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喜宴》
也许是由于自己阅历尚浅吧,我每次观看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都觉得自己似懂非懂的。看《刺青》的时候如此,也许是因为我对那个爱国意识严重缺失的可爱教主没有怀有一丝的好感,以至于我始终不能真正投入到电影本身当中;而看《盛夏光年》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我总算体会到电影里两男一女之间的特殊而奇特的情感,但是却觉得那儿描绘的同性恋故事过于的刻意而少了一些真实感。
昨天晚上我看了李安导演的《喜宴》,顿觉惊艳,心里不得不感叹这套电影是如此的源于生活,忠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观察到同性恋人生活的种种,他们之间的那种不需要言语的默契,高于一切而又区别于一般排他性的相互包容与信任,渴望得到自由和认可却不忍伤害他人的那颗纯真善良的心,这些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感人。
当伟同因为工作繁忙而没能如期与Simon出外旅游时,Simon虽然有点儿不高兴,却还是以宽容的心原谅了心爱的他,并送给伟同最新的移动电话,两人那深情的“I love you.” “I love you, too.”是那么的直白、自然而不造作;眼看伟同苦恼于父母的再三逼婚,Simon并没有强迫伟同向年老的父母“坦白”,反而提议伟同与正为绿卡发愁的威威假结婚,以完成他在中国的“社会责任”和换来两人以后的幸福生活;当得知威威怀了伟同的孩子时,Simon才终于freak out,与伟同大吵了起来,或许对于同性恋人来说,与异性发生关系并怀上孩子是对他们的情感的最致命的伤害和亵渎;除了唯一一次freak out,Simon总是默默地演着房东的角色,他始终支持伟同完成属于他的“中国使命”,不时出手帮助威威骗过伟同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好伟同两老……同性恋人如此细腻地爱着对方,包容着对方,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我承认,我真的被伟同和Simon感动了。
除了描写两人的生活情境以外,我觉得李安导演更是着力凸显同性恋人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矛盾。电影中呈现这些矛盾的场景常常令人发笑,伟同和威威的喜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只是当你笑过之后,心中却产生一种莫名的哀伤,再到后面,眼看屏幕上的演员笑得越厉害,作为观众的我却越是笑不出来了。明明是同性恋者,明明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却只能通过心不在焉地念着荒唐的誓词,试图通过假结婚获得别人的“认可”;明明是假结婚,却要大摆筵席以满足爱面子的父母,硬着头皮完成那些滑稽而无理的要求;明明知道自己儿子是个gay,却硬是要抱孙子……作为美国人,Simon虽然能够在公众场合与另一个gay自然地贴着脸问好,却还是免不了要接受邻居投来的异样的目光;而作为中国人,即便伟同对Simon的爱再深,也只能屈服着结婚。虽然伟同最后还是向母亲坦白了一切,但是最后威威决定把孩子生下来,还是预示了这场同性恋者与个人、家庭、社会的残酷斗争最终还是以他们的失败告终。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结局是命中注定的,至少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同性恋者还是属于“弱小群体”的,试问,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并接受他们的呢?即便在今天,同性恋者的处境虽有改善,但是还是逃脱不了他们的“命运”。不过不管怎样,即便是失败,李安电影的结局还是来得如此的温暖,那是一种看得见未来,看得见光明的屈服。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能够理解同性恋者的,我觉得每个地球人都懂得爱人,只是大家爱的对象不同罢了;但是我也承认,我不一定就接受得了他们。我身边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同性恋者,现在想起来,我也不确定自己过去有没有把事情都处理得很好,但是我是衷心希望自己在以后可以做得更好的。我不敢说,李安的《喜宴》把我的思想彻底地解放了,但是至少,它拉近了我和同性恋人的距离,让我学会欣赏他们的真心,他们的善良,他们的美丽。
昨天晚上我看了李安导演的《喜宴》,顿觉惊艳,心里不得不感叹这套电影是如此的源于生活,忠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观察到同性恋人生活的种种,他们之间的那种不需要言语的默契,高于一切而又区别于一般排他性的相互包容与信任,渴望得到自由和认可却不忍伤害他人的那颗纯真善良的心,这些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感人。
当伟同因为工作繁忙而没能如期与Simon出外旅游时,Simon虽然有点儿不高兴,却还是以宽容的心原谅了心爱的他,并送给伟同最新的移动电话,两人那深情的“I love you.” “I love you, too.”是那么的直白、自然而不造作;眼看伟同苦恼于父母的再三逼婚,Simon并没有强迫伟同向年老的父母“坦白”,反而提议伟同与正为绿卡发愁的威威假结婚,以完成他在中国的“社会责任”和换来两人以后的幸福生活;当得知威威怀了伟同的孩子时,Simon才终于freak out,与伟同大吵了起来,或许对于同性恋人来说,与异性发生关系并怀上孩子是对他们的情感的最致命的伤害和亵渎;除了唯一一次freak out,Simon总是默默地演着房东的角色,他始终支持伟同完成属于他的“中国使命”,不时出手帮助威威骗过伟同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好伟同两老……同性恋人如此细腻地爱着对方,包容着对方,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我承认,我真的被伟同和Simon感动了。
除了描写两人的生活情境以外,我觉得李安导演更是着力凸显同性恋人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矛盾。电影中呈现这些矛盾的场景常常令人发笑,伟同和威威的喜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只是当你笑过之后,心中却产生一种莫名的哀伤,再到后面,眼看屏幕上的演员笑得越厉害,作为观众的我却越是笑不出来了。明明是同性恋者,明明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却只能通过心不在焉地念着荒唐的誓词,试图通过假结婚获得别人的“认可”;明明是假结婚,却要大摆筵席以满足爱面子的父母,硬着头皮完成那些滑稽而无理的要求;明明知道自己儿子是个gay,却硬是要抱孙子……作为美国人,Simon虽然能够在公众场合与另一个gay自然地贴着脸问好,却还是免不了要接受邻居投来的异样的目光;而作为中国人,即便伟同对Simon的爱再深,也只能屈服着结婚。虽然伟同最后还是向母亲坦白了一切,但是最后威威决定把孩子生下来,还是预示了这场同性恋者与个人、家庭、社会的残酷斗争最终还是以他们的失败告终。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结局是命中注定的,至少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同性恋者还是属于“弱小群体”的,试问,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并接受他们的呢?即便在今天,同性恋者的处境虽有改善,但是还是逃脱不了他们的“命运”。不过不管怎样,即便是失败,李安电影的结局还是来得如此的温暖,那是一种看得见未来,看得见光明的屈服。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能够理解同性恋者的,我觉得每个地球人都懂得爱人,只是大家爱的对象不同罢了;但是我也承认,我不一定就接受得了他们。我身边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同性恋者,现在想起来,我也不确定自己过去有没有把事情都处理得很好,但是我是衷心希望自己在以后可以做得更好的。我不敢说,李安的《喜宴》把我的思想彻底地解放了,但是至少,它拉近了我和同性恋人的距离,让我学会欣赏他们的真心,他们的善良,他们的美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