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扶沟(二)
忆扶沟(二)
扶沟县城之于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天堂。其实,天堂距离人间的距离也不过是七八公里而已。东桥的东边有条小河,小河太小而无名。小河上面有座小桥,村里人去自己的庄稼地都要经过东边这座小桥。西桥的西边有条大河,就叫“西河”。西河上面有座大桥,村里人出远门有时候会经过这座大桥。那个时候河水都是浅黄色,站在河边能闻到特有的土腥味,再加上大股水流穿过桥下时带来的凉气,站在桥上是很让人心旷神怡的。大河虽然壮观,但距离颇远,去一次不单要走很长时间,而且被爸妈打屁股的风险极高,所以我一般都在小河旁边玩。夏天的傍晚是小河最热闹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庄稼汉都来用河水洗去一天的疲惫。年纪大的就站在河边,拿毛巾用河水擦身。年轻人可就管不了那么多,站在桥上一个鱼跃就扎进了河里,还经常比谁一个猛子扎的远。小孩子如我就只能站在旁边,眼睛里全是艳羡,却只能乖乖的回家跳到盆里面过瘾。时不时也有胆大的毛孩子,光着身子就钻进了河里,如泥鳅一般上蹿下跳。然而往往好景不长,他们就会在家长的呵斥抑或咒骂中灰溜溜地上岸回家。哪怕当时没被发现,回家吃晚饭的时候家长用指甲盖在他身上一划,皮肤上的一道白印儿就会把自己出卖。我的一个同学就是因为这个,在日头正毒的下午一点被罚站在一个生豆芽用的大瓮里,身形像极了一颗垂头丧气的豆芽菜。这幅场景被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尽管我家并没有大瓮。后来有一次我偷偷在一个大池塘里游泳,不小心被水里的一个玻璃碴子划到了大腿,约莫几厘米的口子咧开了嘴似得冲我笑。联想到那颗豆芽菜,我尝试像一个地下工作者一样来掩饰自己,并偷偷在家里找消炎药往伤口上撒。不幸的是,最终还是暴露了,因为青涩的演技没抵过疼痛带来的身体失衡。虽然没成豆芽菜,却当了若干天一瘸一拐的残疾人。时隔多年,只有这块伤疤还显示着当年的荣耀。
然而去扶沟县城却并不需要经过这两座桥,因为我家背后就有一条通往大柏油路的小径, 路面是黄土,宽不过一两米,然而却平整且瓷实,因为来往的车辆很少。那时候,全村的拖拉机也不过几辆,出门主要靠自行车,拉庄稼主要靠牛车。上了大柏油路,骑着自行车一路向北,等闻到烧饼或是胡辣汤的香味,扶沟也就到了。
上小学之前,去县城的机会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过年,二是卖棉花,还有就是生病。过年当然是最高兴的了,因为去县城能有新衣服,还能饱饱的就着刚从烤炉里拿出来的酥软的烧饼喝碗胡辣汤,一块钱解决问题。如果再奢侈一点,烧饼里还能夹几块牛肉,那简直就是极品美味了。然而我却不太爱在这个时候去扶沟,因为早早的就要从被窝里爬起来,到了县城还要被家人扯胳膊拉腿的试各种衣服,颇有些不由自主感。生病的时候去县城也没给我留下好印象,因为那次我从医院出来之后,看中了一双很拉风的鞋子,本想趁着有病在身博取家人的同情,但他们却不知怎么就把我敷衍过去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件事,至于那双鞋子长什么样、如何拉风,我却是完全没有印象了。
我最爱在卖棉花的时候去县城。那时候一般是深秋,天高气爽。棉花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收获了一季的棉花在自家房子里面堆成了垛,躺在上面松松软软。卖的前一天会把棉花全摊出来,让阳光再一次把中间的水分蒸发。到了傍晚就把它们拢起来,一堆一堆地放到几米见方的蛇皮单上,然后拉起四角,呈对角线状系紧,再把他们摞在一辆由拖拉机拉的板车上。板车又大又长,通常能装好几家的棉花。用绳子把它们牢牢压住,便形成一座白花花的棉花山丘。次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要起床,草草吃过早饭就出发。我那时候一般是不饿的,妈妈就把一个夹满了芝麻盐的馒头塞给我,让我带在路上吃。棉花山太高,随着路上的坑坑洼洼还会颤颤巍巍的左右摇晃,我是不能坐在上头的,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滚下来。到了县城我才知道这么早就出发的原因,因为当时每天都会有无数的棉花山从周边奔向县城的棉纺厂。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而棉花山的队伍也已排到了连棉纺厂的大门都快看不到的位置。等吧,等着开门,等着给棉花验级,等着早早交货,好早早拿到钱。等待容易让人焦灼,然而大家的脸上却都带着喜悦,说话也是放松的状态,因为一年的忙碌马上就要收获了,多等几分钟又有何不可呢,一年都等过来的了。秋日的太阳虽然也大,但空气里却是凉爽,哪怕站在太阳底下也不会冒汗。我坐在拖拉机上,一边啃着香香的芝麻盐馒头,一边盘算着等会要买些什么。因为根据我的实战经验,这个时候的大人通常是一年之中最慷慨的。怀揣着厚厚的一沓钱,又有哪个人会不慷慨呢。“买几个烧饼,夹肉的;还要买一些甘蔗,要粗的,细的甘蔗不甜而且费牙劲;还有那个电子表,带在手腕上一定能引起一片羡慕的眼神;对了,我已经喜欢了好久的童话大王,去年买了一二册,今年肯定有新的了。”到了下午两三点钟,棉花山就在我的盘算中被收走了,领到了钱,拖拉机便拉着空空的板车往最热闹的地方开去。今天的县城,能带给我一年之中最大的满足。
扶沟县城之于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天堂。其实,天堂距离人间的距离也不过是七八公里而已。东桥的东边有条小河,小河太小而无名。小河上面有座小桥,村里人去自己的庄稼地都要经过东边这座小桥。西桥的西边有条大河,就叫“西河”。西河上面有座大桥,村里人出远门有时候会经过这座大桥。那个时候河水都是浅黄色,站在河边能闻到特有的土腥味,再加上大股水流穿过桥下时带来的凉气,站在桥上是很让人心旷神怡的。大河虽然壮观,但距离颇远,去一次不单要走很长时间,而且被爸妈打屁股的风险极高,所以我一般都在小河旁边玩。夏天的傍晚是小河最热闹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庄稼汉都来用河水洗去一天的疲惫。年纪大的就站在河边,拿毛巾用河水擦身。年轻人可就管不了那么多,站在桥上一个鱼跃就扎进了河里,还经常比谁一个猛子扎的远。小孩子如我就只能站在旁边,眼睛里全是艳羡,却只能乖乖的回家跳到盆里面过瘾。时不时也有胆大的毛孩子,光着身子就钻进了河里,如泥鳅一般上蹿下跳。然而往往好景不长,他们就会在家长的呵斥抑或咒骂中灰溜溜地上岸回家。哪怕当时没被发现,回家吃晚饭的时候家长用指甲盖在他身上一划,皮肤上的一道白印儿就会把自己出卖。我的一个同学就是因为这个,在日头正毒的下午一点被罚站在一个生豆芽用的大瓮里,身形像极了一颗垂头丧气的豆芽菜。这幅场景被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尽管我家并没有大瓮。后来有一次我偷偷在一个大池塘里游泳,不小心被水里的一个玻璃碴子划到了大腿,约莫几厘米的口子咧开了嘴似得冲我笑。联想到那颗豆芽菜,我尝试像一个地下工作者一样来掩饰自己,并偷偷在家里找消炎药往伤口上撒。不幸的是,最终还是暴露了,因为青涩的演技没抵过疼痛带来的身体失衡。虽然没成豆芽菜,却当了若干天一瘸一拐的残疾人。时隔多年,只有这块伤疤还显示着当年的荣耀。
然而去扶沟县城却并不需要经过这两座桥,因为我家背后就有一条通往大柏油路的小径, 路面是黄土,宽不过一两米,然而却平整且瓷实,因为来往的车辆很少。那时候,全村的拖拉机也不过几辆,出门主要靠自行车,拉庄稼主要靠牛车。上了大柏油路,骑着自行车一路向北,等闻到烧饼或是胡辣汤的香味,扶沟也就到了。
上小学之前,去县城的机会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过年,二是卖棉花,还有就是生病。过年当然是最高兴的了,因为去县城能有新衣服,还能饱饱的就着刚从烤炉里拿出来的酥软的烧饼喝碗胡辣汤,一块钱解决问题。如果再奢侈一点,烧饼里还能夹几块牛肉,那简直就是极品美味了。然而我却不太爱在这个时候去扶沟,因为早早的就要从被窝里爬起来,到了县城还要被家人扯胳膊拉腿的试各种衣服,颇有些不由自主感。生病的时候去县城也没给我留下好印象,因为那次我从医院出来之后,看中了一双很拉风的鞋子,本想趁着有病在身博取家人的同情,但他们却不知怎么就把我敷衍过去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件事,至于那双鞋子长什么样、如何拉风,我却是完全没有印象了。
我最爱在卖棉花的时候去县城。那时候一般是深秋,天高气爽。棉花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收获了一季的棉花在自家房子里面堆成了垛,躺在上面松松软软。卖的前一天会把棉花全摊出来,让阳光再一次把中间的水分蒸发。到了傍晚就把它们拢起来,一堆一堆地放到几米见方的蛇皮单上,然后拉起四角,呈对角线状系紧,再把他们摞在一辆由拖拉机拉的板车上。板车又大又长,通常能装好几家的棉花。用绳子把它们牢牢压住,便形成一座白花花的棉花山丘。次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要起床,草草吃过早饭就出发。我那时候一般是不饿的,妈妈就把一个夹满了芝麻盐的馒头塞给我,让我带在路上吃。棉花山太高,随着路上的坑坑洼洼还会颤颤巍巍的左右摇晃,我是不能坐在上头的,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滚下来。到了县城我才知道这么早就出发的原因,因为当时每天都会有无数的棉花山从周边奔向县城的棉纺厂。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而棉花山的队伍也已排到了连棉纺厂的大门都快看不到的位置。等吧,等着开门,等着给棉花验级,等着早早交货,好早早拿到钱。等待容易让人焦灼,然而大家的脸上却都带着喜悦,说话也是放松的状态,因为一年的忙碌马上就要收获了,多等几分钟又有何不可呢,一年都等过来的了。秋日的太阳虽然也大,但空气里却是凉爽,哪怕站在太阳底下也不会冒汗。我坐在拖拉机上,一边啃着香香的芝麻盐馒头,一边盘算着等会要买些什么。因为根据我的实战经验,这个时候的大人通常是一年之中最慷慨的。怀揣着厚厚的一沓钱,又有哪个人会不慷慨呢。“买几个烧饼,夹肉的;还要买一些甘蔗,要粗的,细的甘蔗不甜而且费牙劲;还有那个电子表,带在手腕上一定能引起一片羡慕的眼神;对了,我已经喜欢了好久的童话大王,去年买了一二册,今年肯定有新的了。”到了下午两三点钟,棉花山就在我的盘算中被收走了,领到了钱,拖拉机便拉着空空的板车往最热闹的地方开去。今天的县城,能带给我一年之中最大的满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