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十:二】失恋反思笔记
我是李小二,是一名在今年的苦夏来临之际怀疑自己失恋了的姑娘。之所以说“怀疑”而不确认,是因为我甚至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曾经恋爱。爱这个词,最早接触是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那些江湖儿女的故事里面,黄蓉曾在危难之时为郭靖挽髻,“心中爱极”,在他额间印下柔情一吻;与杨过拜堂之时,小龙女见他目中深情,心中激动,“真不知要怎样爱惜他才好”;岳灵珊惨死,令狐冲大恸昏了过去,醒来时只见任盈盈静坐相守,面上“爱恋满溢”。当然这些片段在看小说的时候都是被草草略过的部分,我所感兴趣的大多是精彩绝伦的武斗片段,或是荡气回肠的英雄气度,比如令狐冲重伤之际仍与祖千秋品酒论杯,比如莫大先生在衡山城外剑发琴音秒杀嵩山高手费彬,又比如乔峰蒙冤在聚贤庄大战群雄,
好女知时节,当春乃发春。尽管对于感情不明就里,我还是不可避免地在今年的初春时分,喜欢上一个男孩儿。
我的这个心上人是个纤尘不染的诗人,如果用他们文艺圈儿的语言来形容,我与他的初遇那就是:“空气中忽然好似弥漫起舒雅慵懒的靡丽香气,只见一名少年从远处的清幽林间分花拂柳而来,他的形容清俊,淡定温和,眉目里似有书卷芬芳,他的身影成了这春光柳色间最明媚的一处风景……”当然这一段是网络言情小说里抄的,作为一个粗线条的理科女生,我会念的诗句数量与这一届的中共中央常委人数大致相当。这就决定了我不可能以文艺清新的气质打动我文艺清新的心上人。
我也曾苦苦思索自己身上有什么好处用以吸引我的心上人,答案是无。首先我不会写诗。心上人在知名诗歌论坛小有名气,他用心经营的ID被来自五湖四海的七千多女粉丝如众星捧月一般地爱护,一呼百应,山呼万岁。我当然不是其中之一——事实上,在他发表的诗歌里,有三分之一的汉字我不知道正确读音。再来我也不会唱歌。心上人喜欢会唱歌的多情女子,这一点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来。据我不完全统计,在心上人的五百多首诗和二百多篇散文里,有超过百分之七十是赞美了为他在月下、在海边、或者在床前唱过情歌的女孩儿,这些文字无一例外地歌颂了女孩对他的一往情深,而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则是表现了他求偶的热切需求。所以他诗里所指的可能是一个女孩儿,也可能是许许多多个女孩儿,但绝不可能是他的女友。在他那个著名ID的资料栏里,明明白白写着“单身”。他与唱歌女孩儿的后事如何,情诗里面虽然没有写到,但还是有女孩儿前赴后继地为他动情为他唱歌。思索到这里我基本上也已经心灰意冷了,我和他的确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凭良心讲我的心上人也不是对我一点兴趣也不曾有。那是才认识不久的时候,夜色已深,我收到心上人的一封没有称呼的邮件,是的,是邮件而不是俗不可耐的短信或者微信。
“今日十五,想与你月下品酒谈心。”落款是他的笔名,流浪的鸟。
我激动了良久,反复思量,终于抖着手回复,“天气预报有雨,如在室外,我可以带两套雨具。”据说和想男孩子见面借伞是个绝招,如此一来一回就是两次约会。为了增加说服力我将天气预报截图一并发了过去。半小时过去了,他没有回复,也始终没有来,电话打过去更是关机。我在天台撑着一把两人用的大伞,在大雨滂沱中猜测他失约的缘由直到后半夜。湿透了回家以后,我没有再继续猜。因为已从他更新的诗歌里得到了答案——有一位不以恶劣天气败坏他赏月的兴致的小姐取代了我,有幸与他共度良宵。天气当然是恶劣的,那位浪漫的小姐也没有考虑雨具事宜,因此两人自然是湿透了,也自然地一起回了女方家里换洗,加上醺人的酒意,后面的事情更是自然。因此我这位心上人的新诗,名叫《良夜》。
以我一个理科生的逻辑并不能猜出我的诗人心里是什么想法。或许是发错了人,那么我积极而狗腿的回应无疑是暴露了我的狼子野心,或许是群发邮件海选女伴,那么我可能是第一轮就落选了,无论哪种可能,我都颇为不光彩。。与入围的那位姑娘相比,我的劣势非常明显,首先那位姑娘没有以天气恶劣为由大扫诗人与之花前月下的兴致,相反,风雨交加的夜晚反而促成了那夜的美事;其次,下雨打伞原本是极其乏味的生活常识,而我的诗人显然远非平庸之人;最后,当然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位姑娘长得大概比我好看,我的相貌与我下雨打伞这般乏味的生活常识一样,不适合出现在风花雪月的故事里。
尽管洞悉这一切,我仍然深深地懊悔,本来我是可以抓住他唯一一次示好的,本来我可以与他约会,假如当时我没有那样回复,假如我不提天气,假如我一口答应,假如我回应他两句情意绵长的诗,假如……我在一连串的“本来”与“假如”所带来的深刻自我怀疑中痛苦了一阵子,茶不思,饭不想,几天下来瘦了三圈。
最后还是在一个落霞极美的傍晚我决定要终止这一切。还记得那日的西晒晃迷了我的泪雾迷蒙眼,想学林妹妹临窗念一首伤感凄美的婉约小词,在心里磕巴了好几个来回,终于想起干涩的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被自己蠢哭的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理科生李小二,离女屌丝很近,离林黛玉很远。
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有种现象叫做“薛定谔的滚”,即当一个妹子叫你滚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她是在叫你滚还是叫你过来抱紧。此时的你应该处于一种又抱又滚的量子力学状态,解出该波函数以得知在平行世界你被踹翻还是被抱紧的概率多少关键是:看脸。然而,薛定谔那只猫的死活在被观测之前是不确定的,但是妹子喜不喜欢你她心里却是一清二楚,我的心上人也是一样。因此,以上这种插科打诨式的解说无疑是扯淡,现如今,这个扯淡与我百转千回的妄想遥相呼应,却是禁不住的唏嘘。
说起薛定谔,还要提一下哥本哈根派。薛定谔一伙人和哥本哈根学派是死对头,在光的物理属性是“波”还是“粒子”这个问题上,两大阵营展开了三百年的左缠右斗。三百年的风云变幻、悲欢起伏,在硝烟散尽后,波和粒子竟然达成了一种物理学界前所未有的妥协:二者原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当物理学家用不同的方式来观测时,光分别呈现出波动性与粒子性。也就是说,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取决于人们用怎样的方式去观察它。
在这场硝烟中,哥本哈根派的玻尔所提出的“互补原理”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两件事情在同一个时刻是互斥的,也在更高一个层次统一在一起。一个问题的真相是什么、需要如何对待,观测的角度很重要。例如近日妈妈的身上长了不明小疹子,不疼不痒,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大碍,爸爸说那些小疹子粉嘟嘟的很是可爱,可妈妈却觉得很不好看,需要搽药。爸爸与妈妈各执一词,却都不关心小疹子的“本来”是什么,只关注在他们各自能够观测到的小疹子是什么。正如“白马非马”的诡辩,假若这世上有一半人是色盲,而这一半人在同一匹马身上看到了红色,那么谁来判定哪一半人看到了“真相”呢?这匹马究竟是白马还是红马,取决于我们如何观测它,而不是取决于它“本来”是什么颜色。
世间事没有柏拉图式的“真相”。正如“波”与“粒”的三百年之争一样,人们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想要寻觅一个“本来”,可最后却颓然发现,光的属性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本来”——所有的属性都是同观察联系在一起的,而观测方式的缺憾,却恰恰是众生“五感”的缺憾,仪器及检测工具可以改进,可“五感”的限制是非脱离这幅血肉皮囊而不能超越的。这世上的众生各有各的“五感”,正如人人透过各不相同的滤镜看世界,在这个前提下,讨论“真相”毫无意义。因而,早在古老的东方,佛陀说:实相无相。
人们苦苦纠缠于“眼”、“耳”、“鼻”、“舌”、“身”所测量到的如意或不如意的结果,为之生、为之死,原来却只是徒增无聊罢了。
失手打破的心爱之物、无意间冒犯的人,那些柔情和虚设的浪漫,无意义的爱与遗憾……无论当初是如何地令人苦恼,这些东西最终一样一样地被我们从心头轻巧地放下,哪怕是割破的腕子,将皮肉拿针线一缝,三五个月,带个手表遮起疤痕,或将长袖放下,又是一个崭新的人生。日子无论长短,这些从某个角度被观测所得的结论终有一天会被我们放下,有一天连“观测”本身也被我们放下,到那时候已是万籁俱寂。我们终将被明天吞没。
在这一天的夕阳西下之时,我将这一切说与我的室友赵小三听,那时窗外斜阳正在缓缓下沉,帘子上缀着晚霞的最后一道金光。我与赵小三静默地对坐,良久不发一言,似有所悟。自那日后我思考了许多,关于战胜悲伤、淡忘遗憾,关于在世事无常中找寻平安喜乐,关于如何应对岁月的翻云覆雨手,我甚至写了这篇三千余字的《失恋反思笔记》。
不过我的室友赵小三没有我这么啰嗦。她只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然后在一场面粉、肉馅儿、擀面杖的混战之后,她插着一双糊了吧唧的手站在楼梯间冲着我的房门吼了一嗓子:
“李小二,下楼吃饼!”
好女知时节,当春乃发春。尽管对于感情不明就里,我还是不可避免地在今年的初春时分,喜欢上一个男孩儿。
我的这个心上人是个纤尘不染的诗人,如果用他们文艺圈儿的语言来形容,我与他的初遇那就是:“空气中忽然好似弥漫起舒雅慵懒的靡丽香气,只见一名少年从远处的清幽林间分花拂柳而来,他的形容清俊,淡定温和,眉目里似有书卷芬芳,他的身影成了这春光柳色间最明媚的一处风景……”当然这一段是网络言情小说里抄的,作为一个粗线条的理科女生,我会念的诗句数量与这一届的中共中央常委人数大致相当。这就决定了我不可能以文艺清新的气质打动我文艺清新的心上人。
我也曾苦苦思索自己身上有什么好处用以吸引我的心上人,答案是无。首先我不会写诗。心上人在知名诗歌论坛小有名气,他用心经营的ID被来自五湖四海的七千多女粉丝如众星捧月一般地爱护,一呼百应,山呼万岁。我当然不是其中之一——事实上,在他发表的诗歌里,有三分之一的汉字我不知道正确读音。再来我也不会唱歌。心上人喜欢会唱歌的多情女子,这一点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来。据我不完全统计,在心上人的五百多首诗和二百多篇散文里,有超过百分之七十是赞美了为他在月下、在海边、或者在床前唱过情歌的女孩儿,这些文字无一例外地歌颂了女孩对他的一往情深,而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则是表现了他求偶的热切需求。所以他诗里所指的可能是一个女孩儿,也可能是许许多多个女孩儿,但绝不可能是他的女友。在他那个著名ID的资料栏里,明明白白写着“单身”。他与唱歌女孩儿的后事如何,情诗里面虽然没有写到,但还是有女孩儿前赴后继地为他动情为他唱歌。思索到这里我基本上也已经心灰意冷了,我和他的确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凭良心讲我的心上人也不是对我一点兴趣也不曾有。那是才认识不久的时候,夜色已深,我收到心上人的一封没有称呼的邮件,是的,是邮件而不是俗不可耐的短信或者微信。
“今日十五,想与你月下品酒谈心。”落款是他的笔名,流浪的鸟。
我激动了良久,反复思量,终于抖着手回复,“天气预报有雨,如在室外,我可以带两套雨具。”据说和想男孩子见面借伞是个绝招,如此一来一回就是两次约会。为了增加说服力我将天气预报截图一并发了过去。半小时过去了,他没有回复,也始终没有来,电话打过去更是关机。我在天台撑着一把两人用的大伞,在大雨滂沱中猜测他失约的缘由直到后半夜。湿透了回家以后,我没有再继续猜。因为已从他更新的诗歌里得到了答案——有一位不以恶劣天气败坏他赏月的兴致的小姐取代了我,有幸与他共度良宵。天气当然是恶劣的,那位浪漫的小姐也没有考虑雨具事宜,因此两人自然是湿透了,也自然地一起回了女方家里换洗,加上醺人的酒意,后面的事情更是自然。因此我这位心上人的新诗,名叫《良夜》。
以我一个理科生的逻辑并不能猜出我的诗人心里是什么想法。或许是发错了人,那么我积极而狗腿的回应无疑是暴露了我的狼子野心,或许是群发邮件海选女伴,那么我可能是第一轮就落选了,无论哪种可能,我都颇为不光彩。。与入围的那位姑娘相比,我的劣势非常明显,首先那位姑娘没有以天气恶劣为由大扫诗人与之花前月下的兴致,相反,风雨交加的夜晚反而促成了那夜的美事;其次,下雨打伞原本是极其乏味的生活常识,而我的诗人显然远非平庸之人;最后,当然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位姑娘长得大概比我好看,我的相貌与我下雨打伞这般乏味的生活常识一样,不适合出现在风花雪月的故事里。
尽管洞悉这一切,我仍然深深地懊悔,本来我是可以抓住他唯一一次示好的,本来我可以与他约会,假如当时我没有那样回复,假如我不提天气,假如我一口答应,假如我回应他两句情意绵长的诗,假如……我在一连串的“本来”与“假如”所带来的深刻自我怀疑中痛苦了一阵子,茶不思,饭不想,几天下来瘦了三圈。
最后还是在一个落霞极美的傍晚我决定要终止这一切。还记得那日的西晒晃迷了我的泪雾迷蒙眼,想学林妹妹临窗念一首伤感凄美的婉约小词,在心里磕巴了好几个来回,终于想起干涩的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被自己蠢哭的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理科生李小二,离女屌丝很近,离林黛玉很远。
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有种现象叫做“薛定谔的滚”,即当一个妹子叫你滚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她是在叫你滚还是叫你过来抱紧。此时的你应该处于一种又抱又滚的量子力学状态,解出该波函数以得知在平行世界你被踹翻还是被抱紧的概率多少关键是:看脸。然而,薛定谔那只猫的死活在被观测之前是不确定的,但是妹子喜不喜欢你她心里却是一清二楚,我的心上人也是一样。因此,以上这种插科打诨式的解说无疑是扯淡,现如今,这个扯淡与我百转千回的妄想遥相呼应,却是禁不住的唏嘘。
说起薛定谔,还要提一下哥本哈根派。薛定谔一伙人和哥本哈根学派是死对头,在光的物理属性是“波”还是“粒子”这个问题上,两大阵营展开了三百年的左缠右斗。三百年的风云变幻、悲欢起伏,在硝烟散尽后,波和粒子竟然达成了一种物理学界前所未有的妥协:二者原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当物理学家用不同的方式来观测时,光分别呈现出波动性与粒子性。也就是说,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取决于人们用怎样的方式去观察它。
在这场硝烟中,哥本哈根派的玻尔所提出的“互补原理”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两件事情在同一个时刻是互斥的,也在更高一个层次统一在一起。一个问题的真相是什么、需要如何对待,观测的角度很重要。例如近日妈妈的身上长了不明小疹子,不疼不痒,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大碍,爸爸说那些小疹子粉嘟嘟的很是可爱,可妈妈却觉得很不好看,需要搽药。爸爸与妈妈各执一词,却都不关心小疹子的“本来”是什么,只关注在他们各自能够观测到的小疹子是什么。正如“白马非马”的诡辩,假若这世上有一半人是色盲,而这一半人在同一匹马身上看到了红色,那么谁来判定哪一半人看到了“真相”呢?这匹马究竟是白马还是红马,取决于我们如何观测它,而不是取决于它“本来”是什么颜色。
世间事没有柏拉图式的“真相”。正如“波”与“粒”的三百年之争一样,人们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想要寻觅一个“本来”,可最后却颓然发现,光的属性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本来”——所有的属性都是同观察联系在一起的,而观测方式的缺憾,却恰恰是众生“五感”的缺憾,仪器及检测工具可以改进,可“五感”的限制是非脱离这幅血肉皮囊而不能超越的。这世上的众生各有各的“五感”,正如人人透过各不相同的滤镜看世界,在这个前提下,讨论“真相”毫无意义。因而,早在古老的东方,佛陀说:实相无相。
人们苦苦纠缠于“眼”、“耳”、“鼻”、“舌”、“身”所测量到的如意或不如意的结果,为之生、为之死,原来却只是徒增无聊罢了。
失手打破的心爱之物、无意间冒犯的人,那些柔情和虚设的浪漫,无意义的爱与遗憾……无论当初是如何地令人苦恼,这些东西最终一样一样地被我们从心头轻巧地放下,哪怕是割破的腕子,将皮肉拿针线一缝,三五个月,带个手表遮起疤痕,或将长袖放下,又是一个崭新的人生。日子无论长短,这些从某个角度被观测所得的结论终有一天会被我们放下,有一天连“观测”本身也被我们放下,到那时候已是万籁俱寂。我们终将被明天吞没。
在这一天的夕阳西下之时,我将这一切说与我的室友赵小三听,那时窗外斜阳正在缓缓下沉,帘子上缀着晚霞的最后一道金光。我与赵小三静默地对坐,良久不发一言,似有所悟。自那日后我思考了许多,关于战胜悲伤、淡忘遗憾,关于在世事无常中找寻平安喜乐,关于如何应对岁月的翻云覆雨手,我甚至写了这篇三千余字的《失恋反思笔记》。
不过我的室友赵小三没有我这么啰嗦。她只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然后在一场面粉、肉馅儿、擀面杖的混战之后,她插着一双糊了吧唧的手站在楼梯间冲着我的房门吼了一嗓子:
“李小二,下楼吃饼!”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