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8/2009:说一下《爱乐》吧
三联的《爱乐》,我算是最老的读者之一了,它创刊的那几期,我现在我保留着。后来渐渐地看得少了,不过心中还得留有一些美好印象的,至少还有一分尊敬。
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了《爱乐》,样子与以前的不一样了,开本大了些,封面变得素朴了,原来的铜版纸变成了普通的杂志纸,图片少了许多,在现今这样一个花花世界里,能做到返朴归真倒也不容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说说而已,谁能达到?价钱倒是与素朴的方向相反,涨了一大截。看看这期是专做亨德尔的清唱剧,也很好奇这本杂志现在平淡之后是否还有绚烂的内涵,就买了一本回家。
甫一阅读,即失望至极,倒不为别的,只是那错别字就让人难以卒读。一篇文章中,竟出现十多处别字,有的还错得很离谱。这种杂志谁还敢买?三联的书刊,就是以其选题精良、文字干净著称的,怎么现在三联变成了这副模样?如果一个编辑连文字都弄不好,你怎能指望他为你提供什么好的东西?说实在的,在一本公开的出版物上看到如此多的差错,除了盗版书,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竟然还是在三联出版的杂志上。三联的《读书》已让我恶心了,没想到三联的《爱乐》先以这种方式让我再恶心一下。
细读一下内容,还是有诸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看看版权页,只有副总编的名字,总编呢?不知道。编委倒是列了一大堆,有音乐界也有非音乐办的名人,而编辑名则只列出二位。拉大旗作虎皮,世风如此,可以理解,但有必要列出如此之多吗?有这精力,还不如多请两位编校,把把文字关。还有作为一本音乐杂志,对唱片的品鉴如此之少,也是很奇怪的。读者买爱乐,不是想去了解一些偏僻的音乐史,而是想看看他人对音乐的评价。而且有数的几篇评介唱片的,看看作者,就那么两三位,署的大约都是笔名。《爱乐》有那么多的编委,爱乐人士一大把,难道就不能约他们写一点,爱乐连作者都约不到了吗?还有就是薄薄的一本杂志,一期竟然有好几篇连载,这也够让人奇怪的了。本就是比较冷门的题目,谁有耐心坚持那么久追着看?其他的也懒得说了,这本杂志如今办得这样,也够让人伤心的了。看编辑耿纯也是《爱乐》的老人了,怎么办杂志越办越回去呢?
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了《爱乐》,样子与以前的不一样了,开本大了些,封面变得素朴了,原来的铜版纸变成了普通的杂志纸,图片少了许多,在现今这样一个花花世界里,能做到返朴归真倒也不容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说说而已,谁能达到?价钱倒是与素朴的方向相反,涨了一大截。看看这期是专做亨德尔的清唱剧,也很好奇这本杂志现在平淡之后是否还有绚烂的内涵,就买了一本回家。
甫一阅读,即失望至极,倒不为别的,只是那错别字就让人难以卒读。一篇文章中,竟出现十多处别字,有的还错得很离谱。这种杂志谁还敢买?三联的书刊,就是以其选题精良、文字干净著称的,怎么现在三联变成了这副模样?如果一个编辑连文字都弄不好,你怎能指望他为你提供什么好的东西?说实在的,在一本公开的出版物上看到如此多的差错,除了盗版书,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竟然还是在三联出版的杂志上。三联的《读书》已让我恶心了,没想到三联的《爱乐》先以这种方式让我再恶心一下。
细读一下内容,还是有诸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看看版权页,只有副总编的名字,总编呢?不知道。编委倒是列了一大堆,有音乐界也有非音乐办的名人,而编辑名则只列出二位。拉大旗作虎皮,世风如此,可以理解,但有必要列出如此之多吗?有这精力,还不如多请两位编校,把把文字关。还有作为一本音乐杂志,对唱片的品鉴如此之少,也是很奇怪的。读者买爱乐,不是想去了解一些偏僻的音乐史,而是想看看他人对音乐的评价。而且有数的几篇评介唱片的,看看作者,就那么两三位,署的大约都是笔名。《爱乐》有那么多的编委,爱乐人士一大把,难道就不能约他们写一点,爱乐连作者都约不到了吗?还有就是薄薄的一本杂志,一期竟然有好几篇连载,这也够让人奇怪的了。本就是比较冷门的题目,谁有耐心坚持那么久追着看?其他的也懒得说了,这本杂志如今办得这样,也够让人伤心的了。看编辑耿纯也是《爱乐》的老人了,怎么办杂志越办越回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