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采风归来读欧洲建筑史(中)
3.6 托莱多Toledo,罗马人建城,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后,罗马衰落失其行省,西哥特人定都于此,西哥特王带领众贵族自阿里乌斯教皈依天主亦于此,八世纪为穆斯林占据,经营三百年,1085年为基督教国王阿方索六世重新夺回,自此开启了伊比利亚半岛上大卡斯蒂利亚主义的序幕,其作为卡斯蒂利亚暨西班牙王国的首都近五百年,直至菲利普二世于1561迁首都于马德里,又兴造埃斯科里亚El Escorial为宗教中心。以此三城为核心,卡斯蒂利亚甚至完成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完全一统,于菲利普二世时吞并了葡萄牙,虽然这次一统仅维持了六十年。后来者可以在托莱多这一座城市之上阅读到既层累又抹除的历史。正是这种反复层累加抹除的历史状态,将伊比利亚半岛与西欧别处区别开来。
3.7 布罗代尔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历史细节——当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公主在分别来自阿拉贡和葡萄牙的求婚之中选择了阿拉贡的费迪南的时候,西班牙的便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做出了将政治文化经济的重心向地中海靠拢的决定。自那一刻起,后世的诸事便冥冥中被决定。当时尚独立的纳瓦拉Navarre成为了今日要求独立的巴斯克地区,甚至不惜暴力争夺。加泰罗尼亚则从未向大卡斯蒂利亚主义低头地极力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和传统。只有被征服的格兰纳达土地上的人们既热爱着这片土地也认同于自己的西班牙人身份,但那些先著于此地的摩里斯科人至今已被驱逐了逾四个世纪。剩下被卡斯蒂利亚挤在天涯海角的葡萄牙人深感自危,只得向大洋出发求生存,精钻航海技术,竟然引发出后来一个全人类历史上灿若星汉的大航海时代。
3.8 葡萄牙派出迪亚士、达伽马,西班牙随后派出热那亚人哥伦布、葡萄牙人麦哲伦,大航海者们争先出发,探明了这个地球上的非洲亚洲,意大利商人亚美利加随葡萄牙人出海又发现了美洲。伊比利亚半岛不再是中世纪时候圣地亚哥所意味的天涯海角,而是探索新世界的前哨。两牙在新世界的势力划分的问题上争执不休,吵到罗马的教皇那里,最后由教皇出面划定了一条子午线,线以东为葡萄牙势力范围,线以西为西班牙势力范围。拜这条教皇子午线所赐,今日的遍布西班牙语的南美大陆存在着一个说葡萄牙语的巴西。然后地球终归是圆的,两牙各自向西和西东在海洋上扩张,三十五年又在太平洋上碰头,再划一根贯穿南北的经线分割了太平洋。
4.1 飞机在波尔图降落之前,透过机舱窗户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地貌的变化,沙黄色的大地被并成丛的树木所取代,隐约间有海洋的气味渗入鼻息。出了机场直奔西扎的塞拉维斯基金会美术馆Serralves Foundation。自大三读过西扎的作品集之后,心里就一直对这位老爷爷充满了崇敬,也附带出许多无处求教的困惑。东柏林的那座“你好,忧伤”的集合住宅尚不足以解惑,飞赶波尔图也是专为亲见西扎,朝圣解惑而来。塞拉维斯基金会美术馆却只呈现除了一堆无从辨识章法的现象的西扎于我,驻留半日,享受,但老实说,颇不满足。
4.2 也在大理石的拼贴的方法上关注到了建造的西扎。在这样的貌似平常的表象之后是一套成熟的建筑师控制现场施工细节的方法,工匠与建筑师共同劳作的成果。如果说存在着图纸的工业的“精确”和工艺的意识的“精细”两种获得高品质的建造的途径的话,在建筑工业化远落后于德瑞的葡萄牙,西扎无疑采用了后者,漂亮地把握了建造的内核。
4.3 由于出发前功课未足的缘故,在波尔图第二天的行程内容是当天晚上临时上网才确定的,要感谢早同学在《葡萄牙一些房子的坐标及简略攻略》里提供的房子坐标和远古超萌武士同学写的《海与西扎》,让我仓促间补上功课,第二天没有移动网络地顺利寻到了博卡住区Bouça Housing Complex。如果说,之前不满足于仅仅是现象堆砌的西扎的话,在这个住区,我见到了“秩序的西扎”,而这个秩序的西扎背后或许又站着一个历史的西扎,无论是远古超萌武士提到的Alhambra或是Cabo Esphichel,也或是从这个住区的结构让我想到了罗马战神庙广场Tempel des Mars Ultor——这两列重复元素的轴线指向的空置的平台,只是将当代神庙的缺位直白的呈现了出来——在以西扎为代表的两牙建筑师那里历史的原型和细部都是无比丰富坚实的。这实在是为建筑师之幸。
4.4.1 到达“西扎的雅典卫城”波尔图建筑学院的时候,开始下雨。躲到学院食堂里花买了三份两欧一客的午餐慢慢吃饱等到雨停。然后就是现象对头脑的持续四个小时的狂轰乱炸,当初到者试图将所见所感的信息转移成平面和剖面的时候,时刻翻生着一种智性上的无力感。光线、尺度、材料、使用的把握精妙——除去栏杆求漂移而摇晃这一小小瑕疵。用相机去捕捉,终归挂一漏万。
4.4.2 对西扎房子的读法,仅仅建立与图纸和照片的阅读是无效的,就像我曾经大学时候一样,仅触皮毛,还是要亲身现场;但只单着一颗空的脑袋来,带着对现象的感知和照片的扑捉走,也基本是无用的。我想,阅读西扎理想一些的方法,应该是带着有比例的项目图纸和一只速写本,多花一些时间在其中,用眼脑手的转译工作来消除表象的刺激,同时借用平面剖面图纸来平衡身处其中的感知盲目,或者说,使用一种逆向于西扎创作方式的方式来把握其为何如此又如何如此的。这也是下一次专程来看西扎时候,打算使用的方法。
4.5 与对现象高强度感知的建筑学院主体不同,偏居一隅的卡洛斯拉莫斯馆却仅仅以简单的U型体量和一系列基本的形式操作,完成了对场地的把握和氛围的营造。可以说,西扎在这栋小房子上成功地确立了一个独属于自我的而非历史的原型。在我看来,这恰是西扎这一类半刺猬型的建筑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而且这项工作能也只能由实在的建成来完成。这机会的获得是西扎的幸运,也是现代社会给予才华之人的肯定,天道酬勤。
4.6.1 去建筑学院的路上经过一栋大门紧闭的石砌小教堂São Martinho de Cedofeita,立刻被这其砌石的扎实物感所吸引。方正的形体比例和叠加,仅在檐口和门窗处雕琢出的节制而精细的装饰,大面积实体墙面上开极小的洞孔,即便无法进入其内部,亦可以想见其内部大片的幽暗中那一抹光亮的精神意味。我不否认,这强烈的吸引源自于我对前罗曼式Vorromanik和罗曼式Romanik的个人偏爱。
4.6.2 Romanesque,在十九世纪初的法国考古学家试图用这个词源为“出自于罗马”的词语,来将五世纪至十三世纪的遗存下来的建筑,与十二世纪开始发源于法国北部并风靡整个欧洲的哥特式Gotik区别开来的时候,建筑风格史上定义的Romanik和Gotik便一同诞生了。在这之前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人们将所有中世纪的宗教建筑统称为哥特的——此词最初有蛮族式的贬义味。随着英法德的历史学者纷纷采用“罗曼式”一次来描述和定义约1000年至1250年之间的时代和建造样式。前罗曼式Vorromanik的历史概念也随之伴生,用来定义自约750年至1000年之间的建造样式,即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751-899)和奥托大帝的萨克森(919-1024)两大王朝时期。至于查理曼大帝之前的历史时期则被划归于早期中世纪frühes Mittelatlter,此时期并无特有的建造样式,而未被风格命名。某种程度上,前罗曼式Vorromanik可以等意于由查理曼大帝时期开启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在吸取中北部意大利和拜占庭样式再结合在地工艺而兴起的建造法式。今日仍可见的典型代表有亚琛Aachen的查理曼礼拜堂Pfalzkapelle,洛尔施的修道院门楼Kloster Lorscher, Corvey的本笃会教堂Benediktinerabtei Nova Corbeia,Hidesheim的Sankt Michael,Gernrode的Sankt Cyriakus。它们大多分布于今日德国中西部境内。同时期别处的Vorromanik则呈现出明显样式差异,盖因在当时的欧洲尚未有充足的建造文化传播动力。
4.6.3 在伊比利亚,穆斯林摩尔人占据的半岛南部和西哥特阿斯图里亚Asturien保有的北部完全处于与卡洛林王朝的前罗曼式不同的样式演化的进程之中——Arte Preromanico。在阿斯图里亚的基督王国中模仿习得罗马帝国使用简单的墙拱技术,屋顶多为木构,独立发展出异于同时期加洛林王朝统治地带的形体比例和装饰样式。它们的遗留今日多存于西班牙北部城市奥维多Oviedo附近。在穆斯林和基督徒反复拉锯的复杂社会状态中生发出两种伊比利亚所独有的风格概念——Mozarabisch和Mudejar。前者狭义为穆斯林占领地区中,因有限的宗教宽容而保存了基督教信仰并在建造样式上受阿拉伯化影响的建造样式,广义为受到穆斯林风俗影响的基督教建筑,它自800年左右阿拉伯人完成半岛入侵至十一世纪,时期基本与前罗曼重合。后者狭义为重新夺回土地的基督教王国奴役穆斯林匠人为己劳作所创造的建造样式,广义为基督教徒、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共同协作所进行的建造,这种风格自900年始,于1609年菲利普三世驱逐摩里斯科人为彻底终结。至于纯正的伊斯兰样式在半岛上延续了七百多年(711-1492)仅仅被完好的保留在半岛最南部的阿尔罕布拉宫之中。
4.6.4 回到路遇的这座小教堂的的罗曼样式上面。罗曼式的动人之处,源于它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与建造者深度的宗教信念之间的互证和匹配。当人们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去修筑一栋意图持续千年的神庙的时候,技术和材料的局限反而将其造物时内心之赤诚凸显出来。伊比利亚半岛的罗曼式是经由基督教国家对复地运动的支援和朝圣之路的兴盛而传入的。是一次典型的建造文化自中心向边缘的传播的实例。当时的罗曼文化三大中心——罗马教廷、勃艮第修院、神圣罗马帝国——它们分别可以由中世纪三座最大的教堂所代表,罗马的老圣彼得教堂、克吕尼修院三期和施派尔的皇帝大教堂Kaiserdom zu Speyer。老圣彼得教堂在教廷重获财权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被拆除,重新建造为今日存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克吕尼修道院三期则毁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反宗教运动,今日仅存一角楼。施派尔大教堂成为三者之中唯一完存的罗曼式巨构。当然,由于地理的相近,传入伊比利亚半岛的罗曼式以勃艮第和法兰西地区的样式为主。与在地的前罗曼样式杂交,同时又与半岛北部传统的砌石工艺相结合,塑造出独属于伊比利亚半岛独特的罗曼风韵。
4.6.5 这次采风的时间紧张,计划伺机再来,便刻意空掉了西班牙北部,那片一直为基督徒所占据的土地,也是中世纪圣雅各朝圣之路穿越的地带。自九世纪阿斯图里亚基督教王国Asturien宣称发掘出耶稣门徒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遗骨,衍生出了众多版本愈传愈真的传说,遂兴起了以雅各遗骨发现地所在的圣地亚哥为终点的朝圣背包徒步旅行线路,朝圣者们自欧洲各地出发,汇集成流。人员的流动加上旅游业经济的繁荣促成了建造文化的传播。随着哥特式在巴黎北部的诞生并在迅速的在法兰西全境的迅速确立,并向周边的德意志、意大利、英格兰扩散。盛期哥特式对罗曼式的全面取代分期恰与1214年发生与德法之间的布汶战役在时间上相符合,此役后法兰西王国取代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了其后三百年间最强大的基督教政权。这种最初被称为“法兰西样式”的建造风格,在伊比利亚半岛中北部逐步取代了罗曼式,确立了其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的其中既是以经验理性锤炼提升了的建造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时髦的以装饰样式为表象以身份认同为核心的建造文化现象。
4.7 始建于十二世纪的波尔图的主教堂是纯正的罗曼风格,大块切割方正的石灰岩抵抗住了海风的侵蚀,亦作为工事堡垒佑卫了波尔图这座山崖边的城市,抵御住了数次的外敌入侵。当十四世纪末人们决定在主教堂旁扩建新的修道院回廊的时候,尖拱取代圆拱成为了回廊里面的主导要素。我并不认为这种样式的变化是基于结构技术的,更多的是样式中的文化因素主导了人们的选择。技术和艺术两者之间无法说谁是更为主导者,有的时候它们是一种现象的一体两面,有的时候是一者或主导或限制了另一者,而这变化的动因却很可能并非内生,而是外因的诱导,人类的建造行为自远古以来,便因其功用性和游戏性的兼具,而难以做单向的阐释。在这里,哥特式与罗曼式在厚重的石砌中并置,仅呈现出渐变的样式差异,混融一体。实在是拜当时的僧侣和工匠用心深重。
4.8.1 从修道院南侧拾阶而下会进入一间小礼拜堂,靠墙正中安放着一尊马尔他国王Joao Gordo的石卧像,暗示了这里亦是他的墓棺。礼拜堂唯开一条楔形竖窗,光穿过竖窗,自石棺像的头侧一方撒入,让人可以依稀看清石棺上雕刻着耶稣与门徒最后的晚餐的场景。窗前置有跪拜的软垫。想象一个祷告者跪拜于此,面向一道光束,而非一支十字架。上帝的象征物早已被当时的人抽象至此,它就获得了一种恒常的力量,甚至恒常的足以抛开基督神的概念本身。
4.8.2 这样的想法,在采风归来之后的另一次出行中重新被唤起,也再一次被印证。那是阿尔卑斯山脉间的一座小小的礼拜堂,由瑞士建筑师Christan Kerez建造于二十年前。在一座混凝土现浇而成的小房子的略微幽暗的内部,那道楔形竖窗被拉细翻转。当我逐步走进这个空间的时候,以小礼拜堂后部被风晃动的树荫为底色的光亮逐渐清晰起来,仿佛悬浮在幽暗之中,地坪四周围砌的光面石板在吃光的清水混凝土墙壁上反射出一条暧昧的光带。仿佛实体也失去重力悬浮了起来。进入者在这里获得的灵性感受同样超越了基督唯一神的限定,光即是载体亦为本质。这样一座为当代人所建造的小礼拜堂,无论在建造、形式、功用、感受的控制上,还是在对历史原型的借用转化上,都精彩得令我彻底信服。
5.1 到达里斯本之后先上山去了圣若热城堡Castelo de S. Jorge。其中有一块当代建筑师在原址上以钢构支撑架空的刷白钢板所围合“复原”的阿拉伯人住宅遗址Archaeological Site of Praça Nova,是非常当代手法的考古复现,却因脱离了材料实体而不具有任何物的真实性感受。由此可见,单纯抽象的空间或物形的再现,是无力内含引发人之感受的要素。反而是那些城墙上用于射箭而切出的楔形洞口,因其功用、材料、形式的合一而成为了可以触动观者情感的物形。假设以木工板围合出与其同样的形式再现,大概也只能得到无感或无聊的结果吧。由这一点引申出去,建筑学基础教育中以空间为主导的模式是应该被好好反思一番了。
5.2.1 位于里斯本新城北仑区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处于罗曼和哥特建造传统和文艺复兴潮流之间的独特风格——曼努埃尔式Manueline——得名于当时执政葡萄牙的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人们将繁复多源的雕刻装饰附于实体的墙壁之上,配以扭转的圆柱和精细雕琢的窗框。虽然仍可从它对竖向线条的强调中分辨出它的哥特式根源,但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更容易将其误认为十九世纪历史折衷主义的建造成果。修道院自1502年开工,花费葡萄牙每年海洋贸易收入的百分之五用于修造,直至西班牙吞并葡萄牙的1580年方告竣工。
5.2.2 进入教堂的内部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这种遗世独立于欧洲建筑历史的建造风格。布满非哥特装饰元素、比例高长的圆柱支撑着晚期哥特典型的肋券石拱顶。而在这个宏伟的哥特式殿堂的末端毫无异样感的拼接着一个标准文艺复兴式的圣坛空间。这种在变异的哥特之上嫁接古典的做法,在欧洲建筑历史中绝非常规。
5.3 在波尔图和里斯本看房子旅途中,我常常会暗生出这样的感慨,在如此人口数目和土地面积的葡萄牙,文明竟然创造并保存下了如此数量和质量的造物,即造物行为将财富向物质积存的转化。与中华文明做一个粗略的对比,欧亚大陆最西端的这片土地在今日仍可见的历史造物行为的密集度上完胜。猜想其中的原因,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或许有一种轻视物质的倾向,不像希腊罗马的传统中始终以建造实现和承载纪念性Monumentalität。以造物的长存来对抗历史和时间,求意志的永固,并非东方民族的固有思路。譬如,宋皇陵长年的荒弃。当然也有在文明进程中的混乱造成的毁坏。譬如,人们对龙门石窟的刻意捣毁。也要归因于中国古代持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对财富的积累缓慢,以及大一栋帝国的内部抑制和迭代损耗。以上猜想归因于保存。当然,葡萄牙这个小国在新纪元之初通过统治海洋经营贸易所攫取的财富为它能够进行如此密集的造物行为提供了条件,才是从创造的角度获得一些解释。不管怎么说,葡萄牙的势力的确曾经遍及了大半个地球。
5.4 离开里斯本之前,最后去看了两次西扎的世博会葡萄牙主会馆——与当年初见尚未涂红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威仪四方之势,却让人不禁产生如见外星巨型不明飞行物降落地球一般的错乱感全然不同的——这张尺度惊人的钢筋混凝土悬拉的“巨幕”竟然给予了我的是微妙的身体碰触感。当我走到在巨幕与海相对的另一侧的正中,我忽然意识到,在这里结构的表现力绝非西扎的构思的起点,而是这由幕顶、侧墙和地面围合出的一支用来看海的巨幅景框。人海陆三者之间的关系先于形式也于构造。就像葡萄牙人千百年来站在陆地上望向汪洋,困顿叹息,直到有一天鼓起勇气扬帆向大洋深处探寻而去。葡萄牙与海之间存着历史的不解命数。西扎深谙此理。
6.1 为在当天赶到塞维利亚Sevilla,在梅里达Mérida只有五个小时的停留时间。冒着暴雨走过罗马人建造的石桥,在阿拉伯人建造的堡垒中躲雨,待雨稍停步行穿过罗马大石拱门,去看城市边缘的Santa Eulalia教堂,午休不得门入,输水道又路远只得放弃,折回神庙Templo de Diana遗址的时候,天空开始放晴,暴雨转为曝晒,在半岛南部的阳光下摘去墨镜便睁不开眼睛。
6.2 Mérida作为伊比利亚半岛上保存的最为完整的罗马城市,提示了我,读欧洲建筑史存在着这样一个角度。作为数次古典复兴——其中包括九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兰西巴洛克式古典、英格兰的帕拉迪奥主义、十九世纪初的古典主义、北欧倾向古典的历史主义、德意法西斯的新古典主义、直至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古典回潮——的形式源泉,可以说,罗马文明所创造的城市和建筑为千年之后的建筑学定了一个调。欧洲建筑学家从罗马建筑的遗存上汲取营养,建构起建筑学的体系。若想要全面地审视西方建筑学话语,罗马便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领地。而罗马对于生于东方的我们又过于疏远,无从触,便无所感,实在是历史为欲进入西方建筑学语境者设置的一道大障碍。罗马的城市和建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题目,我无从置喙,以个人的入门经验,除了实地的去看,最好在出发之前对着John Ward-Perkins的那本《罗马建筑》同时对照着罗马年表听一遍耶鲁大学的罗马建筑的公开课视频,也就有了最基本的框架。
6.3.1 罗马人在伊比利亚建立城市之前,半岛上生活着凯尔特伊比利亚人。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也先后来到这里。后来的迦太基人便是以半岛南部为基地与罗马人争霸地中海的。汉尼拔就是从这里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亚平宁半岛,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期把罗马人的家门口搅了个天翻地覆。待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彻底败亡之后,伊比利亚南部成为了罗马共和国除亚平宁本土之外最早也最重要的海外领土。
6.3.2之后的罗马又在其帝国初年陆续征服了高卢、不列颠和日耳曼。此时的伊比利亚已尽在罗马囊中。罗马人在今日西欧的土地上建立起大量的城市和居住地,其中除亚平宁和巴尔干半岛之外,至今仍有建筑物较完整存留的城市并不多,除了西班牙的梅里达Mérida,还有法国南部的尼姆Nimes和阿尔勒Arles,德国西部的特里尔Trier。罗马在皇帝图拉真时代到达疆土的全盛,形成了一个环地中海且纵贯陆地、仅土地面积便达59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帝国。
6.3.3 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和四帝共治时期的恢复,康斯坦丁在330年正式迁都“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在395年的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和476年的西罗马正式灭亡之间,是如潮涌般的蛮族入侵,不单罗马城遭数次围城,伊比利亚半岛也先后被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西哥特人侵入和占据。
6.3.4 然而并非罗马城劫荒弃、西罗马为东哥特人所灭,罗马文明便就此终结。在帝国东部且真正的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借着地理上的优势和予以蛮族献金,东罗马帝国幸运的躲避过了蛮族的冲击——罗马帝国依然合法而正式地维持着它自君士坦丁大帝所创立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体制,延历千年,直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最终灭亡。在这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和人民始终保持着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自称,以希腊文的形式存续着罗马文明,也包括罗马的建造艺术。而我们今日将其称之拜占庭帝国和拜占庭艺术,则是在1557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Hieronymus Wolf发明用以区分古典希腊文献和中世纪东罗马希腊文献的名词——不可否认,这个词的发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令已然消亡的东罗马帝国“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作用,从而令在九世纪通过皇位转移而复辟了西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独占正统——之后,经由西欧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频繁使用,才取代了“东罗马”成为通用的名称。拜占庭帝国的盛期是在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期间达到的。他不单收复了亚平宁半岛,还以强大的海军重新统治了整个环地中海的沿岸地带,其中也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的南部。所以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历史上,曾经一度出现了拜占庭在南、苏维汇在西、西哥特在中、土著坎塔布里人在北的四分割据对峙的状态。
6.4 罗马人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继承发展出了拱券技术,又在有了混凝土的发明加入之后如虎添翼,修筑了大量的公共建筑。我相信,从梅里达的罗马剧场和罗马斗兽场的遗迹之中,每一个参观者都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形式力。古典建造中合于物性的形式在漫长的对抗自然和认为损毁的过程中,从自身中便升华出超越了形式的纪念性,而无需纠缠于其建造的当时有多少纪念性的指向。我想,这便是路璐与我说——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经验让他到了明白了拱的意义,而这种体悟在南欧之外是难以获得的——这句话时,他所要传达的讯息。
6.5 西班牙建筑师莫尼欧Rafael Moneo对拱一定是理解比吾辈得更深透的。在他建造的罗马艺术国家博物馆里Roman Art National Museum,我看到了现代和古典毫无断裂的共存于一个建筑之中。既不是表面的对古代形式的拟像,也不是为那个罗马的断壁残瓦提供一个气质高度反差的背景容器,莫尼欧是在用与历史的遗物中的物质和抽象配比同构的造物来和历史进行对话,即去创造一个与展品的当下的存在状态无限接近的空间来盛放它们。所以无论是展馆还是展品,它们都是即属于历史又属于当下,即是恒常的又是即刻的。
6.6 在这座与历史进行着亲密对话的房子里,建筑师也通过材质和尺度建立了与人之身体的对话。扎实的金属扶手和质地细密的砖砌墙面引人不禁时时伸手触摸。参观流线中既有尺度宏大的中庭半圆拱,也有逼近人体甚至几擦头皮高度的低平拱。身体的感知被全面的调动起来。在这样一座房子之中,不但容纳了古典和现代、历史和当下、抽象和物质,并且敞开了一道属于身体的维度。对比于我之前在特里尔Terier所见的与莫尼欧同辈的德国建筑师翁格斯O.M.Ungers为那里的罗马浴场遗迹建造的展馆,翁格斯采用了非常抽象的混凝土的框架作为全部的物质形式,克制而极端,试图用理性秩序的抽象与古典的遗迹进行对话或对抗。在这种对话或对抗成立的同时,却没有为感知和身体留有进入其中的途径。在两者之中,我更推崇莫尼欧的方式。
6.7 在纪念品商店里看到一整套将梅里达现存的古代建筑绘成典型立面的明信片,画得很漂亮。我忽然间想到了之前始终一知半解的罗西画下的那些玩具一样的房子的画作。也同时明白了他的城市建筑学的根源,所有具有生命力的历史都将转变为记忆,所有的记忆都将被这些经历了岁月冲刷的建筑盛装,它们携纪念性穿越岁月而来,或在历史的河流中冲刷逐渐获得了纪念性。在罗西的眼中,他所生所长的土地就是一片容纳了如此纪念性能量的地方,城市便是这些纪念物的集合,城市的历史便是纪念物的集合吸引着非纪念物的不断聚集,再不断的向纪念物进行着转化的进程。因而一切的罗西的类型都建立在纪念性的召唤之中。然而,误读也正基于此,当我们脱离了亚平宁和伊比利亚半岛的罗马古典的实物,脱离了中世纪融入神性的造物行为,不要说非欧传统,便是在阿尔卑斯山的北面,纪念性的语境和载体就已经有了不同。如此,在借用罗西的城市建筑学谈现实之前,还是先要把我们对纪念性的理解和仍拥有的纪念物的状态重新审视评估一番。要不,我也是可以说,西安那些仿古样式的建筑正是罗西教导我们回应历史的正确方式呢。选了一张明信片寄给路璐,对他建议我来这座城市表达十分的感谢,也想要告诉他在我们的聊天中不断提及的罗西的城市建筑学,当读者到过一座像梅里达这样的城市之后,就成为了是自明的理论。
中篇完,下篇还有安达卢西亚的三座城市和巴塞罗那的密斯馆,待更新。
![]() |
3.6 网络图片 |
3.7 布罗代尔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历史细节——当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公主在分别来自阿拉贡和葡萄牙的求婚之中选择了阿拉贡的费迪南的时候,西班牙的便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做出了将政治文化经济的重心向地中海靠拢的决定。自那一刻起,后世的诸事便冥冥中被决定。当时尚独立的纳瓦拉Navarre成为了今日要求独立的巴斯克地区,甚至不惜暴力争夺。加泰罗尼亚则从未向大卡斯蒂利亚主义低头地极力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和传统。只有被征服的格兰纳达土地上的人们既热爱着这片土地也认同于自己的西班牙人身份,但那些先著于此地的摩里斯科人至今已被驱逐了逾四个世纪。剩下被卡斯蒂利亚挤在天涯海角的葡萄牙人深感自危,只得向大洋出发求生存,精钻航海技术,竟然引发出后来一个全人类历史上灿若星汉的大航海时代。
![]() |
3.7 网络图片 |
3.8 葡萄牙派出迪亚士、达伽马,西班牙随后派出热那亚人哥伦布、葡萄牙人麦哲伦,大航海者们争先出发,探明了这个地球上的非洲亚洲,意大利商人亚美利加随葡萄牙人出海又发现了美洲。伊比利亚半岛不再是中世纪时候圣地亚哥所意味的天涯海角,而是探索新世界的前哨。两牙在新世界的势力划分的问题上争执不休,吵到罗马的教皇那里,最后由教皇出面划定了一条子午线,线以东为葡萄牙势力范围,线以西为西班牙势力范围。拜这条教皇子午线所赐,今日的遍布西班牙语的南美大陆存在着一个说葡萄牙语的巴西。然后地球终归是圆的,两牙各自向西和西东在海洋上扩张,三十五年又在太平洋上碰头,再划一根贯穿南北的经线分割了太平洋。
![]() |
3.8 网络图片 |
4.1 飞机在波尔图降落之前,透过机舱窗户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地貌的变化,沙黄色的大地被并成丛的树木所取代,隐约间有海洋的气味渗入鼻息。出了机场直奔西扎的塞拉维斯基金会美术馆Serralves Foundation。自大三读过西扎的作品集之后,心里就一直对这位老爷爷充满了崇敬,也附带出许多无处求教的困惑。东柏林的那座“你好,忧伤”的集合住宅尚不足以解惑,飞赶波尔图也是专为亲见西扎,朝圣解惑而来。塞拉维斯基金会美术馆却只呈现除了一堆无从辨识章法的现象的西扎于我,驻留半日,享受,但老实说,颇不满足。
![]() |
4.1 作者自摄 |
4.2 也在大理石的拼贴的方法上关注到了建造的西扎。在这样的貌似平常的表象之后是一套成熟的建筑师控制现场施工细节的方法,工匠与建筑师共同劳作的成果。如果说存在着图纸的工业的“精确”和工艺的意识的“精细”两种获得高品质的建造的途径的话,在建筑工业化远落后于德瑞的葡萄牙,西扎无疑采用了后者,漂亮地把握了建造的内核。
![]() |
4.2 作者自摄 |
4.3 由于出发前功课未足的缘故,在波尔图第二天的行程内容是当天晚上临时上网才确定的,要感谢早同学在《葡萄牙一些房子的坐标及简略攻略》里提供的房子坐标和远古超萌武士同学写的《海与西扎》,让我仓促间补上功课,第二天没有移动网络地顺利寻到了博卡住区Bouça Housing Complex。如果说,之前不满足于仅仅是现象堆砌的西扎的话,在这个住区,我见到了“秩序的西扎”,而这个秩序的西扎背后或许又站着一个历史的西扎,无论是远古超萌武士提到的Alhambra或是Cabo Esphichel,也或是从这个住区的结构让我想到了罗马战神庙广场Tempel des Mars Ultor——这两列重复元素的轴线指向的空置的平台,只是将当代神庙的缺位直白的呈现了出来——在以西扎为代表的两牙建筑师那里历史的原型和细部都是无比丰富坚实的。这实在是为建筑师之幸。
![]() |
4.3 作者自摄 |
4.4.1 到达“西扎的雅典卫城”波尔图建筑学院的时候,开始下雨。躲到学院食堂里花买了三份两欧一客的午餐慢慢吃饱等到雨停。然后就是现象对头脑的持续四个小时的狂轰乱炸,当初到者试图将所见所感的信息转移成平面和剖面的时候,时刻翻生着一种智性上的无力感。光线、尺度、材料、使用的把握精妙——除去栏杆求漂移而摇晃这一小小瑕疵。用相机去捕捉,终归挂一漏万。
![]() |
4.4.1 作者自摄 |
4.4.2 对西扎房子的读法,仅仅建立与图纸和照片的阅读是无效的,就像我曾经大学时候一样,仅触皮毛,还是要亲身现场;但只单着一颗空的脑袋来,带着对现象的感知和照片的扑捉走,也基本是无用的。我想,阅读西扎理想一些的方法,应该是带着有比例的项目图纸和一只速写本,多花一些时间在其中,用眼脑手的转译工作来消除表象的刺激,同时借用平面剖面图纸来平衡身处其中的感知盲目,或者说,使用一种逆向于西扎创作方式的方式来把握其为何如此又如何如此的。这也是下一次专程来看西扎时候,打算使用的方法。
![]() |
4.4.2 页景博客 |
4.5 与对现象高强度感知的建筑学院主体不同,偏居一隅的卡洛斯拉莫斯馆却仅仅以简单的U型体量和一系列基本的形式操作,完成了对场地的把握和氛围的营造。可以说,西扎在这栋小房子上成功地确立了一个独属于自我的而非历史的原型。在我看来,这恰是西扎这一类半刺猬型的建筑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而且这项工作能也只能由实在的建成来完成。这机会的获得是西扎的幸运,也是现代社会给予才华之人的肯定,天道酬勤。
![]() |
4.5 作者自摄 |
4.6.1 去建筑学院的路上经过一栋大门紧闭的石砌小教堂São Martinho de Cedofeita,立刻被这其砌石的扎实物感所吸引。方正的形体比例和叠加,仅在檐口和门窗处雕琢出的节制而精细的装饰,大面积实体墙面上开极小的洞孔,即便无法进入其内部,亦可以想见其内部大片的幽暗中那一抹光亮的精神意味。我不否认,这强烈的吸引源自于我对前罗曼式Vorromanik和罗曼式Romanik的个人偏爱。
![]() |
4.6.1 作者自摄 |
4.6.2 Romanesque,在十九世纪初的法国考古学家试图用这个词源为“出自于罗马”的词语,来将五世纪至十三世纪的遗存下来的建筑,与十二世纪开始发源于法国北部并风靡整个欧洲的哥特式Gotik区别开来的时候,建筑风格史上定义的Romanik和Gotik便一同诞生了。在这之前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人们将所有中世纪的宗教建筑统称为哥特的——此词最初有蛮族式的贬义味。随着英法德的历史学者纷纷采用“罗曼式”一次来描述和定义约1000年至1250年之间的时代和建造样式。前罗曼式Vorromanik的历史概念也随之伴生,用来定义自约750年至1000年之间的建造样式,即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751-899)和奥托大帝的萨克森(919-1024)两大王朝时期。至于查理曼大帝之前的历史时期则被划归于早期中世纪frühes Mittelatlter,此时期并无特有的建造样式,而未被风格命名。某种程度上,前罗曼式Vorromanik可以等意于由查理曼大帝时期开启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在吸取中北部意大利和拜占庭样式再结合在地工艺而兴起的建造法式。今日仍可见的典型代表有亚琛Aachen的查理曼礼拜堂Pfalzkapelle,洛尔施的修道院门楼Kloster Lorscher, Corvey的本笃会教堂Benediktinerabtei Nova Corbeia,Hidesheim的Sankt Michael,Gernrode的Sankt Cyriakus。它们大多分布于今日德国中西部境内。同时期别处的Vorromanik则呈现出明显样式差异,盖因在当时的欧洲尚未有充足的建造文化传播动力。
![]() |
4.6.2 网络图片 德西前罗曼式对照 |
4.6.3 在伊比利亚,穆斯林摩尔人占据的半岛南部和西哥特阿斯图里亚Asturien保有的北部完全处于与卡洛林王朝的前罗曼式不同的样式演化的进程之中——Arte Preromanico。在阿斯图里亚的基督王国中模仿习得罗马帝国使用简单的墙拱技术,屋顶多为木构,独立发展出异于同时期加洛林王朝统治地带的形体比例和装饰样式。它们的遗留今日多存于西班牙北部城市奥维多Oviedo附近。在穆斯林和基督徒反复拉锯的复杂社会状态中生发出两种伊比利亚所独有的风格概念——Mozarabisch和Mudejar。前者狭义为穆斯林占领地区中,因有限的宗教宽容而保存了基督教信仰并在建造样式上受阿拉伯化影响的建造样式,广义为受到穆斯林风俗影响的基督教建筑,它自800年左右阿拉伯人完成半岛入侵至十一世纪,时期基本与前罗曼重合。后者狭义为重新夺回土地的基督教王国奴役穆斯林匠人为己劳作所创造的建造样式,广义为基督教徒、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共同协作所进行的建造,这种风格自900年始,于1609年菲利普三世驱逐摩里斯科人为彻底终结。至于纯正的伊斯兰样式在半岛上延续了七百多年(711-1492)仅仅被完好的保留在半岛最南部的阿尔罕布拉宫之中。
![]() |
4.6.3 网络图片 |
4.6.4 回到路遇的这座小教堂的的罗曼样式上面。罗曼式的动人之处,源于它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与建造者深度的宗教信念之间的互证和匹配。当人们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去修筑一栋意图持续千年的神庙的时候,技术和材料的局限反而将其造物时内心之赤诚凸显出来。伊比利亚半岛的罗曼式是经由基督教国家对复地运动的支援和朝圣之路的兴盛而传入的。是一次典型的建造文化自中心向边缘的传播的实例。当时的罗曼文化三大中心——罗马教廷、勃艮第修院、神圣罗马帝国——它们分别可以由中世纪三座最大的教堂所代表,罗马的老圣彼得教堂、克吕尼修院三期和施派尔的皇帝大教堂Kaiserdom zu Speyer。老圣彼得教堂在教廷重获财权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被拆除,重新建造为今日存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克吕尼修道院三期则毁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反宗教运动,今日仅存一角楼。施派尔大教堂成为三者之中唯一完存的罗曼式巨构。当然,由于地理的相近,传入伊比利亚半岛的罗曼式以勃艮第和法兰西地区的样式为主。与在地的前罗曼样式杂交,同时又与半岛北部传统的砌石工艺相结合,塑造出独属于伊比利亚半岛独特的罗曼风韵。
![]() |
4.6.4 作者自摄 克吕尼三期复原模型 |
4.6.5 这次采风的时间紧张,计划伺机再来,便刻意空掉了西班牙北部,那片一直为基督徒所占据的土地,也是中世纪圣雅各朝圣之路穿越的地带。自九世纪阿斯图里亚基督教王国Asturien宣称发掘出耶稣门徒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遗骨,衍生出了众多版本愈传愈真的传说,遂兴起了以雅各遗骨发现地所在的圣地亚哥为终点的朝圣背包徒步旅行线路,朝圣者们自欧洲各地出发,汇集成流。人员的流动加上旅游业经济的繁荣促成了建造文化的传播。随着哥特式在巴黎北部的诞生并在迅速的在法兰西全境的迅速确立,并向周边的德意志、意大利、英格兰扩散。盛期哥特式对罗曼式的全面取代分期恰与1214年发生与德法之间的布汶战役在时间上相符合,此役后法兰西王国取代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了其后三百年间最强大的基督教政权。这种最初被称为“法兰西样式”的建造风格,在伊比利亚半岛中北部逐步取代了罗曼式,确立了其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的其中既是以经验理性锤炼提升了的建造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时髦的以装饰样式为表象以身份认同为核心的建造文化现象。
![]() |
4.6.5 维基百科 |
4.7 始建于十二世纪的波尔图的主教堂是纯正的罗曼风格,大块切割方正的石灰岩抵抗住了海风的侵蚀,亦作为工事堡垒佑卫了波尔图这座山崖边的城市,抵御住了数次的外敌入侵。当十四世纪末人们决定在主教堂旁扩建新的修道院回廊的时候,尖拱取代圆拱成为了回廊里面的主导要素。我并不认为这种样式的变化是基于结构技术的,更多的是样式中的文化因素主导了人们的选择。技术和艺术两者之间无法说谁是更为主导者,有的时候它们是一种现象的一体两面,有的时候是一者或主导或限制了另一者,而这变化的动因却很可能并非内生,而是外因的诱导,人类的建造行为自远古以来,便因其功用性和游戏性的兼具,而难以做单向的阐释。在这里,哥特式与罗曼式在厚重的石砌中并置,仅呈现出渐变的样式差异,混融一体。实在是拜当时的僧侣和工匠用心深重。
![]() |
4.7 作者自摄 |
4.8.1 从修道院南侧拾阶而下会进入一间小礼拜堂,靠墙正中安放着一尊马尔他国王Joao Gordo的石卧像,暗示了这里亦是他的墓棺。礼拜堂唯开一条楔形竖窗,光穿过竖窗,自石棺像的头侧一方撒入,让人可以依稀看清石棺上雕刻着耶稣与门徒最后的晚餐的场景。窗前置有跪拜的软垫。想象一个祷告者跪拜于此,面向一道光束,而非一支十字架。上帝的象征物早已被当时的人抽象至此,它就获得了一种恒常的力量,甚至恒常的足以抛开基督神的概念本身。
![]() |
4.8.1 作者自摄 |
4.8.2 这样的想法,在采风归来之后的另一次出行中重新被唤起,也再一次被印证。那是阿尔卑斯山脉间的一座小小的礼拜堂,由瑞士建筑师Christan Kerez建造于二十年前。在一座混凝土现浇而成的小房子的略微幽暗的内部,那道楔形竖窗被拉细翻转。当我逐步走进这个空间的时候,以小礼拜堂后部被风晃动的树荫为底色的光亮逐渐清晰起来,仿佛悬浮在幽暗之中,地坪四周围砌的光面石板在吃光的清水混凝土墙壁上反射出一条暧昧的光带。仿佛实体也失去重力悬浮了起来。进入者在这里获得的灵性感受同样超越了基督唯一神的限定,光即是载体亦为本质。这样一座为当代人所建造的小礼拜堂,无论在建造、形式、功用、感受的控制上,还是在对历史原型的借用转化上,都精彩得令我彻底信服。
![]() |
4.8.2 作者自摄 |
5.1 到达里斯本之后先上山去了圣若热城堡Castelo de S. Jorge。其中有一块当代建筑师在原址上以钢构支撑架空的刷白钢板所围合“复原”的阿拉伯人住宅遗址Archaeological Site of Praça Nova,是非常当代手法的考古复现,却因脱离了材料实体而不具有任何物的真实性感受。由此可见,单纯抽象的空间或物形的再现,是无力内含引发人之感受的要素。反而是那些城墙上用于射箭而切出的楔形洞口,因其功用、材料、形式的合一而成为了可以触动观者情感的物形。假设以木工板围合出与其同样的形式再现,大概也只能得到无感或无聊的结果吧。由这一点引申出去,建筑学基础教育中以空间为主导的模式是应该被好好反思一番了。
![]() |
5.1 作者自摄 |
5.2.1 位于里斯本新城北仑区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处于罗曼和哥特建造传统和文艺复兴潮流之间的独特风格——曼努埃尔式Manueline——得名于当时执政葡萄牙的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人们将繁复多源的雕刻装饰附于实体的墙壁之上,配以扭转的圆柱和精细雕琢的窗框。虽然仍可从它对竖向线条的强调中分辨出它的哥特式根源,但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更容易将其误认为十九世纪历史折衷主义的建造成果。修道院自1502年开工,花费葡萄牙每年海洋贸易收入的百分之五用于修造,直至西班牙吞并葡萄牙的1580年方告竣工。
![]() |
5.2.1 作者自摄 |
5.2.2 进入教堂的内部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这种遗世独立于欧洲建筑历史的建造风格。布满非哥特装饰元素、比例高长的圆柱支撑着晚期哥特典型的肋券石拱顶。而在这个宏伟的哥特式殿堂的末端毫无异样感的拼接着一个标准文艺复兴式的圣坛空间。这种在变异的哥特之上嫁接古典的做法,在欧洲建筑历史中绝非常规。
![]() |
5.2.2 作者自摄 |
5.3 在波尔图和里斯本看房子旅途中,我常常会暗生出这样的感慨,在如此人口数目和土地面积的葡萄牙,文明竟然创造并保存下了如此数量和质量的造物,即造物行为将财富向物质积存的转化。与中华文明做一个粗略的对比,欧亚大陆最西端的这片土地在今日仍可见的历史造物行为的密集度上完胜。猜想其中的原因,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或许有一种轻视物质的倾向,不像希腊罗马的传统中始终以建造实现和承载纪念性Monumentalität。以造物的长存来对抗历史和时间,求意志的永固,并非东方民族的固有思路。譬如,宋皇陵长年的荒弃。当然也有在文明进程中的混乱造成的毁坏。譬如,人们对龙门石窟的刻意捣毁。也要归因于中国古代持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对财富的积累缓慢,以及大一栋帝国的内部抑制和迭代损耗。以上猜想归因于保存。当然,葡萄牙这个小国在新纪元之初通过统治海洋经营贸易所攫取的财富为它能够进行如此密集的造物行为提供了条件,才是从创造的角度获得一些解释。不管怎么说,葡萄牙的势力的确曾经遍及了大半个地球。
![]() |
5.3 维基百科 |
5.4 离开里斯本之前,最后去看了两次西扎的世博会葡萄牙主会馆——与当年初见尚未涂红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威仪四方之势,却让人不禁产生如见外星巨型不明飞行物降落地球一般的错乱感全然不同的——这张尺度惊人的钢筋混凝土悬拉的“巨幕”竟然给予了我的是微妙的身体碰触感。当我走到在巨幕与海相对的另一侧的正中,我忽然意识到,在这里结构的表现力绝非西扎的构思的起点,而是这由幕顶、侧墙和地面围合出的一支用来看海的巨幅景框。人海陆三者之间的关系先于形式也于构造。就像葡萄牙人千百年来站在陆地上望向汪洋,困顿叹息,直到有一天鼓起勇气扬帆向大洋深处探寻而去。葡萄牙与海之间存着历史的不解命数。西扎深谙此理。
![]() |
5.4 作者自摄 |
6.1 为在当天赶到塞维利亚Sevilla,在梅里达Mérida只有五个小时的停留时间。冒着暴雨走过罗马人建造的石桥,在阿拉伯人建造的堡垒中躲雨,待雨稍停步行穿过罗马大石拱门,去看城市边缘的Santa Eulalia教堂,午休不得门入,输水道又路远只得放弃,折回神庙Templo de Diana遗址的时候,天空开始放晴,暴雨转为曝晒,在半岛南部的阳光下摘去墨镜便睁不开眼睛。
![]() |
5.1 作者自摄 |
6.2 Mérida作为伊比利亚半岛上保存的最为完整的罗马城市,提示了我,读欧洲建筑史存在着这样一个角度。作为数次古典复兴——其中包括九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兰西巴洛克式古典、英格兰的帕拉迪奥主义、十九世纪初的古典主义、北欧倾向古典的历史主义、德意法西斯的新古典主义、直至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古典回潮——的形式源泉,可以说,罗马文明所创造的城市和建筑为千年之后的建筑学定了一个调。欧洲建筑学家从罗马建筑的遗存上汲取营养,建构起建筑学的体系。若想要全面地审视西方建筑学话语,罗马便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领地。而罗马对于生于东方的我们又过于疏远,无从触,便无所感,实在是历史为欲进入西方建筑学语境者设置的一道大障碍。罗马的城市和建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题目,我无从置喙,以个人的入门经验,除了实地的去看,最好在出发之前对着John Ward-Perkins的那本《罗马建筑》同时对照着罗马年表听一遍耶鲁大学的罗马建筑的公开课视频,也就有了最基本的框架。
![]() |
5.2 维基百科 梅里达在古罗马叫Emerita Augus |
6.3.1 罗马人在伊比利亚建立城市之前,半岛上生活着凯尔特伊比利亚人。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也先后来到这里。后来的迦太基人便是以半岛南部为基地与罗马人争霸地中海的。汉尼拔就是从这里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亚平宁半岛,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期把罗马人的家门口搅了个天翻地覆。待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彻底败亡之后,伊比利亚南部成为了罗马共和国除亚平宁本土之外最早也最重要的海外领土。
![]() |
6.3.1 维基百科 第二次布匿战争 |
6.3.2之后的罗马又在其帝国初年陆续征服了高卢、不列颠和日耳曼。此时的伊比利亚已尽在罗马囊中。罗马人在今日西欧的土地上建立起大量的城市和居住地,其中除亚平宁和巴尔干半岛之外,至今仍有建筑物较完整存留的城市并不多,除了西班牙的梅里达Mérida,还有法国南部的尼姆Nimes和阿尔勒Arles,德国西部的特里尔Trier。罗马在皇帝图拉真时代到达疆土的全盛,形成了一个环地中海且纵贯陆地、仅土地面积便达59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帝国。
![]() |
6.3.2 维基百科 |
6.3.3 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和四帝共治时期的恢复,康斯坦丁在330年正式迁都“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在395年的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和476年的西罗马正式灭亡之间,是如潮涌般的蛮族入侵,不单罗马城遭数次围城,伊比利亚半岛也先后被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西哥特人侵入和占据。
![]() |
6.3.3 网络图片 |
6.3.4 然而并非罗马城劫荒弃、西罗马为东哥特人所灭,罗马文明便就此终结。在帝国东部且真正的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借着地理上的优势和予以蛮族献金,东罗马帝国幸运的躲避过了蛮族的冲击——罗马帝国依然合法而正式地维持着它自君士坦丁大帝所创立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体制,延历千年,直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最终灭亡。在这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和人民始终保持着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自称,以希腊文的形式存续着罗马文明,也包括罗马的建造艺术。而我们今日将其称之拜占庭帝国和拜占庭艺术,则是在1557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Hieronymus Wolf发明用以区分古典希腊文献和中世纪东罗马希腊文献的名词——不可否认,这个词的发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令已然消亡的东罗马帝国“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作用,从而令在九世纪通过皇位转移而复辟了西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独占正统——之后,经由西欧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频繁使用,才取代了“东罗马”成为通用的名称。拜占庭帝国的盛期是在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期间达到的。他不单收复了亚平宁半岛,还以强大的海军重新统治了整个环地中海的沿岸地带,其中也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的南部。所以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历史上,曾经一度出现了拜占庭在南、苏维汇在西、西哥特在中、土著坎塔布里人在北的四分割据对峙的状态。
![]() |
6.3.4 维基百科 |
6.4 罗马人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继承发展出了拱券技术,又在有了混凝土的发明加入之后如虎添翼,修筑了大量的公共建筑。我相信,从梅里达的罗马剧场和罗马斗兽场的遗迹之中,每一个参观者都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形式力。古典建造中合于物性的形式在漫长的对抗自然和认为损毁的过程中,从自身中便升华出超越了形式的纪念性,而无需纠缠于其建造的当时有多少纪念性的指向。我想,这便是路璐与我说——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经验让他到了明白了拱的意义,而这种体悟在南欧之外是难以获得的——这句话时,他所要传达的讯息。
![]() |
6.4 作者自摄 |
6.5 西班牙建筑师莫尼欧Rafael Moneo对拱一定是理解比吾辈得更深透的。在他建造的罗马艺术国家博物馆里Roman Art National Museum,我看到了现代和古典毫无断裂的共存于一个建筑之中。既不是表面的对古代形式的拟像,也不是为那个罗马的断壁残瓦提供一个气质高度反差的背景容器,莫尼欧是在用与历史的遗物中的物质和抽象配比同构的造物来和历史进行对话,即去创造一个与展品的当下的存在状态无限接近的空间来盛放它们。所以无论是展馆还是展品,它们都是即属于历史又属于当下,即是恒常的又是即刻的。
![]() |
6.5 作者自摄 |
6.6 在这座与历史进行着亲密对话的房子里,建筑师也通过材质和尺度建立了与人之身体的对话。扎实的金属扶手和质地细密的砖砌墙面引人不禁时时伸手触摸。参观流线中既有尺度宏大的中庭半圆拱,也有逼近人体甚至几擦头皮高度的低平拱。身体的感知被全面的调动起来。在这样一座房子之中,不但容纳了古典和现代、历史和当下、抽象和物质,并且敞开了一道属于身体的维度。对比于我之前在特里尔Terier所见的与莫尼欧同辈的德国建筑师翁格斯O.M.Ungers为那里的罗马浴场遗迹建造的展馆,翁格斯采用了非常抽象的混凝土的框架作为全部的物质形式,克制而极端,试图用理性秩序的抽象与古典的遗迹进行对话或对抗。在这种对话或对抗成立的同时,却没有为感知和身体留有进入其中的途径。在两者之中,我更推崇莫尼欧的方式。
![]() |
6.6 作者自摄 |
6.7 在纪念品商店里看到一整套将梅里达现存的古代建筑绘成典型立面的明信片,画得很漂亮。我忽然间想到了之前始终一知半解的罗西画下的那些玩具一样的房子的画作。也同时明白了他的城市建筑学的根源,所有具有生命力的历史都将转变为记忆,所有的记忆都将被这些经历了岁月冲刷的建筑盛装,它们携纪念性穿越岁月而来,或在历史的河流中冲刷逐渐获得了纪念性。在罗西的眼中,他所生所长的土地就是一片容纳了如此纪念性能量的地方,城市便是这些纪念物的集合,城市的历史便是纪念物的集合吸引着非纪念物的不断聚集,再不断的向纪念物进行着转化的进程。因而一切的罗西的类型都建立在纪念性的召唤之中。然而,误读也正基于此,当我们脱离了亚平宁和伊比利亚半岛的罗马古典的实物,脱离了中世纪融入神性的造物行为,不要说非欧传统,便是在阿尔卑斯山的北面,纪念性的语境和载体就已经有了不同。如此,在借用罗西的城市建筑学谈现实之前,还是先要把我们对纪念性的理解和仍拥有的纪念物的状态重新审视评估一番。要不,我也是可以说,西安那些仿古样式的建筑正是罗西教导我们回应历史的正确方式呢。选了一张明信片寄给路璐,对他建议我来这座城市表达十分的感谢,也想要告诉他在我们的聊天中不断提及的罗西的城市建筑学,当读者到过一座像梅里达这样的城市之后,就成为了是自明的理论。
![]() |
6.7 印刷品扫描 |
中篇完,下篇还有安达卢西亚的三座城市和巴塞罗那的密斯馆,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