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忍受之时
一 不卑不亢
从在小学里听到这个词开始,我就没明白过。
时不常在电视里听到,大多是央视新闻里传出来的声音,每每我都皱眉头:怎么理解呢?
百度里说是:出自朱之瑜(明)《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我可以看懂。
但是,我还是不明白,以此作为一种号召,一种期待,一种要求,用以在何。
我想啊想啊想啊,
我想啊想啊想啊,
终于纠出了心理的症结:
仿佛,受号召,受期待,受要求的国人在面对外国人时,只懂得怎么样表现就“卑”,又怎么样表现叫“亢”。就仿佛,祖国同胞,每每在外人面前,要么“卑”,要么“亢”。于是,电视里的那声音为大家鼓气说“要,不卑,不亢”,大家就懂了。
我也见过外国人,我凭着既可说是“无知”也可说是“自然”的反应,没觉得自己“卑”,也没觉得自己“亢”,反而觉得表现得还不错。而且我遇到过的老外无一例外的和我身边的中国百姓并无不同。难道是因为我没出过国,不懂得什么叫“客场”?
不卑不亢,这是什么样的傻逼写的稿。
二 配乐气氛之强暴
当你看着一个节目,或是电视剧,或是纪录片(多为官方),节目里讲的事情明明是严肃的,配乐竟是欢快的;情节明明是邪恶得窒息的,配乐竟是温馨的;场面明明是诙谐的,配乐却是忧郁抒情的,你能忍受吗?我已经越来越难以忍受了。我会换台。
三 女人的特权之一
女人,就不该被允许出现在公路上。她们走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是碍事的,都是制造麻烦的,都是寻着被你撞死的。
于是,女人只能被放在屋子里。
四 女人的特权之二
这一条与其说女人的特权,不如说是母亲。
当妈妈们怀里抱上了孩子,她们就愈发的碍事了。她们自觉自己是第一优先,自己是无敌的。当楼下的大门两侧碰巧汇聚五六个人时,她们会皱眉头,然后抱着孩子第一个冲过去,不管其他人的先来后到、此时刻所处的位置之合理安排、甚至那个以及其费力的姿势顶着门的人如何不可再坚持三秒钟。她们抱着自己的婴孩径直走过去,你只能看到她不耐烦的表情和欲求用胳膊和肩膀更多保护孩子的肢体语言。
有人这是会说“母性的伟大啊!”,有人会说“如果你不认为你该让着她,那你就是不文明的。“
我想说的是,我的确是“不文明”的。因为正因为你觉得女人做了母亲,如此行事是不为过的,我才鄙视整个人类。
五 “母性的伟大!”
我妈妈总会在看电视看到关于母亲之作为的时候,仰天长叹“母性的伟大啊!”但五次里有四次是文不对题的。她也经常对我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呐”而每一次,我都觉得不养我也知道。为什么每一件事非要做过才能说知道呢?我有体会的能力,也有推理的能力,更有想象力,最关键的,我毕竟是爱我的母亲的。所以,妈妈你为什么要对我如是说呢?
“母爱,是一场阴谋”这一句,我也是从一个女人嘴里听到的。
“母爱,是无私的。”这一句,我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
“忠不顾耻,孝不顾命。忠当尽命,孝当竭力。。。三年给养,十月勤劳,耿耿此心,未尝忘怀。。。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知,惦念父母。。。”这是我从马三立的相声《白事会》里听到的。我觉得很好。所以,“母爱是无私的”应该是西方人发明的。
我还听到过很多别的。
于是,我觉得很多都是在胡说。
我讨厌几乎所有人的这样。
还是马三立的相声好听。
六 不该存在的音乐
小区里的草地上,有伪装的小喇叭。有的早晨或假日下午,竟然播放音乐。
人不喜欢在不想听到音乐的时候听到音乐,更何况是无聊的曲目。就像性交的场所及时间、以及选择性交对象的品味一样。
七 播放和出版的责任
“摧枯拉朽之势!”我又看到于嘉在解说,他又在喊这个成语。他就不会别的成语!
“篮筐像大海一样宽阔!”杨毅只要看到一个人连续投进两球,就会这么赞叹。看来,那人手里的篮球与欧亚大陆一样尺寸。
“以摧枯拉朽之势!”杨毅,半年后,竟然也学会了于嘉的招牌解说词。。。
“人为庖俎,我为鱼肉。。。”这是杨毅对每个上半场的评价;“我为庖俎,人为鱼肉”这是他加给每个下半场的。有时候会倒过来。
我还真想不出他二人还说过什么成语。。。
语文素质啊。。。起码你是公众人物,总该能给小学生做个榜样吧。
“流云飞雪”,“流云飞雪”,我翻开冯唐的书,竟然在5页纸里看到两次这个词。于是,我很自信地认定他不值一看了。
八 地上的香蕉皮
小时候在动画片里看到,扔香蕉皮然后把人滑倒,飞到半空中再重重的摔下来。从那时起,我竟然觉得谁也不会往地上扔香蕉皮的。很多年了,我难道记忆出了问题,也未曾记得见过地上有香蕉皮。几年前,这现在住的地方,北京,在人行道上,在过街天桥上,在住宅的楼梯台阶上,竟然都看到了香蕉皮。首善之区啊。你说是谁扔的?
一次偶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女人,很自然地扔下手里的香蕉皮,提着塑料袋继续走。从她的外貌衣着和行走的体态判断,是一位三线城市以下或北京郊区来的,目前每月工资不超过2500的人。
一次在地铁站下等人,我站在沿街一大串小贩中间。他们都是郊区的农民,骑着电三轮来卖水果和小食品。一个人吊在水果摊上的灯泡忽然灭了,他看了看,拧了拧,知道是灯丝断了,就和旁边的摊主说了什么。听到的那位撇着腿走过来,一把抓了过去。他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他翻看着手里灯泡,就像小孩在玩玩具。然后,他像在河边打水漂一样,把灯泡甩向了恰好没车通过的机动车道。砰的一声,就像撒了一把透明的米。然后,再旁边的一个瘦瘦的摊主,眉开眼笑的拿出自己的灯泡(估计也是坏的),走过来同样摔碎在那里。五大三粗的汉子脸上现出孩子头儿的威严和得意,又从附近的某辆车里掏出一个灯泡,继续摔碎在街上。
我还看到过同样是他们这些进城卖水果的,晚上九点半收摊回家的时候,把所有攒下的水果皮核倒在脚下,然后跃上车子飞走。
我是想说我讨厌农民吗?我是想说我讨厌乡下来的吗?不完全是。
民工为什么被称为民工?民工这个词的含义,目前是什么?我认为,听到民工,人们脑子里浮现出的形象,就是民工的最大特点:脏。我想,如果建筑工地建筑企业,必须给民工提供洗浴处所和更衣处所,人们对民工这一最大的厌恶,就会消失。但是中国这个鬼地方,20年里看不到希望。
中国大城市、城市、小地方、乡下,中国城市的市区和郊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看就是卫生。
从在小学里听到这个词开始,我就没明白过。
时不常在电视里听到,大多是央视新闻里传出来的声音,每每我都皱眉头:怎么理解呢?
百度里说是:出自朱之瑜(明)《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我可以看懂。
但是,我还是不明白,以此作为一种号召,一种期待,一种要求,用以在何。
我想啊想啊想啊,
我想啊想啊想啊,
终于纠出了心理的症结:
仿佛,受号召,受期待,受要求的国人在面对外国人时,只懂得怎么样表现就“卑”,又怎么样表现叫“亢”。就仿佛,祖国同胞,每每在外人面前,要么“卑”,要么“亢”。于是,电视里的那声音为大家鼓气说“要,不卑,不亢”,大家就懂了。
我也见过外国人,我凭着既可说是“无知”也可说是“自然”的反应,没觉得自己“卑”,也没觉得自己“亢”,反而觉得表现得还不错。而且我遇到过的老外无一例外的和我身边的中国百姓并无不同。难道是因为我没出过国,不懂得什么叫“客场”?
不卑不亢,这是什么样的傻逼写的稿。
二 配乐气氛之强暴
当你看着一个节目,或是电视剧,或是纪录片(多为官方),节目里讲的事情明明是严肃的,配乐竟是欢快的;情节明明是邪恶得窒息的,配乐竟是温馨的;场面明明是诙谐的,配乐却是忧郁抒情的,你能忍受吗?我已经越来越难以忍受了。我会换台。
三 女人的特权之一
女人,就不该被允许出现在公路上。她们走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是碍事的,都是制造麻烦的,都是寻着被你撞死的。
于是,女人只能被放在屋子里。
四 女人的特权之二
这一条与其说女人的特权,不如说是母亲。
当妈妈们怀里抱上了孩子,她们就愈发的碍事了。她们自觉自己是第一优先,自己是无敌的。当楼下的大门两侧碰巧汇聚五六个人时,她们会皱眉头,然后抱着孩子第一个冲过去,不管其他人的先来后到、此时刻所处的位置之合理安排、甚至那个以及其费力的姿势顶着门的人如何不可再坚持三秒钟。她们抱着自己的婴孩径直走过去,你只能看到她不耐烦的表情和欲求用胳膊和肩膀更多保护孩子的肢体语言。
有人这是会说“母性的伟大啊!”,有人会说“如果你不认为你该让着她,那你就是不文明的。“
我想说的是,我的确是“不文明”的。因为正因为你觉得女人做了母亲,如此行事是不为过的,我才鄙视整个人类。
五 “母性的伟大!”
我妈妈总会在看电视看到关于母亲之作为的时候,仰天长叹“母性的伟大啊!”但五次里有四次是文不对题的。她也经常对我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呐”而每一次,我都觉得不养我也知道。为什么每一件事非要做过才能说知道呢?我有体会的能力,也有推理的能力,更有想象力,最关键的,我毕竟是爱我的母亲的。所以,妈妈你为什么要对我如是说呢?
“母爱,是一场阴谋”这一句,我也是从一个女人嘴里听到的。
“母爱,是无私的。”这一句,我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
“忠不顾耻,孝不顾命。忠当尽命,孝当竭力。。。三年给养,十月勤劳,耿耿此心,未尝忘怀。。。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知,惦念父母。。。”这是我从马三立的相声《白事会》里听到的。我觉得很好。所以,“母爱是无私的”应该是西方人发明的。
我还听到过很多别的。
于是,我觉得很多都是在胡说。
我讨厌几乎所有人的这样。
还是马三立的相声好听。
六 不该存在的音乐
小区里的草地上,有伪装的小喇叭。有的早晨或假日下午,竟然播放音乐。
人不喜欢在不想听到音乐的时候听到音乐,更何况是无聊的曲目。就像性交的场所及时间、以及选择性交对象的品味一样。
七 播放和出版的责任
“摧枯拉朽之势!”我又看到于嘉在解说,他又在喊这个成语。他就不会别的成语!
“篮筐像大海一样宽阔!”杨毅只要看到一个人连续投进两球,就会这么赞叹。看来,那人手里的篮球与欧亚大陆一样尺寸。
“以摧枯拉朽之势!”杨毅,半年后,竟然也学会了于嘉的招牌解说词。。。
“人为庖俎,我为鱼肉。。。”这是杨毅对每个上半场的评价;“我为庖俎,人为鱼肉”这是他加给每个下半场的。有时候会倒过来。
我还真想不出他二人还说过什么成语。。。
语文素质啊。。。起码你是公众人物,总该能给小学生做个榜样吧。
“流云飞雪”,“流云飞雪”,我翻开冯唐的书,竟然在5页纸里看到两次这个词。于是,我很自信地认定他不值一看了。
八 地上的香蕉皮
小时候在动画片里看到,扔香蕉皮然后把人滑倒,飞到半空中再重重的摔下来。从那时起,我竟然觉得谁也不会往地上扔香蕉皮的。很多年了,我难道记忆出了问题,也未曾记得见过地上有香蕉皮。几年前,这现在住的地方,北京,在人行道上,在过街天桥上,在住宅的楼梯台阶上,竟然都看到了香蕉皮。首善之区啊。你说是谁扔的?
一次偶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女人,很自然地扔下手里的香蕉皮,提着塑料袋继续走。从她的外貌衣着和行走的体态判断,是一位三线城市以下或北京郊区来的,目前每月工资不超过2500的人。
一次在地铁站下等人,我站在沿街一大串小贩中间。他们都是郊区的农民,骑着电三轮来卖水果和小食品。一个人吊在水果摊上的灯泡忽然灭了,他看了看,拧了拧,知道是灯丝断了,就和旁边的摊主说了什么。听到的那位撇着腿走过来,一把抓了过去。他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他翻看着手里灯泡,就像小孩在玩玩具。然后,他像在河边打水漂一样,把灯泡甩向了恰好没车通过的机动车道。砰的一声,就像撒了一把透明的米。然后,再旁边的一个瘦瘦的摊主,眉开眼笑的拿出自己的灯泡(估计也是坏的),走过来同样摔碎在那里。五大三粗的汉子脸上现出孩子头儿的威严和得意,又从附近的某辆车里掏出一个灯泡,继续摔碎在街上。
我还看到过同样是他们这些进城卖水果的,晚上九点半收摊回家的时候,把所有攒下的水果皮核倒在脚下,然后跃上车子飞走。
我是想说我讨厌农民吗?我是想说我讨厌乡下来的吗?不完全是。
民工为什么被称为民工?民工这个词的含义,目前是什么?我认为,听到民工,人们脑子里浮现出的形象,就是民工的最大特点:脏。我想,如果建筑工地建筑企业,必须给民工提供洗浴处所和更衣处所,人们对民工这一最大的厌恶,就会消失。但是中国这个鬼地方,20年里看不到希望。
中国大城市、城市、小地方、乡下,中国城市的市区和郊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看就是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