包里,出门在外随时可寄,最喜欢往信封或者明信片上贴邮票的工作,想象它被盖戳的销魂样子并仔细欣赏这一方小小的图案与整个信封或明信片上其他内容的互动。因为每年都有很多不同的邮票发行,随机挑选邮票几乎可以保证绝不重复,好像在无边无际的大洋中随便下手,每次都能捉到不一样的鱼。这是最迷人的地方。
关于我的集邮理论还有好多,有空再叙,欢迎交流。
话说从博物馆出来拎了一袋子纪念品,原本已经挺累的了,但是突然很想喝奶茶,就沿街边走想找类似coco的地方,没想到从拓东路一直走到金碧路,兜了好几个圈都没有……一阵无名火攻心,又开始钻牛角尖,罔顾脚痛,一直走走走, 走到巡津街的嘉华,结果被告知奶茶没有只有某种鲜花饮料,最后没办法,走到护国路的时候累的不行想着算了如果先遇到便利店,就买瓶装饮料好了……此时恰好发现护国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行人休息的绿色长椅,平时如果不是有需求,估计谁也不会注意路边有没有椅子,真想坐了就觉得特别贴心。印象中只有淮海路上一些广告牌下面有座位可以坐。我就坐在护国路上南强街街口的广告牌下面,终于喝到便利店冰柜里的奶茶,早就没电的手机连上移动电源,给小花打电话。这时候觉得能坐着休息喝东西就挺幸福了。顺便,昆明的便利店也很多,虽然没有到上海的密度,但五脏俱全的程度可与全家一类相比,比较多的是之佳连锁便利店,应该和健之佳连锁药店是同一间公司,后者也很常见。也不知道是云南盛产药材还是什么原因,昆明街头药店特别多,密集度绝对超过我以前到过的任何城市,走两步就有一家,比便利店还多,在商业中心区的忠爱坊附近还有云南白药的大型旗舰店。
在大理呆了几天,回来就觉得心态变好了,遇上什么不顺利的事儿都能很快想通,犹豫不决的时候就想想@郑老师 说事在人为,多为自己着想。这里说给自己着想,是说别老是因为顾虑别人看法压抑自己,或者有时候硬要为了人情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真要做到为自己着想其实是很难的,总有些面子呀,情绪呀在里面隔着。想吃点什么就吃,想做什么就做,至少放手试试。道理不是不懂,但是从来自己说服自己都很困难,用别人的话语包装自己的想法,好像是给自己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
此刻坐在桌前,我鲜明感到这种弛缓的效果正在慢慢淡化,十八天后,又是一个怂包。
从拓东路到金碧路上路过了真庆观,可惜一派崭新气象,没什么好看的。这是道教协会所在地。之前查攻略的时候看到林徽因梁思成曾经在巡津街上止园居住,在昆明居留期间他们考察了很多古建筑,金殿,真庆观,建水会馆之类。后来去巡津街寻止园未果。今天的昆明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有些地方显得陈旧但并无古意,大多数古建筑都显得非常新,是进行了所谓保护性修缮的缘故,让人看着非常不舒服。关于这方面我打算另外撰文,以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变迁为例讨论古建筑的保护问题。
另外在城市中还残存很多历史悠久的住宅楼,不少红砖裸露在外的三四层小楼,感觉都是至少三四十年以前的产物,这在长三角的城市中是从未见过的。虽然想必其中住户很苦恼这种居住条件,但是外人看来倒比新盖的毫无特色的楼房有趣也温暖得多。拓东路上远远望见一条巷子尽头有这样的楼房就拐了进去,发现是供电局宿舍。这样的房屋有没有保存价值很难说,但我觉得将来如果要拆至少也应该留一些作标本。
这其实是一个有点奇怪的地方,昆明虽然现代化,到处都是用现代方法建筑的房屋,但除了一些中心商业区的大厦,其他地方都好像在进入现代文明的初期之后就停滞不前了。按理说城市的面目是日新月异的,走在上海街头,除了刻意保存的历史建筑,可能目之所及大部分楼房都是比我小或和我差不多的年龄,至少从视觉上看是这样,上大的一些建筑,虽然也有了20年历史但是其中是不包含任何历史感的,因为它的风格,也即一种几乎无风格、无装饰的乏味风格,基本就可以代表“现在”。昆明虽然感觉不到“古代”,但却可以感觉到很丰富的“过去”。身边的男女老少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擦除,尚有一部分裸露在现实中。这给了我向内窥视的机会,并且为那些穿梭其中的人影构想出属于他们的日常。这是一项我常常进行、有趣有益的活动。每一个在我视野里经过的人,虽然如果不发生交集,不过是个视网膜上的影子,但本质上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人类,他们也和我一样,度过了一些人生,还剩下了一些人生;去过了一些地方,而将要去另一些地方。在他们与我相同长度的一天中,会发生种种截然不同的事情,但此刻,我们受到神秘的牵引,在彼此的眼中留下印痕,并永不再见。
想着地球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有一条极其复杂的轨迹,每个人的每天,都会产生无数无数的思绪,这些思绪如果是可见的,可触的,那从古至今的念头,不知要堆出多少条银河了。毕竟可写出的或是可说出的,都只是冰山一角。大家人人怀揣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还能相对平和地共处,是感谢我们身上的社会动物性,还是归功于高贵理智的控制呢?不管怎样,这样的事实时刻在我心头浮现,让我感激感叹。
写了这么多,其实以上都只在一天内发生。
未完:)
这是我第一次到云南玩。身边妹子有去美国的,有去尼泊尔的,有去西藏的,也有哪儿都没去的。我去了云南,好像也挺远的,但是又不够有谈资。不过旅游这事,也没什么好比的,每个人体会都不一样。
二十天是个虚数,5号飞机到昆明,24号晚上,上了石林号旅游列车回来。
一下子好像又不知道从哪儿讲起了。
对,我觉得回来了心态变得特别好,我正在努力保持,以免再次坠入大学里碌碌无为的漩涡。一个晚上啥也没做,坐在电脑前面,一忽儿过来一忽儿过去,爬上床也是新的一天了。
从头讲起吧。
本来,只是要去大理,自从看了老周四月旧州的演出,看他们在大理小院儿里面录音,就特别想去大理。老周又在专栏里写“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正在向大理聚集”。丽江嘛,人人都去,嫌俗,大理名字好听,人也少点,日后说起也显得逼格高些。原本要找义工做一个月,但是中间经历不少曲折,一度以为去不成了,好在最后还算顺利,妈妈出巨资赞助我坐飞机,这事儿我还伤神了好一会儿,嫌太贵了。不过飞机上看云确实好看。云南的云更加好看。即便是在昆明这样的大都市,也常常能够抬头就望见好看得让人流泪的火烧云。
在昆明待到11号,12号到18号在大理,19号到了玉溪,21号又回昆明。我对人不好自来熟,对城市很容易自来熟,走两圈就已经假装把这儿当家了。谈到家这个字,现在我已经有点不知道何处是家,连自己该算哪儿人都模糊起来,别人好像都有一个远行途中可以牵挂的根,我原来有,现在也没了,心中说不上是悲哀,只是有点糊涂。这也好,哪儿都是我家,哪儿我都不觉得生分。城市的感觉让我安心,规规矩矩的行道树,各怀目的逡巡的人流,霓虹灯,立交桥,公交车,夜行客,走到南屏街口,周围的切切察察像潮水一样没过我的头顶,有这么多同类陪伴,一点也不怕黑了。
前两天住在@傅熙然 家,小花妈妈很照顾我,给我做了菌子和乳扇吃,我睡在小花房间,有一扇很大的窗户,可以看到特别漂亮的夕阳。小花家的小区每栋楼都是用水果命名的,什么都好,就是地势太高,每次回家都像爬山一样。
第一天我去了金殿公园和市博物馆,原来老的省博正在维修闭馆了,但是坐车时常常经过,是非常壮观的苏式建筑,斯大林风格,生日蛋糕式样,顶上有五角星和旗帜。
![]() |
金殿其实一般好玩,就是环境好,里面很大,我走到钟楼就回来了。还坐了滑道。
![]() |
里面有一个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展览,是用毛笔画的一组连环画,画的特别好,我用手机记下了名字,可惜后来手机坏了,修的时候里面草稿都没有了。金殿是纯铜建造,周围栏杆上有年代非常久远的涂鸦,想到在开封看塔时甚至发现过民国时期的刻字,虽然不能因为是以前的人做的就抹煞其恶劣性质,但是确实包含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 |
![]() |
金殿外有一圈城墙,走近看会发现砖上有许多道教符号。还有烧砖的日期也在上面。
![]() |
![]() |
![]() |
![]() |
![]() |
![]() |
![]() |
钟楼是一栋为了保存一口古钟而建造的仿古建筑,也有二三十年历史了,里面栏杆、楼梯、地板的风格都是非常明显的二十世纪晚期特色。中式栏杆的符号化,水磨石,方正规矩的线条曾是新风尚新秩序的象征,如今也变为怀旧了。
![]() |
上到楼顶视野最好的地方也被付费看望远镜的小摊占领了。里面的钟后来在书上读到好像是原来近日楼处钟楼的钟。我在昆明第一顿在外面吃的饭就是钟楼外面的炸洋芋,我一直以为是类似薯条一样炸透的,但是吃起来感觉只不过是炒洋芋,虽然也不错吃。在三市街也买过一次,里面还放了鱼腥草,但也不是我想要的口感,最后在园西路胡九吃的算是最好吃的。
还有一处庾恩旸墓遗址,庾恩旸系参加过重九起义的滇军将领,后遭暗杀。在翠湖边的云南讲武堂博物馆里看到好多次他的名字,更伤感的是一本同学录上收集的教员和同学信息,打开的两页里一半都是“被暗杀”“遭小人杀害”,庾恩旸恰也在那页上面。现在还买得到大重九烟,包装没怎么变过,很好看,定价似乎也是99元一包。正想怎么还是遗址,原来只剩大门一座,后面就是车道了,门两旁对联字都被弄坏了。是文革时候破坏的。
![]() |
还有一些好玩的场景。滑板少年,屋顶上的猫。这次换新手机筛选条件就是800万像素以上,苹果虽然用不起,但偷拍已经成为我不能缺失的生活部分。
![]() |
![]() |
晚些时候去了市博物馆,有一个法国借来的特展,对方就是存放格吕内瓦尔德那套《磔刑图》的修道院。展品不多,但有无数保安在小小场地中来回兜转,主打是一幅毕加索。不许拍照。除了这个,博物馆中庭是一座古塔,也很漂亮,我围着转了好几圈。这种展示和保护的方法还挺有新意。一个瓷器和字画的展览质量不高,毕竟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青花瓷地子都是灰黄色的,杂质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楼上的飞虎队纪念馆,还有一个昆明老照片的展览很不错,飞虎队馆小而精良,有很多当事人捐赠的展品,制服啊,文件啊,照片啊,很能代入那段历史。飞虎队的LOGO和宣传画都画得特别好,一面照片墙上排满英姿勃发得几近炫目的证件近照,制服酷帅,还有满足一切战时想象的、和昆明姑娘的悲情罗曼司。
加过我微信的朋友可以点我头像大图出来看看,是一个飞虎队飞行员的兵人,制作非常精良,围的白围巾上有“蒋”字。就是在这里面陈列的。
楼下的纪念品商店我买了好多东西,买了一套小书,分为老昆明人物、风情、市井篇。后来的行程里一直带在身边,“两位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享有广泛声誉的云南本土作家和画家”,老楷文,昆武画,此次行前刚刚看过李昆武的《春秀》,画的好且真诚动人。后来在铁路博物馆也与昆武画偶遇,这是后文。又买了一套飞虎队在昆明的明信片,可能是后期转彩色,有老电影一般的梦幻色泽。有飞虎队的布贴和冰箱贴,可惜都十几二十块,大的要五十,感觉性价比不高,同类商品不如在淘宝上买。T恤是印的不错,要100块,但我瞥见旁边带昆明飞虎队纪念馆字样的,40块一件,果断选择了后者,阿姨说这是博物馆自己印的,而且没有号码了,只有XXL。上面圆形的飞虎队标志分辨率极低,印花洗了一次也有要裂开的迹象,但因为有博物馆的字,还是很喜欢。
每次买明信片都有点纠结,因为在我看来这种东西和邮票一样,如果不能行使其功能,基本就是废纸一张,毫无意义。但是一套明信片,又不可能拆一张寄出去,这样就不全了,不符合我处女座的心态。于是只能姑且买之,之前刚刚从纸箱里翻出在香港买的电车明信片,发觉买回来也根本未曾拆开把玩过,不禁怀疑起自己买明信片的意义。但是,一般景点的纪念品也只有明信片的价格可以承受,如果是首日封之类的,更加刺激我的强迫症,是绝对不会买的。
前几天看了一直想看的片子《邮缘》,讲第六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之际,游手好闲的无知青工一步步被新来的极识大体的美人邮递员改造,培养了集邮这样的高级趣味并且增长了不少文化知识,两人最终结缘。我是从续集追查过来,此片有一个非常标题党的续集叫《女局长的男朋友》,是邮递员升任局长之后的故事。我以前大约是集过一阵子邮,但是在搬家之前新旧邮票就都遗佚了,现在又没人会寄东西给我。在大理的咖啡店里得知现在邮票居然都可以在淘宝上买了,一搜发现还有不少比面值低的出售,其实可以买点儿屯着。我已经把邮票都放在钱包里,出门在外随时可寄,最喜欢往信封或者明信片上贴邮票的工作,想象它被盖戳的销魂样子并仔细欣赏这一方小小的图案与整个信封或明信片上其他内容的互动。因为每年都有很多不同的邮票发行,随机挑选邮票几乎可以保证绝不重复,好像在无边无际的大洋中随便下手,每次都能捉到不一样的鱼。这是最迷人的地方。
关于我的集邮理论还有好多,有空再叙,欢迎交流。
话说从博物馆出来拎了一袋子纪念品,原本已经挺累的了,但是突然很想喝奶茶,就沿街边走想找类似coco的地方,没想到从拓东路一直走到金碧路,兜了好几个圈都没有……一阵无名火攻心,又开始钻牛角尖,罔顾脚痛,一直走走走, 走到巡津街的嘉华,结果被告知奶茶没有只有某种鲜花饮料,最后没办法,走到护国路的时候累的不行想着算了如果先遇到便利店,就买瓶装饮料好了……此时恰好发现护国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行人休息的绿色长椅,平时如果不是有需求,估计谁也不会注意路边有没有椅子,真想坐了就觉得特别贴心。印象中只有淮海路上一些广告牌下面有座位可以坐。我就坐在护国路上南强街街口的广告牌下面,终于喝到便利店冰柜里的奶茶,早就没电的手机连上移动电源,给小花打电话。这时候觉得能坐着休息喝东西就挺幸福了。顺便,昆明的便利店也很多,虽然没有到上海的密度,但五脏俱全的程度可与全家一类相比,比较多的是之佳连锁便利店,应该和健之佳连锁药店是同一间公司,后者也很常见。也不知道是云南盛产药材还是什么原因,昆明街头药店特别多,密集度绝对超过我以前到过的任何城市,走两步就有一家,比便利店还多,在商业中心区的忠爱坊附近还有云南白药的大型旗舰店。
在大理呆了几天,回来就觉得心态变好了,遇上什么不顺利的事儿都能很快想通,犹豫不决的时候就想想@郑老师 说事在人为,多为自己着想。这里说给自己着想,是说别老是因为顾虑别人看法压抑自己,或者有时候硬要为了人情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真要做到为自己着想其实是很难的,总有些面子呀,情绪呀在里面隔着。想吃点什么就吃,想做什么就做,至少放手试试。道理不是不懂,但是从来自己说服自己都很困难,用别人的话语包装自己的想法,好像是给自己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
此刻坐在桌前,我鲜明感到这种弛缓的效果正在慢慢淡化,十八天后,又是一个怂包。
从拓东路到金碧路上路过了真庆观,可惜一派崭新气象,没什么好看的。这是道教协会所在地。之前查攻略的时候看到林徽因梁思成曾经在巡津街上止园居住,在昆明居留期间他们考察了很多古建筑,金殿,真庆观,建水会馆之类。后来去巡津街寻止园未果。今天的昆明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有些地方显得陈旧但并无古意,大多数古建筑都显得非常新,是进行了所谓保护性修缮的缘故,让人看着非常不舒服。关于这方面我打算另外撰文,以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变迁为例讨论古建筑的保护问题。
另外在城市中还残存很多历史悠久的住宅楼,不少红砖裸露在外的三四层小楼,感觉都是至少三四十年以前的产物,这在长三角的城市中是从未见过的。虽然想必其中住户很苦恼这种居住条件,但是外人看来倒比新盖的毫无特色的楼房有趣也温暖得多。拓东路上远远望见一条巷子尽头有这样的楼房就拐了进去,发现是供电局宿舍。这样的房屋有没有保存价值很难说,但我觉得将来如果要拆至少也应该留一些作标本。
这其实是一个有点奇怪的地方,昆明虽然现代化,到处都是用现代方法建筑的房屋,但除了一些中心商业区的大厦,其他地方都好像在进入现代文明的初期之后就停滞不前了。按理说城市的面目是日新月异的,走在上海街头,除了刻意保存的历史建筑,可能目之所及大部分楼房都是比我小或和我差不多的年龄,至少从视觉上看是这样,上大的一些建筑,虽然也有了20年历史但是其中是不包含任何历史感的,因为它的风格,也即一种几乎无风格、无装饰的乏味风格,基本就可以代表“现在”。昆明虽然感觉不到“古代”,但却可以感觉到很丰富的“过去”。身边的男女老少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擦除,尚有一部分裸露在现实中。这给了我向内窥视的机会,并且为那些穿梭其中的人影构想出属于他们的日常。这是一项我常常进行、有趣有益的活动。每一个在我视野里经过的人,虽然如果不发生交集,不过是个视网膜上的影子,但本质上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人类,他们也和我一样,度过了一些人生,还剩下了一些人生;去过了一些地方,而将要去另一些地方。在他们与我相同长度的一天中,会发生种种截然不同的事情,但此刻,我们受到神秘的牵引,在彼此的眼中留下印痕,并永不再见。
想着地球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有一条极其复杂的轨迹,每个人的每天,都会产生无数无数的思绪,这些思绪如果是可见的,可触的,那从古至今的念头,不知要堆出多少条银河了。毕竟可写出的或是可说出的,都只是冰山一角。大家人人怀揣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还能相对平和地共处,是感谢我们身上的社会动物性,还是归功于高贵理智的控制呢?不管怎样,这样的事实时刻在我心头浮现,让我感激感叹。
写了这么多,其实以上都只在一天内发生。
未完:)
-
半途中断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3 23:32:28
-
豆友23816216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13 00:55:30
-
dam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13 00: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