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冲突都是认识自我的开始
冲突可以分为很多种,就我自己体会过的有:
自己所被灌输观念 与 自己感受到的真实感受 之间的冲突
自己所相信的事实或信念 与 实际情形 之间的冲突
自己观念 与 他人观念 之间的冲突
自己看不到的盲点 与 他人刺耳真实描述 之间的冲突
自身利益 与 他人利益 之间的冲突
如果没有什么冲突,好比戏剧冲突的话,剧情自然不会跌宕起伏。
如果没有什么风浪,停靠在港湾的船舶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坚固不摧。
好比没有什么打击和生命的转弯,我们怎么会看到那些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真正的朋友是谁。
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冲突和碰撞中,我们才有可能发现自己还有发现别人。
不必抗拒,但也不该把自己的成长因为亲密关系的理所当然推卸给亲人朋友还有恋人。
深呼吸,告诉自己。
自己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自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还有人生负责。没有人能够强大到负责你所有的幸福和未来,而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好的伙伴。
亲密关系不是为了索取,是为了分享。
读《爱与亲密》书摘
一般是从父母的关系中盲目地、下意识地习得亲密关系是如何的状态或者从一些我们认为是浪漫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去学习相处方法,但发现生活并不是这么具有戏剧性。
实现自身的潜能:内心的平静、更强大的生命活力以及有关人生意义和方向的深层智慧
有效探索自己对生活和关系的感受能够促使内在觉悟的成长
是谁在过着你的生活?我们是如何失去与自己的接触的?
先识别出自己目前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与自己的接触,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的接触。
我们想要被爱、被接纳,想要有归属感。
当你学着去“跟随”自己内在的流动过程,正向的改变就会展现。让自己向生命中真实的部分敞开,你会日益感觉到做回自己是如此舒适。
我们首先需要成长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个体,然后才能与另一个人一起维持一个富有意义的、重要的承诺。
如果只是期待着另一个人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完整,就无法现实地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情绪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总会找到其他替代性的出口,在那些情况下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改善不满足感有许多种方法,其大体的方向都是要去重新发现自己真实的体验。
体会是人类存在的核心维度,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上的根基所在。
对于名与利的强迫性追求只是一种空洞的替代品,弥补着每个人对于亲密和爱的单纯需要
很多工作比如做手术或者电脑编程都应具备精确地执行任务的能力。而在另一个方面,建立起信任感、享受爱与亲密感的道路,是由放弃我们通常所努力去控制事物的习惯而铺就的。允许自己拥有人性当做的脆弱性,放弃试图去控制那些想要亲密接触的人的行为。
做自己,勇敢地踏入这个世界,意味着放弃对于别人可能会如何看待我们的控制。
通常是我们与某个生活境遇或者与某个问题的关系卡住了自己,而不是那个情景本身。
当我们内在承载这些问题的方式开始发升转变,我们的处境可能也会(而且常常确实)发生改变。但是,外在的改变来源于内在态度或者观点的变化,而不是通过努力控制环境或者操控他人而获得。
我的体会很模糊、不清晰、混混沌沌的,这是体会的本质。
我知道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知道如果我有足够的耐心,允许自己向这一笼统、宽泛的沉重感持开放的态度,它会开始启发我一些事,其中蕴含的智慧会自行显露。
对于那些还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当前的不满意是如何根植于过往生活的人,探索过去的人生经验对他们会特别有启发。
2014年9月11日午读时间待续
PS吐槽一下翻译的著作在英文原著很喜欢用很多个形容词排比的时候,往往翻译都很生硬,不是中文的逻辑。当然让我翻译,估计也是还原排比啦,毕竟是很难传神融入到中文的语义逻辑中。
自己所被灌输观念 与 自己感受到的真实感受 之间的冲突
自己所相信的事实或信念 与 实际情形 之间的冲突
自己观念 与 他人观念 之间的冲突
自己看不到的盲点 与 他人刺耳真实描述 之间的冲突
自身利益 与 他人利益 之间的冲突
如果没有什么冲突,好比戏剧冲突的话,剧情自然不会跌宕起伏。
如果没有什么风浪,停靠在港湾的船舶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坚固不摧。
好比没有什么打击和生命的转弯,我们怎么会看到那些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真正的朋友是谁。
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冲突和碰撞中,我们才有可能发现自己还有发现别人。
不必抗拒,但也不该把自己的成长因为亲密关系的理所当然推卸给亲人朋友还有恋人。
深呼吸,告诉自己。
自己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自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还有人生负责。没有人能够强大到负责你所有的幸福和未来,而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好的伙伴。
亲密关系不是为了索取,是为了分享。
读《爱与亲密》书摘
一般是从父母的关系中盲目地、下意识地习得亲密关系是如何的状态或者从一些我们认为是浪漫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去学习相处方法,但发现生活并不是这么具有戏剧性。
实现自身的潜能:内心的平静、更强大的生命活力以及有关人生意义和方向的深层智慧
有效探索自己对生活和关系的感受能够促使内在觉悟的成长
是谁在过着你的生活?我们是如何失去与自己的接触的?
先识别出自己目前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与自己的接触,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的接触。
我们想要被爱、被接纳,想要有归属感。
当你学着去“跟随”自己内在的流动过程,正向的改变就会展现。让自己向生命中真实的部分敞开,你会日益感觉到做回自己是如此舒适。
我们首先需要成长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个体,然后才能与另一个人一起维持一个富有意义的、重要的承诺。
如果只是期待着另一个人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完整,就无法现实地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情绪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总会找到其他替代性的出口,在那些情况下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改善不满足感有许多种方法,其大体的方向都是要去重新发现自己真实的体验。
体会是人类存在的核心维度,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上的根基所在。
对于名与利的强迫性追求只是一种空洞的替代品,弥补着每个人对于亲密和爱的单纯需要
很多工作比如做手术或者电脑编程都应具备精确地执行任务的能力。而在另一个方面,建立起信任感、享受爱与亲密感的道路,是由放弃我们通常所努力去控制事物的习惯而铺就的。允许自己拥有人性当做的脆弱性,放弃试图去控制那些想要亲密接触的人的行为。
做自己,勇敢地踏入这个世界,意味着放弃对于别人可能会如何看待我们的控制。
通常是我们与某个生活境遇或者与某个问题的关系卡住了自己,而不是那个情景本身。
当我们内在承载这些问题的方式开始发升转变,我们的处境可能也会(而且常常确实)发生改变。但是,外在的改变来源于内在态度或者观点的变化,而不是通过努力控制环境或者操控他人而获得。
我的体会很模糊、不清晰、混混沌沌的,这是体会的本质。
我知道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知道如果我有足够的耐心,允许自己向这一笼统、宽泛的沉重感持开放的态度,它会开始启发我一些事,其中蕴含的智慧会自行显露。
对于那些还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当前的不满意是如何根植于过往生活的人,探索过去的人生经验对他们会特别有启发。
2014年9月11日午读时间待续
PS吐槽一下翻译的著作在英文原著很喜欢用很多个形容词排比的时候,往往翻译都很生硬,不是中文的逻辑。当然让我翻译,估计也是还原排比啦,毕竟是很难传神融入到中文的语义逻辑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