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传统文化与志愿者
昨晚继续读布登勃洛克,颇有收获。
另外睡前想起在四川的时候和一个朋友的争辩,他正在做一个social research类型的调研,研究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志愿者/NGO之间的关系云云。我倒颇不以为然,后来与他争论,观点如下:
1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采访者观念中的传统文化与被访者观念中的传统文化是否相同?传统文化既然不能划定其范畴的概念,又怎么能判断它和某个NGO或某名志愿者的关系呢。
2 某次采访的问题是这样提出的:“您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您的志愿者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我以为这是个不怎么好的习惯,即研究者主观地确认两者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然后去证明它。且这种证明的手段是诱导性的。回答即使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也会千方百计地往这个方向上靠。
3 关键是,在目前的语境中,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完完全全”是个褒义词,它似乎涵盖了我们所有的道德正确性。这样一来,让某种善行与传统文化发生关联完全成了一种道德要求,因为对于一个子集来说,被包含于全集是它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最后摘一个小故事,引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只有一个学生的提问让马原感到了为难。他希望马原先生能够描述一下,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多大程度上对他的创作构成了影响。马原略一思索,便回答说:‘我从未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影响’。
“这自然使我联想到马尔克斯在面对《百年孤独》与大师玛格丽特之间关系的诘问时所作的回答。所不同的是,马原在几天后即承认自己当时说了慌。”
但更重要的是下面一段:
“另一方面,他(马原)似乎对当时远未成熟的中国批评界存有深刻的戒心:一旦你公开承认自己受某位作家的影响(尽管这十分自然),批评者则会醉心于这种联系的比较研究,同时它又会反过来强加给作家某种心理暗示,从而损害作家的创造力。”
所以我最后和那位朋友说,要是我,我宁可去调查下从事NGO工作的人中,有几多男生,几多女生,他们都几岁,是不是全职。因为你的结论,不用做调查就能知道啦。
另外睡前想起在四川的时候和一个朋友的争辩,他正在做一个social research类型的调研,研究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志愿者/NGO之间的关系云云。我倒颇不以为然,后来与他争论,观点如下:
1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采访者观念中的传统文化与被访者观念中的传统文化是否相同?传统文化既然不能划定其范畴的概念,又怎么能判断它和某个NGO或某名志愿者的关系呢。
2 某次采访的问题是这样提出的:“您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您的志愿者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我以为这是个不怎么好的习惯,即研究者主观地确认两者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然后去证明它。且这种证明的手段是诱导性的。回答即使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也会千方百计地往这个方向上靠。
3 关键是,在目前的语境中,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完完全全”是个褒义词,它似乎涵盖了我们所有的道德正确性。这样一来,让某种善行与传统文化发生关联完全成了一种道德要求,因为对于一个子集来说,被包含于全集是它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最后摘一个小故事,引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只有一个学生的提问让马原感到了为难。他希望马原先生能够描述一下,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多大程度上对他的创作构成了影响。马原略一思索,便回答说:‘我从未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影响’。
“这自然使我联想到马尔克斯在面对《百年孤独》与大师玛格丽特之间关系的诘问时所作的回答。所不同的是,马原在几天后即承认自己当时说了慌。”
但更重要的是下面一段:
“另一方面,他(马原)似乎对当时远未成熟的中国批评界存有深刻的戒心:一旦你公开承认自己受某位作家的影响(尽管这十分自然),批评者则会醉心于这种联系的比较研究,同时它又会反过来强加给作家某种心理暗示,从而损害作家的创造力。”
所以我最后和那位朋友说,要是我,我宁可去调查下从事NGO工作的人中,有几多男生,几多女生,他们都几岁,是不是全职。因为你的结论,不用做调查就能知道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