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莘莘学子纷纷来鄂西北襄阳求学
汉江流域莘莘学子纷纷来鄂西北襄阳求学
十堰学生吕宸考上北大,其照片被四中挂上光荣榜
汉江流域莘莘学子纷纷来鄂西北襄阳求学
马丽在备课
四年来,鄂西北襄阳四中、五中两所高中,培养了五位省高考状元,本科录取率、一本上线率、高分考生等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襄阳基础教育以其骄人的成绩进入湖北基础教育第一方阵,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高地。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襄阳周边汉江流域不少城市的学生、老师纷纷进入襄阳,以期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职业发展。
学生:宁花3万择校费,不愿武汉读名校
8月24日,是四中、五中两所高中新生报到的日子。走在校园内,时不时会有外地口音的学子前来报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开学,两所高中都会迎来两三百名非襄阳籍学生。
襄阳四中校长程敬荣介绍,每年都有随州、十堰、南阳、荆门、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学生来该校求学,且数量在逐年增加。
这一现象在襄阳五中也很明显。该校教务处副主任李恒介绍,近三年来,每年到五中求学的外地学生,都在100人以上。如果加上一中、三中等学校,每年来襄阳上高中的外地学生不在少数。
大量学生涌入襄阳求学的背后,是学生们对襄阳近年来基础教育成绩的认可。自1991年来,襄阳已诞生了9名省高考状元,其中近四年,襄阳就连续产生了五名省状元。辉煌的成绩,吸引了周边城市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十堰、南阳、随州、武汉等地的学生,甚至少数北京的学生,都慕名前来就读、借读。
三年前,家住十堰丹江口的李军,排除各种阻力,将自己的女儿李一心送到了襄阳四中读书。今年高考,李一心以613分的好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这让全家兴奋不已。李军说:“今年十堰的高考文科状元618分,比襄阳文科状元649分少了31分,这是不可想象的。”
2013年,武汉学生小李中考前被湖北名校华师一附中签约优录,但最终他们宁愿花3.6万择校费选择到五中求学。
高中教育的崛起也让我市初中、小学从中受益,不少人为了让孩子上四中、五中这些名校,甚至举家搬迁到襄阳谋职、发展。程敬荣在四中义教部调查发现,“有不少家长是因为教育而选择到襄阳的”。
教师:放弃十万年薪,选择襄阳任教
一所优质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襄阳基础教育连续多年成绩斐然,使得襄阳教育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全国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汇聚襄阳。
今年25岁的马丽是武汉人,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递给了襄阳四中。马丽说:“襄阳现在的经济交通都很发达,即使是在武汉,那么大的城市回到家也要2个多小时,这跟襄阳回老家的时间差不多。”
和马丽一样,今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吴潇,已经被厦门实验中学和苏州实验中学“双录取”,可五月份从网上得知襄阳五中招聘教师后,她毅然放弃了在沿海城市年薪十万的工作的机会,来到了襄阳五中任教。吴潇说:“从我上大学开始,听大学校友谈起襄阳教育的辉煌,那时,襄阳五中就是我的职业理想,所以一直特别关注,之前五中没有招聘计划,所以我选择了其他地方,一听说五中招聘,我就马上回来了。”
不止是刚毕业的青年才俊,我省不少像四中、五中一样出名的省级重点中学的教师也跳槽来到襄阳谋发展。
在省级重点中学沙市中学教书7年之久的刘寒冰,今年跳槽来到襄阳四中任教,虽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他认为这很值得。他说:“襄阳的教育体制、经验和方法,在全省都很先进,很适合年轻教师的成长成才。”
据统计,四中、五中外地教师已占两所学校教师队伍三成左右。襄阳一中、三中等学校也有许多外地教师。
襄阳,汉江流域教育中心
李恒认为,襄阳近几年的高考成绩,已经把荆州、黄冈、孝感等老牌教育强市远远抛在了身后,成绩仅次于武汉。襄阳基础教育,已经成为襄阳在全国的一张名片,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汉江流域教育中心。
为了保持四中、五中的良性竞争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市委市政府在两校各提拔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到对方学校任教。在校级层面,大批优秀人才汇聚襄阳后,学校也为年轻老师制订了周详的培养计划。如四中、五中的“青蓝工程”,就是由学校的老教师带新来的老师,在师德、师风、专业业务技能等多方面进行一对一帮扶,使新教师在三到五年内,迅速成为骨干。在这样的机制下,新教师迅速成长,并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了骄人成绩。
重庆籍五中老师万小刚说:“来五中教学后,感觉自身能力获得了很大提升,我上一届教的学生,有20多人考上一本,很有成就感。”
襄阳基础教育高地效应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周边城市优质生源的流失。五中随州籍学生宋俊颖介绍,以前,随州经常会有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而最近几年却一个都没有考上,“很多像我一样的学生都选择到襄阳学习”。
十堰学生吕宸考上北大,其照片被四中挂上光荣榜
汉江流域莘莘学子纷纷来鄂西北襄阳求学
马丽在备课
四年来,鄂西北襄阳四中、五中两所高中,培养了五位省高考状元,本科录取率、一本上线率、高分考生等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襄阳基础教育以其骄人的成绩进入湖北基础教育第一方阵,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高地。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襄阳周边汉江流域不少城市的学生、老师纷纷进入襄阳,以期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职业发展。
学生:宁花3万择校费,不愿武汉读名校
8月24日,是四中、五中两所高中新生报到的日子。走在校园内,时不时会有外地口音的学子前来报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开学,两所高中都会迎来两三百名非襄阳籍学生。
襄阳四中校长程敬荣介绍,每年都有随州、十堰、南阳、荆门、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学生来该校求学,且数量在逐年增加。
这一现象在襄阳五中也很明显。该校教务处副主任李恒介绍,近三年来,每年到五中求学的外地学生,都在100人以上。如果加上一中、三中等学校,每年来襄阳上高中的外地学生不在少数。
大量学生涌入襄阳求学的背后,是学生们对襄阳近年来基础教育成绩的认可。自1991年来,襄阳已诞生了9名省高考状元,其中近四年,襄阳就连续产生了五名省状元。辉煌的成绩,吸引了周边城市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十堰、南阳、随州、武汉等地的学生,甚至少数北京的学生,都慕名前来就读、借读。
三年前,家住十堰丹江口的李军,排除各种阻力,将自己的女儿李一心送到了襄阳四中读书。今年高考,李一心以613分的好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这让全家兴奋不已。李军说:“今年十堰的高考文科状元618分,比襄阳文科状元649分少了31分,这是不可想象的。”
2013年,武汉学生小李中考前被湖北名校华师一附中签约优录,但最终他们宁愿花3.6万择校费选择到五中求学。
高中教育的崛起也让我市初中、小学从中受益,不少人为了让孩子上四中、五中这些名校,甚至举家搬迁到襄阳谋职、发展。程敬荣在四中义教部调查发现,“有不少家长是因为教育而选择到襄阳的”。
教师:放弃十万年薪,选择襄阳任教
一所优质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襄阳基础教育连续多年成绩斐然,使得襄阳教育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全国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汇聚襄阳。
今年25岁的马丽是武汉人,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递给了襄阳四中。马丽说:“襄阳现在的经济交通都很发达,即使是在武汉,那么大的城市回到家也要2个多小时,这跟襄阳回老家的时间差不多。”
和马丽一样,今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吴潇,已经被厦门实验中学和苏州实验中学“双录取”,可五月份从网上得知襄阳五中招聘教师后,她毅然放弃了在沿海城市年薪十万的工作的机会,来到了襄阳五中任教。吴潇说:“从我上大学开始,听大学校友谈起襄阳教育的辉煌,那时,襄阳五中就是我的职业理想,所以一直特别关注,之前五中没有招聘计划,所以我选择了其他地方,一听说五中招聘,我就马上回来了。”
不止是刚毕业的青年才俊,我省不少像四中、五中一样出名的省级重点中学的教师也跳槽来到襄阳谋发展。
在省级重点中学沙市中学教书7年之久的刘寒冰,今年跳槽来到襄阳四中任教,虽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他认为这很值得。他说:“襄阳的教育体制、经验和方法,在全省都很先进,很适合年轻教师的成长成才。”
据统计,四中、五中外地教师已占两所学校教师队伍三成左右。襄阳一中、三中等学校也有许多外地教师。
襄阳,汉江流域教育中心
李恒认为,襄阳近几年的高考成绩,已经把荆州、黄冈、孝感等老牌教育强市远远抛在了身后,成绩仅次于武汉。襄阳基础教育,已经成为襄阳在全国的一张名片,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汉江流域教育中心。
为了保持四中、五中的良性竞争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市委市政府在两校各提拔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到对方学校任教。在校级层面,大批优秀人才汇聚襄阳后,学校也为年轻老师制订了周详的培养计划。如四中、五中的“青蓝工程”,就是由学校的老教师带新来的老师,在师德、师风、专业业务技能等多方面进行一对一帮扶,使新教师在三到五年内,迅速成为骨干。在这样的机制下,新教师迅速成长,并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了骄人成绩。
重庆籍五中老师万小刚说:“来五中教学后,感觉自身能力获得了很大提升,我上一届教的学生,有20多人考上一本,很有成就感。”
襄阳基础教育高地效应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周边城市优质生源的流失。五中随州籍学生宋俊颖介绍,以前,随州经常会有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而最近几年却一个都没有考上,“很多像我一样的学生都选择到襄阳学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