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探索:垄断、时间、空间
![]() |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有些有利润的产品但流转慢的产品是否要停产?从做生意的角度看,有利润就一定要做,但很多时候这种产品全年下来的利润却不如意,因为资金周转效率实在太慢了。假设A产品的利润率是5%,一年至少可以滚动10轮以上,而B产品的利润是A产品三倍,达到15%,而一年只能滚动2次,从资金占用和劳动力消耗的规模上看是一样的,但后者的慢进慢出总利润不佳,还有很大的库存风险。个人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减少B产品的依赖。大概就是机会成本。那是什么造成了B产品总利润不佳?利润好,但是市场里的产品周转率不佳。
义乌小商品市场许多产品一年可以有过千万的利润,因为周转的效率非常高,但多数的行业却很难达到这种效率,大部分人在选择项目在利润的算法通常忽略时间积累带来的规模。虽然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奢华大牌,一般的企业有几家吃得住?
假设:利润积累的速度:单利润x单数/单消耗的时间
两个人同样有100万的存款,两个人的市场转换率不同,前者只需要2年时间,后者却需要5年。
但要提高利润还是有很多因素的,比如市场垄断可以提高单位利润、而时间和空间挪移可以扩大单量,从而整体提高整体利润。这就是常说的商机。
1. 市场垄断比较常见的是暴力垄断、行政垄断、技术垄断
前面一篇《地域生意与黑帮》大概就是地下野蛮的暴力垄断,而政府控制的电信、石化、媒体、金融是行政垄断,新兴的网络公司、科技公司大部分采取技术垄断(包括软件、药物、汽车等),有许多公司综合了以上各种垄断。欧美国家和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很多行业没有行政垄断,除了少量黑帮控制的黄赌毒外,大量的企业则通过技术进行垄断(所以有层出不穷的专利官司),获取大量的利润(日本和德国的机械、美国的医药和科技)。在中国赚大钱的公司,大量都有行政垄断的影子,并非完全市场化,所以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务必要拜码头搞腐败,更不用说土地审批的房地产行业了。而近些年的风投进入互联网行业,则是因为这个行业相对而言更加容易建立技术垄断,而且离传统的暴力和行政垄断较远。
2. 时间挪移造就的市场
无论是房地产、汽车按揭还是信用卡消费都具备这个属性,通过时间杠杆,把未来的消费搬到当下,这也是欧美国家家庭负债率较高的原因,但这有效打开了消费内需市场,企业得以扩张。可以预见的是不久后,中国也会启动项消费的时间杠杆,各种信贷消费会产生指数扩张。而对应的医疗保险行业逆向投资也会提前启动。除了消费外,投资也可以通过时间差进行迁移,我之前公司所在的写字楼早年只用了200万+银行贷款建起来,但是现在每个月的租金收入超过300万……早已还清贷款,稳定盈利。在所有时间挪移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上市公司,他们把未来的盈利总和与公司资产做成一个产品,通过上市的方式提前兑现,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场广度,都是其他产品所不能比拟的。金融保险行业的最大贡献也在此。
3. 空间大挪移的市场
最传统的商业贸易都遵循这一条规则,将两个地区物资通过地理空间大迁移的方式进行交换,无论是古老的晋商还是今天的外贸人、淘宝人,苹果公司,硅谷酷公司几乎都是在做这种事情。这是只是产品的挪移,但市场其实也会通过空间挪移,比如把市场搬到你的眼前,比如旅游行业购物。中国的市场最奇葩的是,大量的资金和人口涌入大型城市,造成了市场的严重不对等性(比如学校、医院、住房、餐饮),而这种不对等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市场挪移。互联网和物流行业目前只能解决商品部分,但很多不具备物流特性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由于资源的不对等性(人力价格、材料价格、资源价格)和市场的不对等(需求的旺盛),不同的地区行业的强弱程度必定造成市场的定价分化。如果中国从财务倾斜上处理三线四线或者市郊的配套设施问题,人口和市场在未来几年还会继续涌入大城市,即便做再多的户籍限制都没有用。三座大山将常年横亘在大城市里。但对于大部分做生意的人来说,只要做好北上广深,几乎已经做了了中国至少50%以上的市场,而这些行业必须是无法通过互联网和物流突破的。
在过去几年里某些行业具备了以上诸多的特性水涨船高。我们的钱赚慢是有很多原因的,很多行业也在创造社会价值,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爆发的行业通常不具备以上任何一项特性。我们无论是看史玉柱当年倒腾汉卡,牟其中罐头换飞机,还是唐万新的资本时间大挪移或者今天的各种地产黑道大亨,多少可以看到他们对暴利的获取能力。
问题:
房地产是否具备了垄断、时间、空间特性?
互联网那些公司跟房地产极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