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阅读 | 建筑师书单01
“建筑师在做什么”是有方于2014年3月底推出的一个采访计划,每期采访一位华人建筑师,并通过十余个小问题,了解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生活状况,及其思考和关注的话题。
“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是其中一个问题,答案中既有建筑专业的书籍,也能反映出被采访者关注的话题和关心的领域,对同行间的交流以及建筑的学习者、爱好者都颇有帮助。
为更系统地呈现这些建筑师阅读的领域和范围,有方按采访顺序整理出了他们正在阅读或推荐的书单,在这里给大家系统性的呈现。
第01期书单的10本书目来自冯果川、唐克扬、庄慎、刘珩、朱竞翔、徐千禾等六位建筑师。
同时,豆瓣豆列《建筑师书单》(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3094066/ )也将同步更新,欢迎关注!
1、《剩余的时间》 (乔治·阿甘本著,钱立卿译,吉林出版集团)
阅读者:冯果川 筑博设计执行总建筑师
阅读理由:一本书只是解读圣经罗马书的第一句话而已,但是却能让人窥视到整个弥赛亚主义的的精髓,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很牛的书。我想通过这本书理解弥赛亚主义,再通过弥赛亚主义去理解共产主义。
2、《Atlas of Novel Tectonics》 (Jesse Reiser,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阅读者:唐克扬 建筑师、策展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
阅读理由:此处的 Tectonics 并不是中国建筑师某段时间爱谈的“建构”,而是后者的哲学。我看到某些国内评论者说这本书是“语言游戏”,感到这其实正反映两种思维的差异性。虽然建筑处理的貌似是具体的问题,但是没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是难以确立“有效性”的标准的。过于功利的“有效性”排除了思维训练向着更高层次进步的可能。讽刺的是,我们如此“实际”和“有用”,但现实中又是如此草根和低效。
3、《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郭超著,学苑出版社)
阅读者:唐克扬 建筑师、策展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
阅读理由:此前没有真正接触过北京史的研究,这本不能算专业学者写的书中其实大多是“猜想”——比如临朔宫的位置目前似无任何考古证据。但本书的特点是启人想象。它或者证明了康的那则轶事: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猜想”中北京的“前世”对理解金辽旧都与大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一如宇文愷的大兴城与汉故城的关系。我现在读此类书主要是填补夜深睡前的某种意义匮乏。
4、《天真的人类学家》 (奈吉尔·巴利著,何颖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者:庄慎 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5、《落脚城市》 (道格·桑德斯著,陈信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阅读者:庄慎 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6、《伽利略的苦恼》 (东野圭吾著,袁斌译,当代世界出版社)
阅读者:刘珩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7、《物理与哲学相遇在普朗克标度》 (克雷格·卡伦德著,李红杰译,湖南科技出版社)
阅读者:刘珩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阅读理由:我很喜欢这种穿越的感觉,与现实拉开距离,逃到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维度里去体验一种逻辑的乐趣。
8、《地换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发展一百六十年》 (何佩然著,香港商务印刷馆)
阅读者:朱竞翔 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9、《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朱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者:朱竞翔 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10、《New York Trilogy》 (Paul Auster, Penguin Books)
阅读者:徐千禾 汇一建筑主持建筑师
阅读理由:17年前读过一次,最近我又拿出来重读。作者如何用一个我曾熟悉的城市作为故事的背景,故事线又是如何在这座城市发展和流动,这事相当吸引我。
(说明:本书单征集时间为2014年3月—4月)
“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是其中一个问题,答案中既有建筑专业的书籍,也能反映出被采访者关注的话题和关心的领域,对同行间的交流以及建筑的学习者、爱好者都颇有帮助。
为更系统地呈现这些建筑师阅读的领域和范围,有方按采访顺序整理出了他们正在阅读或推荐的书单,在这里给大家系统性的呈现。
第01期书单的10本书目来自冯果川、唐克扬、庄慎、刘珩、朱竞翔、徐千禾等六位建筑师。
同时,豆瓣豆列《建筑师书单》(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3094066/ )也将同步更新,欢迎关注!
1、《剩余的时间》 (乔治·阿甘本著,钱立卿译,吉林出版集团)
![]() |
阅读者:冯果川 筑博设计执行总建筑师
阅读理由:一本书只是解读圣经罗马书的第一句话而已,但是却能让人窥视到整个弥赛亚主义的的精髓,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很牛的书。我想通过这本书理解弥赛亚主义,再通过弥赛亚主义去理解共产主义。
2、《Atlas of Novel Tectonics》 (Jesse Reiser,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 |
阅读者:唐克扬 建筑师、策展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
阅读理由:此处的 Tectonics 并不是中国建筑师某段时间爱谈的“建构”,而是后者的哲学。我看到某些国内评论者说这本书是“语言游戏”,感到这其实正反映两种思维的差异性。虽然建筑处理的貌似是具体的问题,但是没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是难以确立“有效性”的标准的。过于功利的“有效性”排除了思维训练向着更高层次进步的可能。讽刺的是,我们如此“实际”和“有用”,但现实中又是如此草根和低效。
3、《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郭超著,学苑出版社)
![]() |
阅读者:唐克扬 建筑师、策展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
阅读理由:此前没有真正接触过北京史的研究,这本不能算专业学者写的书中其实大多是“猜想”——比如临朔宫的位置目前似无任何考古证据。但本书的特点是启人想象。它或者证明了康的那则轶事: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猜想”中北京的“前世”对理解金辽旧都与大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一如宇文愷的大兴城与汉故城的关系。我现在读此类书主要是填补夜深睡前的某种意义匮乏。
4、《天真的人类学家》 (奈吉尔·巴利著,何颖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阅读者:庄慎 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5、《落脚城市》 (道格·桑德斯著,陈信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
阅读者:庄慎 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6、《伽利略的苦恼》 (东野圭吾著,袁斌译,当代世界出版社)
![]() |
阅读者:刘珩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7、《物理与哲学相遇在普朗克标度》 (克雷格·卡伦德著,李红杰译,湖南科技出版社)
![]() |
阅读者:刘珩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阅读理由:我很喜欢这种穿越的感觉,与现实拉开距离,逃到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维度里去体验一种逻辑的乐趣。
8、《地换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发展一百六十年》 (何佩然著,香港商务印刷馆)
![]() |
阅读者:朱竞翔 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9、《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朱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阅读者:朱竞翔 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10、《New York Trilogy》 (Paul Auster, Penguin Books)
![]() |
阅读者:徐千禾 汇一建筑主持建筑师
阅读理由:17年前读过一次,最近我又拿出来重读。作者如何用一个我曾熟悉的城市作为故事的背景,故事线又是如何在这座城市发展和流动,这事相当吸引我。
(说明:本书单征集时间为2014年3月—4月)
![]() |
扫描添加有方微信公众号,随时获取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