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字
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一度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好聽,怎麼聽都彆扭,所以一度認為自己的成就也就被名字限制了。「名字」,故名思己就是「名」和「字」兩者,古代人的「名」取之於父母,「字」是在男子成年、女子適婚年齡由備份高的人取的「字」。在現代,取字的習慣則成為了繁文俗節被取締了。
小學那會,學習唐詩時學到我國的大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介紹個人說名字就要說3次,就像孫行者、行者孫、者姓孫,我叫你你敢應嗎?孩提時代就覺得這很霸氣,無奈沒有筆墨,也不知道字是要成年之後才可以許的,就算如此還是憋不出一個自己滿意的字和號。班裏早熟的女孩子則一度把自己作業班封面的名字給改了,改成她喜歡看的電視劇的女主角的名字,班主任花大力氣為我們灌輸「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的思想,進行了幾次整風行動才把這股勢頭打壓下去。取號也不了了之,幼稚的外號倒是取了不少,給每個老師都給取了個外號,並且成功的在學校產生傳播效應,現在看起來這倒是挺成功的。
改名的衝動並沒去持續太久,即興的取外號的幼稚行為則是時有發生的。身份證辦理了之後,應在身份證上面的名字就有了法律效應,改名的衝動也就戛然而止了,接受了這種「身體髮膚取之父母,名字也取之於父母」的設定。隨著自我意識的加強,這種認為自己的名字應該和自己一樣獨一無二的意識則轉移到了其他的方面。
第一次獲得取名字的權利是申請了第一個QQ的時候,雖然知道QQ暱稱可以修改,但是第一次的感覺總是美妙的,盯著網頁想了半天,信心滿滿的給自己的QQ取了個名字,當發現朋友的QQ名字自己的更有辨識度的時候,絞盡腦汁去思考第二個名字,這種重複的舉動已記不清做了多少次了。而到了最後QQ暱稱則是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沒有更改,頓悟原來時間才是增加辨識度的最好辦法。
社交網絡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取名字的機會,當初想名字的快感已經被消磨殆盡了,而心中那種像李白一樣有個固定的號的想法依舊殘存。網友裏面抱怨高玩的名字霸氣所以玩得厲害、博客也是因為博主的名字取得好所以好、帖子也是因為題目取得好所以回覆多。這種小學老師灌輸的「題目寫的好作文就會好」的思想或許是這背後最大的原因。殊不知內容才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
寫完文章多次在想署名是不是應該署一個好的筆名,好的筆名能成功一半呢,沒有哪個作家給自己取個筆名叫「李狗蛋」吧!甚至試過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思考一個筆名,幫最初寫文章的靈感和衝動給消磨殆盡了,現在回想起來這種行為是甚為愚蠢的。誰說「李狗蛋」不能成為作家,重點不是在「李狗蛋」這個名字上,而是「李狗蛋」這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所創造的價值。比如,周作人當初沒有用魯迅,用了「李狗蛋」去發表文章,那現在九年義務教育裏面的文章署名的就是「李狗蛋」大作家。又比如有一天比爾蓋茨突然說我不叫「比爾蓋茨」,我叫做「李狗蛋」,而全世界都會記住這個曾經是世界首富的人叫做「李狗蛋」。
名字是一個代號、一個作為生命個體的身份象徵和一個標籤。李狗蛋由今天開始對每一個認識他的人說:「我不叫李狗蛋、我叫梁朝偉!」。過了幾年,「李狗蛋」就成為了「梁朝偉」,大家都叫李狗蛋叫「梁朝偉」,我們都明白「梁朝偉」還是李狗蛋。
所以請叫我「李狗蛋」?
小學那會,學習唐詩時學到我國的大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介紹個人說名字就要說3次,就像孫行者、行者孫、者姓孫,我叫你你敢應嗎?孩提時代就覺得這很霸氣,無奈沒有筆墨,也不知道字是要成年之後才可以許的,就算如此還是憋不出一個自己滿意的字和號。班裏早熟的女孩子則一度把自己作業班封面的名字給改了,改成她喜歡看的電視劇的女主角的名字,班主任花大力氣為我們灌輸「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的思想,進行了幾次整風行動才把這股勢頭打壓下去。取號也不了了之,幼稚的外號倒是取了不少,給每個老師都給取了個外號,並且成功的在學校產生傳播效應,現在看起來這倒是挺成功的。
改名的衝動並沒去持續太久,即興的取外號的幼稚行為則是時有發生的。身份證辦理了之後,應在身份證上面的名字就有了法律效應,改名的衝動也就戛然而止了,接受了這種「身體髮膚取之父母,名字也取之於父母」的設定。隨著自我意識的加強,這種認為自己的名字應該和自己一樣獨一無二的意識則轉移到了其他的方面。
第一次獲得取名字的權利是申請了第一個QQ的時候,雖然知道QQ暱稱可以修改,但是第一次的感覺總是美妙的,盯著網頁想了半天,信心滿滿的給自己的QQ取了個名字,當發現朋友的QQ名字自己的更有辨識度的時候,絞盡腦汁去思考第二個名字,這種重複的舉動已記不清做了多少次了。而到了最後QQ暱稱則是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沒有更改,頓悟原來時間才是增加辨識度的最好辦法。
社交網絡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取名字的機會,當初想名字的快感已經被消磨殆盡了,而心中那種像李白一樣有個固定的號的想法依舊殘存。網友裏面抱怨高玩的名字霸氣所以玩得厲害、博客也是因為博主的名字取得好所以好、帖子也是因為題目取得好所以回覆多。這種小學老師灌輸的「題目寫的好作文就會好」的思想或許是這背後最大的原因。殊不知內容才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
寫完文章多次在想署名是不是應該署一個好的筆名,好的筆名能成功一半呢,沒有哪個作家給自己取個筆名叫「李狗蛋」吧!甚至試過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思考一個筆名,幫最初寫文章的靈感和衝動給消磨殆盡了,現在回想起來這種行為是甚為愚蠢的。誰說「李狗蛋」不能成為作家,重點不是在「李狗蛋」這個名字上,而是「李狗蛋」這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所創造的價值。比如,周作人當初沒有用魯迅,用了「李狗蛋」去發表文章,那現在九年義務教育裏面的文章署名的就是「李狗蛋」大作家。又比如有一天比爾蓋茨突然說我不叫「比爾蓋茨」,我叫做「李狗蛋」,而全世界都會記住這個曾經是世界首富的人叫做「李狗蛋」。
名字是一個代號、一個作為生命個體的身份象徵和一個標籤。李狗蛋由今天開始對每一個認識他的人說:「我不叫李狗蛋、我叫梁朝偉!」。過了幾年,「李狗蛋」就成為了「梁朝偉」,大家都叫李狗蛋叫「梁朝偉」,我們都明白「梁朝偉」還是李狗蛋。
所以請叫我「李狗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